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索引页面]

中共中央转发共青团中央社教工作会议的两个文件

日期:1965-9-3 作者:[待确定]

各中央局,各省、市、自治区党委,中央各部委,国家机关和人民团体各党委(组),总政治部:

现将团中央关于召开社教工作会议的报告及这次会议的纪要发给你们。中央同意他们对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青年工作的几个问题的意见,请参照执行。

中 央一九六五年九月三日

(发至公社党委和农村“四清”工作队)

团中央社教工作会议情况的报告

中央:

团中央召开的社教工作会议已经结束。参加这次会议的有在农村和城市蹲点的团省市委正副书记、部长五十三人,团中央机关副部长以上干部十六人。会议期间,中央书记处听取了我们的汇报,并作了重要指示。大家根据中央指示和蹲点的实践,总结了经验,研究了问题,写出了《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青年工作的几个问题》的文件。现送上,请予审批。

除了文件中所写到的以外,还有几个问题报告如下:

一、社教运动使青年和团组织的面貌焕然一新

去冬今春社教点上全党重视青年工作,绝大多数地方做得很好。

绝大多数青年都发动起来了。青年在斗争中非常活跃,进步很快。他们“揭发斗争很勇敢,宣传政策最积极,算账查证肯出力”。犯错误干部的子女,在规劝父兄上也起了积极作用。参加宣传、调查、登记阶级、编写“四史”等工作的积极分子中,青年约占百分之六七十。运动后期改选的大小队干部中,青年约占百分之四十。新任的会计员、技术员中,青年也占到百分之五十到七十。

广大青年受到了一次深刻的阶级教育、社会主义教育和做革命接班人的教育。学习毛主席著作的运动进一步开展了起来,多数地区都有百分之五十以上的青年参加。各地都特别注意用党的政策去教育青年,用运动中的正面和反面的典型去教育青年,不少地方还组织青年访贫问苦,听“四史”,写“四史”。这样,以两条道路斗争的现实教育为主,同阶级斗争的历史教育、阶级斗争的理论教育结合起来。因而,运动前后青年的精神面貌大变。群众说:“‘四清’运动人人变,变得最多是青年。”有的青年,过去是“一干活,二睡觉,三打扑克,四打闹,再说别的不知道”,现在是“劳动好,读书报,做宣传,上民校,一心走社会主义道”。通过这场阶级斗争的锻炼,青年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敌我分明、是非分明、好坏分明。雷锋式的好人好事成风。一支革命的新生力量,在斗争中蓬勃成长。

整顿和壮大了团的组织。在“四清”前,农村团支部的状况大约是,好的占百分之二十,比较好的占百分之六十,组织严重涣散的占百分之十八,支部领导骨干不纯或错误较多的占百分之二。比较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组织松散,缺乏坚强的领导核心,兴无灭资的战斗力不强等。团员的绝大多数也是好的,听党的话,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但是,确有不少人政治积极性不高,模范作用不显著,约有百分之一二的团员犯有较多的错误。在社教运动中,两条道路的斗争一经开展,团组织的面貌为之一变,革命正气占了绝对优势,绝大多数团员都积极起来和活跃起来了。

运动中还发展了一大批新团员。社教地区,团员数量增加了近一倍,达到农村青年数的百分之二十至二十五。建立了一个政治好、年纪轻、干劲大、有一定文化的基层领导核心。支部书汜大多数是二十岁左右的青年。超龄团员多数离了团。新发展的党员中,青年约占百分之四十左右。青年党员极少的状况,开始有了改变。

运动中的经验告诉我们,要把团的组织整顿好,第一是靠政治,第二要抓年龄。要改变超龄团员多,干部年龄大,工作不够活跃的状况,必须积极发展青年入团,必须大胆选拔年青人当干部。

工作中的缺点是:有些地方对发动和教育青年不够放手,工作开展比较迟缓;有些地方的整团建团工作前期没有抓,后期搞突击,显得有些粗糙;我们对工作的指导和督促不够,点面结合也不够,工作发展不平衡。

二、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时期的青年

在运动初期,对于青年的看法,有过两种片面性:一种是对青年的革命积极性估计不足,认为“青年根本不知苦,一点不知情,啥也不顶用,搞阶级斗争不行”,甚至说“扮成刘阿斗,唱不成赵子龙”;一种是对青年中阶级斗争的尖锐性认识不足,说“政治上不当权,经济上不管钱,青年团没啥好清的”,有的认为“青年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自来就红,哪来阶级斗争”。

社教运动的实践,使得大家对社会主义时期的青年获得一个比较全面的再认识。农村青年占劳动力的比例越来越大(现在约占百分之四十五),文化程度越来越高,高小以上文化程度的大约有三千多万人(有的地方占农村青年的百分之四十、五十、六十)。这一代青年有很高的革命积极性。他们从小受党的直接教育,在集体劳动中长大,对资本主义和“四不清”行为强烈不满,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是比较容易发动的部分,是一支坚决勇敢的力量。同时,也必须看到资产阶级同我们争夺青年的斗争是激烈的。青年缺少阶级斗争的知识,缺少艰苦的锻炼。敌对分子千方百计腐蚀拉拢青年。资产阶级影响在青年中广泛存在。不少人道路不清,好坏不分。青年中确有上当的、变坏的,还有反革命。

必须克服一切皆好和一切皆坏的形而上学观点。要看到青年中的主流,也要看到青年中存在的问题。革命的新生力量正是在矛盾的斗争中成长起来的。

“四清”运动是青年革命化的最好学校。只要高举阶级斗争和两条道路斗争的纲,只要发动青年参加到革命的运动中去,青年觉悟的提高不是很慢,而是很快的;青年的社会主义积极性不是很小,而是很大的。他们成长得如何,将直接关系到我们伟大革命事业的前途。我们应当根据中央和主席的指示,在运动中从始到终抓紧青年工作,培养革命接班人。

三、团的发展要努力赶上形势的需要

前几年团员发展缓慢,适龄团员占青年的比例有些下降。一九六四年底的统计,全国有团员二千三百六十万名,其中超龄的有六百七十万,适龄团员一千六百九十万,适龄团员占全国青年的百分之十四(一九六O年底占百分之十九)。分别来说,农村适龄团员占青年的百分之十一,工业交通占百分之二十八,商业占百分之三十五,高等学校占百分之五十五,中等学校占百分之十八,街道占百分之八,国家机关占百分之四十五,部队占百分之六十一。去年以来,各地开始注意抓紧发展工作。今年计划接收新团员六百万,完成后,适龄团员也只能占到青年的百分之十六。这种状况显然不能适应三大革命运动发展的需要,也不能适应青年日益高涨的政治积极性。

团员发展到占青年的多大比例为好?大家一致同意中央书记处的指示,即农村的适龄团员应该达到青年的百分之二十五,加上城市,全国的适龄团员可以达到青年的百分之三十。这个比例是完全符合目前青年的政治状况的。当然,这个要求不是一下子做到,而是要在几年内,分期分批逐步做到。要达到这样的要求,是一个巨大的任务。一九七O年我国青年将有一亿六千万人,如果按适龄团员占青年百分之二十五至三十计,适龄团员应达到四千万至四千八百万人,这样从一九六六年到一九七O年,每年得发展七百万至九百万人。工作量很大,必须在各级党委领导下认真抓紧,特别要在社教运动中抓紧,才有可能实现。

为了搞好这一工作,必须逐级制订发展规划,无论农村、工厂、学校、商业系统等都要积极地、有计划地进行。同时,必须坚持团员标准。完成发展的任务,应当是工作的结果,教育的结果,不能降低条件,凑数了事。

四、社教完成后团的经常工作问题

社教以后,青年工作不能松劲,必须使运动成果继续向前发展。我们拟以创造四好团支部为中心来带动各项工作。当前农村团支部的经常工作,定为四项:(一)学习毛主席著作和党的政策;(二)参加办“三田”(种子田、样板田、试验田)和治山治水,在集体劳动中发挥突击作用;(三)办好俱乐部;(四)经常发展团员,健全组织生活。

各地党委应当帮助各级团委建立必要的经常领导,避免上下断线、放任自流的现象。

要积极挑选、培养和提拔年轻优秀的干部到团的各级领导岗位上来。现在团的干部年龄都偏大。应当按照中央指示,首先更新团的干部,努力做到县以下团的干部年龄不超过三十岁。省、市、地委团的干部也应当根据大胆提拔,放手使用,保留骨干,以资熟手的精神加以调整。

现在全国团的干部实有九万二千多人。中央批准的公社团干部的编制中,还有三万多个公社应配而没有配上。现在团的县委一般地是五人,大县七人。要管好一亿三千万青年和一亿四千万少年儿童这支队伍,目前干部的数量是不多的。县以下团干部数量比解放初期少,比过去一些解放区也要少。中央书记处已经决定,县、社团委的编制在这次精简中不再减。我们当协助地方党委把团的干部配齐配好。青年团各级领导干部都要轮流蹲点,积极带头参加体力劳动。

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一九六五年八月十五日

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青年工作的几个问题——共青团中央社教工作会议纪要

(一九六五年八月十二日)

一、在社教运动中促进青年革命化

社教运动的开展,使青年工作有了新的发展。在运动中,全党贯彻执行了毛主席关于培养革命接班人的指示,加强了对青年工作的领导,各地工作队都重视青年,注意对青年的发动和教育。广大青年经受了一次最实际、最深刻、最生动的阶级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增强了阶级斗争观念,分清了敌我,坚定了社会主义方向,革命积极性空前高涨,在斗争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青年学习毛主席著作的运动,进一步开展了起来。在斗争中整顿了团的组织,建立了好的领导核心,发展了一大批新团员,密切了团群关系,基层组织的战斗力有了显著的提高。

社教运动的情况表明,在青年中蕴藏着极大的社会主义积极性。绝大多数青年是要革命的,是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是反对“四不清”的,只要高举阶级斗争和两条道路斗争的纲,向他们指明方向,讲清政策,他们就能很快行动起来,响应党的号召,踊跃参加斗争。正如毛主席所指出的,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的一部分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对青年的革命积极性估计不足,是不相信群众的一种表现。

社教运动的情况也表明,资产阶级用“和平演变”的方式同我们争夺青年的斗争是激烈的。少数青年受到资产阶级思想的严重影响,是非不清,两条道路的界限不明;担任行政工作的青年中,有的人犯有贪污盗窃、投机倒把等错误,个别的甚至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低估阶级斗争在青年中的反映,也是不对的。

社教运动是防止资本主义复辟,避免产生修正主义的一个根本措施,也是培养革命接班人的根本途径。革命的新一代,正是在兴无灭资的斗争中锻炼成长起来的。实践证明,社教运动最能促进青年革命化,是青年学习革命、懂得阶级和阶级斗争的最好课堂。发动和组织青年参加这场伟人的革命,是整个运动的要求,是共青团组织最重要的任务。我们必须在党的统一领导下,按照二十三条的精神,认真做好社教运动中的青年工作。

二、要求

总的要求是,最大限度地把青年发动起来,参加社教运动,在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中发挥积极作用。具体要求有以下三条:

(一)组织青年同其他社员群众一道接受阶级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

(二)整顿团的组织,积极发展团员,建立好的领导核心;

(三)办好俱乐部,占领文化阵地。

三、突出阶级教育

社教运动是一场兴无灭资的斗争,是重新教育人的运动。在这次运动中,必须把教育工作放在第一位,用毛泽东思想武装青年。

运动一开始,就要放手地把青年发动起来,参加斗争。组织青年学习和宣传党的政策,参加“四清”的各项工作,带头揭发和批判“四不清”问题,使他们受到阶级斗争的实际锻炼。

学习毛主席著作,是中国青年最根本的思想建设。在运动中,要组织青年反复学习毛主席关于社会主义时期阶级和阶级斗争的指示,提高青年对阶级斗争新形势和新特点的认识,划清两条道路的界限,掌握反对资本主义的思想武器;学习毛主席关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坚定地站在贫下中农这一边,做无产阶级革命接班人;学习毛主席关于愚公移山、改造中国的指示,树立搞好集体生产,改变农村面貌的雄心壮志。

组织青年学习毛主席著作,要坚持自愿原则,从青年的实际需要出发,指导他们活学活用。方法要灵活多样,讲求效果。根据青年不同的政治水平、文化程度和工作需要,确定不同的学习内容和进度,不要强求一样,不要搞形式主义,要使他们感到学得有兴趣、有味道、有收获。

在运动中,要针对青年的思想实际,运用正反两方面的典型事例作为教材,组织座谈讨论,对青年进行活的阶级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还要组织青年访贫问苦,编写“四史”。把阶级斗争的现实教育和阶级斗争的历史教育、阶级斗争的理论教育紧密结合起来,给青年上一次革命的基础课,有效地提高青年的阶级觉悟。

四、积极发展团员

党中央指出,在社教运动中,有大批青年积极分子,应当及时把他们吸收到团内来,形成团结青年的核心。

经过社教运动,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农村的适龄团员占青年的比例,应当达到百分之二十五。在一切有条件的生产队,都要建立团的小组。加上城市,全国的适龄团员占青年的比例,可以达到百分之三十。各级团委必须采取积极态度,作出规划,分批发展,逐步做到。

接收新团员要以工人、贫下中农青年和革命知识青年为主要对象,也要注意接收其他劳动青年入团。地主、富农的子女确实具备了团员条件,也可以接收他们入团。

必须重视团员的年龄组成问题。要注意发展二十岁以下的青年入团。让青年早入团比晚入团好,使他们及早得到政治的和组织的锻炼。要积极做好超龄团员离团的工作。

五、整顿基层组织

对团的基层组织和团员的状况,要进行全面的分析,作出正确的估计。社教运动的实践证明,农村基层团组织大多数是好的或者比较好的,绝大多数基层干部和团员是革命的,听党的话的,是可以依靠的。但是,在阶级斗争和两条道路的斗争中,有些基层组织战斗力不强,缺乏坚强的领导核心,组织松散,甚至个别团支部的领导权掌握在坏人手里。部分团员政治积极性不高,模范作用不显著,个别人犯有严重错误。因此,在社教运动中采取边斗争、边整顿、边发展的方法,把团的组织整顿好,是非常必要的。

整顿团的组织,必须以阶级斗争、两条道路斗争为纲,着重解决大是大非问题,不要把什么问题都说成是“四不清”,不要把“四不清”的面划得太宽。一般性的问题,在小范围内说一说就算了。

整团要以教育为主。对团员要普遍进行一次团的基本知识教育,提高他们的政治积极性,使他们懂得应当怎样做一个共青团员,发挥模范作用。有些地方,采取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法,对团员作了鉴定,效果是好的。这种做法,应当提倡。鉴定要肯定成绩,指出主要缺点和努力方向,不要把一些小问题都写到鉴定表上。

经过整团,一定要建立一个好的领导核心。运动中涌现出来的有能力的人才是很多的,我们要善于发现、培养和大胆提拔年轻干部。领导核心的成员,必须是那些觉悟高、作风好、年纪轻、干劲大的团员,并使贫下中农出身的团员占优势。

对于犯错误团员的处理,应当比对党员的处理宽一些,更着重于教育。混入团内的坏分子和不可救药的蜕化变质分子,应当清洗出团。

在整团的基础上,开展创造“四好”团支部的活动,把团的工作活跃起来。

六、把青年组织起来

党中央要求,共青团要最大限度地把青年团结和组织起来。在社教运动中,许多地方根据这一指示,在生产队试建了青年小组,也有些地方在生产大队试建了青年联合会或青年协会。

从已有的经验来看,在生产队建立青年小组,既可以满足青年“在组织,求进步”的愿望,也比较简便易行,可以普遍推广。当然,已经试建了其他青年组织的,也可以不急于改变。如果认为还有更好的形式,愿意试试,也是可以的。

青年小组,除了反革命分子、劳改犯和刑事犯罪分子外,一切愿意走社会主义道路的青年(包括地富子女)都可以参加。

青年小组在团支部的领导下,组织青年学习毛主席著作,学习文化和技术,搞好集体生产,搞好团结。

党中央指示,团要做落后青年的工作,要做地富子女的工作。团员和团的干部要同他们交朋友。只有这样,才能团结起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青年。要教育地富子女,团结他们,帮助他们,争取他们跟着党走,同我们一道建设社会主义。这就是阶级斗争,这就是党的阶级政策。

对地富子女,要实行党的重在表现的政策。青年的政治、文化、生产活动,都应当吸收他们参加;表现好的,可以在俱乐部、民校和科学实验小组等组织中担任适当工作;为集体和群众办了好事的,应当同样给予表扬;负担义务工,应当同其他社员一样,和地富分子有所区别。

七、把少年儿童组织起来

要把少年儿童全部组织起来。少年先锋队的名称和标志不变。前段已作了改名试验的,可不急于改动,经过一段工作后,再行调整。今后,凡是七岁到十五岁的少年儿童,不分校内校外,都可以编入少先队。

在农村,以生产大队为单位组织少年先锋队,下边分编少年(十二至十五岁)中队和儿童(七至十一岁)中队。人数少的也可以不分队。

在城市,学校少先队组织不变。同时,以街道为单位建立少先队,把校外少年儿童组织起来。

在运动中,要根据少年儿童的特点,组织他们接受教育,使他们从小就懂得干革命。要注意帮助发展耕读学校,解决少年儿童的入学问题。

八、把青年的积极性落实到建设上

为了使青年在社教运动中激发起来的革命积极性得到巩固和发扬,必须引导他们积极参加生产斗争、科学实验和文化革命。

要以大寨的革命精神教育青年,艰苦奋斗,自力更生,为革命而种田,在生产中发挥突击作用。首先要把当前的生产搞好,争取当年丰收。同时要在党的领导下,参加治山治水,搞好农田基本建设。要积极进行科学实验,种好样板田、种子田、试验田。号召青年争当社会主义时代的新愚公。

党中央指示,俱乐部是农村的文化中心,主要由青年团来管。团组织一定要把俱乐部办好。俱乐部要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同资本主义、封建主义的文化作斗争。要积极宣传毛泽东思想,开展政治、文化、技术学习和娱乐活动,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俱乐部在指导青年学习和开展活动的时候,要注意青年的兴趣和爱好,形式要多种多样,吸引青年以及成年人自愿参加。各种活动要坚持业余、小型、节俭的原则。在农忙季节不要搞过多的业余活动。

要配合武装部门加强民兵中的政治思想工作。

九、团的干部

要遵照党中央指示,积极培养提拔年轻干部,不断更新团的干部队伍。县以下团的干部,要做到一般地不超过三十岁。

关于团的干部编制问题。党中央指出,现在团的编制不大,不要再减少。团县委的编制,大县不要少于七人,一般县不要少于五人。公社团的干部,大社两个,中社一个,小社半个,并由团县委掌握,可以配专职的,也可以配两个半脱产的顶一个专职的。

团的干部,要认真学习毛主席著作,树立唯物辩证法的观点。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抓好典型,参加劳动,不断地改进工作作风。

十、加强领导

做好社教运动中青年工作的关键,在于加强领导。

(一)要把青年工作纳入整个运动的计划,由工作团、队和同级党委统一领导,注意发挥县、社团委的作用。

(二)县、社的工作团都要有专人管青年工作。生产大队的工作队也要有人分管青年工作。上级团委要供给他们有关青年工作的材料。

(三)在运动中,县、社两级要召开一二次青年工作会议,布置工作,总结交流经验。

(四)参加社教运动的团省、地、县委书记,要做到点面结合,注意总结经验,推动附近地方的青年工作。

(五)社教运动结束的地区,要注意健全县、社两级团委的经常领导,避免上下断线的现象。

来源:

根据文件的翻印件打印

[返回索引页面]



Copyright (C) 2024 Marxist-Leninist-Maoist.
Permission is granted to copy, distribute and/or modify this document under the terms of the GNU Free Documentation License, Version 1.3 or any later version published by the Free Software Foundation; with no Invariant Sections, no Front-Cover Texts, and no Back-Cover Texts. A copy of the license is included in the section entitled "GNU Free Documentation Lice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