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索引页面]

在古典文学教学中大闹革命

日期:1958-0-0 作者:北京师范大学, 张恩和

北京师范大学、张恩和

号角吹响了

教学改革的号角吹响了,党号召在教学领域里拔掉资产阶级的白旗,插上无产阶级的红旗。这是一场艰巨而复杂的两条道路的斗争。

北京师大中文系四年级的同学,在听了系党总支的报告后,心情异常激奋,他们立即响应党的号召,要在离开母校的前夕投入这场战斗,决心为建设共产主义的新师大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党的教导下,同学们很快地认识到,中国古典文学是一块重要的阵地。在这块阵地上,过去并不是飘扬着红旗。古典文学的教学,存在着严重的厚古薄今的资产阶级观点,资产阶级专家打着“人民性”、“继承遗产”的招牌向学生散布了大量毒素。他们赞扬反动的资产阶级唯美主义观点,甚至赞扬封建士大夫的腐朽道德。为了他们的目的,不惜随意歪曲古典文学,阉割精华,宣扬槽粕。并且大量散布资产阶级的消极颓废的情绪,把学生从火热的社会斗争中引向“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境界,陷入“淡淡的哀愁”。这些思想的传播,是不能令人容忍的。它起着极恶劣的腐蚀作用,严重地阻碍了在人民的师范大学内培养出又红又专的人民教师。

要改革,要插红旗,就要从根本的教学大纲着手,要制定出一份红色的教学大纲来。于是,中四的二十六位同学在党总支的直接领导下,与三年级部分同学共同组成了中国古典文学教学改革小组。这几十个年轻人一开始便听党的话,破除迷信,解放思想,以敢想敢说敢做的共产主义风格,高举起厚今薄古的革命红旗。勇敢地承担起拟定中国古典文学教学大纲的任务。这时,离党的生日只有九天,他们对自己提出一个具体的目标:大干特干,写出大纲,做为向党生日的献礼。

政治挂帅,不怕任何困难

时间只有几天,编写的却是上至周秦,下至晚清,前后三千多年的一部文学史的教学大纲,而这些年青人又都不是对中国文学“素有研究”的什么“专家”。困难是很多的。他们过去学的一些知识有不少是观点错误的,有些干脆就没学什么,如晚清文学只是听过几点钟的课。假如把所有的作品都搬来,面对着那样浩瀚的书的海洋,又从何处下手呢?几乎每走一步都有困难,但是,年轻人并没有畏缩,他们紧紧地依靠党,勇敢地迎接了斗争。首先,他们组织起来,学习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及其他有关论文。通过学习,他们进一步认识了劳动人民是历史的主人,是文学财富的创造者,劳动人民的创作是最优秀的创作,文人只有和劳动人民接近,直接或间接反映人民的生活和感情,吸收民间文学的营养,才能有所成就;他们也更深刻地认识到,以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统一地、用阶级观点分析一切作品和文学现象;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以古的好东西为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等等。他们就是用这些根本原理来武装自己的头脑,并在双反运动大字报的基础上分析古典文学的教学。工作有了进展,他们发现过去的一部文学史只是文人的文学史。这是不合乎现实情况的。他们决定把民间文学的精华提高到文学史的正宗地位,使一部文学史成为人民的文学史。然而问题又来了。由于历代统治阶级的摧残,人民的创作留下的极少。于是这些年轻人便决定广泛搜集。他们不顾天热路远,跑遍了北京的图书馆和民间文学研究会等有关单位,有的同学一早便带上干粮到那儿去泡上一天,终于找到了象太平天国时期想念太平军、反映苗族起义的民歌和其他一些宝贵的民间文学资料。

那些抱残守缺的资产阶级专家和观潮派,一开始就对这些年轻人冷笑、讽刺,有的等着看笑话,表面上说“能搞,你们一定能搞好”,背后却说“我不相信学生能写大纲!等着看!”有的甚至故意刁难他们,问他们:“你知道什么是‘四大神物’吗?你知道‘四大传奇’是什么吗?”当这些年轻人大胆地推翻过去的错误观点,对某些问题、某些作家重新评价,树立新的正确的论点时,他们就讽刺说:“写大纲不能架空呀!你们掌握材料太少了!、”或是:“去把××××全看完了再说吧!”但是这些既没有吓倒年轻人,也没有难倒年轻人。他们记住了党的指示:必要的材料是需要的,但不要做材料的奴隶,我们主张政治挂帅,以马列主义观点统帅材料,成为材料的主人;我们是革命的功利主义者,要掌握的是有用的材料,不是供才子佳人玩赏的古董。根据这种精砷,几十个年轻人就象一支大军,发起了向“材料关”的冲锋。党的生日是越来越近了,他们的斗志也越来越昂扬。有的同学过去读古书较少,在文字上也有一定的困难,但是他们便拿出革命干劲猛干。一般同学每天工作都在十四、五小时左右,有的同学一天工作竟达二十小时,除了吃饭和偶尔太累了打一会儿盹之外,其他时间都用于写大纲。有的党员同志,为了保证更快地完成任务,竟一连开三个通宵。共产党员的干劲又更进一步带动和鼓舞着同学们。有时任务紧急,他们就动员集体的力量,在一个下午和晚上读完了苏轼全部的诗,一天工夫阅完了全唐诗。群众的智慧和力量,能作到一个人不敢想的事。这样,在四、五天内,四年级的二十六人就看书达二百九十一册。当时有同学开玩笑说:“孔子读书多到要用车装,我们读的书假如也用竹简折算,可不知要装多少车厢,胜过孔子多少倍呢!”就这样,经过七昼夜的苦战,大纲初稿终于提前两天在6月28日完成了。政治挂帅,克服了一切困难,年轻人的劳动开了花,结了果;党领导的群众路线在教学改革中取得了巨大的胜利!

用胜利的果实向党献礼

“七一”前夕,这些年轻人兴高采烈地拿着一份油印好的崭新的大纲初稿献给了党。这是一份以政治为统帅,贯彻厚今薄古、古为今用方针的大纲,它贯彻了列宁的两种文化学说和毛主席的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的原则,坚持按工人阶级的标准取其精华,去其漕粕,用阶级观点、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整理古典文学遗产。这是一份与过去的全然不同的大纲。过去,写一份大纲,在“专家”看来要几年时间,而写这份大纲初稿只化了七天,在质量方面更是远远超过资产阶级专家写的大纲。这些年轻人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听党的话,在党的领导下,红色青年必定胜过白色专家。有的同学激动地说:“通过这次亲手制定教学大纲,更体会到毛主席说的话:社会主义事业终归还是你们青年人的。的确,只要紧紧依靠了党,解放了思想,要干什么都能办到。”中四同学写下自己的豪语:“中四同学决心强,我们是早晨的红太阳,不怕困难比天大,改革的先锋我们当。”“中四同学雄心大,天不怕来地不怕,不怕教授和专家,早日建成共产主义的新师大!”

在斗争中进一步成长

大纲初稿写成,并不等于取得了最后胜利,还需要进一步修改和补充,更重要的是这份大纲要与老教师写的大纲正式会面比武。这次写古典文学大纲贯彻“三结合”的方针是以唱对台戏的形式出现的。在同学们写大纲的同时。老教师也在写。这样,就决定了一场必然的激,烈的讨论和争辩。同学们热情虚心却又抱着极大信心地迎接辩论。开始的许多次小型讨论会上,老教师一面承认学生写的这份大纲的优越性,但另一方面在许多具体问题上提出了否定意见。有一些意见是正确的,同学们便很快地接受了,但有不少意见还是过去的观点。如依旧是以唯美的观点、消极颓废的感情来肯定反现实主义的词人柳永、李清照的作品,恭维李义山等,他们力图让这些资产阶级观点在大纲中“复辟”。这是些原则性的问题,关系到大纲是否要革命。年轻人对这些意见是决不肯让步的。于是党总支组织了全系的大辩论,发动广大群众对两份大纲进行评比,最后又接连开两天的全系辩论大会。但是,红色毕竟是红色,白色毕竟是白色,广大同学一致指出,学生写的大纲虽然还只是粗制品,但肯定是一面革命的红旗,而老教师的大纲并没有革命,一些资产阶级观点还顽强地或者改头换面地被保留着。终于,就是与学生唱对台戏的老教师也只得承认:“我们的戏唱砸了,因为唱的还是老词儿。”“我们的大纲只是一件修修补补的破布丁衫儿。”

通过大辩论,体现了在斗争中的结合,体现了“教学相长”的原则。这份新的教学大纲在斗争中得到进一步的成长,在讨论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的完善。

胜利再胜利

年轻人的干劲是没有止境的,他们在修改大纲的胜利基础上、在斗争中取得团结的基础上,又和老教师共同协作编写讲义。学生写讲义,这又是历史上所没有过的事,但也是在我们这个时代里完全可能的事。在这一关卡上,又有不少人在怀疑,在观望。事实总是要把他们击得粉碎的。又经过近一个月的苦战,年轻人废寝忘食,发挥了冲天干劲,终于在8月15日完成了九十七万多字的讲稿初稿。与此同时,还胜利地完成了“中国古典民歌选”、“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选读”和“中国古典文学参考资料汇编”的编选工作,进一步插稳了红旗,为下学期的古典文学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八月中旬,中四的同学要毕业了,他们认真地作了结束工作,将自己的劳动果实献给了母校,高高兴兴地开赴新的工作岗位。原三年级的年轻人马上接过来未完成的工作,他们提出要在9月15日以前修改好讲稿。这些年轻人对自己提出了更多的任务,不但修改讲稿,还准备写出一部民间文学史来,并要全面地批判郑振铎著的“中国俗文学史”。为了写民间文学史,年轻人又鼓起了甚至比过去还足的干劲,重新跑北京图书馆、科学院、北京大学、民研会和本校的图书馆、资料室等单位,挖掘了不少被埋藏着的人民文学的财富。

古典文学改革小组组员已达七十余人了。现在,他们的工作又出现一番气象。这些年轻人并不是只搞教学改革工作,他们有的还参加了办厂、办学的工作。许多人上午劳动,下午搞技术革新,晚上搞科学研究。他们为了更好地完成任务,过着军事化的生活,早晨起床后集体听广播,七点准时开始工作,同时劳动,同时休息。大家的生活紧张,愉快,极有规律,极有节奏,他们在党的领导下,迈着整齐而急速的步伐,向着红专化合的方向前进!胜利再胜利!

来源:中国青年出版社编《怎样又红又专——做个共产主义劳动者》,中国青年出版社,1958年。

[返回索引页面]



Copyright (C) 2024 Marxist-Leninist-Maoist.
Permission is granted to copy, distribute and/or modify this document under the terms of the GNU Free Documentation License, Version 1.3 or any later version published by the Free Software Foundation; with no Invariant Sections, no Front-Cover Texts, and no Back-Cover Texts. A copy of the license is included in the section entitled "GNU Free Documentation Lice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