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1958-8-27 作者:中共河南省委第一书记, 吴芝圃
中共河南省委第一书记、吴芝圃中国正处在加速社会主义建设,并且为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积极准备条件的伟大时期。在毛泽东同志的旗帜下站起来的六亿人民,正以不断革命的精神、排山倒海的气概,把社会主义高潮,一个接一个,后浪逐前浪地推向前进。
和各兄弟省一样,河南省最近出现了由农业生产合作社转人民公社的高潮。这次高潮的到来,比过去由农业生产互助组转初级社,由初级社转高级社的社会主义高潮更要迅速猛烈,很快地由点到面,普及到全省广大农村,并且影响到城市。在城市里,分别以街道、工厂、学校、机关团体为单位,也普遍地试办人民公社。全省人民意气风发、欢腾鼓舞,响应毛泽东同志的号召,走人民公社的道路。运动从开始到现在,还不过两三个月的功夫,全省广大农村和城市都已经公社化了。
由农业生产合作社转变为人民公社,对加速社会主义建设和过渡到共产主义有重大的意义。这是形势发展的必然结果。
一年多以来,河南党组织认真执行了毛泽东同志“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指示,改进了人们在农业生产劳动中和其他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相互关系,充分发挥了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积极性。根据党中央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在城市和农村广泛地开展了两条道路的大辩论,粉碎了资产阶级右派以及地主、富农、反革命分子的进攻,克服了富裕中农中的资本主义自发倾向。广大人民群众分清了大是大非的界限,进一步划清了敌我界限,认清了“兴无灭资”,拔白旗,插红旗,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明确方向。同时,在整风运动中,大量干部的作风有了很大的改进和转变。在干部和群众中,不但普遍运用了大鸣大放、大辩论、大字报的方法,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而且还创造了干部登门拜访群众、开展览会(用实物展览说明自己的缺点)、互相交心等深入细致的方法,表明心迹,沟通思想。厂矿企业和合作社的干部,虚心地改进了作风,经常和工农群众一起参加劳动,和工农群众一起搞试验田,大批的国家工作人员和知识分子争先恐后地下乡上山,这就进一步发扬了党和群众同甘苦、共患难的优良传统、进一步密切了干部和群众的联系。广大劳动群众也就在这样觉悟提高和心情舒畅的基础上,发挥了积极性和创造性,帮助领导机关改革了许多不合理的规章制度,直接参加了厂矿企业和合作社的管理工作。千百万条心拧成了一股绳,广人民群众的劳动积极性和集体的力量充分发挥出来了。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去冬今春全省大搞水利的高潮,出现了今年工农业生产大跃进的奇迹。在大搞水利和工农业生产大跃进的浪潮中,全省人民打破了县、乡、社的界限,不分城镇与农村,不分山区与平原,不计较个人的利害得失,组织了包括数百万人的社会主义大协作。这种共产主义精神的蓬勃发展,就是广大人民群众要求扩大合作社的规模,进一步消灭私有制度残余的思想基础。
人民公社化运动是社会生产力猛烈发展,迫切要求调整原有的生产关系同它相适应的结果。农业生产合作社是集体所有制,是基本上适合于,而且已经强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的。但由于去冬以来出现的工农业生产的全面大跃进,越来越明显地暴露了原有的农业生产合作社的规模,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在大规模兴修水利和举办工业的情况下,这种矛盾表现得更为突出。如西峡县丹水人民公社,原系48个小社,不能作水利建设的统一规划,去冬今春各小社各自为政地在丹水两岸修了80多个小型工程,但因为工程小,质量差,经不起洪水袭击,入夏以来,被冲毁80%。公社建立后,准备统一修建13个水库,就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全社的水旱灾害问题。又如我们现在正需要大搞钢铁,可是曾经发现这样的现象,南召县郭庄社铁砂很多而缺乏煤炭,近邻田庄社有煤炭而缺乏铁砂,在还没有合并为一个大社以前,就不容易统一进行调剂。这就可以说明原来规模狭小,劳动力少,物力财力单薄,集体程度比较低,单纯以经营农副业为主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已经不能适应更大规模、更高速度地进行各种建设事业的需要,尤其不能适应当前进行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的需要。去冬以来各地社会主义大协作的广泛发展,使广大群众认识到了进一步联合起来的必要,认识到了进一步调整农业生产合作社的生产关系的必要,因而积极要求建立人民公社。
河南农业生产合作社规模的大小,从1956年到1958年,曾经过一个曲折变化的过程。大社优越还是小社优越,在党内和党外都有过激烈的争论,农民在3年的实践中作了鲜明的对比。
关于大社的优越性,毛泽东同志在《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中已经有明确的指示。毛泽东同志在《大社的优越性》一文的按语中写道:“现在办的半社会主义的合作社,为了易于办成,为了使干部和群众迅速取得经验,二三十户的小社为多。但是小社人少地少资金少,不能进行大规模的经营,不能使用机器。这种小社仍然束缚生产力的发展,不能停留太久,应当逐步合并。有些地方可以一乡为一个社,少数地方可以几乡为一个社,当然会有很多地方一乡有几个社的,不但平原地区可以办大社,山区也可以办大社。”但有些人却不相信毛泽东同志的指示。河南在1956年实现高级合作化的时候,共有26 211个社,每社平均358户,其中十户以上的共808个社。到1957年春季,全省合作社经过初步整顿,基本上巩固起来了,许多大社办的都比较好。当时河南省委内部的个别右倾机会主义者,毫不顾及本省的这种情况,竟根据少数富裕中农的要求,不加分析地要把全部大社强迫分开,使全省分为54000多个社,每社平均180户,最小的不到30户。但另一方面,由于各级党委的坚持,有495个大社保留下来了。因为大社比小社更为优越,不仅巩固下来了,而且比小社显示了更大的优越性。如固始县七一社、汝南县光明社、新乡县七里营社、鲁山县中苏友谊社、安阳县安丰社等,都是千户以上的大社,它们在发展生产、基本建设、扩大积累、与自然灾害作斗争等方面,都比周围的小社取得了更大的成绩。如安丰社1956年到1957年生产增长170%,公共积累达16万元。该社购置新式农具:水车、双铧犁、胶轮车等960件,喷雾器1 604部;购置动力机械:柴油发电机一部,各式动力抽水机47部,拖拉机3部,小钢磨8部;另外还建有机瓦窑厂一个,买了缝纫机39部。1957年全社每人平均分红150元,与它搭界的韩家寨社,只185户,在这一年每人平均分红只有41元;由于社小增产慢,积累少,除添有少量新式农具外,一件动力机械也没有。到今年春季有一部分大社就更加前进了一步,实行了工农业同时并举,农业社、手工业社、供销社、信用社四社合一,建立了社办中学,锻炼出来了大批的领导骨干和红专积极分子,取得了领导大生产的经验,实质上已经成为人民公社的雏型。这更不是小社所能比得上的了。广大农民在3年来的实际经验中,在大社小社的对比中,真正认识了大社的优越。他们兴奋地歌唱着:“总路线是灯塔,共产主义开了花,自流泉哗啦啦,电动锯刷刷刷,小钢磨达达达,拖拉机,圆盘耙,安电灯,装电话,麦克风前来讲话。”这些大社成为许多小社发展的方向。
河南在今年春季就出现了农业生产合作社纷纷自动合并的现象,到麦收时已经由原有的农业合作社合并为3万多个。当时河南各级党委也有重点地试验建立几千户以上的大社,如遂平县的嵖岈山卫星社,就是在今年4月间由27个小社合并成为一个9 369户的大社的。到麦收后,建立这样的大社,已经由重点试验变为遍地开花的群众性的行动。农村各地在小社并大社的同时,大办工业,大搞公共食堂、托儿所、幼儿园、幸福院等福利事业,把自留地归社,广泛开展社会主义大协作。在城市中也纷纷起来办工厂,搞集体生活和其他的福利事业。这在实质上已经是人民公社运动的开始。但大家对它的性质是不了解的。直到知道了毛泽东同志关于“公社”的指示后,大家的眼睛才亮了,对于广大农村和城市所出现的这种新的组织形式才有了明白理解,更加坚定了走这条道路的信心。今年8月初,毛泽东同志到河北、河南和山东视察工作,又作了“还是办人民公社好,它的好处是,可以把工、农、商、学、兵合在一起,便于领导”的指示,这对于河南人民更是一个极大的启发和鼓舞。走人民公社的道路,很快便在全省范围内形成了高潮。
这是由农业生产合作社逐步转变为人民公社的主要原因和大概的过程。
就目前说,人民公社仍然属于各尽所能、按劳取酬的社会主义的范畴。但它和农业生产合作社已经有很大的不同。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的,它的主要特点“一曰大,二曰公”。大有两个涵义。一是它比原有的农业生产合作社规模大的多。在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以来,河南全省已经建成大型的综合性的人民公社1 355个,平均每社7 500多户。其中有5000户至10000户的709个,1万户以上的107个,其余的是5 000户以下的。平原地区一般万户左右,山区一般两三千户左右,比原来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大10倍,甚至大几十倍,真是人多、地多、财源广、力量大。二是它比原有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包括的方面多,范围广。它已经不仅仅是经营项目比较单纯的农业生产的组织,而是农业、林业、牧业、副业、渔业全面发展,工、农、商、学、兵五位一体,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全面结合的,应有尽有的社会基层组织单位。因此,便产生它的另一个特点:它是乡社合一的,政权组织与经济组织合一的,既是社会基层组织,也是政权的基层组织。
公的涵义:它是从集体所有制向全民所有制过渡的最好形式,而且还包含着共产主义的萌芽。它逐步消除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残余,自留地、私有小片林木、私养牲畜等逐步消失。搞公共食堂、托儿所、缝纫组,全体劳动妇女可以从家务劳动中解放出来。实行工资制度,现行的办法主要是基本工资加奖励。工资直接发给劳动者个人,不再统一分配给家长。直接领取工资的青年、妇女都非常欢迎。这就从根本上破除了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家长制度。有一部分社已经实行供给制:有的实行粮食供给制,有的实行伙食供给制,经济条件最优越的社,正在试行生活基本需要供给制,确定供给标准,实行“七包”、“十包”。所谓“七包”是对人民公社全体人员的吃饭、穿衣、居住、生育、教育、看病、婚丧等生活需要部分,均由公社供给。所谓“十包”是包吃、包穿、包生养、包死葬、包结婚费用、包教、包住、包烤火费、包理发、包看戏看电影等生活费用。除供给生活基本需要外,还按劳动情况发一部分津贴。在公的方面,是更比农业生产合作社高得多了。
大而且公,就已经说明了人民公社的优越性。人民公社是我国社会主义的最好的基层组织形式,也将是建成社会主义和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的基层组织形式。
人民公社最便于体现党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我们的总路线不是要鼓足干劲吗?社大人多,发动起来,干劲就特别大。不是要力争上游吗?力量大,干劲大,方向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方向)就可以力争上游。不是要多快好省吗?要多要快,就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足够的资金和比较高的生产效率。人民公社的建立,进一步解放了生产力。据7个专区的初步统计,仅举办公共食堂,从家务劳动中解放出来的妇女劳动力即达694万多人。郑州市20岁至50岁有劳动能力未参加工作的原有12万多人,建立公社后,至少可有5万人参加各项生产建设。同时,由于生产组织军事化,生活集体化,劳动战斗化,生产效率一般比合作社提高20%左右。人民公社比合作社更容易扩大公共积累,便于实现农业机械化。如遂平县原来310个小社,每年只能积累290多万元,但是由于生产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的建立,仅今年就可积累资金3 200多万元。如有机械供应,今年就可以实现机械化,比原来的小社可提前3年。许昌地区大多数人民公社在今年1年内就可为实现机械化准备充分的资金。有这些条件就可以做到多和快。至于又好又省,那也是容易做到的。因为人民公社比合作社更便于统一规划,更便于加强技术指导,更便于有计划地使用人力、物力和财力。同时,人民公社也最便于贯彻执行工农业并举、轻重工业并举、大中小型并举、土洋并举等方针,也最有利于体现全民办工业、全民办钢铁、全民办一切事业的精神。所以,人民公社这个基层组织形式,也是实现社会主义总路线的最好的组织形式。
人民公社也是由社会主义社会逐步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的最适合的组织形式。它便于逐步缩小工人和农民的差别、城市和乡村的差别以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人民公社既执行工农业并举的方针,那末,农村也便有了工业,农民也就兼做了工人。今后的工业布局,要有计划地把大、中、小工业配合起来,星罗棋布地分散各地,加以城市和乡村的密切协作,城乡的差别就会逐渐消失。由于扫盲,普及小学教育和中学教育,普遍办红专学校,劳动者很快就可以获得科学文化的知识,掌握科学、技术、文化的武器。而知识分子和干部又必须参加体力劳动,使自己工农化。这样,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也就会逐渐消失。人民公社的建立,也更有利于冲掉一切个人主义、本位主义、资本主义等旧的思想习惯,提高广大人民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思想觉悟,培养共产主义的道德品质。这就为逐步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创造了条件。
人民公社的出现,是中国社会又一次带有历史意义的重大变革,它将为中国人民开辟无限光明的前途,开辟走向共产主义的道路。河南人民在听到了毛泽东同志关于人民公社的指示以后,是以无比欢欣的态度来迎接它的。但由于运动来得猛,进展得又很快,河南各级党委虽然都曾经以极大的热情坚决地、勇敢地站在运动的前面领导群众前进,但思想的准备还是不够的,总结经验也不够及时。毫无疑问,这样大的运动必然会有许多遗留问题和新发生的问题急待解决。因此,摆在河南全党面前的任务,是把人民公社办好,充分发挥人民公社的优越性。我们认为,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第一,首先要政治挂帅。建立人民公社,不仅是生产关系上的重大变革,而且是生活习惯上的重大变革,它意味着私有制的进一步消灭,意味着人们的思想意识的进一步改造。因此,在建立和巩固人民公社中,两条道路的斗争仍然是很尖锐的。广大的贫农和下中农,积极要求建立人民公社,走公社化的道路;少数富裕中农却对公社化有所抵触不满;部分地主、富农、反革命分子、坏分子则千方百计地进行破坏、造谣,煽动群众反对公社化。据许昌地区的重点调查,积极拥护公社化的占89%,基本拥护的占7%,抵触和反对公社化的占4%。因此,要办好人民公社,还必须进一步加强党的领导,加强政治思想工作,认真贯彻执行阶级路线,继续开展两条道路的斗争。要依靠贫农和下中农,确立贫农和下中农的领导优势。特别要广泛深入地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教育,运用对比的方法,拿具体事例,来说明人民公社的性质、特点和优越性,说明办好人民公社要掌握的政策精神。在开展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教育中,采取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的形式。当前要结合制定和讨论公社章程,着重辩论如何发挥人民公社的优越性,如何办好人民公社等问题。通过辩论,揭发和打击地主、富农、反革命分子、坏分子的破坏活动,批判少数富裕中农的思想和行为,从而进一步提高广大群众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觉悟,坚定群众办好人民公社的信心和决心。
第二,加强经营管理工作。为了充分发挥人民公社的优越性,必须根据统一经营,分级管理,有利于农业、林业、牧业、副业、渔业的全面发展,工、农、商、学、兵的密切结合的原则,正确地解决人民公社的体制问题,并且相应地建立和健全经营管理制度。公社的体制,一般的可采取公社、大队、小队三级管理组织。公社对大队、大队对小队要实行计划管理,实行超额奖励,以充分发挥大队和小队的积极性。为了加强管理,还要根据公社的具体情况,迅速地制定全面发展的统一规划,包括工农业生产规划、劳动规划、财务规划等,既要有当前规划和年度规划,也要制定远景规划。只有这样,才能统一使用劳动力、资金、土地和各种自然资源,有计划地发展各种建设事业。
第三,搞好生产,这是办好人民公社的中心环节。当前要继续加强秋季作物的后期管理,保证秋季全面大丰收。要充分做好秋种的准备工作,突击深翻土地,把所有的麦地深耕、深翻一遍,并且结合深翻土地做好土地平整工作,以利灌溉。特别要切实搞好以钢铁为中心的工业生产,保证完成钢铁跃进计划,争取工、农业双丰收,以便为巩固人民公社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
第四,搞好集体生活。前面已经说过,公社化以后,各地普遍地建立了公共食堂、托儿所、幼儿园、幸福院等社会主义的生活福利事业。由于生活的集体化,进一步地解放了生产力,大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提高了人们的共产主义思想。但是,生活集体化以后,如果生活安排得不好,就会影响社员的生产情绪,影响人民公社的巩固和提高,为了搞好生产,巩固人民公社,必须搞好集体生活,使社员们在公共食堂吃饭比在家吃得饱、吃得好,使儿童和老人们在托儿所、幼儿园、幸福院比在家生活得美满和幸福。如何搞好集体生活呢?首先是要搞好生产,在提高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改善生活。为了解决生活的需要,除搞好工农业生产以外,还要搞好种菜、养猪、养羊、养鸡、养鸭、养鱼,搞好豆腐坊、粉坊、油坊等副业生产,使社员不但能吃到足够的粮食,而且可以吃到足够的新鲜的多样化的蔬菜和副食品。其次是各级党委要加强对集体生活福利事业的领导,配备较强的干部,选拔党、团员和贫农、下中农的积极分子担任炊事员、保育员等。公共食堂要成立伙食委员会,建立必要的伙食制度,依靠群众办好食堂。当然,由于人民公社刚开始建立,生活还不可能一下提得很高,还必须贯彻执行艰苦奋斗、勤俭办社的方针,一切要因陋就简,反对铺张浪费。
第五,积极开展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由于工农业生产的全面跃进,在广大城市和农村都发生了劳动力严重不足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广大群众充分发挥了社会主义的劳动积极性,保证了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但是依靠增加劳动强度、延长劳动时间的办法,只能是暂时的,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劳动力不足的问题。解决劳动力不足的根本办法,是开展群众性的技术革命,进一步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当前农村技术革命的主要内容,是继续开展以安装滚珠轴承为中心的农具改革运动,把提水工具、运输工具、深翻犁等全部安装上滚珠轴承,首先实现农业半机械化,由半机械化再逐步地过渡到机械化。在文化革命方面,现在全省已基本上扫除了文盲,普及了中、小学教育,普遍地建立了业余中学、业余大学和红专学校,目前把这些学校全部巩固起来,并且继续加以提高,迅速地、大量地培养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分子队伍,以适应技术革命的需要。公社化以后,由于生产关系的改变,给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只要我们加强领导,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就一定会出现更大的高潮。
为了迅速地做好人民公社的巩固工作,河南各级党委要加强对人民公社的具体领导。领导同志要深入重点进行凋查研究,摸清情况,掌握思想动向,抓住新问题,及时总结和推广办好人民公社的经验。在任何新事物面前,重要的问题,是要自觉地刻苦地进行学习和研究。对人民公社问题更应当如此。只要我们能够这样做,并且坚定地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充分走群众路线,就一定可以把人民公社办好。
来源:(原载《红旗》杂志,1985年第8期)
Copyright (C) 2024 Marxist-Leninist-Maoist.
Permission is granted to copy, distribute and/or modify this document under the terms of the GNU Free Documentation License, Version 1.3 or any later version published by the Free Software Foundation; with no Invariant Sections, no Front-Cover Texts, and no Back-Cover Texts. A copy of the license is included in the section entitled "GNU Free Documentation Lice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