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1965-9-9 作者:《中国青年报》编辑部社论
《中国青年报》编辑部社论最大限度地把青年团结起来,逐步实现青年一代的无产阶级革命化,是党交给共青团的战略任务。在团结和教育青年的工作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一个重要问题:怎样看待青年的家庭出身、社会关系和本人表现?
对待这个问题,有两种不同的观点。
一种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对青年的家庭出身、社会关系同他们的本人表现,既看到两者之间的联系,又看到两者之间的区别,而重在表现。也就是说,看一个人,既要看他的家庭出身,但是更要着重看他本人的表现。这是我们党的一贯政策。
一种是形而上学的观点。它或者表现为忽视成份的观点,不承认家庭出身对本人的影响;或者表现为唯成份论,认为家庭出身决定一切,否定本人表现。这都不合乎党的政策,是不利于团结绝大多数青年实现革命化的,因而也是不利于革命事业的。
什么叫表现?表现,就是人的社会实践。重在表现,就是看人重在社会实践。毛主席说过:“我们判断一个党、一个医生,要看实践,要看效果;判断一个作家,也是这样。”当然,判断一个青年,也要看他的实践,看他的行动效果。
阶级斗争、生产斗争、科学实验三大革命运动是人们主要的社会实践。看人的表现,主要是看他在三大革命运动中的表现,尤其要看在阶级斗争中的表现。一般的表现要看,而更重要的是看在大是大非问题上的表现,在大风大浪中的表现。也就是看他在革命斗争中,是站在无产阶级这一边,还是站在资产阶级那一边;是走社会主义道路,还是走资本主义道路;是拥护党的领导,还是反对党的领导。
重在表现是党的阶级政策。贯彻执行这个政策,可以鼓励青年坚决沿着无产阶级革命化的道路前进;贯彻执行这个政策,是关系到团结绝大多数人的战略问题。这是无产阶级进行阶级斗争的需要。
家庭出身,当然对人是有影响的。但是,一个人的家庭出身,本人没有选择的自由,而走什么道路却是完全可以由本人选择的。一个青年站在什么立场,走什么道路,主要的是看本人的思想和行动,看他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表现。执行重在表现的政策,就可以使那些家庭出身好的青年,不是满足于自己的出身,而是时刻警惕资产阶级的思想影响,不断改造自己,努力争取做一个好的无产阶级革命接班人。也可以使那些家庭出身不好的青年,不因为自己的出身不好而灰心失望,使他们知道,只要努力改造,不断进步,同样是有前途
毛主席教导我们,要团结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人进行革命和建设,其中就包括剥削阶级子女在内。不团结他们不行吗?不行。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任务要求我们必须去团结他们,教育他们,改造他们,使他们逐步脱离剥削阶级的影响,跟着党走革命的道路。我们不是常说,无产阶级革命的终极目的是要彻底消灭阶级吗?消灭剥削阶级,这是一场长期的、严重的阶级斗争,这其中包括着从政治、经济、思想等领域中,消灭剥削阶级的一切。而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争夺剥削阶级的子女,使剥削阶级后继无人的斗争,就是这个斗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剥削阶级是不甘心死亡的,它们总是千方百计地寻找自己的继承人。在他们看来,自己的子女从小同他们“住一屋,睡一炕,吃一锅”,是他们首先要夺取的对象。让剥削阶级子女成为革命的接班人,还是成为剥削阶级的继承人?这是无产阶级在实现消灭阶级这个历史使命的斗争中,非解决不可的问题。而解决这个问题,就是一场阶级斗争。
执行重在表现的政策,就是按照兴无灭资的方针,教育剥削阶级子女进行思想改造,确立无产阶级立场,背叛剥削阶级,把他们争取到无产阶级这一方面来。所以,重在表现是无产阶级向剥削阶级进行阶级斗争的政策,是符合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阶级政策。这个政策是团结绝大多数人,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政策。
有人认为,实行重在表现,就无法进行阶级分析了,就不能贯彻阶级路线了。是这样吗?不。重在表现,恰恰是用阶级分析的方法去看人的。对一个人进行阶级分析,就是看他站在什么阶级的立场,做的事情符合什么阶级的利益。这就要求不但分析他的出身,而且更着重分析他的表现。这样做,才是真正把阶级分析贯彻到底了。只有这样来进行阶级分析,才能更好地贯彻阶级路线。
实行重在表现的政策,是建筑在相信绝大多数剥削阶级子女可以改造这个基础上的。
世界上万事万物的矛盾斗争,都在一定条件下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这是客观规律。阶级状况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无数的历史事实说明,在阶级斗争决战时期,一方面,在无产阶级内部,会有极少数人被敌人腐蚀和收买,而变成叛徒或工人贵族;另一方面,剥削阶级内部的分化也非常激烈,非常尖锐,必然有一部分人转而归附于革命的阶级。而无产阶级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总是吸收从其他阶级中分化出来的人,补充自己的队伍。
剥削阶级作为一个阶级来说,只能消灭,不能改造。但是,对剥削阶级中的个人来说,则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改造的。剥削阶级的子女尤其是这样。对他们,既要看到受剥削阶级家庭影响的一面,又要看到他们接受党的教育,可以变,可以转化的一面。在无产阶级革命史上,这种转化的事例很多很多。大家熟知的邓中夏同志,彭湃同志,他们都是在青年时代接受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以后,背叛地主阶级家庭参加革命,后来分别成了我们党早期的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的领导者。解放初期,还有丁佑君等同志,他们也是剥削阶级的叛
至于在解放后长大的剥削阶级家庭出身的青年,改造过来的可能性就更大了。毛主席说:“过去的剥削阶级完全陷落在劳动群众的汪洋大海中,他们不想变也得变。”对剥削阶级子女来说,变,更是大势所趋。因为我们有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伟大的党的领导和毛泽东思想的教育,还有广大工农群众的社会力量。这些是改造他们的最根本的条件。在社会主义的中国,任何人只要革命,只要走社会主义道路,朝着历史发展的方向前进,都是有光明前途的。反之,就没有出路。剥削阶级子女,虽然生在剥削阶级家庭里,但是他们没有亲自参加剥削,同剥削阶级分子是有区别的。他们年纪轻,要求进步,可塑性很大。他们当中绝大多数人不愿意做剥削阶级的殉葬人,而要求向革命的方面转变。我们革命者,不但欢迎他们进步,而且要创设条件,促进他们向革命方面变,并且争取他们变得快一些,变过来的人多一些。执行重在表现的政策,就是给他们以出路,促进他们转变的一个重要条件。
贯彻重在表现的政策,要防止两个极端。就是要象毛主席曾经指示的那样,既要反对忽视成份,又要反对唯成份论。
不讲阶级成份,忽视阶级划分,不承认阶级出身对人的影响,是完全错误的。有人说:“讲重在表现了,不用区别什么阶级了,都在红旗下长大,大家都一样”。这话不对。对于剥削阶级子女来说,家庭的影响对他们的政治态度和世界观的形成,往往起着不小的作用,有的甚至会起决定性的作用。这一点,确实和工农子弟不一样。剥削阶级家庭出身的青年,要看到这个不一样,自觉地在自己头脑里展开兴无灭资的斗争。重在表现,首先就应当在思想改造上有一个好的表现。一个出身剥削阶级家庭的青年,如果不经过严格的思想改造,是不会消除剥削阶级思想影响的。思想不改造,就会和工人农民观点不同,立场不同,感情不同,而感到格格不入。所以,剥削阶级家庭出身的青年,都要彻底改造自己,这是万万不能放松的。
当前,要防止的另一个极端,是唯成份论。唯成份论只看家庭出身,不问本人表现。有人说:“什么籽结什么瓜”,剥削阶级子女不会变好。这种看法对不对?不对。人的阶级性是社会属性,不是生理属性,不是遗传的东西,儿子完全可以革老子的命。在今天的社会主义中国,尽管在剥削阶级子女中,有极少数人仍旧可能成为剥削阶级的殉葬者,但对于绝大多数人,总不能说老子是地主,儿子必定是地主,孙子仍然还是地主。如果这样子子孙孙传下去,那么,剥削阶级不是就永世不可消灭了吗!用唯成份论的观点作指导,就不利于我们团结绝大多数,孤立极少数。毛主席过去批评关门主义的时候,曾深刻地指出要求革命力量“纯粹又纯粹”,这是一种“孤家寡人的策略”。到了社会主义时期,毛主席又教导我们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人,并且尽可能地将消极因素转变为积极因素”。唯成份论,是绝对地静止地不变地看待青年家庭出身问题的一种形而上学观点。按这种观点办事,就会把剥削阶级子女排除在团结对象之外,把可以争取过来的力量,赶到敌人那边去。
共青团组织应当认真贯彻党的重在表现政策,积极地去做剥削阶级家庭出身青年的工作,团结他们一起参加三大革命运动,引导他们在斗争中锻炼自己,改造自己,提高自己。
共青团的干部和团员,要和劳动人民的子女交朋友,也要和剥削阶级家庭出身的青年交朋友,教育他们,争取他们跟着党走;并且依靠广大劳动群众和一切革命分子来做好他们的工作。他们有了进步,就恰如其分地加以肯定和鼓励;他们有了缺点,就给予耐心的帮助和教育。党的重在表现政策,要通过我们的具体工作来体现。我们把工作做好了,剥削阶级子女就会更加相信党的政策。剥削阶级的子女,只要有进步的要求,一般地都可以吸收他们参加一些学习活动,文娱、体育活动;表现好的,可以分配他们做适当的社会工作;真正够条件的,也可以吸收他们入团、入党。
有的同志担心同剥削阶级子女交朋友,别人会说“立场不稳”,而不敢沾边。这种顾虑是不必要的。争取更多的剥削阶级子女转变到革命这一边来,这正是从无产阶级的利益出发正确地进行阶级斗争,怎么能说是立场不稳呢?我们应该为了革命利益,敢于去沾边,敢同他们交朋友。如果怕去沾边,不做工作,听任剥削阶级子女接受家庭的影响,那倒是对革命很不利的。
出身不好的青年的表现,是不是可能有“假象”呢?可能有。但是,假象和真象,是可以区别的。重在表现,不是重在表面。我们看表现,当然不是仅仅看一个人讲了什么话、表了什么态、提了什么保证,而主要是看行动,看他站在什么立场和为哪个阶级办事。因此,假积极,总会暴露,掩盖不了;真进步,也不会因为一件事做错,就变成假的了。
有的同志问:“现在表现好,将来变坏了怎么办?”这好办。表现好了,按好的对待;表现不好了,就按不好的对待。毛主席说过:“他今天把自己结合于工农群众,他今天是革命的;但是如果他明天不去结合了,或者反过来压迫老百姓,那就是不革命的,或者是反革命的了。”这就是说,任何时候,我们都是重在表现。应当看到,剥削阶级家庭出身的青年,在前进的过程中出现一些反复或曲折,或则变过来又变了回去,这都是可能的,是不奇怪的。从剥削阶级子女本人讲,切不可以为今天有了一点好的表现,就万事大吉了,就可以放松思想改造了,那样,肯定要变回去。从团的组织来说,则不要幻想一争就把人家争过来,一变就彻头彻尾彻里彻外变得无产阶级化了,那是不切实际的。我们要耐心地做艰苦的工作,遇到一点走回头路的事,也可以总结点经验教训,把争取他们转化的工作做得更好。
重在表现的政策,是党的坚定的阶级政策,是一项根本的长期的政策,而不是一时的权宜之计。这项政策是在各个地方、各种工作岗位上都需要贯彻的。我们要高举毛泽东思想的伟大红旗,把党的重在表现政策贯彻下去,最大限度地把青年团结起来,实现青年一代的无产阶级革命化,为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
转载于1965年9月10日《人民日报》
Copyright (C) 2024 Marxist-Leninist-Maoist.
Permission is granted to copy, distribute and/or modify this document under the terms of the GNU Free Documentation License, Version 1.3 or any later version published by the Free Software Foundation; with no Invariant Sections, no Front-Cover Texts, and no Back-Cover Texts. A copy of the license is included in the section entitled "GNU Free Documentation Lice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