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索引页面]

中共中央批转河北省农村教育问题的两个材料

日期:1964-5-6 作者:[待确定]

各中央局,各省、市、自治区党委,中央各部委:

现将《河北省三河、宝坻、香河、蓟县积极发动贫下中农子女入学》和《河北省三河县高楼农业中学坚持勤俭办学为公社培养人材》两个文件发给你们。

办教育要“两条腿走路”,这是党的方针。过去有些地方没有实行,或者推行得不积极,这是教育工作中的教条主义思想在作梗。

必须看到:(一)在乡村中,许多贫下中农的子女(特别是女孩子)在目前条件下无法进全日制学校读书。只办全日制学校,不办简易小学和农业中学,实际上就是不让他们读书。贫农下中农子女没有文化,就无法“永远掌握印把子”。这样下去,就便利地主富农将来搞复辟。(二)只办全日制,一条腿走路,人人升大学,这只有到共产主义很发达的时候才有可能。从现在到共产主义社会,还要五代十代或者更长的时间。两条腿走路,这是一个管整个社会主义时期的方针。照抄苏联的教条主义,是错误的。(三)用一条腿走路的办法普及教育,只能用强迫命令的办法,而且国家开支不起。用两条腿走路的办法,可以多快好省地普及教育。

请你们注意研究这两个文件,并且有计划有步骤地在发动群众充分酝酿的基础之上,加以推行。要注意因地制宜。

办起来之后,要加以巩固。如何巩固,请教育部负责,督促各地总结经验,交流经验。在教育经费的开支中,要有一个适当部分用于补贴简易小学和农业中学。在师资的培养中,要注意为简易小学和农业中学培养师资。在教育事业发展的规划中,要把这类学校放进规划里去。

中央一九六四年五月六日

河北省三河、宝坻、香河、蓟县积极发动贫下中农子女入学

三月下旬,文办教育组的同志在河北省三河县赵河沟公社沟北学区调查了一所全日制小学附设的两个简易班,并且了解了三河、宝坻、香河、蓟县最近期间发动贫、下中农子女入学的情况。反映如下:

掀起办简易小学的热潮

这四个县在河北省和天津专区的统一部署下,今年三月初掀起了办简易小学的热潮。

最近,在学习农村“双十条”和“四清”运动中,这些地区的干部和群众,阶级觉悟大为提高,普遍认识到:“贫、下中农要想永远掌握住印把子,必须让子女学好文化”,“要解决广大贫下中农子女的入学问题,不能完全靠全日制学校,要‘两条腿走路’,多办简易小学”。

这四个县,在县委的领导下,公社和生产大队的党组织积极发动贫、下中农子女入学。在不到两个星期的时间内,掀起了办简易小学的热潮。同时许多全日制小学也招收了一部分插班生,补充了学额。学龄儿童入学率有了较大的增长,有些社、队的学龄儿童几乎全部入学,贫、下中农子女入学的人数比过去增多。

三河县原有小学三百一十八所,完小四十六所,初小二百七十二所。在发动贫、下中农子女入学以前,在校学生共二万八千五百六十四人,占全县学龄儿童总数三万八个四百三十人的百分之七十四点三。未入学的儿童九千八百六十六人,其中贫、下中农子女七千零一十四人,占百分之七十一。各阶级子女的入学率是:地富子女百分之七十九,中农子女百分之七十七,贫、下中农子女百分之七十二。

经过这次发动,动员了五千四百零六名学龄儿童入学。各种形式的简易小学,招了三千三百零一人,在全日制小学和民办小学招了新生和插班生二千一百零五人。全县的学龄儿童入学率上升到百分之八十八点四,比发动前提高了百分之十六点二。各阶级子女的入学率为:贫、下中农子女,百分之八十八点八;中农子女,百分之八十八点一;地富子女,百分之八十五点一。全县二十三个公社,已有四个公社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了百分之九十五以上。

蓟县、香河、宝坻的情况也大体相同。蓟县动员了四千八百名学龄儿童入学,各种形式的简易小学招了一千五百四十五人,全日制小学招了插班生三千二百五十五人,学龄儿童入学率由百分之六十三点四上升到百分之七十一点一,提高了百分之七点七。宝坻县动员了三千四百九十五人入学,简易小学招了三千零九十五人,全日制小学招了插班生四百人,学龄儿童入学率由百分之六十五点五上升到百分之七十二点四,提高了百分之六点九。香河县动员了一千一百五十四人入了简易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百分之七十七。

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把教育办“活”了

这次发动贫、下中农子女入学,是在深入进行阶级教育和教育部门对贯彻“两条腿走路”的方针有了进一步认识的基础上搞起来的。学校一经办起来,就冲破了原有办学的“框框”出现了许多生动活泼的办学形式,真正做到了教育为贫、下中农服务,把教育办“活”了。

三河县赵河沟公社沟北学区,共有学龄儿童一千二百零一人,上学期在校学生七百四十七人,入学率为百分之六十二点二。这次采取了多种多样的办学形式,招收了大量的儿童入学。计有:简易小学,共十个班,其中:公办完小附设的简易班两班(全日制一班,晚班一班),民办的八个班(午班两班,晚班六班,每天各学习两小时左右)。全日制小学招收了单科插班生,是动员过去流动出校的学生回校复学,只学一科,有十四人;同时还办了补习班,招收过去流动出校的学生晚上回校补习,有二十九人。此外,业余民校还招收了学生七十七人。这几种形式的班级共招收了学生三百三十一人,学龄儿童入学率由原来的百分之六十二点二上升到百分之八十七点二,提高了百分之二十五。这个学区的王庄子大队、义和庄大队等,已经基本上普及了小学教育。

宝坻县这次共动员了学龄儿童三千四百九十五人入学。办了全日制简易班十三班,招了四百二十七人;隔日制三个班,一百零三人;半日制十三班,四百三十三人;夜班二十五班,九百四十四人;另有平常夜间上课,星期日全天上课的五个班,一百三十六人;还有一揽子学校,即简易小学与成年人的业余学校合在一起上课的,有九十六个班,招了一千零三十二人;全日制小学也招了插班生四百人。

群众对这些灵活的办学形式很满意。有的说:“孩子上简易小学,又能识字,又不误劳动,再好也没有了。”有的说:“我的孩子过去上不起学,这次办起了简易小学,再也不愁失学了。”有的说:“毛主席的办法真好,我的孩子什么时候有空,学校就什么时候上课,孩子读书,再也不发愁了。”

师资、校舍、教材、经费的几种解决办法

师资的解决办法基本上有两种:一种是合并全日制小学学额不足的班,腾出师资、校舍招收简易班,三河、宝坻等县全日制小学招收的简易班大部分是采取这种办法;另一种是生产大队聘请本村知识青年担任教师,除少数教全日制班的教师以外,一般都不脱产,备课和上课时间补助工分。如香河县钱旺村西大街大队聘请回乡初中毕业生靳明甫担任简易小学教师,教半日制班,上午参加集体生产劳动,下午教课,晚上备课。老师的报酬,除参加集体生产劳动仍照常记工分外,大队每月补助十五个劳动日。三河县赵河沟公社梁台子大队聘请回乡初中毕业生焦守法担任简易小学教师,教晚班,也是上午参加集体生产劳动,下午备课,晚上教课。下午按照上午的工分照记,晚上补助二个工分,实际所得比参加集体生产劳动要多一些。也有少数是由业余民校教师兼任的。

校舍的解决办法:午、晚班多数地区是借用全日制小学的校舍,或者在全日制小学附设午、晚班;全日制半日制班一般是由生产队腾出多余的办公室或者借用仓库、民房和民校的教室。

教材,多数简易小学是用全日制小学课本,有的自编了一些辅助教材,如农村杂字,本村的人名、地名、工具名称等,还有一些学校用扫盲识字课本。

学生上简易小学一律不交学费,除教师报酬采用记工分办法解决外,其他杂费、办公费多数都在大队公益金内解决。学生用书,有的由学生购买,有的由全日制小学的学生捐助旧课本。

办简易小学的四个好处

初步解决了贫、下中农子女的入学问题。简易小学由于不收学费,不耽误劳动,能就近入学,并能学到农村实用的知识,普遍受到了群众的欢迎,群众送子女入学的积极性很高,甚至有的儿童还不到入学年龄,家长也要求让他入学。

提高了女孩子的入学率。过去,女孩子上学的很少。这次发动后,女孩子入学的很多,负担家务劳动的也可以抽空来上学。三河县沟北小学附设的两个简易班,其中:晚班共有三十七名学生,有三十四名是女生;全日班共有四十三名学生,多数也是女生。

增加了农村小学的布点。以香河县为例,全县共有生产大队三百零一个,农村小学只有二百三十七所,有六十多个大队没有学校。这次办起简易小学,大大减少了“白点村”,便利儿童就近上学。

加强了对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教育。宝坻县国东公社国东大队在未办简易小学以前,全大队有一百零三名学龄儿童未入学,由于无人管理,不少儿童经常在村里打闹,听落后社员讲“济公传”、“三侠剑”等坏书,有些儿童甚至在村里赌钱,在集市上偷食物,影响很坏。现在办起了简易小学,在大队党支部的领导下,教师加强了对学生的阶级教育,请老贫农讲家史,组织学生读革命书籍,开展有教育意义的文娱活动,学生思想品德得到了很大提高。一群整天在村里打闹、损坏庄稼的孩子变成了热爱劳动、勤奋学习、天天为生产队和群众做好事的学生。群众表扬他们“简直是换了一个人”,称赞学校“办得好,教育孩子的方法好”。

需要做好巩固工作

据四个县文教局(科)的同志反映,目前,简易小学已经大量办起来了,社队干部和群众的积极性很高,公办学校的领导干部和教师也积极支持,儿童的学习情绪也比较好。但是,由于办学的时间还很短,当前需要解决下面几个问题,简易小学才能巩固下来。

教学工作问题。许多学校还没有定出教学计划,学习年限也没有确定;教材一般是采用全日制学校的,也有临时采用扫盲课本和新千字文的,读完了这几本书,继续读什么,还没有考虑。他们说,县、社要解决好这些问题有困难,希望省、专组织力量,为简易小学订出一个教学计划,编印一部分教材。

师资问题。有些简易小学的教师是由全日制小学教师兼任的,如沟北小学附设的晚班由本校一年级教师兼任,一个人包两个班的工作,工作量比原来增加了一倍;有些学校的教师,完全是义务职,每天要占半天或一个晚上的时间,没有报酬。如果没有妥善的解决办法,不容易长期坚持。

校舍问题:午、晚班利用全日制小学校舍的问题不大。有些全日制班、半日制班临时借用生产队的办公室或仓库,上课和干部开会容易发生矛盾。三河县反映,有的学校,遇到生产队开会,就无法上课;临时占用仓库作校舍的,夏收以后,也可能发生问题。

这四个县的同志认为,今后一个时期,要认真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把简易小学巩固下来。

河北省三河县高楼农业中学坚持勤俭办学为公社培养人材

高楼农业中学是一九五九年在一所红专大学的底子上办起来的,当时红专大学下了马,留下两班学生,改名农业中学。

一九六一年,学校搬到高楼公社现在的校址,学生有二百三十多人,校舍只有十间土房,条件很差,全体师生都住在猪舍里,由于学校领导干部认真加强了对全体师生的政治思想工作,树立了以艰苦为荣的思想,坚持自力更生,勤俭起家的原则,把学校巩固了下来。几年来,不仅为公社培养了一百多名能文能武的技术人才;还用师生自己的劳动收入买了木料、砖瓦,自己动手,修建了五十二间教室和宿舍。建成以后,学校面貌焕燃一新,成为一个有自建的教室、宿舍和劳动场所的粗具规模的学校了。

现在学校有土地一百零三亩,其中五十三亩是一九六○年用每亩三十五元的代价向公社买的,另五十亩是开荒地(农业中学有一点土地,看来是应当的。但在不同地区,怎样给法,给多少,可以由当地公社规定。——中央注);瓦房六十二间;烧石灰的露窑两座,每天能出灰一万五千斤;石料场一处;还有胶皮车、双轮车、电动机、钢磨等生产工具,基本上满足了教学、生产和生活方面的需要。

抓经济收入,抓粮食生产,抓教学

农中同志们在总结这几年的办学经验时说,他们办学校主要依靠三抓,即抓经济收入,抓粮食生产,抓教学。他们认为:“如果不抓生产,学校早就办不下去了,还谈得上什么教学;如果不抓教学,那么,生产搞得再好,也不能算是个学校。”

这所农中抓经济收入有一个有利条件。学校附近有一座“孤山”,可以开采石料和用山上的石头烧石灰,学校开石头山算勤工俭学,不纳税。学校每年开支约两万一千元,其中:教职工工资和学生零用补助约一万元,学生伙食费约七千元,零星购置和医药费约四千元,基本上都依靠师生开采石料和烧石灰的收入来解决的。

学生到农中读书,不交学费,伙食、书本、医药等费用也由学校供给,经济困难的学生,给服装补助费。劳动特别好的,还给零用补助。学生劳动,按时、按工种计酬,每月的报酬扣除伙食费后,即作为学生的零用补助,一般低年级学生每月可得一两元,高年级学生每月可得四、五元。三年级女生郭小明,几年来在学校劳动很努力,生活上很朴素,每月的零用补助大部分存在银行,现在已储蓄了七十元。

学生的基本口粮由公社转来,每月十八斤到二十七斤;定量为三十斤到三十三斤,差额由学校补助。教师吃商品粮,学校每月补助三到九斤。

农业生产主要种玉米、白薯、棉花、芝麻,还养了五十二头猪、几十只鸡、几只羊。一九六三年粮食总产一万七千多斤。在农业生产上,学校注意把学生学到的理论和生产劳动、科学试验结合起来,粮棉产量一般是比较高的。一九六三年棉花亩产一百六十斤,超过当地平均亩产量一倍;白薯亩产五千斤,超过当地平均亩产量一倍半;玉米亩产七百八十斤,超过当地平均亩产量两倍。

学校的蔬菜、肉食可以自给。每逢节日都要杀猪,用以改善师生生活。

教学与生产劳动的安排实行四一制。每上课四天,劳动一天。劳动是根据生产需要和学生年龄大小、体质强弱分配适当的工种去做。冬春以开石头山和烧石灰为主,夏秋以农业生产为主。经常的劳动还有帮厨、喂猪、做木工活等。假期是每隔十五天休息一天,另有寒假二十一天,大秋假四十五天,麦假十五天,不放暑假。假期中,学生都回生产队劳动,自愿留校参加劳动的学生,照常由学校供给伙食,发给零用补助。

学校实行三年制。三年中共学语文、数学、政治、物理、化学、农业知识、珠算、簿记、练毛笔字等九门课,比普通初中少了外语、历史、地理、生物、音乐、图画、体育等七门课,多了珠算、簿记和练毛笔字。

教材除珠算、簿记外,都用全日制普通中学的教材。

学珠算、簿记着重从实用出发,让学生在学校就学会算生产队的分配帐,学会制定预分方案。公社和生产大队的会计也经常到学校讲课。

教师共八人。有些原来是民办中学的教师,有些是由小学调来的。文化程度:专科毕业二人,中师毕业三人,高中毕业二人,初中毕业一人。工资最低三十九元,最高四十五元五角。

为公社培养技术人材

学校现有学生一百三十八人,男生一百零四人,女生三十四人,大部分来自高楼公社,也有一部分来自本县其他公社。分四个班:一年级两班,七十六人;二年级一班,三十二人;三年级一班,三十人。

学生年龄:十三岁的二十一人,十四岁的五十六人,十五岁的二十五人,十六岁的十九人,十七岁以上不足十九岁的十七人。

学生家庭成分:贫、下中农八十七人,中农四十四人,地富六人,职员(右派)一人。

学生政治情况:团员十四人,队员七十三人。

几年来,共毕业学生一百七十八名,男生一百零四名,女生七十四名。毕业生中,参军的十九人;担任大队、生产队会计的五十六人,现在,高楼公社大部分会计都是这所农中的毕业生;生产队长、妇女队长二十四人;保管员十九人;升学的二人,一人升入三河县燕郊高中,一人升入天津农业技术学校;留校工作的四人;担任饲养员的十一人;其余四十三人为人民公社社员。

这些学生毕业以后,大部分表现很好。毕业生胡汉清,参军后在部队立了功。他写信回家说,他之所以在部队能立功,是因为农中教育得好,把他锻炼得能吃苦耐劳。他的弟弟考上了普通中学,他来信劝他的弟弟说,上农中比上普通中学好,后来他的弟弟改上了农中。贫农出身的王海春考上普通中学,两个月以后,也转到农中。他说到农中读书有三个好处:既省钱,又能学到文化与技术,还能锻炼身体。

这几年高小毕业生报考农中的都比较多,一九六三年招生七十二人,报名的有一百一十八人。一九六二、一九六三两年由普通中学转入农中的有十几人。

有一个较好的领导班子

高楼农中之所以能在比较困难的条件下,把学校坚持办下来,而且办得比较好,重要原因之一,是这个学校有一个较好的领导班子。

学校的支部书记焦呈棋同志,原来是公社管理区的书记,干劲充沛,作风朴素,与群众有密切联系。来农中后,一贯以身作则,带头劳动,群众反映很好。

副校长王怀同志,中共党员,农民出身,当过公社的信用部主任,领导农业生产有比较丰富的经验。因为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热爱教育事业,曾经受到县委的表扬。

此外,还有教导主任安德才同志,共青团员,负责教学工作,工作也很认真。

这个领导核心政治上比较团结,业务上互相帮助,都把办好农中当成党交给他们的共同任务。

学校教师在他们的领导下,政治上一般也要求进步,能安心在农中工作,形成了一个比较团结的集体。教师对学生也很爱护,有的学生缺少袜子、布票,教师热心帮助解决。

公社党委对学校很关心,公社党委书记每月都要到学校去一、两次,帮助解决学校工作中的问题,还经常向学校师生作报告。

来源:

根据文件的翻印件打印

[返回索引页面]



Copyright (C) 2024 Marxist-Leninist-Maoist.
Permission is granted to copy, distribute and/or modify this document under the terms of the GNU Free Documentation License, Version 1.3 or any later version published by the Free Software Foundation; with no Invariant Sections, no Front-Cover Texts, and no Back-Cover Texts. A copy of the license is included in the section entitled "GNU Free Documentation Lice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