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索引页面]

在河北徐水的一个人民公社里

日期:1958-8-9 作者:张巨川

张巨川

当我们敬爱的领袖毛主席在访问河北省的时候,曾赞扬徐水人民公社办得好。初秋的一天,我怀着万分激动的心情,访问了这个曾受毛主席赞扬的大寺各庄暴河人民公社。

从徐水车站下车,沿着绿柳成荫的暴河河岸,一直东行,沿河两岸都是公社的土地,你看,那高达丈高的大玉米,沉甸甸的大谷穗子,红山一样的多穗高粮,象海洋一样的棉田,真是万紫千红,闪闪发光。初秋的凉风,传来阵阵的芳香。

惊人的指标

我们到了公社,找到原暴河公社社长李扛生。当我说明来意之后,他便热情地接待了我们。一开头他便很激动地说:“毛主席来我们社一看,社员们劲头可大了。原来我们公社共种土地923亩,有135户,757口人,今年我们要平均亩产粮食5万斤,最少也要闹它个2.6万,每人一年平均粮食2万斤,秋后去给毛主席报喜。”这是一个多么惊人的数字啊1我不禁地问遭:“能实现吗?”他满怀信心地回答:“我们社实现了机械化、电气化、园田化、公路化……”他一下就说了24化,缓了一口气,接着又说:“特别是我们最近又和城关乡、雀花乡、南梨园乡共42个村于,1万多户,并成了一个大公社,要深耕有深耕拖拉机,要肥料有化学肥料厂,要运输有汽车……我们还成立了十几座农业大学和科学研究所,这些都是实现计划的有利条件。”一直谈到夜深了,才结束了我们的谈话。这个刚刚迈上共产主义大道的新村,激动的我一夜没睡好觉。

电灯照棉助棉长

天还不亮,我就起了床。团支部书记郑秀玲同志领着我就下地了。

从大街上,穿过牛奶场、养猪场、幸福院,直上村南。这里是一片片绿油油的棉海.我抬头向南一看,啊呀!怎么在棉地里搭起了好几亩大的一个大窝棚呀!我忙问秀玲:“怎么你们在窝棚里种丰产棉啊!”她很调皮地说:“人在田间得住窝棚,棉花不住窝棚它不闹情绪吗?那是我们的丰产棉,毛主席亲到这块地里参观,还打整了3棵棉花。为答谢主席对我们的关怀,青年郑风花等自动献出120条被子,架上了铁丝网,还拉上了电线,白天太阳晒,夜晚电灯照,被盖保温,这样不掉铃,棉桃长的又快又大。”说着,我们便加快了步伐,来到丰产田一看,真是了不起的棉花王,棵高过了我的头顶,果枝密密层层,桃子串串累累,一般都长了80个到100个桃和铃,现在光按桃计算,每亩最少能收7000斤籽棉。我们正看得出神,一队背着喷雾器的棉花姑娘们过来了,她们正在喷射艾乙酸钠,一看我们看丰产棉,几个姑娘抢着向我介绍:”我们还要让棉花长一丈高,亩产籽棉2万斤。”那个说:“我们一棵棉花就让它絮一床被子,秋后拿着棉花到北京去给毛主席报喜。”

农民要知识分子化

正当我们看的时候,丰产队的小技术员郑立柱来了,他把地温计插到土里,过了一会,又拔出来看了看,然后又用尺量棉桃、数棉桃、棉铃,个个都记在小本上。他的动作是那样的熟练,当我问他;“闹这一套干什么啊!”他很快地回答:“这样可以看出什么样的地温,棉花愿长,将来可研究改造自然,适应棉花生长。我们还准备秋后写书,我们这干庄稼活的人,也要知识分子化。”

大学生的田间课堂

从丰产田里往东走了几步,百十个年轻学生正在50多亩大的一块甘薯田里在翻蔓和除草。秀玲指着他们说:“这是我们社共产主义大学的田间课堂.”当我们走近时,李英副校长正给同学们讲甘薯的光化作用,等李副校长讲完了课,我们坐在地头上,谈起了大学的情况。李副校长说,“我们学校是为社培养共产主义的人材,共分工业、农业、外语等五系,还有语文、数学、政治等课。三年内各系要达到大学水平,文化和政治课也要达到高中毕业水平。”

大坟不是坟

和李副校长握别后,我们转了个弯,又向东行。往前一看,在一块洼地里修筑了一座大坟,坟上插着十字架.我很惊奇地问她,”你们怎么学起西欧的葬礼来了,修这么大坟干什么?”惹得秀玲扭头嘻嘻地笑了起来。那里有坟,就是我们县里,你想找个坟毛也找不到。过去这的确是坟地,但是我们学习哲学之后,都认识到烧香、烧纸、磕头、上供都是自己欺骗自己,我们把坟都平掉了。”我问:“那么这是什么啊?””这是我们的沼气甘薯、沼气白菜……坟里搭着架,埋着麦秸、稀尿、石灰等,上连那十字架,是冒沼气的地方,这样,地温高,庄稼长的快。”

亦工亦农亦兵

从沼气试验场,转向村东,来到一间机器房,15岁的机械手郑德生和年轻姑娘田金花正在修理锅驼机。秀玲同志向我介绍说:”毛主席曾夸他俩:‘15岁就能开机器,可了不起啊!”,的确,别看他俩年纪小,志气可高。他俩过去光会开机器,现在机器有些大小毛病,都能自己下手修理。还学会了浅浇水、巧施肥、配农药等50种到日。种农活。他俩还参加了民兵钢铁连,天天和成年人一样的扛着三八枪演习。为回答毛主席对下一代的关怀,他俩都表示,在最近时间内,他们就要变成亦工亦农亦兵的新人。

食堂好

响午,我们在公社第二食堂吃过午饭,我们吃的是大麦面饼,鸡子西红柿汤,大饼和汤喷喷香。是不是光这一顿这样呢7我们访问了食堂的负责同志,他们说天天早晨都是馒头、炒菜、拌莱和凉菜,响午是面饭,晚上是大米饭,经常有调剂,食堂能作100多种饭菜。这么好的生活,最多的1月才吃10元,少的还有4、5元。人人夸奖食堂办得好。当我访问第一食堂伙食员李江生的妻子时她很高兴地说:“入了公社,真是上了天堂,吃的、住的、穿的什么也不发愁了。”的确,她是6个孩子的妈妈,家里只有她和她男人能干活,一年到头,光孩子穿的也做不上,更不用说下地干活了,因此,生活紧张.现在入了公社,大的和二的上了学,其余4个都入了托儿所,吃穿全由社里供给(7岁以下社抚养)。他俩口子一个是七级工,一个是一级工,一月就挣工资55块多钱,除了吃穿,还有富裕。

农村孩子变了

下午,我们在村内进行了访问。

暴河河水,从大寺各庄村边,滚滚流向白洋淀。在河岸南边,一片杨柳丛中,荡漾着“小手娟,四方方……”娇嫩而又清脆的儿童歌声。我们随着歌声,来到公社幼儿园,孩子们看到我们进来,都站起来“叔叔.阿姨”喊个不停,一阵小手拍掌欢迎后,保育员郑风珍说;“给叔叔姨姨唱个:“小板凳,四条腿吧!”随着又唱了起来。个个整整齐齐,干干净净,既活泼又懂礼貌。男孩都一律穿的是绿背心,紫裤衩,女孩穿的纷红背心,绿裤衩。要不亲眼看看,真不会相信农村变的这么快。前两个月,街上还是小孩子们光着臀乱跑,经常打架吵嘴,而今天,街里找不到一个小孩,有孩子也是排着队或围着一个囤圈作游戏。

幸福院真幸福

紧靠食堂的旁边,挂着暴河人民公社幸福院的牌子,院里七八个老太太和几个长着白胡子的老年人,有说有笑地正在拣韭菜,我们问他们:“年纪老了,怎么不歇歇啊!”他们说:“人老了,闲不住,干点活,更痛快!”又一个弯腰的老大娘说:“年纪老了,不中用啦!倒享起福来了。”我说:“入了幸福院,就幸福了吧!”一个80多岁的老年人田老举说:“真幸福极了,前些天毛主席还从北京来看我们,和我握手,感动的我好几夜没睡好觉,我还要活上百岁,享享共产主义的福。”

我们连着参观了公社的医院、制鞋厂,缝纫部、妇产院、医院、供销部、俱乐部、发电厂……等20个单位,这时天早已黑了。

共产主义之歌

今天晚上,社员到公社集体看电影,民兵钢铁连的男兵女将可真神气多了。宽阔公路上,电灯放射着灿烂的灯火,个个扛着新发下来的三八枪,电灯一照闪闪发光,他们迈着整齐的步伐,唱着:

社员社千个个要牢记,

三大纪律十项要注意。

第一行动要军事化,

劳动生产步调要统一,

第二田间管理工厂化,

技术革命要听党的话,

第三共产主义思想化,

舍己为共不偷懒,不耍滑,

……………………。

这歌声,冲破了黑夜的寂寞,这共产主义的歌声,推动着历史车轮,飞跃向前。

来源:原载《中国青年报》1958年8月23日。

[返回索引页面]



Copyright (C) 2024 Marxist-Leninist-Maoist.
Permission is granted to copy, distribute and/or modify this document under the terms of the GNU Free Documentation License, Version 1.3 or any later version published by the Free Software Foundation; with no Invariant Sections, no Front-Cover Texts, and no Back-Cover Texts. A copy of the license is included in the section entitled "GNU Free Documentation Lice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