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1978-12-30 作者:[待确定]
1967年1月3日发生于南京的一场武斗,即“一·三事件”是林彪、陈伯达、“四人帮”推行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干扰破坏文化大革命的一个大阴谋,是他们在全国范围内,特别是华东地区篡党夺权的一个严重步骤。早在文化大革命开始的时候,陈伯达就炮制所谓“做无产阶级革命派,还是做资产阶级保皇派”的谬论,分裂群众队伍,挑动群众斗群众。林彪、陈伯达、“四人帮”的倒行逆施,理所当然地遭到了广大干部群众的坚决反对。1966年11月间成立的南京工人赤卫队,党团员占很大比例,不少是老工人、老模范。他们坚决拥护毛主席亲自发动的文化大革命,坚决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坚决按照党的方针、政策办事,注意团结大多数,反对打、砸、抢,坚持抓革命、促生产,对林彪、陈伯达、“四人帮”搞的那一套,用各种方式进行抵制。赤卫队当时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在群众中享有很高的声誉。林彪、陈伯达、“四人帮”为了实现其“改朝换代”的罪恶目的,大搞“全面内战”,“打倒一切”、残酷地迫害广大干部和镇压人民群众。他们对赤卫队这样的群众组织恨之入骨,早就阴谋用武斗的手段搞垮这些组织。1966年12月25日,南京有近万名赤卫队群众被迫徒步北上北京,打算向毛主席、党中央汇报江苏文化大革命的情况,请求中央来解决江苏的问题。经过省委、南京市委派员赶到安徽滁县进行劝阻,赤卫队同意返宁。当时商定赤卫队回到南京后立即解散回厂,但过浦口后,仍有近2000人(其中有一部分女同志),由于担心回厂后受到非难和打骂,害怕人身安全没有保障,不敢轻易解散,自行到当时省人委招待所江苏饭店总店、分店住宿。而当时混进我省群众组织里的坏头头曾邦元、文风来等人,以及当时正在南京活动的“全国革命串连会”的一些人,在林彪、陈伯达、张春桥等人的怂恿和支持下,施展种种阴谋诡计,欺骗和蒙蔽一部分群众,围攻临时在江苏饭店过宿的赤卫队群众,制造了一起武斗流血、中断长江航运和京沪铁路交通的事件。事件发生以后,他们又玩弄“贼喊捉贼”的卑劣手法,倒打一耙,把挑起这一事件的罪责强加到江苏省委和赤卫队身上。陈伯达等人用中央文革小组的名义,于1月6日凌晨给江苏省委和江渭清同志发〔打〕来电话,武断地宣称“一·三事件”是“一场罕有的白色恐怖”,是“赤卫队肆无忌惮的暴行”,根本歪曲了“一·三事件”的性质。还诬蔑省委是“袖手旁观”,“幕后操纵”,威胁省委“一切后果都由你们负责。”后来,张春桥曾扬言,从杭州、上海到南京、蚌埠一线,搞垮工人赤卫队是“一场非常大规模的战役”,是“全线大战”。显然,张春桥一伙就是南京“一·三事件”以及在此前后发生的沪宁线围攻赤卫队,大搞打、砸、抢的罪魁祸首。南京“一·三事件”,产生了严重的后果,使江苏的文化大革命从此走偏方向。拥有20多万工人群众的赤卫队被打成南京地区最大的“保皇组织”,不少赤卫队员被抄家、游斗,不少赤卫队员被扭送公安部门,他们的一些负责人被拘禁;同时,许多大中学校的红卫兵组织和工厂企业的其他群众组织,也被打成了“保皇组织”;一大批干部也因此而受到批斗;一小撮坏头头嚣张,打砸抢盛行,使省委、南京市委和全省各地、市、县委相继陷于瘫痪。这就是“一·三事件”的真相。
最近,省委对“一·三事件”作了慎重研究,并征求了各方面的意见,一致认为这一事件是林彪、陈伯达、“四人帮”出于篡党夺权的阴谋而蓄意制造的严重事件,陈伯达等人用中央文革小组名义发〔打〕给江苏省委和江渭清同志的电话,根本歪曲事实,颠倒是非。为此,省委决定:凡因“一·三事件”强加于各级党委、广大干部群众和赤卫队等群众组织的一切诬蔑不实之词,应予全部堆倒;因“一·三事件”而遭受迫害的干部群众,应予一律平反,恢复名誉。应该指出,挑起和制造“一·三事件”的,只是林彪、陈伯达、“四人帮”和混进我省群众组织里的曾邦元、文风来等极少数坏头头,而这些组织里的广大群众是好的,是没有责任的。我们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顾大局,识大体,向前看,把仇恨集中到林彪、陈伯达、“四人帮”身上,不要纠缠历史旧帐,不能再搞资产阶级派性,进一步增强革命团结,发展安定团结的大好形势。我们要热烈响应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战斗号召,更紧密地团结在以华国锋同志为首的党中央周围,坚决把工作的中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同心同德,全力以赴,为加快实现党在新时期的总任务而努力奋斗。
来源:根据文件的翻印件打印
Copyright (C) 2024 Marxist-Leninist-Maoist.
Permission is granted to copy, distribute and/or modify this document under the terms of the GNU Free Documentation License, Version 1.3 or any later version published by the Free Software Foundation; with no Invariant Sections, no Front-Cover Texts, and no Back-Cover Texts. A copy of the license is included in the section entitled "GNU Free Documentation Lice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