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索引页面]

四川省统计局人口典型调查资料和情况(第二个五年计划)

日期:1963-6-0 作者:[待确定]

我省人口变动的一些特点是同国民经济发展有密切关系。特别是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初期是大办钢铁,后期是大办农业为重点,经过三年大跃进和两年调整工作,同时在五九至六一年期间,连续三年遭受了严重的自然灾害,因而人口的自然增长和机械变动十分??和规律有了一些新的变化。根据调查,从五八年至六一年间出生率逐渐下降,五八年是至六○年死亡率逐渐上升,自然增长率逐步下降。反映了我省连续三年自然灾害中,严重地影响农业生产,人口出生率,死亡率随着生产发展的情况,起了新的变化。在三年灾害中,出生率平均为16.16‰,死亡率平均为28.34‰,自然增长率平均为12.18‰。六一年的出生率最低为13.51‰,六零年死亡率最高为33.14‰,相反同年自然增长率最低为17.29‰。说明六零年遭受的自然灾害最严重,影响极大,死亡人口多,死亡率高,同时影响次年的出生人数少,所以六一年的出生率很低。

一九六一年以来,贯彻执行了农村人民公社60条和国民经济以调整为中心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特别是全党全民坚决贯彻执行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的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各行各业大力支援农业,加强农业生产战线后,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工业生产仍有发展,特别是轻工业生产节节上升,市场供应好转,物价基本稳定,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改善和提高,肿病基本消除,人民恢复了健康,增强了体质,农村出现了“出工不喊人,收工喊不回”积极劳动、发展生产的新面貌和男婚女嫁,生儿育女,喜事重重的新气象。因而人口有显著的恢复和发展。据调查,六二年出生率为25.27‰,比六一年增加11.76,恢复到五八年的水平,死亡率下降到13.34‰,因而,自然增长率达11.93‰,比五八年高2.95‰。又据六三年一季度统计,预计今年出生率为42.02‰,其中:城镇是39.39‰,农村是46.67‰,死亡率13.51‰,其中:城镇12.46‰,农村15.31‰,自然增长率为29.51‰,其中:城镇26.43‰,农村31.38‰。按此推算,全省今年可净增195至200万人。

城镇和农村比较:出生率,(以下整段模糊)青壮年从农村大批进入城市,?(模糊)农村出生率是26.22‰,比城镇高1.47。这是?(模糊)好的形势,同时也和压缩城镇人口以来,大批青壮年返回农村的情况,有密切关系。相反,死亡率一直是农村高于城镇,说明城乡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别,目前城镇的卫生保健等条件还比农村好。

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中,六零年农村出生率最低,只有8.38‰,同年死亡率最高为63.82‰;六一年城镇的出生率最低只有15.19‰,相反死亡率最高为18.32‰。农村从六一年起,出生率开始回升,死亡率有所下降,而城镇是从六二年出生率才有回升,死亡率方始下降。这反映了城乡之间相互有着密切的联系。农业形势的好转带动了城市工业和国民经济好转。六零年农村遭受最严重的自然灾害,次年就影响着城镇,六一年起农村初始有所好转,次年城镇工业随之而好转。

在城市中,出生率一般是居民区高,工业区次之,商业区低;死亡率是居民区高,商业区次之,工业区低(见附表一)。这可看出,居民区出生率和死亡率均高,工业区出生率较高,死亡率最低。说明居民区主要是家庭妇女,孩子生得多,也反映了死亡婴儿占死亡人数的比重较大;工业区卫生、保健条件好,青壮年多,死亡人数少。

在农村中,五七年至五九年,各年的出生率,平坝区高,丘陵区次之,山区低,六零年出生率,山区高,丘陵区次之,平坝区低,六一年出生率,丘陵区高,山区次之,平坝区低,六二年出生率,山区高,平坝区次之,丘陵区低;五七年至五九年死亡率,各年死亡率,平坝区高,丘陵区次之,山区低,六零年和六一年死亡率,丘陵区高,山区次之,平坝区低,六二年死亡率,山区高,丘陵区次之,平坝区低(见附表)。从以上变化看出:农村受自然灾害出生困难,由平坝到丘陵区,最后影响着山区。

另外,城乡人口迁移变动情况,反映了工农业生产发展的不同情况。特别是第二个五年计划初期大办钢铁,后期转为大办农业,,城镇五七年至五九年为机械增加期,特别是五八年机械增加人数最多,机械增加率高达53.35‰。六零年至六二年为机械减少期,特别是六二年机械减少人数最多,机械减少率为44.51‰。相反农村五七年至六零年为机械减少期,特别是五八年最多,机械减少率为18.65‰,六一年和六二年为机械增加期。反映了大跃进时期,工业建设迅速大发展,特别是大办钢铁工业,从农村抽调了大批的劳动力,支援工业生产,支援钢铁战线。六一年以来,城镇人口减少,农村人口增加的情况,体现了党的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方针,压缩城镇人口和精简职工,加强农业战线的政策,已经收到显著的效果。(下缺)

来源:四川省统计局人口统计。

来源:

四川省某档案馆

[返回索引页面]



Copyright (C) 2024 Marxist-Leninist-Maoist.
Permission is granted to copy, distribute and/or modify this document under the terms of the GNU Free Documentation License, Version 1.3 or any later version published by the Free Software Foundation; with no Invariant Sections, no Front-Cover Texts, and no Back-Cover Texts. A copy of the license is included in the section entitled "GNU Free Documentation Lice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