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索引页面]

中共地质部机关委员会关于开除右派分子刘毅党籍的决定

日期:1958-5-29 作者:(刘毅)

(刘毅)

刘毅,男,现年四十一岁,家庭出身地主,本人成分学生。一九三六年十月参加中国共产党,一九三七年十二月参加工作。历任县委书记、地委书记、地质部办公厅主任等职。

在这次党的整风运动初期,刘毅趁社会上资产阶级右派向党猖狂进攻的时候,利用党所给他的部领导小组成员和办公厅领导小组长的职务,大肆煽风点火,向党进攻。

刘毅一再在群众大会上攻击党组整风没有决心,说党组对整风的认识“有天上地下之别”。向群众煽动“因领导太不自觉,不尖锐、不刻薄、不解决问题”。还说“威是威信,不是威势,几天来大家发言完全证实,大家越来越失望,(领导上)这又有何威信呢?”露骨地打击领导威信。在党员司局长大会上,刘毅更进一步根据自己的反党观点把办公厅放出来的一些丑化、谩骂领导和攻击党组的右派言论和错误言论加以系统化,向党组进行攻击。事后,还在群众大会上夸耀他的发言“震动很大”。

在小组会上,刘毅也不止一次地鼓动“有些同志发言尖锐一些,刻薄一些,我认为没有什么”。他还为有错误言论、右派言论的黑板报辩护说:“那不是谩骂,是反映了大家的愿望”。公开支持攻击领导“不学无术”的谬论,说领导“连这一点都不承认还行!”当其他右派分子攻击领导是经验主义,高唱“不调整领导成分不能改进工作”的滥调时,刘毅还嫌攻击得不够,他认为“这个估计过高”,而是党员副部长“连个主意也没有”。诬蔑“党员副部长是‘有职,有权,无责’,非党员部长是‘有职,无权,有责’”。右派分子薛毅发表反党的“改革干部选拔使用制度的刍议”以后,征求刘毅的意见,刘毅表示部分同意,并以提拔某副部长为例,来支持“刍议”中所谓“选拔干部没有群众路线,标准笼统”的谬论。他还主动找物探局右派分子钱宁谈过话,鼓励钱宁“鸣放”。

早在学习八大文件的时候,刘毅便有过酝酿改组党组的活动,在这次整风初期他又和某些同志谈部领导需要改组,并说:“这不一定不是和风细雨”。

对待肃反的问题上,刘毅是附和肃反对象对党不满的情绪,一再强调党对肃反中被审查的人伤了感情,要党向他们“消除隔阂”。在群众大会上公开说“肃反有偏差,有错误,应该作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来吸取,这些偏差和错误应由部领导负责”,并将此说成和某部长等个别人的作风有关。在支部会议上要肃反运动中的积极分子作思想准备,使他们感到压力很大。在办公厅两次讨论肃反问题的支部大会上(他是支部书记),吸收非党肃反对象参加,并一再鼓励肃反对象发言。因此,这些人在会上向党进行了猖狂的攻击,否定肃反成绩,诬蔑积极分子,也有少数“积极分子”在会上表现动摇,甚至泄密。刘毅对这些有严重错误的言论不组织批判,正确的意见没有发表,实际上把党的支部大会变成了反党的“控诉会”,变成了肃反对象向党进攻的工具。

办公厅的反右派斗争,在刘毅担任领导小组长期间,实际上只是批判了薛毅的“刍议”,而对右派分子丑化、诬蔑领导的言论,没有组织揭发批判,当领导小组其他成员提出这个问题时,刘毅反说“不要再批判了吧!再批判一次等于把领导又丑化一次”。鸣放初期,办公厅黑板报登出了不少有明显右派性质的言论,刘毅不进行追查。整风初期,专家工作室有些翻译酝酿闹大民主;鸣放期间,也有不少人发表了右派言论和错误言论,刘毅(62)置若罔闻。在张华同志对此提出意见后,他也只是非正式的和专家工作室主任何栋同志谈了一下,而对何栋同志提出的具体意见又不采纳。在反右倾情绪时,刘毅违背部领导小组和国家机关党委的指示,不听取办公厅领导小组其他成员的意见,提出“不追不批”的错误口号。刘毅在反右派斗争中的错误作法,使办公厅的右派分子漏了网,中间群众没有受到应有的教育。

刘毅虽然入党二十多年,但没有很好的接受党的教育,地主资产阶级立场没有得到改造。他在一九四六年任地委书记的时候,曾函告无极县处死与被刘毅遗弃之妻姘居的农民刘德辰,一九五四年此事被告发,受党内撤销工作,行政上撤销办公厅副主任职务的处分。一九五二年任地委书记时,因包庇反革命分子刘承梁(刘毅胞弟),曾受党内撤销工作处分。但刘毅并没有从上述两次错误中吸取教训改造自己,反而一犯再犯,在这次党的整风运动中,趁右派分子向党进攻的时机,他一方面背着党组进行酝酿改组党组的活动,一方面大肆攻击党,丑化领导,煽动和率领右派向党进攻,企图攻垮党组,篡夺领导,实现他个人的政治野心,并利用其领导小组长职权歪曲上级党组织的指示,使办公厅运动搞得不深不透。以上充分说明,刘毅是混入党内的资产阶级个人主义野心家,是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右派分子。为纯洁党的队伍,决定开除其党籍。

原载《关于清除党内右派分子的决定汇编(四)》,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办公厅编,一九五九年十二月。

[返回索引页面]



Copyright (C) 2024 Marxist-Leninist-Maoist.
Permission is granted to copy, distribute and/or modify this document under the terms of the GNU Free Documentation License, Version 1.3 or any later version published by the Free Software Foundation; with no Invariant Sections, no Front-Cover Texts, and no Back-Cover Texts. A copy of the license is included in the section entitled "GNU Free Documentation Lice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