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索引页面]

无产阶级专政和叛徒中国赫鲁晓夫

日期:1967-8-26 作者:《文汇报》编辑部, 《解放日报》编辑部、《支部生活》编辑部

《文汇报》编辑部、《解放日报》编辑部、《支部生活》编辑部

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精髓。坚持无产阶级专政还是反对无产阶级专政,从来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一切形形色色的修正主义斗争的焦点,是一切真正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同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叛徒的分水岭。

我国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面临着两种可能的选择:或者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开展政治战线上和思想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把革命进行到底;或者背叛无产阶级专政,宣布阶级斗争已经熄灭,阶级已不存在,实现资本主义复辟。

就在这个关键时刻,中国人民和世界革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主席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等光辉著作和一系列重要指示,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科学地、系统地、深刻地论证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阶级和阶级斗争,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全面地、彻底地解决了在无产阶级专政下进行革命的问题,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推进到一个光辉灿烂的新阶段──毛泽东思想阶段。

毛主席明确指出:“阶级斗争并没有结束。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各派政治力量之间的阶级斗争,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在意识形态方面的阶级斗争,还是长时期的,曲折的,有时甚至是很激烈的。”“社会上还有一部分人梦想恢复资本主义制度,他们要从各个方面向工人阶级进行斗争,包括思想方面的斗争。”

但是,中国赫鲁晓夫却在这个关键时刻跳出来,公然反对毛泽东思想,放肆地宣扬“阶级斗争熄灭”论,胡说什么“公私合营以后,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主要矛盾也解决了”,“现在国内敌人已经基本上被消灭,地主阶级早已消灭了,资产阶级也基本上消灭了”,“阶级斗争已经基本上结束”。

什么“阶级斗争熄灭”论!改造了所有制,剥夺了剥削阶级的生产资料,难道阶级就消灭了吗?阶级斗争就熄灭了吗?这是一个道道地地的大骗局。这是对无产阶级专政的最赤裸裸的大背叛!

阶级,不仅是个经济概念,更主要的还是个政治概念。剥削阶级在几千年的统治过程中,不仅占有经济上的统治地位,并且占有政治、思想、文化上的统治地位。因此,阶级的存在,不仅取决于经济地位,同时也还受着政治态度和思想倾向的支配和影响。阶级斗争,包括政治斗争、经济斗争、思想斗争这样几种形式,而政治战线和思想战线上的斗争,要比经济战线上的斗争激烈得多,残酷得多。

在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地主无地”,“富农不富”,“资本家没有资本”,好得很!这是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是生产资料所有制改造的结果。他们的生产资料没有了,政治上也失去了统治地位,但是,剥削阶级的力量还很强大,他们照样可以依附于思想、文化上的统治地位或其传统影响而继续存在。只搞经济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不搞政治战线和思想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不搞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就不能彻底改造剥削阶级分子,就不能最后消灭阶级。

阶级斗争的现实告诉我们:资产阶级分子尽管已经成为公私合营企业中的管理人员,但他们还在拿定息,还没有脱离剥削根子。“就是不拿定息,摘掉了资产阶级的帽子,也还需要一个相当的时间继续进行思想改造。”地主已被剥夺了土地,但他们仍在藏地契、续家谱,时刻都在掂着那本变天帐。就是富农,又何尝忘得了昔日的剥削生活呢!毛主席指出:“社会经济制度变了,旧时代遗留下来残存于相当大的一部分人们头脑里的反动思想,亦即资产阶级思想和上层小资产阶级思想,一下子变不过来。要变需要时间,并且需要很长的时间,就是社会上的阶级斗争。”

资产阶级及其影响的存在,还必然会侵蚀无产阶级的队伍,在无产阶级专政机构内部寻找它的代理人。他们是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最主要的、最危险的阶级敌人。他们窃据领导岗位,把领导的职权变为压迫、剥削人民群众的特权;他们招降纳叛,结党营私,妄图实行资产阶级专政,复辟资本主义。他们岂不就是一批新的资本家,新的地主、富农吗?中国赫鲁晓夫所说的“新式”的资本家,岂不就是他的夫子自道吗?

在这种情况下,阶级斗争继续存在,只是斗争的形式随着形势的变化而有所变化罢了。这种斗争形式变化的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敌人钻到了我们的肝脏里,他们妄图从内部打开缺口,搞宫廷政变,篡党、篡军、篡政。因此,阶级斗争越发尖锐复杂了。

不要以为“地主无地”,“富农不富”,“资本家没有资本”,就万事大吉,可以高枕无忧。一旦这帮最危险的敌人篡夺了政权,到那时,“没有土地的地主”就会重新转化为拥有土地的地主,“不富的富农”又可以剥削致富,“没有资本的资本家”又会重新转化为拥有资本的资本家。

在苏联,在南斯拉夫,在东欧的一些所谓社会主义国家,这已经是无庸辩驳的现实。

中国赫鲁晓夫宣扬“阶级斗争熄灭”论,鼓吹“国家消亡”论,必然导致彻底否定无产阶级专政。一个证据是,中国赫鲁晓夫在一九六二年重新修改出版《修养》时,他又一次在引用列宁的一段话中,把“无产阶级专政是必要的”这句话拦腰砍掉了。他还说:“阶级斗争基本结束,反革命分子少了,刑事犯也少了,所以国家专政的机构可以缩小了,……今后国家最重要的任务是组织社会生活。”

好一个“组织社会生活”!

试问:所谓“组织社会生活”,究竟是“组织”什么样的“社会生活”?在阶级社会里,究竟有没有超阶级的“社会”?存在不存在没有烟火气的“社会生活”?这种“组织社会生活”的国家又究竟是怎样一种“国家”?

什么是国家?毛主席说,我们的国家机器“是阶级压迫阶级的工具。对于敌对的阶级,它是压迫的工具,它是暴力”。同时,“人民的国家是保护人民的。有了人民的国家,人民才有可能在全国范围内和全体规模上,用民主的方法,教育自己和改造自己”。

我们的国家是在人民内部实行民主、对人民的敌人实行专政的机器,是实行无产阶级专政的机器。在整个从社会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过渡时期,国家机器的专政的职能,不能削弱,只能加强。中国赫鲁晓夫把所谓“组织社会生活”同国家的专政职能对立起来,强调“国家专政的机构可以缩小”,“国家最重要的任务是组织社会生活”,实质上就是竭力攻击和抹煞国家的专政职能,用所谓“全民国家”来代替社会主义国家,用资产阶级专政来代替无产阶级专政。

“组织社会生活”,也是一场尖锐的阶级斗争。对于党内一小撮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对于地、富、反、坏、右,广大革命群众要对他们进行斗争,要“组织”他们劳动改造,要迫使他们低头认罪,只准他们规规矩矩,不准他们乱说乱动。在人民内部,也要不断运用“四大民主”,开展灭资兴无的斗争,不断肃清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大树毛泽东思想的绝对权威。

资产阶级梦寐以求,一心想搞垮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就必须反其道而行之,千百倍地加强无产阶级专政。早在十八年前毛主席就教导我们,无产阶级专政“对于胜利了的人民,这是如同布帛菽粟一样地不可以须臾离开的东西。”“这是一个很好的东西,是一个护身的法宝,是一个传家的法宝,直到国外的帝国主义和国内的阶级被彻底地干净地消灭之日,这个法宝是万万不可以弃置不用的”。

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作为阶级斗争的工具,在国外的帝国主义和国内的阶级被彻底、干净地消灭之后,必然将逐步地消亡下去,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但是,要做到这一点,只有巩固和加强无产阶级专政。为了将来取消无产阶级专政,现在必须大大巩固和加强无产阶级专政;为了将来国家的消亡,现在必须大大强化国家机器。这次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清除混到无产阶级专政机构内部的阶级敌人,彻底摧毁以中国赫鲁晓夫为首的资产阶级司令部,肃清他们在政治、思想、理论、组织等各方面的流毒,从根本上强化和巩固无产阶级专政。人们将看到,通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烈火锻炼,我们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将真正成为坚如磐石的铁打江山。

什么“阶级斗争熄灭”论,什么“国家消亡”论,都是弥天大谎。不讲阶级斗争,本身就是资产阶级向无产阶级疯狂进攻的一种形式。主张“国家专政的机构可以缩小”,就是希望缩小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专政的职能,而大大扩大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专政。这是一场你死我活的阶级斗争。这场斗争,集中表现为无产阶级同党内一小撮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的斗争,表现为无产阶级司令部和资产阶级司令部的斗争。斗争的焦点始终是一个政权问题。在资产阶级方面,挂帅的人物始终是中国赫鲁晓夫。反革命的“理论”是他提供的,反革命的活动是他策划的,他是中国一切反动势力的总后台。

在这次空前宏伟、空前深刻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中国赫鲁晓夫再也藏不住了,波澜壮阔的群众运动,迫使他从幕后转到台前,亲自披挂上阵。他的资产阶级司令部的大小娄罗,也倾巢而出。这很好。有了总决战,才有大胜利。总决战的结果,在强大的无产阶级司令部面前,资产阶级的梯队一批又一批倒了下去。在无产阶级革命派全线出击的进军号中,他们溃不成军了。按照无情的历史辩证法,这个资产阶级司令部必定要全军覆灭,彻底摧毁。

斗争在深入,我们已取得了伟大的胜利。但是,我们一刻也不能松气。正如列宁在《无产阶级革命和叛徒考茨基》一文中指出的:“工人阶级不进行无情的战斗,来反对这种叛徒行径……便不能实现它的世界革命的目的。”为了把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为了在地球的每一个角落都插上鲜红鲜红的共产主义的红旗,让我们对这个背叛无产阶级专政的大叛徒,继续展开“无情的战斗”吧!

(新华社上海二十五日电)(转载《人民日报》一九六七年八月二十六日)

来源:

(新华社上海二十五日电) (转载《人民日报》一九六七年八月二十六日)

[返回索引页面]



Copyright (C) 2024 Marxist-Leninist-Maoist.
Permission is granted to copy, distribute and/or modify this document under the terms of the GNU Free Documentation License, Version 1.3 or any later version published by the Free Software Foundation; with no Invariant Sections, no Front-Cover Texts, and no Back-Cover Texts. A copy of the license is included in the section entitled "GNU Free Documentation Lice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