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1965-11-26 作者: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办公室编印
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办公室编印上海剧协,自本月十六日部里召开各有关单位负责人会议之后,十七日即订出组织讨论的初步计划,编印有关讨论参考资料,拟组织编剧、戏剧评论工作者陶雄、许铁生、周璣璋等四十三人进行讨论。计划分两阶段进行:第一阶段(自二十二日至月底),召开两次座谈会,要求各抒己见。敞开思想。以便暴露不同观点,引导争论;第二阶段(自十二月初至十二月中旬),根据第一阶段情况,提出一、二个问题,进一步开展不同意见的辩论。并组织写文章,讨论次数视情况发展而定。二十日,召开党组(扩大)会,讨论上述计划,周璣璋、吴?之等提出;这样讨论不起来,为了避免会上一般的表态。为了能暴露一些观点和提出问题,应先由各单位组织讨论,剧协与各单位取得联系,汇集一些问题和发现、培养几个发言的人,然后再组织讨论。这几天来,由于各单位党员负责干部都在听报告,讨论会都未开过(上海京剧院在十一月十八日曾开过一次座谈会)。现决定在下星期一、五,仍召开原定四十三人的座谈会。
上海作协:部里十六日召开的会议是王道乾同志来参加的,回去后因忙于准备青年业余作者去北京开会的材料,只向有关同志讲了一下,党组也未开会研究。现党组确定二十五日进行讨论。
许铁生(上海京剧院《海瑞上疏》编剧)
十一月十七日下午,上海京剧院召开部分编、导、演开会。会上许铁生检查了自己的创作思想和立场观点。他说:“我对皇帝不是统统都恨的。对有‘功绩’的皇帝,从感情上就不讨厌。认为皇帝的享受,剥削也是应该的。……我抽调了阶级观点看问题。当时的主导思想是不要给古人身上贴上“阶级标签”,贴了容易反历史观点。……觉得代表中小地主的任务还是正面人物,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如武则天,可作历史英雄人物歌颂。毛主席说:谁都为本阶级服务,因为我的阶级观点未改造。在《上疏》中。美化了“自己的”阶级人物。……海瑞是周院长演的,形象塑得好,人民可以学习,这样,使人对皇帝、忠臣产生幻想,用封建道德教育了观众。……当时把海瑞当作人民的代表。认为当时皇帝的利益与人民的利益是一样的,皇帝好了,人民也好了。因此,我尽力美化他。为海瑞‘鞠躬尽瘁’。”
陶雄(《海瑞上疏》单行本“前言”作者)
在京剧院十七日会上,他说:“我们对历史知识不丰富,要摘一定要看好多第一手材料。千万不能跟着人家跑,否则人家犯错误,我们也跟着犯错误。海瑞明明是站在封建帝王一边,我们硬把他拉到人民这一边来。认为这样人物就高大了。现在看来不值得歌颂。我们搞创作,拼命为了“戏”,在艺术上为人物加码。《上疏》为了“戏”。许铁生同志是下了功夫的,我们主要写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但立场是经不起推敲的。主要是:
(一)海瑞的出场,是在阶级斗争中出场的,他为了人民。敢于触犯王金,一出来人物就高大。
(二)末场的伞先是小的,后来是大的,作者是经心苦思的。(当时我也赞成,认为海瑞是清官。)
(三)“揑香”。周扬同志要我们去掉,但我们没有去掉,是为了让老百姓去歌功颂德的。其他场次中提到为老百姓的也有。”
接着他联系到他为《上疏》出版本写的“前言”,作了批判。他说;“出版本的‘前言’,是我写的。其中有糊涂观念:
(一)海瑞站在哪一边;皇帝、人民?我说;“要辩证地看。海瑞是为了皇朝。但如果皇帝能改正,还是得利于人民的。”这是改良主义的。
(二)先肯定上疏是为民请命。但何尚不是为了嘉靖皇帝龙庭坐得更稳。主次有问题。
(三)对海瑞的特点,如“清廉洁守”等是肯定的,但不是用鲜明的阶级观点来分析这个人物……海瑞当时调和阶级矛盾,我们却歌颂他。”
冯少白(市文化局艺术一处处长)
姚文发表后据反映冯曾在处里对人讲;他对姚文从头到尾反对。(详细意见未谈)十一月十六日,部里召开会议之后,李太成同志回文化局,即在干部会上作了传达。传达后,冯即表示,我对姚文没有意见。(文艺处)
来源:上海档案馆档案号 A22-2-1280-55
Copyright (C) 2024 Marxist-Leninist-Maoist.
Permission is granted to copy, distribute and/or modify this document under the terms of the GNU Free Documentation License, Version 1.3 or any later version published by the Free Software Foundation; with no Invariant Sections, no Front-Cover Texts, and no Back-Cover Texts. A copy of the license is included in the section entitled "GNU Free Documentation Lice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