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索引页面]

从学生思想面貌的变化谈起

日期:1958-0-0 作者:北京工业学校党委副书记, 郝连科

北京工业学校党委副书记、郝连科

一年多以来,我们学校经过反右派斗争、整风运动、双反运动以及勤工俭学的实践,学生的思想面貌,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这个变化,标志着教育工作的新阶段,雄辩地证明了党的“教育为工人阶级的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的正确性。现在只就几点明显的变化来谈谈。

一、为谁服务

教育是阶级斗争的工具,教育要传授知识,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为生产服务。这个问题,过去在北京工业学校里不少人是不明确的,或者只是抽象地知道:“为首都的工业建设服务”,但是一经具体化,就有各式各样的思想、论调来反对为首都的工业建设服务,反对为生产服务。他们不愿为地方工业服务,认为“地方工厂又破又旧又小,没有发展前途”;认为地方工业“用不着技术”,培养学生是“浪费人材”;认为“由北京领导这个学校是受了委屈”;和别的学校比新、比大、比阔气;专业教学力求专门,不管地方工业的需要和特点,对有些专业的设置不满意,如矽酸盐专业同学就曾经说过,自已是“烧窑的”、“背砖的”、“尿盆专业”,不安心学习。

工厂、实验室也是为纯“教学”服务的。同学们形容它们是“大料变小料,小料变废料,废料变炉料。”“上水道来,下水道走。”

那时,学校基本上是关着门办的,不少同学是为了将来做个“技术员”而学习的,至于为谁服务,则是个似乎解决了然而又确实没有解决的问题。

一年来的整风,特别是通过勤工俭学的实践,情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今年,全校开展了勤工俭学,把实习工厂变为生产工厂,和工厂挂上了钩。机工厂已为北京四十多个工厂加工二千多种另件,并自制了C618车床、台钻、启闭器等。分析化学专业为北京六十多个厂矿进行了样品化验,其中包括为了超过美国、英国对“派克墨水”、“阿拉伯胶”等等的分析。矽酸盐专业也白手起家,自己建设了玻璃窑炉、耐火砖窑,生产了耐火砖、光学玻璃、玻璃丝、水泥等等。分析专业试制成功二十一种新产品,如八羟基喹啉、氯化锌以及核子工业的重要原料氧化铍等。

通过这些生产实践,学习和生产联系起来了,理论和实际联系起来了,学校和工厂联系起来了,最重要的是教育和首都的工业建设、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联系起来了。不少人已经发觉自己过去的想法错了,他们原来对地方工业的认识,只能说明自己的空洞和无知。

北京市委号召要在五年内把首都建成工业基地,给了我们极大的鼓舞,同学们表示要贡献自己的一切。他们认为能用自己的劳动支援祖国的工业化是最大的幸福。矽酸盐专业同学已经对自己的专业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他们穿着工作服,抬着自己生产的第一炉耐火砖向党委报喜。

在勤工俭学中同学们干劲十足。为了“七一”向党献礼,汽303同学苦战两昼夜,用废车改装成一辆运货车;切306同学四昼夜自制成了手摇起重机,分310同学为了在“八一”建成硫酸厂,每天从早六点一直干到晚八点,自动取消了星期日的休息……。

这是个重大的转变。现在如果问:“教育为谁服务?”大家会响亮地回答:“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为首都的工业建设服务。”而且,这已经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具体的生动的实际行动了。

二、是理论结合实际还是脱离实际

勤工俭学开展以后,有一种怀疑论者,他们说学生参加生产劳动会降低教育质量,因为他们学不到更多的“理论”了。

经过半年多的实践,这种“质量降低论”已经破产了。让我们看事实吧!

汽修专业过去在课堂讲汽车结构、修理时,先生讲某另件接某另件、如何制造、如何修理等等,讲得头头是道。但到生产实际中一考验,不是对学过的东西叫不出名字,就是对工具不会使用,再不然就是制图、造另件大小对不上口径。经过生产实践,现在他们能够自己改装汽车,能够大修汽车。书本上的理论变成了实际知识。

去年,矽酸盐专业同学做毕业设计。设计了各式各样的玻璃窑炉,有成套的理论,成堆的数据,然而这毕竟是纸上谈兵。今年搞生产,要自己盖窑炉,这些“理论”却不灵了。结果他们还是从实践里补上了这一课。

烧炉子、砌炉子,过去被认为是最简单的事情,没有什么理论。可是分析专业的同学在自己烧炉和砌炉的时候,火烧不上去,蒸汽度不够,几次返工,最后还是请来炊事员同志指导才砌成。象这类例子还有很多。

从这里可以看出,我们要的是什么样的理论,是要联系实际还是脱离实际。过去教学满足于那些深奥的“理论”,却连个火炉都砌不成,连蒸汽都供不上;而现在结合实际了,他们就学到了许多过去没学过的理论,巩固了所学的理论。如汽303同学两周内完成了按照常规需要30—40天才能完成的卡车大修任务,为北京清洁机械队提供了三百九十多项技术革新内容,为修配厂设计了八种工夹具,为保养五厂提出两项系统的自动变速方案。

我们要什么样的教育质量?我们认为教育质量应该从学生的政治觉悟、理论知识(结合实际的理论)和实际操作能力三者的统一来检验。事实证明,勤工俭学提高了同学的思想觉悟,巩固了理论知识,提高了操作能力,这就是提高了教育质量。那种死抱住空洞的“理论”,高喊质量降低的人,而今可以休矣!

三、是学生,也是工人

去年大鸣大放期间,学生中暴露了不少轻视劳动、轻视体力劳动者的思想。他们说:“毕业后参加体力劳动是‘莫大的浪费’。”“学了三年再去当工人,不如现在就去当徒工。”当时,做实验都是由教师、实验员把什么都准备好,同学才上来动一动手,甚至连实验室的清洁卫生工作都要“由工友负责”。有人认为:“参加体力劳动是廉价的劳工,会说话的工具。”不少人看不起体力劳动者。曾有一个学生指着炊事员的鼻子骂:“你挣多少钱也来管我?你这辈子做饭,下辈子还做饭!”

有些人向往毕业后当“技术员”、“中等专家”,而他们脑子里的技术员实际上是脱离实际、脱离体力劳动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我们搞了劳动问题的大辩论,同时组织同学们参加了生产劳动及其他体力劳动,经过这一段不长的时间,已经看出同学的思想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现在同学们认为劳动是最光荣的事情了。开始参加劳动时,弄得满身泥巴、灰尘,到饭厅吃饭都不好意思。而现在,他们认为这是光荣的劳动的标志。

重要的还不是这种形体上的变化,而是从劳动中培养了工人的思想感情。如有的同学在温度很高的炉前劳动,思想有些波动,但是一想到冶金工人在比我们温度更高的条件下工作,就又认为:“我们这算不了什么!”同学们在生产上也发挥了百折不挠的克服困难的精神。矽酸盐专业的同学自己动手盖厂房。制耐火砖缺乏原材料,他们翻山越岭,到周口店的山上去运。汽206同学参加汽车运输队,他们担负起装卸任务和汽车的一般保养工作,他们由于没有经验,运石灰时烧坏了皮肤,但毫无怨言,第二天继续干。

经过劳动锻炼,同学们非常珍视自己的劳动成果,如矽酸盐专业同学下班后,遇到下雨刮风,却要跑到工厂车间收拾东西。有同学说:“砖坯被水冲坏了心里真难受!”分析专业同学过去作实验,药品仪器浪费很大;现在制出的成品掉了一点也要收拾起来,损坏了一件仪器会感到非常难过。其他方面的浪费也大大减少了。

同学们说:“我们是学生,又是工人。”“我们不应该只是穿着工服的学生,而要作真正的工人。”

四、是穷干苦干,还是作伸手派

我们学校的条件应该说是不坏的,我们有3万多平方米的校舍,各种机床50多台,各种分析天平80多架……然而过去不少人仍很不满意,他们眼睛只往上看,和人家比新比阔。他们说:“我们这没有,那也没有”,说“机床都是光绪年间的”;不少实验不能开,理由是“没有设备”;但从来没有想过如何自己动手干。他们的办法只有一个:“向上边伸手要”,做伸手派。生活上也处处不满足,埋怨“宿舍太挤”,埋怨“屋里没有暖气”;因为常吃窝头,竟有人出大字报喊:“苦哉!苦哉!”去校外参观不愿走路,一定要汽车或报销车费。总之,“生活越舒服越好,学习越轻松越好”。

通过勤工俭学,生产劳动,这种情况也发生了变化:大家表示“要穷干苦干,白手起家,不当伸手派,不当少爷小姐!”

化工厂装备专业的同学,自己动手,在教师的指导下,装备起了自己的实验化工厂,包括蒸发罐、蒸馏塔等全套设备;自己动手建起了水力实验窒。矽酸盐专业在建工厂的时候,除了两座不能用的炉子以外,什么也没有。同学们决定不要国家一文钱,用自己的劳动建厂。他们自己盖了一百多平方米的厂房,修起了倒焰炉、玻璃窑。没有耐火砖,他们到电子管厂拉碎砖头;没有原材料,到周口店山上找矿石。经过实验,证明用这种材料制成的耐火砖性能很好,耐火度达1500℃以上,耐压强度也很好。

现在“穷干苦干”已经成了风气。很多生产设备都是同学用土办法、用自己的双手来建造的。如分310同学在教师指导下建成了硫酸厂;没有炉条,他们到废铁堆里去找;没有瓦刀,用手来砌;硫酸罐需打眼,自己用手来钻。现在分219同学也正以同样的精神,在建设着炼焦炉。

经过这样的劳动,过去的那种“洋学生气”“少爷小姐气”也一扫而光,人们不再喊生活条件不好了,相反的,同学从十三陵劳动回来都说:“屋子宽敞了,灯也亮了,我们的学校太美了。”“比起农民来,我们的生活太好了。”

是生活条件比以前变好了么?不是的,变化的是同学们的思想。以前,不是想自己怎样把劳动贡献给祖国,只是想“生活如何更舒适轻松”,当然什么都不如意;而现在,他们想的是如何穷干苦干,争取更快地建成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当前生活条件差一些,难道不是为了将来更大的幸福么?何况我们当前的生活条件并不算差呢!

五、要什么样的风格

勤工俭学生产中,同学们也发挥了敢想敢说敢做的共产主义风格。他们敢于创造、敢于冲破常规、书本、文献的框子。这样他们就作出了成绩。

如氧化铍的试制,一开始就遭到某些教师勺反对。他们说:“氧化铍的毒性大,咱们条件差,没法搞。”大部分师生没有理会这个论调,他们破除了迷信,解放了思想,就用普通的盆盆罐罐,轰轰烈烈地干起来了。在试制过程中,遇到了一些看来是无法克服的困难。有的教师在困难面前垂头丧气,想收摊不干了,但同学们一直干劲十足,他们说:“一次不成两次试,三次失败四次钻,千次失败要耐烦,不做成功不算完。”如控制铁的含量问题,据说书本文献都说要在硷性溶液中除铁,但照这样试验了一次又一次,都没有成功。最后同学们突破了书本的束缚,采用弱酸除铁,结果使铁的含量大大降低,只有十万分之三,氧化铍纯度也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矽酸盐专业同学,以前粉碎原料过筛,都是用手箩,操作时粉尘飞扬,效率也低。同学们便刻苦钻研,用废料自制脚踏箩。当时,有的教师反对说:“你们要能做,还要木匠干什么?”当同学们制造成功以后,这位教师不得不自称是“保守派典型”。

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过去也被认为是奥秘高深的东西,是只有专家才能搞的东西,或者至少是教师的事情,同学是不敢问津的。然而在解放了思想的同学面前,在这次教学改革运动里,它们再也不是那么神秘了。同学们起来勇敢地拔掉旧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中的白旗,自己动手订计划、订大纲,而且还和教师开辩论会。教师在辩论之后反映:“过去的大纲、计划,确实很少从同学角度来考虑。”

这样干好不好?好得很!这是一种可贵的风格。我们正在干着前人所没干过的事业,难道还应该让那些各种各样的条条、迷信来束缚我们的手脚吗?我们同学们干的是促进派干的事,是对社会主义建设、对教育革命极为有利的事。今天的学生,正需要这种风格。这种风格要比过去那种“‘奉权威’、文献为至宝”“平时念笔记,考试背笔记”的“理论家”的风格高明得太多了。

在上面的篇幅里,我没有讲更多的道理,只是就同学们的思想面貌的明显变化,来说明一个问题,这就是党的教育方针是完全正确的,我们短时期的实践已足以证明这一点。下学期,我们将进一步更加坚决地贯彻执行党的这一方针,大办工厂、半工半读,让全校师生在思想上、业务上、生产上都获得更大的丰收。

来源:中国青年出版社编《怎样又红又专——做个共产主义劳动者》,中国青年出版社,1958年。

[返回索引页面]



Copyright (C) 2024 Marxist-Leninist-Maoist.
Permission is granted to copy, distribute and/or modify this document under the terms of the GNU Free Documentation License, Version 1.3 or any later version published by the Free Software Foundation; with no Invariant Sections, no Front-Cover Texts, and no Back-Cover Texts. A copy of the license is included in the section entitled "GNU Free Documentation Lice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