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索引页面]

有高产长寿思想,就有高产长寿炉子

日期:1958-9-19 作者:《长江日报》社论

《长江日报》社论

中共武汉市委为了突破钢铁生产关,提出了“一立方公尺一吨铁,一吨矿石一吨焦”的战斗指标,号召全市人民在生铁生产上开展一个以高炉高产长寿运动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竞赛,许多单位都英勇参加竞赛,提出了奋斗目标。我们相信这个竞赛必将大大推动本市钢铁生产,并将它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为月底保证日产七百吨和争取日产一千吨,提供有力的保证。

炼铁炉子必须力争高产长寿,这个道理容易理解。我们已有的这些大大小小的炉子能不能做到高产长寿?这就并不是每人都理解的。有人说:武钢一号高炉能够高产长寿,这我完全信服。我们那些小高炉就很难说了。至于成百成千的小土炉也要提高产长寿,那就简直是笑话。我们说:炉子无论大小土洋,只要真正掌握了它,都可以高产长寿。口说无凭,且看事实。

苏州市民丰锅厂有个0.18立方公尺的土高炉,自7月26日点火以来,到8月14日已连续生产二百七十炉,出铁八千多斤,日产量最高达到七百六十四斤,创造了土高炉出铁的新纪录。说明土高炉是能够“延年益寿”,铁水长流的。

云南省有个普洱县,这县里有个思普铁厂,这个厂有一个土高炉已经连续出了六年铁,平均日产生铁二千二百公斤。工人说再用四年也坏不了。这个炉子总可以说是长寿炉中的“寿星”吧。它给土炉“短寿论”以最有力的驳斥。

也许有人说:那是外省的事。那末,我们湖北省有没有呢?的确,在湖北暂时还没有发现象思普铁厂的土高炉那样的“寿星”,但我们也有沙市钢铁厂一号、二号小高炉这样的“卫星”,前者日产九·六七八吨,后者日产一一·一四吨。生产很正常,而且指标上升很快。

那末,有人会问:本市呢?我们说,本市在钢铁生产上是落后了一步。但是我们也有象汉阳造纸厂这样的小高炉和益群冶炼厂这样的小土炉。汉阳造纸厂的八立方公尺的高炉,自9月13日恢复生产后,运转正常,产量逐日上升,9月18日已达日产六·七吨,这个厂的职工有决心使日产量赶上全国同型高炉的水平。益群冶炼厂的大悟式土炉在重修以后投入生产,已经连续两天正常出铁,这两个厂的炉子都因为没有经验,在建成后出了几次铁就出了毛病,可是职工群众在党的领导下,充分鼓起革命干劲,苦干苦钻,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取得了正常出铁和产量上升的成绩。他们也有决心有信心争取炉子高产长寿。

自然,炉子也象人一样,如果养息不好,免不了会“消化不良”,“多灾多病”。特别是在我们技术不熟、经验不多的情况下,更难免不出事故。但是,反过来说,如果我们从建炉到生产,处处注意,苦干苦钻,掌握技术,加强养护,有什么理由做不到铁水长流,铁水畅流呢?

要做到高炉高产长寿,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但其中最重要时首先还是要有高产长寿的思想。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有这种思想。要相信:只要解放思想,破除迷信,鼓足干劲,采取措施,就能够掌握建炉技术和操作技术,掌握生产规律,使铁水永远畅流。

相不相信党的领导?相不相信群众的力量和智慧?相不相信在政治挂帅、书记挂帅的前提下,在技术上可以解决问题?这是解决高产长寿思想的关键问题。全国各地和本市的一些“试验炉”的经验证明,只要书记挂帅,依靠群众,在钢铁生产上政治挂了帅以后,技术这一关并不是不可以突破的。现在看来,炉子一烧就坏,炉子出不了铁,这一关口在一些先进炉子中已经被突破了。当前的主攻方向是增加生产,继续建炉,特别是突破生产关。汉阳造纸厂、益群冶炼厂的日产量和全国、全省先进水平相比,固然不能算高,但是,拿它们和它们以前相比,就不能不承认这是一个大的跃进。既然生产上最艰难的第一关开始被突破而出现了跃进,有什么理由怀疑我们不可能突破生产上的第二关而来个第二个大跃进呢?河南省鲁山县日产铁二千零一十五吨,禹县日产铁四千三百九十六吨,还有好几个日产千吨铁以上的县。这些县的设备、技术条件总不会比武汉好多少,人家可以做到,我们武汉市为什么做不到呢?

其实,炉子和人一样,免不了会出些毛病的。不要说小土炉会出毛病,就是大高炉有时也免不了出些故障。问题还在于我们怎样对待这些故障。是在思想上先认了输向故障投降呢?还是思想上坚不认输和故障宣战呢?是一见故障就泄气,精神不振,坐以待毙呢?还是见了故障更加起劲,精神抖擞,设法克服呢?只要闻胜不骄,闻败不馁,虚心学习先进建炉技术和操作技术,认真培训出一支具有坚强革命意志和高度战斗力的钢铁大军,特别注意总结自身的经验和教训,从而找出方法,采取措施,用高昂的革命意志和冲天的革命干劲,来对待困难,克服故障,高山尚可低头,河水还要让路,何愁铁水不能畅流,铁水不能长流。

我们坚决相信只要真正树立高产长寿思想,就一定会出现高产长寿炉子。

[返回索引页面]



Copyright (C) 2024 Marxist-Leninist-Maoist.
Permission is granted to copy, distribute and/or modify this document under the terms of the GNU Free Documentation License, Version 1.3 or any later version published by the Free Software Foundation; with no Invariant Sections, no Front-Cover Texts, and no Back-Cover Texts. A copy of the license is included in the section entitled "GNU Free Documentation Lice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