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索引页面]

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文革”大事件

日期:1986-11-0 作者:区文化厅

区文化厅

区文化厅清查“5·16”事件

68年以后,北京发生了“揪军内一小撮”,火烧英国代办处等一系列事情。针对这些极端分子,根据中央有关指示,一个清查“5·16”分子的运动便逐步开始了。

本来广西与此并无很大关联,但一些人却从派性观点出发,进行无限发挥、扩大,以致造成了大批的冤、假、错案。

早在1970年3月中旬,韦国清就派董坤、李宁去北京卫戍区学习清查“5·16”的经验,由于当时那里并没有完全开始搞运动,自然他们也就没有学到什么东西便回来了。

到了8月份,当时广西军区政委刘重桂在公安厅召开了一次布置开展清查“5·16”的会议。文化系统由张乃健派李宁去参加了这个会。会上,刘重桂点了广西所发生的冲击广西日报,抢劫援越抗美物资、挽留6984部队、演出《南疆烈火》、兵管兵训、反对砸“二黑”等事件,指出清查“5·16”就是要清查与这些事有关的人和事、并点了文化系统候育中的名。

(一) 举办重点学习班。

公安厅会议后,张乃健根据李宁的汇报,向文化系统各单位做了布置。于是下面便相继报来了一批重点对象的材料。这些人包括:候育中、谢民、刘士昭、候正泰、邵伟尧、李广才、梁凯华、秦大宁、陆铿荣、杨春曦、亢进等。张乃健看了这些材料后,同意报三办,再经三办批准,便决定将这些人集中起来办学习班,实行隔离审查。

这样,这些人先后被强行或以欺骗手段抓起来,先后关押在戏校、展览馆和军区保育对面(现国防工办),例如陆铿荣,就是在70年11月间,李宁以“到区革委文艺创作学习班搞创作”用欺骗手法把他抓起来的。

在学习班里,对这些重点对象进行了严格的审查工作,专案人员布置审查对象反复学习《敦促杜聿明投降书》、《南京政府向何处去》,以便从精神上给他们施加压力,学习班里不准他们互相接触,也不准他们与任何外人接触,就连吃饭、喝水、小便、看病都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有时为了某一个问题而日夜三班的追查,搞得被审人员精疲力尽,为此我们引证一些当时受审同志的材料来看:

亢进:“他们轮流吃夜餐、休息,一直斗我到凌晨4点,……不准开窗,连窗缝也用纸糊上,因此我曾严重中暑昏倒两次。……不给吃饭,名义上由专案人员打饭,但他们经常‘忘’,我曾多次饿饭……”。

谢民:“一天吃两次共6两饭,上下午只能各小一次便,因此也限制了每天只给半瓶水喝。”

陆铿荣:“对我车轮式的审问5天5夜。”

陈左眉:“当时我已怀孕,身体很不好,只让我吃5分素菜,不让看病,还要接受审讯。”

这批“重点对象”,以后有的被下放,有的被长期隔离继继/续审查,大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处分。

这项专案工作由李宁和艺术学院军代表林树鹏负责,专案人员有熊秀芬、何强、金重、邓雅娟、姜大顾、阎九则等。学习班对专案人员提出了“上不传父母,下不传妻儿”的严格保密要求。

(二)运动全面铺开

1971年3月以后,清查“5·16”运动的步骤开始加快了。

3月19日上午,在区革委礼堂,军区政委刘重桂做了关于清查“5·16”的动员报告,报告指出,区直机关和院校第一批搞清查的是:文化大院、西大、艺术学院、航运局、医学院。

为了配合运动的全面铺开,从3月底到4月初,政工系统在教育学院又举办了一期更大规模的专案人员学习班。当时文艺工作团有120人参加了这个班。其间张乃健做了关于专案情况的讲话,重点讲了总结经验的问题。李宁继而对文化大院的具体情况做了进一步的分析和估计。会上还宣布了各单位(剧团一级)清查“5·16”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1.思想发动阶段

4月,广西清查“5·16”运动全面铺开,区文艺工作总团成立了“清查‘5·16’办公室”。负责人有:石昆、陶子权、李宁。工作人员有:黄东成、邓雅娟、欧明英、刘友权、李国贵等,李宁当时还是区革委政工组清查“5·16”运动办公室的副主任,直接抓区直文化系统的清查工作。

在办公室的领导下,各项思想发动工作迅速地开始了。

4月7日晚,区文艺工作总团在团部召开区直文化系统各单位领导小组会议。会上石昆做了如何开展清查“5·16”的工作布置。要求各单位要出墙报、刷标语,大讲清查“5·16”的意义,大讲“5·16”的罪行,做好思想动员,造成强大的舆论声势。

4月8日,区直政工系统在区革委礼堂召开了《清查“5·16”反革命阴谋集团动员大会》。张乃健在会上做了动员报告,广西军区宋治平副司令员和张智理副政委都讲了话,主要是讲开展运动的意义和方法。

4月9日,文艺工作团在总部召开各单位领导小组成员会议,汇报昨天(8日)动员会后的动态。李宁、石昆都在会上讲了话。

4月12日,团部在文化大院新礼堂召开各领导小组成员和骨干会议,名曰:战前整风。石昆、张乃健、公安厅三办的夏翰鸠。政工系统清查办的王中学都到会讲了话,要求各单位要进一步抓紧,突出阶级斗争,抓出成效来。

4月15日晚,在区电影公司放映楼召开经验交流会。文化系统、西大、航运局参加了会,石昆、张乃健到会讲话。

4月17日,团部召开各单位领导小组成员会议,石昆对4月8日至17日这段工作做了总结。肯定了前段成绩,同时指出了存在问题,提出了下一步做法。

2.“四大”阶段

在4月21日上午,区文艺工作总团在文化大院新礼堂召开了《文化系统控诉、揭发、声讨“5·16”反革命阴谋集团大会》。会上由歌舞、话剧、桂剧等6单位发言。总团党的核心小组副组长石昆做了大会总结发言,张乃健做了指示性讲话。这次大会是个转折,标志着运动从思想发动阶段转入了“四大阶段”。

这以后,各剧团掀起了“大揭发、大检举、大清查、大批判”的高潮,举办了各种人员参加的各类学习班,运用大会小会、大字报、大标语、广播等各种形式对重点人物进行点名批判。

当时文艺总团上报区革委会政工组的审查对象名单有:京剧团的张荣澡;评剧团的赵克锋、张宋安;壮剧团的韦佩玉、罗海燕;彩调团的陈亚昭、沈桂芳;杂技团的冯东胜、陆振辉、林云斌;话剧团的候育中、马文力、李岳松;歌舞团的刘士昭、丁承策、胡大合、孙朝、周维民;桂剧团的石川、张才珍、蔡立彤;木偶剧团的邱元荣等。

3.专案阶段

从5月份开始,运动由“四大”阶段转入专案斗争阶段。

为了提高专案人员的水平,从5月2日至3日,区文艺工作总团在团部举办的为期两天的专案人员学习班。到会的有各单位领导小组成员和专案成员,主要内容是交流经验、统一思想,其间,石昆做了前段工作总结;话剧团刘先贤和桂剧团介绍了专案斗争经验;李宁和公安厅三办的夏翰鸠也到会讲了话。

从这以后,文艺总团归纳了本单位所谓属于“5·16”的6件大事,即:“《南疆烈火》”、“6984挽联站”、“兵管兵训”、“夺《广西日报》大权”、“反砸‘二黑’”、“收听反动敌台”。并开始立案审查与上述6件事有关的人,共定重点审查对象30名,6月,在区革委小礼堂召开全区清查“5·16”运动经验交流会,文艺总团石昆在会上介绍了经验,区里清查“5·16”运动办公室还把文艺总团的经验编册发放全区。

8月5日,区文艺工作总团召开《坦白交代和批判“5·16”罪行大会》。会上,京剧团的王焕国、管魁同,歌舞团的周维民“坦白交代了参与‘5·16’的罪行”。对罪行严重、态度恶劣,继续搞秘密串连的陈亚昭(彩调团)进行了批斗,这次大会对全团的清查运动产生了很大影响。

“8·5”大会后,文艺总团在石昆、陶子权、李宁的具体领导下,清查“5·16”运动在各单位更加激烈地展开了。有的单位对被审对象日夜审讯,实行车轮战,进行威吓逼供:有的对病人也不让休息,还要迫其交代问题,接受批斗,甚至强迫进行体力劳动。这里仅引歌舞团丁承策的材料来看。

“党支部会上,逼我交待‘5·16’问题。我不服,以后每天每晚几个小组轮番审讯,搞疲劳战,我被拳打脚踢,被押着坐‘喷气式’。以后就被关押审查,强迫劳动,被开除了党籍,取消了干籍,降了工资,我真被逼到了尽头。”

当时,彩调团也在军代表,清查“5·16”运动领导小组组长刘荣弟的指使下,以梁友森为首的专案组发动了对赵小明的连续批斗仅在71年8月10日到27日的半个月内就对赵小明3次“勒令”一次“严重警告”,大会批斗两次(其中26日搞了通宵),个别谈话21次,他被逼得精神达到极度恐惧,终在28日清晨跳楼自杀。

博物馆的陈左眉怀孕,直到临产前还遭受轮班审讯,致使其患了精神分裂症。

当时,整个文化大院的空气异常紧张,不少人都被无中生有的诬陷为“5·16”分子。据不完全统计,在这次运动中,全文化系统被定为“5·16”审查的有86人,立案的有36人,被逼自杀1人,精神失常2人,受双开除处分1人,受行政记大过2人,其它处分4人,这使许多同志长期蒙受不白之冤,身心受到严重摧残,不少被无辜诬陷为“5·16”分子的同志,直到打倒“四人帮”后,仍然受到不公平的对待,提级调资因此受影响,作品不能发表,子女受到歧视,孩子不能招工、提干、参军,这次运动造成恶果和留下的后遗症是极大的。

(二) 运动后期

1971年10月份后,总团撤销,成立文化局。当时区文化局清查“5·16”运动领导小组成员是:组长任杰、副组长王产鸿、刘景林。

从72年4月份以后,运动逐步转向后期结案工作。

1983年处理“文革”遗留问题的工作开始后,在区党委的领导下,区文化局做一大量的工作,分别为“5·16”大冤案中受迫害的68位同志作出了平反决定,给这些同志进行彻底平反,推倒一切诬蔑不实之词,恢复政治名誉,消除影响,并对在审查期间所形成的材料,都按中央组织部有关规定作了处理。

来源:《广西“文革”档案资料》(第七册),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整党领导小组办公室编,1987年12月。

[返回索引页面]



Copyright (C) 2024 Marxist-Leninist-Maoist.
Permission is granted to copy, distribute and/or modify this document under the terms of the GNU Free Documentation License, Version 1.3 or any later version published by the Free Software Foundation; with no Invariant Sections, no Front-Cover Texts, and no Back-Cover Texts. A copy of the license is included in the section entitled "GNU Free Documentation Lice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