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索引页面]

中共湖北省委有关农村工作几个问题的报告

日期:1960-10-7 作者:[待确定]

中央:

我们在八月份召开的地、市、县委第一书记会议以后,省委领导同志分头下乡,同基层干部、群众和县委同志交谈了一些问题,摸了一些情况。9月24日到29日,我们又召开了有五个地委第一书记参加的省委扩大会议,除讨论粮食和生活安排问题外,根据最近一个月所作的调查研究,再一次着重地讨论了过去几年领导农业生产的经验教训,政策和作风问题。同时根据中央的批示,对上次会议议定的“关于调动群众积极性的十项措施”作了修改;对10月份的工作作了安排,发出了一个关于大战十月的指示。

这次会议的时间虽然很短,但是由于有中央的明确指示,有上一次会议的基础,有最近一个月来对情况的了解和分析,因此谈的比上—次深入了一步。大家都感到进一步摸到了问题的根子,找到了门路,因而信心大增,一致认为明年的农业生产是大有希望的。明年即使再碰到1959年那样的大旱,也有把握使粮、棉、油的产量达到历史上最高的年产水平。现在将几个问题讨论的结果报告如下:

(一)农业生产问题

今年我省的农业生产是一个平年偏歉的年景。粮食产量210亿斤左右(可纳入分配的180亿斤到190亿斤),比大旱的1959年增产11%左右,但是比1958年减产14%左右,比1957年也减产将近5%。棉花和油料甚至还赶不上去年。生产不够好的主要原因是天灾。去年的大旱造成了今年严重的春荒,妨害了春耕生产。今年7月中旬起,全省大部分地区又50多天久旱不雨,现在荆州专区全部、武汉地区大部分县和宜都、黄冈专区的一部分县,旱象还没有解除。但是不能完全怪天;除了天灾以外,还有工作上的原因。因为在同样的天灾下,有的地方减产多,有的地方减产少,有的地方不但没有减产,而且增产。襄阳专区在1959年那样的大旱下,粮食产量基本上保住了大丰收的1958年的水平,今年预计比1958年增产将近20%,比1959年增产三分之一以上。因此如果全省各地的工作都达到了襄阳专区的水平(就是襄阳专区,工作上的漏洞也还很多,其所属各县的工作也是很不平衡的),那么天灾所造成的损失就会大大减轻。

襄阳专区的增产经验,上次会议作过讨论(见9月12日给中央的报告),这次会议进—步作了研究、分析,认识更深刻和全面了一些,问题集中到了如何克服主观主义,如何认识、掌握和运用客观规律。

襄阳专区的同志,过去几年狠狠抓住了水利建设和旱改水;狠狠地抓住了夏收作物和旱秋作物;积极扩大耕地面积;比较注意抓高产作物;比较好的推行了农业八字宪法,努力提高单产和改造落后,实行大面积平衡增产。事实证明他们是抓对头了。这些经验在全省范围内有普遍意义。但是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的影响极大,有强烈的地域性和季节性,任何一项措施能不能够真正达到增产的目的,要看是不是与当时当地的条件相适应,是不是与作物的生理特性相适应。例如,旱改水是有效的增产措施,襄阳专区就靠这一条帮了大忙。但是,也有些地方在水利条件还不具备,或者在地质、气候等条件不适合的情况下,也勉强地把旱地改成水田,种植水稻,甚至强迫群众把已经长得很好的旱作物犁掉,改种水稻,结果就不是增产,而是减产,甚至根本无收。旱改水的问题如此,其他问题亦莫不如此。大家深切地感到,农业生产特别要强调从实际出发,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违反了这个原则,好经验也会得到坏结果。

过去几年来,我们大力地提倡和进行了农业生产技术的改革,并且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经验证明:大改大增产,小改小增产,不改不增产。襄阳专区的大增产就是大改革的结果。今后还必须继续坚持不懈地进行改革,不然就不可能根本改变农业生产的落后面貌,就不可能迅速地发展农业生产。但是,过去在对待改革和继承的关系问题上,也有一些片面性。那就是,对当地原有的作物、品种、耕作制度、耕作方法等等,缺乏具体地历史地分析,在正确地改掉了许多落后的东西的同时,把一些应当保留或目前还应当保留的东西也改掉了。例如有些岗地就曾经把高粱当作“低产作物”而打倒了。但是这些地方缺乏树木、柴草,在历史上,群众就主要是靠高粱杆作柴烧,并且用高粱杆作建筑材料和编制席子、锅盖、扫帚等许多用具。高粱被打倒后,群众只好烧麦秆,麦秆烧掉了,冬天牛就没有吃的,而且没有了高粱杆,修补房子、扫地等等都发生了问题。一个高粱的问题,就连系到生产和生活上一连串的问题,所以现在不能不适当恢复。一个地方,历史上有什么作物,什么品种,茬口怎么安排,怎么种法,都是有一定道理的。由于社会条件和技术条件的改变,其中一些过时的、落后的东西,必须坚决地有步骤地加以改革,但是其中一切好的遗产则必须继承。对原有的经验,毫无批判地全盘接受,是错误的;简单地全盘否定,也是错误的。

在同水旱灾害作斗争的问题上,大家深深感到,一方面必须兴修水利,改革排灌工具,武装起来,抗旱防涝防汛。另一方面,又必须根据气候变化的规律,巧妙地安排作物,尽可能躲开灾害的袭击(要在保收的前提下努力增产)。我省气候上一个显著的特点是:雨水多集中在春夏之间,秋旱频繁。解放11年来,只有一年没有秋旱。旱的早,7月开始;旱的晚,8月开始。因此晚秋作物很不可靠,1954年那样的大水,很大一部分晚秋作物还是被旱死了。反之,夏收作物和早稻则比较稳定。依靠现有水利设施,中稻和早秋杂粮(春红苕、春苞谷、春黄豆等)也比较保险。襄阳专区这两年的粮食能够大丰收,除过去几年的水利建设以外,在作物安排上也沾了大光,那就是夏收作物占的比重大(占全年粮食总产量的三分之一以上),水稻绝大部分是中稻,早秋杂粮也比较多,而晚秋作物则很少。荆州、武汉等地区,这两年吃亏特别大,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晚稻占的比重大;只重视秋收作物,忽视夏收作物;只重视水稻,忽视早秋杂粮。荆门县去年38万亩晚稻几乎全部旱死了,今年26万亩又绝大部分旱死了。

经过讨论、分析,大家一致认为,根据国家的需要和人民生活的需要,根据我省情况和过去几年来的经验教训,在粮食生产上应当采取以下三条方针:(1)扩大面积与提高单产并举。最近一、两年内,全省以扩大面积为主,同时注意提高单产。(2)夏收作物与秋收作物并举。就全省来讲,要大抓夏收作物和早秋作物,以避开秋旱。力争在八月底以前,把全年计划产量的80%以上拿到手。(3)主粮与杂粮并举(包括水、旱并举)。根据中央的指示,今冬明春的水利建设,主要是挖塘修堰,开沟挖渠,保证90%以上的工程当年受益。旱改水的工作要继续进行,但是必须因地制宜,量力而为。有条件改水田的,就改水田;只能改水浇地的,就改水浇地;没有条件改的,就不改。种什么作物,也要因地制宜,什么作物增产就种什么,提倡作物多样化。

(二)政策和作风问题

过去两年来最大的教训就是:在相当一部分地区,党的各项政策没有得到真正的贯彻,“共产风”没有被彻底肃清,而且时起时落;在工作作风上存在着主观主义、官僚主义和命令主义。大家痛切地感到,贯彻政策,端正作风,是今后搞好生产和生活的中心环节。

上次会议以后,全省各地开始贯彻执行了“关于调动群众积极性的十项措施”。效果很好。这十条一和群众见面,一兑现,群众的情绪就顿时高涨,生产工作的面貌焕然一新。

省委书记处书记王延春同志到沔阳县通海口公社亲自搞了一个试点,向省委写了一个报告(见附件)。像通海口公社那样大刮“共产风”的地方,在全省只是少数(估计占10%左右)。但是程度虽有不同而性质类似的错误,则是相当普遍存在的。“共产风”造成了极大的损失。严重的地方硬是刮得“房倒屋塌,减产一半,群众无心生产”。经过讨论分析,大家一致认为,这个问题的思想根子是绝对平均主义,突出地表现在害怕差别:害怕生产队之间有差别:害怕生产小队之间有差别;害怕社员之间有差别。所以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必须首先从思想上彻底肃清绝对平均主义。这个问题不能光怪下边,从省委领导上来检查也有责任:有些政策规定不够明确,有漏洞可以透“风”;有些规定虽然是正确的,但是贯彻不力;有些规定虽然出发点不是提倡“共产风”,但是在实质上助长了“共产风”。例如,去年冬季的“三治”(治水、治土、治山)运动,规模过大,政策界线也不明确,以致于在基本建设投资和大协作方面都出现了“一平二调”。我们曾经规定由队基本所有制过渡到公社基本所有制的条件之一是公社一级经济的比重占50%以上,有些公社就据此向生产队调劳力、土地、耕牛、农具等等。我们还曾经规定,农民每月的工资不得超过20元,就是怕某些农民的工资超过普通工人。根据过去两年来的经验,在生产建设上大搞群众运动的时候,必须同时明确地规定政策,划几条杠杠,防止几条杠杠,防止混乱。

根据前一段的经验,贯彻政策,必须把政策交给群众,大搞政策兑现的群众运动,放手发动群众起来同违反政策的现象作斗争。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政策的正确贯彻执行和在群众中生根,才有可能杜绝某些干部目无组织目无纪律、任意破坏政策、胡作非为的歪风邪气。反之,不充分发动群众,不造声势,平平静静、“私相授受”地兑现,政策就会走样,被打折扣或者被歪曲,即使在某些具体问题上暂时兑了现,也不可能在干部和群众中比较巩固地树立政策观念,容易“回生”。从去年春天起搞过几次政策兑现,之所以没有彻底解决问题,而且几起几伏,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领导决心不够,发动群众不够。

要掌握农业生产的客观规律,要切实地贯彻政策,都必须端正作风。过去两年来,某些地方由于主观主义,官僚主义,命令主义,乱指挥生产,造成了令人痛心的损失。下边的命令主义、形式主义等缺点是与领导上的主观主义、官僚主义分不开的。从省委领导来检查,首先是过去有一段时期对农副业生产发展的速度估计过高,认为农村人民公社很快就可以富起来,因此有许多事情要求过高过急。其次,在技术改革和技术措施的问题上,由于经验不足,也有若干片面性。例如,有一个时期过分地强调了单产,而忽视了总产;重视小面积高额丰产,而忽视了大面积平衡增产;强调推广新技术的数量,而忽视了实际效果。上边差之毫厘,到下边往往就失之千里。大家深深感到,必须根据中央的指示,深入到生产第一线去,以老老实实的态度,向群众学习,充分发扬党的群众路线和实事求是的传统作风。大家有决心这样作。

(三)粮食问题

粮食和生活的安排,坚决按中央的指示办事。坚决按灾荒年景、按低标准安排生活。保证在明年六月底以前完成上调中央8.5亿斤粮食的任务。经会议讨论、通过,发出了一封“关于节约粮食和安排生活给全体农村干部和人民公社社员们的信”(见附件),以此在群众中广泛深入地进行宣传教育。到会同志一致认为,我们的日子虽然不宽裕,有不少困难,但是只要妥善安排,大种瓜菜,大搞代食品,日子是可以过得去的,可以避免严重的春荒。

(四)城市副食品供应问题

到会同志认为,当前城市副食品紧张,根本原因当然是生产赶不上需要,但是在供应上只有一条腿走路,也是重要原因之一。现在一切副食品,从采购、运输、到销售,都由国营商业系统包揽,事实上包不下来。这种作法,不但妨碍了生产者的积极性,尤其是运输者的困难难于解决,有些东西运不进城,有些东西还没有送到消费者的手里就烂了。所以大家一致认为,在生产和供应上都应当采取两条腿走路的方针。

在生产上,主要是靠国营农场和人民公社生产队的生产。其次是机关、企业、学校、部队的生产。这些单位的生产要根据具体情况分类排队,量力而为,有的基本自给,有的部分自给,有的小部分自给。这些单位办副食品生产,必须真正坚持勤俭的原则,并且不得抽调生产队的劳力、土地、工具等。

在供应上两条腿走路,就是:在主要依靠国营商业系统购、运、销的同时,也要发挥国家管理下的市场的作用,在国家规定的政策法令范围以内,允许生产队、小队、社员把多余的蔬菜、副食品运到城镇指定的市场上来自行出售,让生产者和消费者直接交易。光化县薜集公社已经这样作了,证明对鼓励生产积极性、特别是对解决运输上的困难大有好处,受到了生产者和消费者双方面的欢迎。省委已经责成省财贸部门和武汉市委研究具体办法。

(五)精简机构,节约劳动力,加强农业生产第一线的问题

坚持按中央指示的精神办事。省直属机关决定精简30%以上。坚决从城镇,机关,学校,工、交、商等各行各业压缩一批劳动力到农村去。预计全省县以上机关、企业可以压缩100万人到农业生产第一线去。武汉、黄冈地区已经把十几万人送到农业生产第一线去了,其他各地都正在动员。原定今年从农村抽调6万劳动力搞煤炭和木材,现在决定不抽调了,而从县以上工业企业和城镇人口中挤出一部分劳动力来解决。

10月份是农业生产上的一个关键月。省委除发出“关于大战十月的指示”(见附件)外,还组织了万人下乡,深入基层,通过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商量,了解情况,切实帮助下边贯彻政策,安排生产和生活,以保证夺取10月份这个战役的全面胜利。

以上是否有当,盼指示。

来源:

湖北省某档案馆

[返回索引页面]



Copyright (C) 2024 Marxist-Leninist-Maoist.
Permission is granted to copy, distribute and/or modify this document under the terms of the GNU Free Documentation License, Version 1.3 or any later version published by the Free Software Foundation; with no Invariant Sections, no Front-Cover Texts, and no Back-Cover Texts. A copy of the license is included in the section entitled "GNU Free Documentation Lice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