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索引页面]

依靠贫下中农,在生产中贯彻阶段路线

日期:1963-8-21 作者:[待确定]

本刊讯 河南省委最近在林县调查研究了依靠贫下中农,在生产中贯彻党的阶级路线的问题。现将省委的调查报告摘载如下:

贫农没有站起来,依靠谁的问题没有真正解决

在河南的农村中,经过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初步组成了阶级队伍,打击了敌人,依靠谁的问题,似乎已经解决,没有什么疑议了,其实,不是这样,这个问题并没有真正得到解决,在生产中仍然存在着两条道路斗争。

贫农,在这次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确曾扬眉吐气一时,政治地位提高了,可是,运动过后,贫农又不那么神气十足了,阶级队伍又有点涣散了。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呢?据林县调查,目前,贫农下中农约有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户,生产、生活上都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困难。他们少吃没穿,房屋破漏,有病无钱治,孩子不能上学,甚至连煤、盐都买不起,有的还负了债,生产上也缺少工具。他们的困难景况,走进贫农家里,看得清清楚楚。为什么到现在经济上还没有翻过身来?原来是多方面的。有的是人口多,劳力弱;有的是壮劳力参军去了;有的是家里有人常年生病;有的是家底薄,入了敷出。再加上,有的生产队排斥贫农,限制贫农出工,分配得少,照顾又不好,困难越来越大。这样,就压得他们直不起腰,抬不起头。常受救济的贫农,自以为站不到人前,说话气短三分。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生活困难,吃救济粮,就没有发言权。有的贫农说:“人穷志短,马瘦毛长,自己想积极也积极不起来。”

贫农政治优势一落下来,富裕中农的尾巴就翘起来了,他们处处讽刺打击贫农。说贫农“无非是阶级站对了”,要说生产,贫农劳力弱,没技术,缺工具,“下地干活也是白搭工分”。说贫农困难户是“填不满的坑”,“没底锅”。救济贫农,他们就谩骂:“贫农,贫农,穷气满身,回回救济,年年受穷。”贫农有病不能下地就讽刺。贫农家生孩子,他们也讽刺说:“又添了一个爹。”“生活顾不住,还不少生养哩!”在富裕户的眼睛里,这些穷气满身的人样样不好,就是贫农交的肥料,他们都讽刺。宋家庄老中农崔常金说:“俺家吃的尽是粮食,屙的粪多,色气好,臭味大,每人一个月得记两个工,崔福成(贫农)家吃的糠菜多,屙的粪粗,质量低,每人一个月不能记两个工。”真是岂有此理。

当富裕中农讽刺谩骂贫农的时候,藏在富裕中农背后的地主、富农,幸灾乐祸,添油加醋,乱说乱动,甚至和个别党员、干部拉拉扯扯,挑拨是非。这些人尽管在运动中受到了打击,但他们是不甘心死亡的。西曲阳大队地主韩淑珍,煽动中农反动照顾贫农,贫农杨如意有病不能下地劳动,她就鼓动中农说:“贫农把咱们的血都吸干了!”宋家庄第六生产队富农分子孙六妮,煽动妇女起来反对贫农妇女队长王松荣,声称要把队长抬掉自己干。这个队还有一个漏网富农分子李秀章,同生产队干部结拜“四大弟兄”。他儿子李黑旗拉拢一帮富裕中农,跟队里捣蛋,在大街上公开骂干部,欺压贫农,贫农说他是“宋家庄一霸”。

农村阶级斗争出现这一新情况,不少党员干部认识是模糊的。有些人跟在富裕中农屁股后面,随声附和,人云亦云,当了他们的俘虏。有些经济地位上升了的干部,也反映了富裕中农的情绪。许多干部虽然口口声声讲依靠贫农。但是,对贫农生产、生活上的种种困难,却熟视无睹,不管不问,“一推二拖三躲开”。贫农要求解决困难,有的干部指责说:“你们已经分了基本口粮,吃了照顾粮,还有什么困难!”贫农的困难得不到解决,自然有意见,有怨气,干部反而埋怨贫农“不听话”,“没本事”,“不争气”,“不会成家”,“不服从领导”,“圪料头”(别扭难缠的意思),给贫农安上了一大堆帽子,并且说贫农困难户是队里的“包袱”、“累赘”,“简直是拖集体的腿”。

歧视贫农的现象,不仅在生产队里有,在某些经济部门和卫生部门中也存在着。有的信用社贷款,规定五不贷:累贷户不贷,没偿还能力的不贷,人多劳力少的不贷,债务多的不贷,五保户不贷。这些规定,明明都是限制贫农的。卫生所医生看病,也是看人号脉,有钱的细诊细断,没钱的胡胡弄弄。贫农说:“卫生所大门朝南开,有病没钱难进来。”

这反映了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后,农村中的两条道路斗争依然是尖锐的。西曲阳贫农曲玉顺说得好:“贫农站不起来,队里有了事情,干部着急,群众冷淡,富裕中农瞧好看,地富背后胡捣乱。”

问题的根子,就是“贫农没有站起来”,就是依靠谁的问题没有真正解决,说是依靠贫农,只不过是“运动来了靠一下,运动过了又甩开”。在不少干部中,流传着类似“土改靠贫农,生产靠中农”的错误论调。说:“贫农劳力弱、技术低、没工具,不如中农干部顶事。”“反黑风依靠贫农,搞生产还是靠中农。”有的甚至提出:“劳力挂帅,技术、工具当先”的口号,说什么“谁有劳力,谁有工具,谁有技术,谁就是生产上的依靠力量”。这种论调,显然缺乏阶级观点,实际上就是根本缺乏群众观点。所谓政治上依靠贫农,实际上成了一句空话。生产上不依靠贫农,那就是依靠中农,这就从根本上抛开了党在农村的阶级路线。

关键在于重新教育干部

依靠贫下中家,关键在于重新教育干部。林县宋家庄和西曲阳大队,组织干部认真学习了党的有关阶级路线的方针,并且联系本社、本队的实际情况,回忆总结了贫下中农在历次革命运动中和生产建设中所起的伟大作用,从而提高了干部的思想认识,调动了阶级感情。这两个大队,从抗日战争到现在,参军的有一百二十九人,其中贫农一百十九人;在革命战争中牺牲了二十四人,其中贫农二十三人;受伤的十九人,其中贫农十七人。在革命战争中,打游击,支援前线抬担架的也都是贫农,并且有四个贫农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在合作化时期,也是贫农带头办社。1954年,西曲阳办起了一个四十户的初级社,老中农李建田带头退社,还有十七户中农也随着闹退社,牵牛拉马,要土地,拿农具,闹的乌烟瘴气,三十户贫农却毫不动摇,团结一致,坚持把社巩固下来了。再从生产建设上来看,1957年宋家庄修水渠,发生了事故,有二十多个中农散伙不干了,贫农郭二富等七人坚持干下去,终于完成了修渠任务。活生生的事实说明,贫农是革命战争中的英雄,是打倒封建势力的先锋,是合作化运动的中坚,是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元勋。正如毛主席所说的:“乡村中一向苦战奋斗的主要力量是贫农。”“没有贫农,便没有革命。若否认他们,便是否认革命。若打击他们,便是打击革命。”

发动干部和贫农“四同”(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商量),又进一步调动了干部的阶级感情。宋家庄大队支部的同志访贫问苦以后,许多人激动地流下泪来,主动向贫农作检讨,有的检查自己的思想:“以前总是把困难户当成包袱,看不见他们的困难,更看不见他们的力量。”“原来认为贫农对干部‘圪料’,现在才知道是我们自己的阶级感情淡薄了。”“忘掉了阶级,忘掉了贫农,危险得很。”一些原来出身于贫农,土改后经济上升,曾经讽刺过贫农的干部,也悔悟了,说:“看看人家的困难,想想自己的过去,不关心贫农兄弟,真是忘了本。”

必须认真帮助贫下中农解决生产、生活上的困难

要依靠贫下中农,必须认真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上的困难。办法有两种:一种是,单纯从经济上救济、照顾,多分点基本口粮,自然是必要的,但这是一种恩赐的办法;另一种是,帮助贫农在生产上创造翻身的条件,使他们依靠集体共同上升,这是贫农自己救自己的办法,也是从根本上解决贫农困难的办法。林县就是采取后一种办法的。他们帮助贫农制订“翻身”规划,使贫农有个明确的奋斗目标。特别是帮助贫农广找生产门路,让他们多出工,并且帮助他们添置修理农具,使他们有条件多出工。宋家庄、西曲阳两个大队,一百九十七户贫农困难户,一户一户地安排以后,可在一年内翻身的有四十八户,在两年内翻身的八十三户,还有六十六户也可指望在三几年内摆脱贫困。根据各户各人的情况,生产队给他们安排了力所能及的活路,如间苗、看场、看水车、放牛放羊、喂牲口等。对有小手艺的贫农,组织他们串乡钉鞋、理发、成衣等。两个大队,帮助贫农置买小胶车六十一辆,小件农具二百七十三件,修理配套旧农具三百七十件。为了解决贫农生活上的困难,增加收入,帮助贫农发展一些家庭副业,对眼前的实际困难,一件件地帮助解决。两个大队,帮助贫农困难户买猪一百一十二头,帮助他们栽了一些花椒树,葡萄树,种了一些瓜蒌。还帮助四十二户贫农,解决口粮二千九百七十斤;帮助三十二户房屋破漏的贫农,修实房屋四十一间;从公益金中拿出二百七十五元,解决了二十六户没钱买口粮和三十七户有病没钱治的困难;还帮助贫农解决衣服十三件,布证和布三百尺,棉花五十五斤;生产队汽马车为贫农拉煤七万八千斤。

贫农生产、生活上的实际困难一经解决,他们对自己的生活充满了希望,笑逐颜开,精神焕发,腰杆子挺起来了。贫农,最听党的话,最热爱集体,那些曾经被称为“圪料头”、“老蹩”的人,变成了“李双双”、“管得宽”。他们说:“过去咱有困难,走不到人前,哪有心管集体的事,现在党这样关心咱,再不好好干,咋能对得起毛主席。”队里有人损害集体利益,贫农就起来作斗争;队里缺肥料,贫农就带头去厕所挖粪;队里牲口瘦了,贫农喂养就升了膘;水渠冲坏了,贫农脱下衣服去堵住;生产定额不合理,贫农就提出修改;分配时照顾不好,贫农就提意见;听到坏人就坏话,贫农就自动向党报告。干部被贫农的这种高尚风格感动了,说:“贫农起来了,说话有人帮腔,劳动有人带头,工作有了靠山。”“过去不依靠贫农,干部就会是穷嫌富不要,变成了脱离群众的光杆司令。”现在干部一头扎到贫农家里,和贫农同吃、同住、同劳动,亲如家人,有事同贫农商量,办事听贫农的话。那些贫农“上升户”也转变了,向贫农作检讨,表示“翻身不能忘本。”贫农和党扭成了一股绳,中农也跟着贫农走了,围着贫农转,随着贫农说,见了贫农有说有笑。富裕中农看着贫农眼色也说起殷勤话来了,请求贫农“多多指点,别让我掉了道”。地、富、反、坏分子孤立起来了,又夹起了尾巴。总之,贫农站起来了,农村形势大变,生产搞得热火朝天。

林县县委重视在生产中依靠贫下中农,并且总结了两个大队试点的经验,向全县推广。根据试点经验,县委提出,必须坚持“蹲点调查、参加劳动、依靠贫农”三者结合起来的工作方法,进一步解决依靠贫下中农的问题,认真地整顿和健全贫下中农组织,抓紧思想教育工作,在农村中组成坚强的革命的阶级队伍。

来源:1963年8月21日新华通讯社编《内部参考》。

来源:

美国图书馆收藏

[返回索引页面]



Copyright (C) 2024 Marxist-Leninist-Maoist.
Permission is granted to copy, distribute and/or modify this document under the terms of the GNU Free Documentation License, Version 1.3 or any later version published by the Free Software Foundation; with no Invariant Sections, no Front-Cover Texts, and no Back-Cover Texts. A copy of the license is included in the section entitled "GNU Free Documentation Lice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