日期:1957-5-5 作者:张春桥
张春桥跟一些在工厂里工作的同志谈起来,他们对工厂里的文学艺术活动,总是感慨很多。
你能说工人们没有文艺活动吗?那不是事实。解放了,革命胜利的成果之一,就是祖国的一切最优秀的文化变成了全民的财产。一切剧场、影院、俱乐部的大门是为人民开着的。梅兰芳先生在文化广场为工人们演出,曾经给上海工人们带来节日般的欢乐。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使工厂的文艺活动有了物质保证,许多工厂业余文艺活动是活跃的。但不经常,不普遍,不丰富多采。
拿上海来说,剧场、影院、俱乐部算是很多的了,但大多数集中在中心区,就算在各个地区再新建一些,比起需要来,总是差得远。平时或者忙起来的时候,还好说。到了星期天,没有去处,有些青年工人闲得发慌,有的只好去逛马路,数来往的汽车有多少,或者干脆关在家里,蒙头大睡,有的就打歪主意、往邪路上走了。不是不想搞点正当的娱乐,但是没有条件,剧场影院很远,厂里的业余文艺活动又很少。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这里,我不想答复所有的问题,比如:领导问题,方针、政策问题等等。因为,在这方面,已经谈得很多了。但是,有一件事,近来确实谈得少了些,这就是专业工作者参加群众文艺活动问题。对这个问题,我也不想谈它的一切方面,只想传达一下来自工厂的若干意见,希望引起我们专业文艺工作者的注意,鼓起他们的热情,把这件事放在心上,想办法解决它。
在我同工厂工作的同志们接触中,听他们谈起这件事来,他们总是感慨地诉说:他们很想搞业余文艺活动,但是,没有更多的辅导力量,事情难办得很。因为,工厂里虽然人材众多,却需要“在提高的指导下普及”,也就是说,需要专门家的直接的帮助。
不能说我们的专门家根本不理睬这件事。许多作家、艺术家直接地给了工厂的业余文艺工作者不少帮助,问题是,用我们常用的那句话来说:“不够”。
有些熟悉文艺界情况的同志,跟我指名道姓地说了许多故事。某某人以前到过某某厂给工人们排过戏;某某人以前组织过工人业余剧团;某某人以前穿着工人衣服,同工人同吃同住,带着工人业余剧团演戏;某某人教过歌,某某人改过文章,等等。回想起这些事来,就给人以一种亲密的感觉,给人一种热烘烘的力量。可是,这些事,好象真的是“故事”——过去的事了。这里说的某某人、某某人,现在很少来,或者早已不来了。这里面,情况有各种各样,有的人离开这个城市了,有的人担负了繁重的工作,难以分身。可是,谈起这些事来,人们多么想念他们、多么希望有更多的人继续作这种活动呵!
我也听到过文艺界的一种谈论:电影、戏剧界选拔演员,最好象国家体育委员会选拔运动员那样,只要发现了人材,不论他在哪个单位、担任什么工作。都可以调出来。人们还举出这样做的种种好处,比如一个纱厂女工,有演戏的天才,调出来拍电影,如果要她演纱厂女工,就不用“体验生活”去了,或者比较容易“体验生活”了。我也很赞成这个办法,它会给我们的文艺队伍带来新的血液。但是,运动员的选拔,是在一个广泛的群众性体育运动的基础上进行的,体育方面的许多天才是在群众运动中涌现出来的。发现一个人材,好不容易呵!文艺方面的人材,也不是在南京路上随便拉一个出来就是的。“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只要后一句,不要前一句是不行的。我总觉得,我们有一个很不好的风气,平时不去作艰苦的、细致的发现和培养的工作,一旦有一个“天才”出现了,大家“一窝风”而上,你送荣誉,他给稿费,我订合同,把他抬得高高的,脱离了生活,脱离了群众,终于“天才多短命”,人为地夭折了。从良好的愿望出发,得到了并不良好的结果。这样的事情,难道是个别的吗?只有艰苦的工作,才能满足自己良好的愿望,这一条老经验,我们是不能忘掉的。
我们也不是没有条件。据我知道,有些文艺团体有不少空闲的人,有些人有不少空闲的时间,而且同那些逛马路的青年工人一样,也到了“闲得发慌”的程度。还有一些人,虽然不闲,甚至很忙,但是,为了去作这么一件有意义的工作,也还是可以挤出时间来的,只要少开两次长而无味的会议,就够了。据工厂里的同志们说,他们所需要的专门家,并不专指又有很高的政治修养,又有高深艺术修养的专门家,他们能来,当然欢迎,实际上有困难,不可能经常下来,只要那些政治上不坏、又有一些专门知识的同志能够经常下来,或者虽不经常却是不断地下来,厂里也就受益很深了。
既然群众有这种需要,文艺界又有这种愿望,又有下去的条件,建立这样一种亲密的关系,我以为是完全可能的,也是完全应该的。
这本来是我们的一个好传统。不论在解放区、还是在国民党统治区,我们的文艺工作者都这样热烈地干过。一九四二年延安文艺座谈会以后,更自觉地这样热烈地干过。我们,不论是文艺界的,还是做别的工作的人,只要回想一下,就可以举出一大串例子,想起许多可爱的人物。我们有些文艺工作者在火线上或革命斗争中,同工人农民在一起,甚至献出了生命,他们是永远值得我们纪念的。自然,现在我们的专业文艺团体已经不是过去的文工团了,完全恢复过去的活动方式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应该的。我们今天的工作,要繁重复杂得多,要按新情况办事。但是,那种同劳动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同甘共苦、完全打成一片的传统精神,那种在沸腾的生活里同群众同呼吸共运命的精神,却应当永远保持,发扬光大。而且专家帮助群众文艺活动,这绝不止对群众文艺运动的发展有好处,它也是文艺工作者同工农群众建立直接联系的具体办法之一。
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对专门家和普及工作者的关系问题,曾经这样教导我们:一切专门家“都应该和在群众中做文艺普及工作的同志们发生密切的联系,一方面帮助他们,指导他们,一方面又向他们学习,从他们吸收由群众中来的养料,把自己充实起来,丰富起来,使自己的专门不成其为脱离群众、脱离实际、毫无内容、毫无生气的空中楼阁”。十五年来的实践,已经证明了这些话是完全正确的。
发扬这个好传统,专门家和业余工作者密切地联系起来,同工农兵群众密切联系起来,我们的社会主义文学艺术事业必将空前地繁荣起来。
一九五七年五月五日夜
Copyright (C) 2024 Marxist-Leninist-Maoist.
Permission is granted to copy, distribute and/or modify this document under the terms of the GNU Free Documentation License, Version 1.3 or any later version published by the Free Software Foundation; with no Invariant Sections, no Front-Cover Texts, and no Back-Cover Texts. A copy of the license is included in the section entitled "GNU Free Documentation Lice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