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索引页面]

让技术革命的萌芽成长壮大

日期:1958-4-12 作者:《大众日报》社论

《大众日报》社论

随着工、农业生产大跃进形势的发展,适应着农业社校大规模的集体生产的客观要求,目前我省广大农村和城镇已经出现了一个改进旧农具、创造新农具的群众性的运动。这是具有极其重大意义的事件,也是一件令人欢欣鼓舞的大喜事。今日本报发表的“农具革新之花开遍全省各地”新闻中反映的事实,就是劳动人民一手培植的千千万万农具革新之花的集锦。

在当前,农业技术革命的新萌芽遍地生长,绝不是偶然的事情,而是社会主义农业发展客观规律的必然要求。我省农村和全国农村一样,经过1956年前后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高潮,经过去年以来政治思想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使我省农业生产跨上了一个飞跃发展的新时代。阻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小农经济的生产关系,为社会主义大生产的生产关系所代替,束缚着人们劳动积极性发挥的传统思想,为鼓舞人们从事社会主义忘我劳动的集体主义思想所冲破,在这种情况下,做为社会主义生产力代表者的劳动人民,他们建设社会主义高度的劳动积极性,不能不象火山爆发一样直冲霄汉,沿着社会主义广阔的前途奔驰前进。这就是我们近半年来所以出现农业生产大跃进新形势的巨大动力,也是我们当前农业生产战线上所以获得史无前例的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

但是,当人们改造祖国面貌的决心下定之后,在艰巨繁重的生产任务面前,总不会仅仅依靠劳动热情和劳动强度,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固然这种高度的劳动积极性,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之一),人们总是在不断的劳动实践中,来积累经验,千方百计地来改进自己的生产工具,通过改进的生产工具,来减轻自己的体力劳动,来提高劳动的成效。同时,在当前我们农村一时还没有大量农业机器的情况下,我们发展农业生产的途径,除了采用新的农作法、改进劳动组织外,一个最重要的方面,也就是要改革生产工具。许多事实证明,生产工具只要稍有改进,生产力就能加倍的提高,而劳动的强度也就相应的减少。这就是在当前我省农业生产任务繁重、生产内容广阔、劳力不足的情况下,广大群众所以迫切要求改革生产工具,而群众性的改革生产工具运动所以出现的客观条件。

当然,我们现在出现的群众性的改革生产工具的运动,就整个农业技术革命总的进程来说,还是一个萌芽状态,还处于一个“量变”的阶段,但就它的前途和发展趋势来说,这是一个新的农业技术革命的开端。这点,我们应该给予高度的重视。毛主席很早就教导我们,在我们国家的特殊条件下,我们从根本上改变落后的农业生产为现代化的农业生产,必须先有合作化,然后才能实现机械化。这种情况,反映在我们面前的事实是这样:我们的合作化制度是无比优越的,组织起来的广大农民的劳动热情是空前高涨的,这些都是我们农业生产飞跃发展的重要条件,但是我们也不能否认,我们的农业生产工具,基本上还是适应于小农分散经济的手工工具,它对集体劳动所起的作用,是有相当限度的。这就有了矛盾,这就是农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农业手工工具落后状态的矛盾。如何解决这一矛盾,根本途径就是实行农业机械化。但农业机械化在全国范围内的实现,绝不是一个短暂时间、轻而易举的事情,它需要我们大力发展农业来积累资金、大力支援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建设,从此意义讲来,目前出现的群众性的改革生产工具的运动,不仅仅是为了解决当前劳力不足的困难问题,而且具有加速实现农业机械化、从根本上改变落后的农业生产为现代化的农业生产的重大意义的。

在当前农业技术革命的萌芽遍地生长的阶段,我省许多地区和单位的党政领导,对于群众改革生产工具的迫切要求是洞察的,对他们的创造和发明,也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和培养,并注意了总结推广他们的经验和新式工具,因此对提高劳动生产率起了显著的作用,这是值得发扬的。但是,也有一些地方的党政领导,对待这一运动认识不足,重视领导不够,看不到群众的迫切要求,认识不到农具改革那怕是微小的改革,对提高劳动生产率都有重大的作用。因此,不是满足于群众的现有的劳动热情,就是空喊劳动力不足,而不注意发现和总结推广群众生产工具改革;也有的人只知等待国家以农业机器来装备农业,而不知要提早实现农业机械化,必须大力支持与领导农业技术革命的萌芽。这是必须加以转变的。我们希望各地党政领导机关,都要重视和领导这一运动,使农具改革运动——技术革命的萌芽发展壮大。

来源:山东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技术革命的萌芽》,1958年。

[返回索引页面]



Copyright (C) 2024 Marxist-Leninist-Maoist.
Permission is granted to copy, distribute and/or modify this document under the terms of the GNU Free Documentation License, Version 1.3 or any later version published by the Free Software Foundation; with no Invariant Sections, no Front-Cover Texts, and no Back-Cover Texts. A copy of the license is included in the section entitled "GNU Free Documentation Lice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