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1976-1-15 作者:梁效
梁效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我们:“在现在世界上,一切文化或文学艺术都是属于一定的阶级,属于一定的政治路线的。”在存在阶级的社会里,教育作为上层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总是为一定阶级的政治路线服务的。它是阶级专政的工具。因此,不同的阶级就有不同的教育路线。无产阶级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就必须开展教育革命,把为剥削阶级服务的旧学校改造成为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毛主席亲自发动和领导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摧毁了刘少奇、林彪两个资产阶级司令部,粉碎了他们所推行的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开始从根本上改变我国教育事业的面貌。在毛主席革命路线的指引下,教育革命蓬勃开展,教育战线上的新生事物不断涌现,崭新的无产阶级教育制度正在逐步建立和巩固起来。
树欲静而风不止,斗争并没有停息。一九七五年七、八、九三个月,教育战线出现的那种刮右倾翻案风的奇谈怪论,就是代表资产阶级反对无产阶级的修正主义路线的突出表现。当前,教育战线正在进行一场大辩论。我们的斗争需要马克思主义。在这场辩论中,我们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以阶级斗争为纲,认真学习马列和毛主席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和教育革命的论述,弄清楚教育革命对于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重大意义,自觉地用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来指导教育革命实践,进一步发展教育革命的大好形势,夺取新的更大的胜利。
列宁曾经深刻地指出,旧学校是“资产阶级统治的工具”,是为资产阶级政治服务的,“它的目的是为资本家培养恭顺的奴才和能干的工人。”(《列宁全集》第二十八卷第六十九页)列宁这个精辟的论断,击中了旧学校的要害,揭露了它的阶级实质,是批判旧教育制度的税利武器。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前,我们的教育阵地在刘少奇修正主义教育路线的统治下,毛主席的无产阶级教育路线基本上没有得到贯彻执行,从教育制度到教学方针,从课程内容到教学方法,几乎全是旧的一套。学校仍然是资产阶级统治的工具。也就是说,在教育阵地,还是资产阶级专无产阶级的政。
解放后,我们党曾经陆续派了一些干部去领导学校,建立了党、团组织,开设了一些马列主义课程。但是,由于刘少奇一伙把持教育阵地,先是让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教育制度“基本照旧”,以后又照抄照搬苏联的一套,没有从根本上对旧学校进行改造。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继续统治着我们的学校,领导权不在无产阶级手里。这样的学校名义上是社会主义的,实际上还是资产阶级的旧学校。它口头上也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实际上它在各方面都浸透了资产阶级的阶级意识,“把资产阶级政治放在学校事业的第一位”(《列宁全集》第二十八卷第三八七页)。什么“读书做官”、“智育第一”、“天才教育”、“知识私有”等等,充斥了学校生活,公开鼓励青年学生“成名成家”,爬上资产阶级精神贵族的宝塔尖。显然,这种教育只能为资本主义复辟效劳,为修正主义上台培植社会基础。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学校只让地主资产阶级的子女学到知识,劳动人民根本无权上学。社会主义的新中国,在毛主席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给了劳动人民受教育的政治权利,使学生的成分发生了一些变化,工农子女可以进学校了。但是,修正主义教育路线抹煞教育的阶级性,利用“分数挂帅”等手段,实际上把大批工农的子女排斥在学校大门之外。有些工农子女虽然进了大学,也被他们用种种手段“淘汰”出去。工农群众气愤地说:“大学校门八字开,工农子女进不来”,“分数线,分数线,劳动人民的封锁线”。一部分工农子女即使上了学,由于学校的根本性质没有变,教的还是资产阶级的东西。在旧学校这个封、资、修“大染缸”的腐蚀侵袭下,工农子女也往往丢掉了工农原有的阶级感情,不同程度地成为资产阶级思想的俘虏。
列宁指出:“资本主义旧社会留给我们的最大祸害之一,就是书本与生活实践完全脱节”(《列宁选集》第四卷第三四五页)。这个最大祸害在旧学校暴露得最为突出。这样的学校,根本不可能引导学生走同工农相结合的道路。理论脱离实际,教学脱离生产劳动,师生脱离工农群众,成为一切旧学校的共同特征。学制太长,课程太多,讲授又不得法,提倡死啃书本,搞烦琐哲学,使青年越读越蠢。毛主席尖税地指出:“现在这种教育制度,我很怀疑。从小学到大学,一共十六、七年,二十多年看不见稻、粱、菽、麦、黍、稷,看不见工人怎样做工,看不见农民怎样种田,看不见商品是怎样交换的,身体也搞坏了,真是害死人。”“旧教学制度摧残人材,摧残青年,我很不赞成。”在修正主义教育路线的毒害下,学哲学的搞不了哲学,学经济学的解释不了货币,学文学的写不了小说,学历史的搞不了历史,要搞就是帝王将相,学工的开不了机器,学农的关在城市里讲种地。大学毕业了,不懂得阶级斗争,不了解社会,同工农兵格格不入。这样的学校,难道不应该彻底废除吗?
修正主义教育路线的统治,使旧学校起着腐蚀无产阶级专政、瓦解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作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从文化教育阵地开始是完全必要的。现在,有人却认为文化大革命前十七年的学校教育“不见得都错了”,不准提“同十七年教育路线对着干”。对十七年的教育究竟怎样估计,是应当根本否定,还是基本保留,这是当前教育界激烈争论的首要问题。它的要害在于承认不承认这十七年是毛主席的教育路线基本上没有得到贯彻执行,是资产阶级专了无产阶级的政。散布为十七年旧教育翻案的奇谈怪论,实质上是否定今天的教育革命。我们必须粉碎这股复辟十七年旧教育的右倾翻案风,彻底摧毁旧学校,搞好教育革命,在教育领域坚持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专政。
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在教育战线上面临的任务,总的来说,就是废除地主资产阶级的旧学校,创立无产阶级的新学校。
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两种可能性:既可能前进到共产主义社会,也可能倒退到资本主义社会。这两种可能性,决定了学校必然成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激烈争夺的场所:它或者成为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或者成为复辟资本主义的工具。反映在办教育的路线上,就是毛主席的无产阶级教育路线同刘少奇、林彪的修正主义教育路线之间的根本对立。如果在理论和实践上不懂得或不承认这两种可能性,那就必然会忽视甚至抹煞两种学校、两条教育路线之间的本质区别,走上修正主义的邪路。当前,教育界那种诬蔑教育革命“过正”,攻击教育战线上的新生事物“总不是正”的论调,就是一种修正主义的谬论,其实质是否定教育革命的胜利成果和大好形势,妄图使我们的学校走回头路。
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以后,列宁为俄共(布)制定了“学校应当成为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列宁选集》第三卷第七六五页)的教育革命纲领。这个纲领,要求学校“无条件地招收”工农子弟(《列宁全集》第二十八卷第三十页),“培养能够最后实现共产主义的一代人”(《列宁选集》第三卷第七四六页);要求教师大军“和一切战斗着的劳动群众打成一片”(《列宁全集》第二十七卷第四一八页);要求整个教育“都必须贯彻无产阶级阶级斗争的精神,为顺利实现无产阶级专政的目的,即为推翻资产阶级,消灭阶级,消灭一切人剥削人的现象而斗争的精神”(《列宁选集》第四卷第三六一页);要求学校“把教学工作和儿童的社会生产劳动紧密结合起来”(《列宁选集》第三卷第七六五页)。总之,这个纲领要求“把一九一七年十月革命时开始的事业进行到底,把学校由资产阶级的阶级统治工具变为摧毁这种统治和完全消灭社会阶级划分的工具。”(《列宁选集》第三卷第七六五页)
在列宁领导下,根据这个纲领,布尔什维克党曾经开展了生气勃勃的教育革命。废除旧俄的教育体制,建立共产党领导的新教育体制,实行学校向工农开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原则,取消学衔学位特权和毕业文凭。在学生中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团结、教育和改造教师队伍。这样,无产阶级就在人类历史上进行了勇敢的教育革命的实验,迈出了宝贵的第一步。
从列宁领导的教育革命到今天苏联的修正主义教育制度,是历史的大倒退。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叛徒集团全面复辟了资产阶级的一套教育制度、方针和方法,使苏联的学校蜕变为官僚垄断资产阶级统治的工具。苏联教育演变的历史,充分说明了无产阶级教育革命的必要性、艰巨性和长期性。它说明,教育革命是直接关系到无产阶级专政能否巩固的重大问题。如果不把教育革命进行到底,让资产阶级教育制度复辟,就会使学校成为滋生新资产阶级和修正主义的温床,就有可能导致“卫星上天,红旗落地”的结果。同时,它又说明无产阶级教育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空前未有的崭新事业,因而是一个极为艰巨困难的事业。正如列宁所指出的:“改造学校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列宁全集》第二十八卷第三八七页)“文化任务不能象政治任务和军事任务解决得那样迅速。”要解决文化任务,“需要一个较长的时期,并且应该根据这个较长的时期来规划我们的工作,表现坚忍不拔、不屈不挠、始终如一的精神。”(《列宁全集》第三十三卷第六十页)如果没有这种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无产阶级教育革命就不可能取得成功。
毛主席为我们党制定的无产阶级教育路线,就是列宁这条路线的继续和发展。毛主席正是从“无产阶级必须在上层建筑其中包括各个文化领域中对资产阶级实行全面的专政”这个伟大历史任务出发,提出和解决教育革命问题的。在一九五七年夏季反对资产阶级右派的斗争取得伟大胜利的时候,毛主席总结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向全党全国人民提出了造成工人阶级知识分子的新部队的伟大任务,并且着重指出:在这个工人阶级知识分子宏大新部队没有造成以前,工人阶级的革命事业是不会充分巩固的。一九五八年毛主席又教导我们:“在整个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对知识分子的改造是一个极大的问题。”要完成改造知识分子和造成工人阶级知识分子宏大新部队的任务,不进行彻底的教育革命、文艺革命和卫生革命,是不可能的。正因为如此,毛主席多次发出“教育要革命”的号召,并且从文化教育阵地开始,亲自发动和领导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一个极其重要的任务,就是要改革旧的教育制度、教学方针和方法,彻底改变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我们学校的现象,把学校改造成为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我们必须批判一切干扰和阻碍教育革命的错误思想和行为,巩固和发展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胜利成果。
教育界竟然有人对“学校应当成为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这个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光辉思想表示怀疑,进行挑剔。这实质上反映了资产阶级对教育革命的抵触和抗拒情绪。要不要把学校改造成为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这是要不要把教育革命进行到底的原则问题,是学校走什么道路、执行什么路线的大是大非问题,一定要辩论清楚。这场大辩论说明,教育革命既然是一场深刻的无产阶级革命,必然会遭到资产阶级的强烈反抗。这是革命发展的规律,丝毫也不值得奇怪。我们一定要以百折不回的毅力,大批资产阶级,大批修正主义,用教育革命的更大成绩,去粉碎资产阶级的进攻,坚定我们队伍的必胜信心。
学校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还是资产阶级统治的工具,这一根本区别集中地反映在学校究竟培养什么人的问题上。这是毛主席的无产阶级教育路线同刘少奇、林彪修正主义教育路线反复斗争的基本内容。
毛主席明确地规定:“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这里,毛主席不仅指出了社会主义学校的培养目标,同时又给我们指明了具体的办学道路。毛主席的无产阶级教育路线,是由我们党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基本路线所决定的,是党的基本路线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存在阶级的社会里,学校从根本上来说,总是要为统治阶级培养政治上的接班人。同资产阶级的伪善说教相反,我们从来公开声明,我们的教育事业是党的事业的一部分,它的政治目的就是“为推翻资产阶级而斗争。”(《列宁全集》第二十八卷第六十九页)因此,无产阶级的学校理所当然地要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把培养巩固无产阶级专政、反修防修的革命战士,作为新学校的根本任务。任何学校只要离开了这一条,就仍然是资产阶级的旧学校,无论它培养的人本事有多大,学问再多,方向不对,等于无用。教育界有人说:“现在是政治冲击业务”,这种谬论实际上是把红与专对立起来,用专去反对红,用所谓超阶级的“文化”标准去反对无产阶级的政治标准。
坚持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丝毫不意味着可以忽视学习科学文化的重要性。恰恰相反,作为科学文化的创造者,工人阶级才真正懂得科学文化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伟大作用。巩固无产阶级专政、反修防修是社会主义整个历史阶段的任务。这个任务就包括用马克思主义占领上层建筑各个领域,批判地继承历史文化遗产,创造灿烂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新文化。工人阶级必须而且一定会在这一斗争中培养出自己的宏大的知识分子队伍。很明显,这样的知识分子必然首先是自觉地为巩固无产阶级专政而战斗的革命战士,也只有这样的战士,才能不辜负阶级的委托,去努力掌握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所必需的科学文化知识,坚持又红又专的方向。几年来,广大工农兵学员茁壮成长的大量事实,不是已经证明了这个真理吗?把坚持无产阶级的政治标准诬蔑为“不讲学文化”,这种论调只能说明是“顽固坚持资产阶级的偏见”(《列宁选集》第四卷第三六七页)。
列宁指出:“我们的学校必须使人们在学习期间就成为推翻剥削者这一斗争的参加者。”(《列宁选集》第四卷第三五五至三五六页)无产阶级的战士不能在温室里培育,而要在革命的大风大浪中成长。社会主义的学校必须以阶级斗争为主课,组织师生参加三大革命运动,使教学和社会生活声息相通。文科“要以社会为工厂”,理工科要“在实习工厂做工,在实验室做实验,但也要接触社会实际”。“农业大学要统统搬到农村去”。这是改造旧学校、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的根本途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广大师生遵照马列和毛主席的教导,走出校门,向工农兵学习,为工农兵服务,在批林批孔和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运动中,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成为一支朝气蓬勃的生力军。他们在教育革命实践中,创造了开门办学、开设短训班、半工半读、“七·二一”大学和朝阳农学院等多种办学形式,为创建社会主义的新型学校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只有紧密结合三大革命运动的实践学习理论和科学文化,才能真正学懂学通,获得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把开门办学诬蔑为“实践──实践──实践”,“只当劳动力”,就是反对师生参加三大革命运动实践,企图把他们赶回到死读书的象牙之塔里去。
对待生产劳动的态度,也是两条教育路线、两种学校的一个根本区别。同轻视生产劳动的传统观念相对立,社会主义的学校把生产劳动作为重要的教育内容,使师生在劳动中培养工农感情,并学会一定的生产斗争知识。马克思曾经设想在无产阶级的新教育制度下每个受教育的少年儿童从九岁到十二岁每天劳动二小时,十三岁到十五岁每天劳动四小时,十六岁到十七岁每天劳动六小时。要求每个学生“不仅用脑劳动,而且用双手劳动”,“象每个有劳动能力的成人那样成为生产工作者”,(《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六卷第二一六至二一七页)。马克思正确地预见到,教育制度的这一革命在整个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中将具有重大的意义,指出:“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三卷第五三○页),“是改造现代社会的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二十四页)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是无产阶级新教育制度的基本标志,是造就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可靠保证。因此,毛主席一贯提倡知识分子走同工农相结合的道路。一九五八年又发出了“劳动人民要知识化,知识分子要劳动化”的伟大号召。在文化大革命中,毛主席对上海机床厂从工人中培养技术人员的道路给予高度赞扬和充分肯定,这条道路就是“要从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农民中间选拔学生,到学校学几年以后,又回到生产实践中去”。坚持毛主席指引的道路,就是要限制资产阶级法权,逐步缩小三大差别,为彻底消灭旧社会遗留下来的痕迹,铲除滋生资产阶级和修正主义的土壤而创造条件;就是要使我们的学校培养出可以和工农“划等号”的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而不是培养资产阶级的精神贵族。我们应当从巩固无产阶级专政和实现共产主义的远景来认识它的深远意义。
坚持党的一元化领导,是无产阶级教育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保证。列宁在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强调指出,教育部门,“首先应该公开承认共产党的政治领导。”(《列宁选集》第四卷第三六七页)并且指出,要在党的领导下改造教育大军,“要培养出一支新的教育大军,它应该紧密地同党和党的思想结合起来,完全贯彻党的精神”(《列宁选集》第四卷第三六七页)。由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长期统治我们的学校,封、资、修的旧教育年深日久,根深蒂固,它的势力从上到下,盘根错节。要巩固和加强党对教育事业的领导,我们面临的任务是很艰巨的,斗争是长期的,曲折的,有时甚至是很激烈的。
党的领导首先是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领导,是毛主席革命路线的领导。背离了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党的领导就会失去正确的方向,甚至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前,教育界的情况不正是这样吗?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由于林彪一伙的破坏,由于一小撮阶级敌人捣乱,使学校一度处于一不斗、二不批、三不改的局面,干扰毛主席的战略部署。这些历史的教训是很深刻的。无产阶级要实现教育革命,首先就要夺回教育阵地的领导权,建立起坚决执行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团结一致、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
工人阶级必须领导一切。一九六八年七月二十七日,毛主席派工人宣传队进驻清华大学,并亲自抓教育革命。从此开始,工人阶级占领教育阵地,参加学校全部斗、批、改,并且永远领导学校,这是一个伟大的创举。它开创了教育革命史上的新篇章。教育从根本上来一个革命,是从这几年才开始的。七年多来,广大师生在工人阶级领导下,深入批判了修正主义教育路线,进行了大量的教育革命实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工人阶级以解放全人类的伟大气魄,战狂风,顶恶浪,坚定地按照毛主席指引的“教育要革命”的方向胜利前进。工人阶级的伟大功绩,将在无产阶级教育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上彪炳千秋。
无产阶级的领导作用,就是通过共产党的领导来实现的。工人阶级占领学校,从根本上说就是巩固和加强党的领导,使无产阶级专政的任务落实到基层。这对于贯彻执行党的路线,彻底改造旧学校,培养和造就工人阶级知识分子的新部队,都是具有重大意义的。那些诬蔑这几年教育革命“总没有解决好”的人,说什么根子“在管教育的”,把攻击的矛头指向工人阶级领导,其目的就是要把坚决执行毛主席的革命路线的工宣队赶出学校,削弱党的领导,翻教育革命的案。这是广大革命师生所决不允许的。伟大的工人阶级必将在尖锐复杂的斗争中不断地积累经验,增长才干,团结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群众和干部,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把教育革命搞得更好,胜利地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
(载《人民日报》一九七六年一月十五日)
来源:载《人民日报》一九七六年一月十五日
Copyright (C) 2024 Marxist-Leninist-Maoist.
Permission is granted to copy, distribute and/or modify this document under the terms of the GNU Free Documentation License, Version 1.3 or any later version published by the Free Software Foundation; with no Invariant Sections, no Front-Cover Texts, and no Back-Cover Texts. A copy of the license is included in the section entitled "GNU Free Documentation Lice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