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索引页面]

中共北京市委对北京大学党委、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关于组织师生参加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报告的批示

日期:1964-3-17 作者:[待确定]

北京大学党委、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关于组织师生参加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报告很好,现在发给你们参考

1963年以来,全市已有42所高等学校的师生近4万人先后参加了郊区农村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受到了深刻的阶级教育,得到了阶级斗争的锻炼,学习了阶级斗争的本领,证明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确实是一座伟大的革命熔炉,能够大大促进思想的革命化,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大有好处。各校师生、包括理工科学校师生在参加五反运动之后,都应该尽可能拿出一段时间下乡参加四清运动。在运动中要切实加强对师生的思想教育,把放手让他们参加实际斗争、抓紧活的思想教育和学习有关的主席著作、中央文件紧密地结合起来,使他们逐步增强阶级观点,坚定阶级立场,虚心向劳动人民学习,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革命的世界观。下乡师生每周应有一天时间用于学习和过组织生活。工作一段时间以后,要给他们必要的时间总结、提高思想认识。在运动结束时,要发动师生认真进行思想总结,摆成绩,摆进步,摆经验,摆方向,把在四清运动中形成的革命风气带回学校来,以巩固运动中的思想收获。

高等学校师生有接近农村知识青年的有利条件,在四清运动中,应该协助当地党组织,积极开展青年工作,采取帮助他们一道写家史、村史、社史,组织他们读革命书籍、唱革命歌曲等多种方式,提高他们的阶级觉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在阶级斗争和生产斗争中的积极作用。

各校党委要继续加强对下乡师生的领导。党委书记、校长、院长亲自带队下乡,是一个好的做法。郊区各区委、县委,各人民公社的党组织和四清工作队,也要关心和积极帮助下乡师生受到锻炼,做好工作。

中共北京市委

北京大学党委关于在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对师生进行阶级教育的报告

根据教育部和市委的指示,我校东语、西语、俄语;政治、图书馆等5个系的四年级学生和部分教师共350余人(其中教师30余人),从去年12月上旬到今年2月上旬,在平谷县的4个公社,参加了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他们在当地党委的领导下,作为工作队的助手,参加了对敌斗争、“四清”查账等工作,还和农村知识青年一起为4个公社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阶级档案,包括11742份阶级成分登记表、52份村史和206份家史。在参加这次伟大的社会主义革命运动的过程中,在当地党组织和四清工作队的领导和帮助下,我们对师生集中地进行了阶级和阶级斗争的教育。时间虽然不长,大家的收获却很大,普遍反映这次参加运动,终身难忘,受用无穷。许多平时思想比较落后的人,甚至一些被称为“死角”的人,也有了转变。

一、“不是没有阶级斗争,而是脑子里没有阶级斗争的观念”

绝大多数下乡的师生都没有亲身经受过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缺乏阶级斗争的锻炼。他们虽然已经参加过学校的五反运动,对于阶级斗争的认识比过去有所提高,但是农村中的阶级、阶级斗争在他们脑子里还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不少人还有许多糊涂观念,认为“地主、富农早已失去剥削的经济基础,政治上也没有势力了,他们已经逐渐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了”;“公社化以后,资本主义道路已被堵死了”。下乡之前,经过学习中央关于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问题的两个文件。大家的认识有了提高;但是,有些人对于农村的阶级斗争情况是否真正像文件中所指出的那样严重和尖锐,仍然半信半疑,准备“到农村去看个究竟”。一进村,许多人就“提着灯笼到处找阶级斗争”。头几天,不少人反映看到的是“平静的山村,一片和平景象,看不见阶级斗争”。为了帮助师生增强阶级斗争的观点,我们首先推动他们深入到斗争的实践中去获得阶级和阶级斗争的感性知识。师生们亲眼看到、亲耳听到土改以来地主富农采取种种手段进行破坏活动的活生生的事实,又看到这几年在集体经济中出现了一批新的资产阶级分子,同地主富农勾结在一起为非作歹。这些都从反面给师生上了生动的一课,许多人才从心眼里承认当前农村的确存在着严重的尖锐的阶级斗争。他们说:“阶级斗争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了”,“不是农村里没有阶级斗争,而是自己脑子里没有阶级斗争的观念”。

在师生取得了比较多的感性知识以后,我们引导他们学习毛主席著作和中央文件,进行专题讨论,对照检查自己对阶级斗争的认识,开展了一个查差距、查原因、查危害的“三查”活动。在“三查”中检查出来的问题,主要是:第一,相当一部分人对地主富农的反动本质认识不清。有些剥削阶级家庭出身的人,过去自觉或者不自觉地站在自己家庭的立场上,认为地主有善和恶、勤俭起家和杀人起家的区别,“天下乌鸦并非一般黑”。一些贫下中农子弟,也看不清剥削阶级的反动本质。他们对于地主、富农今天不甘心灭亡,总是企图复辟,感到“不可理解”。通过参加对敌斗争,同贫下中农一起细算剥削账,编写家史、村史和专题讨论。他们认识到“一切剥削阶级的本质就是剥削”,“每一个地主富农的发家史都是一部血腥的剥削史”,对于地主富农为什么至今还是留恋剥削生活,不断搞破坏活动,也感到“可以理解”了。第二,许多人对于在社会主义这个历史阶段中存在着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存在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认识不清,特别是对“和平演变”这种复杂的斗争形式缺乏认识。他们把贪污盗窃、投机倒把现象仅仅看成“个人品质问题”,有的人甚至认为“这是暂时困难造成的”;对于阶级敌人腐蚀干部、篡夺领导权也不以为意,认为“请客送礼是人情往来”。在参加“四清”查账、干部“洗手洗澡…,放包袱”之后,看到有的有二十多年党龄的老党员,过去在敌人刺刀下英勇不屈,现在却被阶级敌人利用金钱、美女和其他各种糖衣炮弹打中,蜕化变质了;看到有的村子的党支委会在资本主义思想腐蚀下,实际上已经成为投机倒把的司令部,有的大队已经成了贪污盗窃的据点,师生们都感到“触目惊心”。许多人说:“有的大队、党支部的招牌虽然没有换,却在不知不觉中让阶级敌人换了内容。”“过去以为只有敌人组织反革命集团、武装暴乱才算阶级斗争,现在才懂得在无产阶级掌握政权以后,阶级敌人更多地是采取‘阶级渗透’、‘阶级溶化’等更隐蔽、更危险的形式。”

经过运动的教育,大家对于阶级观点模糊的危害性,也有了比较深刻的体会。许多人说:“对阶级斗争认识不清,是一害国家、二害自己。”他们从自己的实践中体会到:“阶级、阶级斗争的观点是马列主义的基本观点,丢掉了它就是丢掉了革命的根本武器。”“决心永远记住阶级斗争把社会主义革命进行到底。”

二、“第一次感到同劳动人民的心离得这么近”—下乡,我们就强调和贫下中农实行“三同”,过好生活关、劳动关、群众关。绝大多数师生努力按照这个要求做了。但是开始时不少人过不惯农村生活,有的留恋学校的食堂和有暖气设备的宿舍,有的怕脏。有些人在思想深处潜藏着的对农民的错误看法也暴露出来了,认为农民“四肢勤快,头脑简单”、“没有文化,不讲卫生”、“说话粗鲁,罗里罗嗦”、“自私保守,愚昧落后”。有人说:“想不出该向农民学习些什么,想来想去,还是大学生最可爱。”这种情况表明:不少师生的思想感情同劳动人民距离很大。剥削阶级对劳动人民的偏见,在他们思想中还有着很深的影响。在为贫下中农写家史的过程中,这个问题暴露得更明显。有些人到贫下中农家访问时,只是简单地说:“大爷,我给你写家史来啦!把你过去受的苦说说吧。”说完,掏出本子、钢笔就要记。在这种情况下,许多人碰了钉子。有些人还抱怨自己写的那一家“不典型”、“没有人命案子”,要求换一家去写。这时,我们组织师生反复学习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和《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提出对待阶级兄弟过去的苦难,要充满同情,绝不能抱着客观采访和猎奇的态度,要使家史感动别人、教育别人,首先要使自己受到教育。师生学习了毛主席的文章,检查了立场、态度和方法,感到“豁然开朗”,“找到了开锁的钥匙”。明白了群众之所以不理自己是因为自己没有听毛主席的话,对群众没有采取满腔热忱、老老实实、甘当小学生的态度。于是开始诚心诚意地和农民结合。师生们天天起早为群众挑水、出粪、喂猪、

推碾,一起下地,什么活都干;大娘做饭,他们抱柴;大爷生病,他们喂药。有个同学为老乡垫猪圈,猪粪溅得满头满脸,使用袖子擦去嘴唇上的粪汁,又干起来。老乡们看到师生是在诚心诚意地为他们服务,就把师生当作了自己人,无话不谈。有些最初不肯讲家史的贫下中农,这时主动找师生讲家史了,有的接连两三天还讲不完,这时多数师生对贫下中农就从认人认门,进一步到知人、知苦、知心了,不仅打开了写家史、村史的局面,而且在访贫问苦的过程中,受到了极深刻的阶级教育。许多苦大仇深的贫农的忆苦,使师生具体看到了劳动人民过去受剥削、受压迫的悲惨生活,真正懂得了什么是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才知道“穷人的苦。真是讲也讲不完;穷人的恨,真是说也说不尽!”有的说:“过去自己不愁吃、不愁穿,只知道什么是幸福,不知道饥饿寒冷为何物,这是生平第一次懂得了什么叫作苦。”在访问过程中,许多人,心情沉重,吃不下饭,睡不好觉,和贫下中农一起为他们的过去流下眼泪。懂得了贫下中农苦难的过去,也才懂得了为什么贫下中农对党有这样深的爱,对敌人有这样深的恨。许多人说:“我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感到和劳动人民的心离得这样近。”

忆苦思甜、新旧对比,是一把开启阶级觉悟的钥匙。劳动人民家庭出身的人重新记起了阶级的苦难,激发了阶级感情,决心牢记过去,永不忘本。一些剥削阶级家庭出身的人,也认清了剥削阶级的罪恶,决心背叛自己出身的阶级,站到劳动人民的立场上来。他们说:“这次下乡才找到了一直在抚养、培育我们的真正的父母,这就是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我要认对亲人,把劳动人民当成自己的生身父母,勤勤恳恳为他们服务一辈子。”

为了推动师生更好地向贫下中农学习,纠正对他们的错误看法,我们又引导师生进行“三比”——和贫下中农比贡献、比觉悟、比生活。通过“三比”,许多人对贫下中农的看法有了很大的转变。他们说:“现在才真正认识到,是贫下中农在党的领导下英勇斗争,给我们打的天下;是他们用双手创造了社会物质财富,用汗水养育了我们。他们是革命的元勋,是建设的功臣。”有一个资产阶级家庭出身的学生说:“我过去只爱我自己,我爱孤独,爱平静,怕艰苦,怕劳动,怕斗争。而贫下中农却爱党,爱毛主席,爱集体,爱劳动,恨剥削,恨阶级敌人。我要下决心向他们学习。”对比贫下中农的生活,许多师生因为自己没有什么贡献,却过着比他们优裕得多的生活,感到十分惭愧。有的说:“如果时时刻刻想着广大的劳动人民,生活自然比下不比上,而工作、学习则比上不比下了。”我们还引导师生对农民身上的弱点和缺点进行具体分析,使大家了解产生这些问题的历史根源和阶级根源,明确如何正确对待这些问题。在和贫下中农同吃、同住、同劳动、同斗争的过程中,师生的思想感情逐渐地起了很大的变化。有些人过去觉得农民脏,自私,现在觉得只有劳动人民才是心地最纯洁、最干净的人。这时,大家再学习《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关于感情变化的一段时,就感到分外亲切。通过这一段实践,许多师生深切地认识到:“知识分子必须到工农群众中去,和他们打成一片,才能从根本上改造自己。”“知识分子只有劳动化。才能革命化。”

三、一次世界观的革命

经过阶级斗争实践和“三查”“三比”的教育,广大师生产生了要为劳动人民服务的强烈愿望和进一步改造世界观的自觉要求。我们就因势利导。引导师生进一步解决“为谁服务”的问题,树雄心、立壮志,挑起革命和建设两副重担。具体做法是开展一个以思想革命为中心的“五好”(思想革命好,完成任务好,学习主席著作好,群众关系好,团结互助好)评比运动,发动群众摆成绩、摆进步、摆经验,查差距,明确努力方向,掀起一个人人自觉革命的高潮。连一些一向思想落后的人也被带动起来了。师生们普遍检查了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批判了形形色色的资产阶级个人主义思想,决心不当脱离劳动人民的“精神贵族”,“不做现代修正主义的支柱”。

不少劳动人民家庭出身的人,检查自己过去由于背上了“家庭出身好”的包袱,放松了思想改造,滋长了资产阶级个人主义思想。他们这次下乡重新温习了劳动人民的血泪史,“从一个村子的贫下中农的苦难和仇恨,想到整个被剥削阶级的苦难和仇恨,想到全世界还有2/3的劳动人民尚未解放”,决心挑起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的重担。贫农家庭出身的烈士子弟李书铭,过去认为“苦难的童年已成过去,回忆起来只能叫人心酸,还是多想想幸福生活好”。说什么“用烈士的鲜血栽培起来的果树,他们的子弟最有权利摘果子吃”。因此,他考虑个人问题较多,意志消沉。这次他提高了觉悟,说:“敌人已经在磨刀,而我却在睡大觉,这多么危险!”“如果躺在父母的功劳簿上停滞不前,革命先辈用鲜血换来的革命成果就会被断送。”因而决心彻底改造自己,在工作中表现十分积极。同学们都说:“李书铭完全变了!”

不少革命干部子弟,认识到“血统可以遗传,革命的立场、观点不能遗传”的道理,开始懂得“政治上的优越感”和“生活上的特殊化”是自己思想改造的障碍。其中有少数人过去资产阶级思想很严重,这次受到很大震动。例如学生韩琪,从小生活优裕,又认为“父兄都是党员,自己的阶级立场不会发生问题”。过去“一提起思想改造就头痛”。进了大学,接受了西方资产阶级文学作品的影响,形成了一套颓废的享乐主义人生观。他认为“人的本性是自私的”,“辛辛苦苦闹革命没有意思,打发人生的最好办法就是吃喝玩乐”。这次下乡,他说:“自己仿佛是从一场恶梦中惊醒”,贫下中农解放前后生活的对比,粉碎了他的“革命没有意思”的谬论,无数贫下中农在革命、建设中的英勇斗争事迹和自我牺牲精神,也驳倒了他的“人都是自私的”论点。他联系到苏联青年中“垮掉的一代”,感到自己“已经走上‘和平演变’的第一步”,心情十分沉重,通宵阅读《毛泽东选集》,最后下定决心与资产阶级世界观彻底决裂,立志“做一个叫帝国主义断了‘和平演变’的念头,叫革命前辈放得下心的革命接班人”。

一些剥削阶级家庭出身的人,检查了过去由于背着“家庭出身不好,政治上没有前途”的包袱,只想从业务上找出路,不重视思想改造。现在认识到“一个人的家庭出身,自己无法选择,但是走什么道路,自己却能决定”,“正因为自己受剥削阶级的影响比较深,更应当下最大的决心,以加倍的努力。用更长的时间来改造思想”。有些人还揭发了剥削阶级家庭对自己的种种影响。表示一定要划清思想界限,坚决站到无产阶级的立场上来。

有些教师检查了过去只管传授知识。对学生思想政治情况换不关心,认识到教师的责任是培养又红又专的革命接班人,要使学生革命化,教师首先要革命化。有的外语教师过去认为工农学生“笨”,“没有语言感”,不愿意教他们,甚至挖苦他们,打击他们的学习情绪。这次下乡,看到贫下中农迫切需要文化,贫下中农的子弟要克服很多困难才能升入大学,主动检查了歧视工农学生的错误思想。

四、巩固收获、乘胜前进

这次下乡,师生们收获虽然很大,但只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很多师生也体会到今后还要不断革命,进行长期的、艰苦的自我改造。有些人担心“回到学校,湖光塔影,环境变了,思想又会变回去”。大家迫切要求把这次的收获很好地巩固下来。

回校以后,我们发动群众,结合评定“五好”小组、五好”标兵,进行了思想总结。在总结过程中,我们评出了16个“五好”小组,141个“五好”标兵。少数在乡下思想触动不深的人,在总结的过程中,受到启发,也起了变化。在思想总结的基础上,我们提出大搞班级革命化,要求大家把在乡下形成的革命风气带回学校,坚持下去。

近几年,我们提倡树立革命的风气不够,在有些班上,资产阶级的歪风邪气就乘虚而人。法语专业四年级原来是一个落后班,学生自己说:“过去班上是自由主义、松松垮垮成风;骄傲自满、固步自封、互相瞧不起成风;怕艰苦、怕困难、追求平静生活、小康家庭成风。”有了这些歪风,谁要求进步,谁就受到讽刺打击;落后群众,不以落后为耻,反以为荣。这个班在群众有了自觉革命的要求、批评了过去的歪风邪气以后,经过集体讨论,提出要在班上形成几股革命的新风气,即:学习主席著作,自觉革命的风气;刻苦学习、虚心好问的风气;艰苦奋斗、不怕困难的风气;坚持原则、团结互助的风气;比学赶帮、争当先进的风气。现在这个班已经面貌一新。在其他原来基础较好的班上,经过大摘班级革命化,更是出现了一片新气象,涌现了许多好人好事,特别是出现了一个扎扎实实的群众性的学习毛泽东著作的高潮。

通过这次工作,我们深切体会到:组织师生参加四清运动,是关系到在高等学校中坚决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坚强的革命接班人的一件大事;是挖修正主义思想根子,栽毛泽东思想根子的一件大事,决不可等闲视之。“阶级斗争,一抓就灵”,阶级教育也是对知识分子的最根本、最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我们准备进一步分期分批组织师生干部下乡参加这个运动,并且根据运动的经验,改进组织师生参加生产劳动的工作,以便更有效地增强师生的阶级观点、革命观点、集体观点和劳动观点。

1964.03.04

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关于组织文科师生参加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情况报告(略)。

来源:根据《中共北京市委重要文件汇编》刊印。

[返回索引页面]



Copyright (C) 2024 Marxist-Leninist-Maoist.
Permission is granted to copy, distribute and/or modify this document under the terms of the GNU Free Documentation License, Version 1.3 or any later version published by the Free Software Foundation; with no Invariant Sections, no Front-Cover Texts, and no Back-Cover Texts. A copy of the license is included in the section entitled "GNU Free Documentation Lice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