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索引页面]

河南省遂平县卫星人民公社关于党的领导中几个问题的意见

日期:1958-8-19 作者:中共遂平县卫星人民公社委员会

中共遂平县卫星人民公社委员会

一 关于组织形式问题

为了适应工农业生产的需要,公社建立后,社和党的组织形式亦必须随之改进。在组织形式上如何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这是并社后的一个新问题。由于缺乏经验,在开始我们只能本着组织形式与机构设置上层次不要过多,分工不要太细的原则,总的说是乡社合一,即:一套机构一套人马。我扪认为这样有利工作,便于统一领导。在社的组织上,确定为三级制,即公社、大队、耕作队。社管委会下除计划委员会外,根据实际需要,设立各个部,以分工进行各方面的工作。根据党章规定,建立党委会,并设立组织部、宣传部和监委会,以加强党的组织工作、宣传工作和党的监察工作;在大队建立总支(支部),在耕作队建立支部(小组)。

二 关于干部的配备问题

为了加强公社的领导,在干部的配备上,我们本着合理使用干部和加强第一线的精神,对社、队干部作了统一安排。

并社后共有社干部47名,其中县委委员1人,区级4人,县科员级2人,一般干部和原小乡干部40人;另有勤杂、电话员14人。我们调整的意见是:

党群系统11人,其中党委书记1人、副书记4人,秘书1人,组织部长兼监委书记1人(常委),组织、监察干事1人,宣传部长1人(常委),团委书记1人,妇联主任1人。

管委会系统24人,其中:管委主任1人(党委书记兼),副主任4人,秘书1人,内务部长1人,武装保卫部长1人,副部长1人,工业部长1人(党委副书记兼),干事1人,农业部长1人(管委副主任兼),水利部长1人,财政部长1人(管委副主任兼),会计5人,商业部长1人,服务部长1人,饲养部长1人,文教卫生部长1人,计划委员会主任1人(党委副书记兼),副主任1人,干事1人。配备通讯员2人,炊事员1人,电话员3人。以上共需干部35人,勤杂6人,尚余干部12人,勤杂人员8人。这样不仅保证了干部质量,加强了队的领导,而且又是培养提高干部的好方法,给干部以“上来下去”锻炼的很好机会。

生产大队与生产小队的干部配备意见是:现有生产大队27个,干部共318人,其中正、副党支书57人,正、副团支书68人,妇联主任27人,正、副大队长86人,会计53人,武装公安主任27人。准备秋收后根据不同地区和便利生产发展的原则,合并为12个大队,平原1,000至1,500户左右;山区200至500户左右,按照需要与可能,计划每个大队配备正、副党总支(支部)书记2至3人,正、副大队长2至3人,会计2至3人,正、副团总支(支部)书记2人,妇联主任1人,武装公安主任1人,合计13人,12个大队总计配干部156人。尚余大队级干部162人,这些干部准备抽50%加强工业战线,一部分下放到生产小队,加强生产小队的领导。为保证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每个大队必须配有较强的总支书、大队长、会计主任等3至4个主要骨干。同时在调整工业的干部中,也必须有一部分同等质量的干部。

现在生产小队297个,正、副小队长、统计员共1,188人。准备秋收后合并为130个左右(每小队50至100户左右),把现有小队一级干部1,188人与社、队下放的92名干部,总共有干部1,280人,平均每个生产队有干部10名左右;如果以每个小队配备党的正、副支书各1人、团支书1人、正、副队长3人(内有妇女队长1人)、民兵队长治安委员1人、会计统计员2人计算,干部不仅够用,还保证了质量。这样可以组成小队中的坚强领导集团,加强第一线——生产小队的领导。

三 关于领导方法问题

为了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随着组织形式的变化,党的领导工作方法亦必须相应地改进。建立公社以来我们有以下体会:

首先,加强党委集体领导分工负责制,凡重大工作,在党委讨论决议后,便分头去贯彻执行。其作法是:(1)分战线领导,以党委书记、副书记、常委为主,分为思想政治、工业、农业、财贸、文卫、军事保卫等6个战线。各个战线在各个时期的工作,都有党委会(一般是召开常委会,重大问题召开党委全体会)研究,统一部署,分工贯彻,统一检查总结。(2)分片包干。并大社后,全社共有27个大队,头绪多,领导有些吃力,党委便采取分片包干办法领导,并强调了中心工作与部门工作密切相结合,加强部门之间的协作,采取了“下去一把抓,上来再分家”的方法。因而,就保证了中心工作的完成,同时也作好了部门工作。例如,组织、监察委员负责常韩片的工作,在中心工作中,作好了支部的纪律教育、发展党员的准备以及支部的评比活动等工作,在党委的同意下,召开了组织、监察工作现场会议,不仅把部门工作做好了,同时更有力地推动了中心,保证了中心工作的完成。

其次,党委对管委会的领导问题。目前我们采取了“大权都揽,小权分组”的领导方法。管委会正、副主任和各部长多是党委委员,各项工作在党委研究决定后便分头贯彻。党委主要抓方针、政策、政治思想发动等重大工作,具体工作都由管委会正、副主任和各部去抓,这就发挥了管委会和各部的作用。准备在干部调整和下次社员代表大会选举时,让党委书记担任社管委会主任,以便更直接地抓管委会的工作,发挥管委会的作用。

其三,加强支部活动,发挥全体党员的作用,和共青团、妇女等各个组织的作用。这是工作完成好坏的关键性的问题。由于公社建立不久,在这方面还缺乏经验,为作好这一工作采取以下措施:(1)定期召开党员大会或党员代表大会、党员活动分子会,党委向大会报告工作,同时部署下段党的工作。充分发扬民主,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活跃党内民主生活,以充分发挥每个党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搞好党所交给的各项工作,并按照党章规定,在今冬明春召开党员大会或党员代表大会,选举公社党委会。(2)经常地召开总支书记、支部书记会议,帮助支部研究布置和检查总结支部工作和中心工作,交流工作经验,交代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并加强党的政治思想工作。同时每一个较大工作,要作到先党内后党外的发动和贯彻,以发挥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积极带头作用。(3)开展支部评比活动,总结模范支部和模范党员的先进事迹,发动党员在党内开展一个比先进、学先进、赶先进的竞赛热潮,把党的支部活动推向一个新的阶段。(4)为更好地发挥青年和妇女的作用,党委和支部还要抓好青年团和妇女委员会的工作。

其四,除上述工作外,在具体的进行时,我们主要抓住以下7个方面;

(1)抓思想政治工作。政治是统帅,思想是灵魂,它是完成一切工作的先决条件。因此,在各项工作中,思想政治工作都要贯彻始终。

(2)抓规划和措施。不论工农业生产和其他各项工作,都要首先制定出规划,有了积极可靠的规划,领导心中有数,群众有了明确的奋斗目标,就可以调动干部和群众的积极性来完成工农业生产和各项工作任务。完成计划的关键,又必须有积极可靠的措施,因此,在制订规划的同时,亦必须有积极可靠的措施,以保证计划的完成。

(3)抓组织。这是完成生产和各项工作的保证。为此,我们除党委成员具体分工、明确责任,并作到互相结合外,还注意了发挥各个组织的作用,特别是各级党的支部和党员的作用。因此,我们在进行各项重大工作时,先首抓住党的支部和党员,通过支部和党员团结积极分子,带动广大社员和群众完成党的工作任务。

(4)抓技术革命。支持发明创造和一切新事物,反对右倾保守思想,树立敢想、敢说、敢作、敢为的共产主义风洛,由党内到党外地发动,大搞发明创造,开展群众性的、持久的技术革命运动,从而把生产趺进高潮推向新的阶段。

(5)抓重点创造经验。指导全面工作。全社现在共分为四片,每片都有重点,每个重点有专人负责;党委直接抓的重点是第一大队。各部门的工作也都有重点。这样就作到有经验及时总结传播,便于推动全面工作。

(6)抓先进。树立旗帜,具体办法是召开现场会议,通过组织参观评比,交流和推广先进经验,造成一个人人学先进、比先进、赶先进的热潮。

(7)抓劳动组合。根据农活的轻、重、缓、急与技术操作和工程大小不同情况,适当调整劳力,以促使社员劳动积极性,推动生产的发展。

四 关于培养干部问题

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大跃进新形势的需要,培养一支又红又专的干部队伍,已成为公社党委的迫切的重大政治任务。我社现有干部队伍共1,878人,其中社干47人,大队级干部318人,小队级的干部1,188人,工业干部12人,商业干部49人,文教工作人员127人,卫生工作人员64人,下放干部73人,这些干部经过几年来的教育培养,特别是经过全民整风运动和整党整社以来,政治思想觉悟和工作能力都有很大提高。因而,在完成各项工作中,都起到了重大作用。如第一生产人队第二小队陈世俊(党员)曹玉娥(团员)等搞的小麦试验田亩产达到3,820多斤。这就为今后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树立了旗帜。但是,根据目前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一日千里的发展速度,和党中央指示必须培养一支又红又专的干部队伍的要求,不论质量和数量都还赶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如何办呢?唯一的办法就是培养提高干部。培养干部的方法是;

(1)搞试验田。麦季搞试验麦田2,497亩6分,参加下部869人,其中1,894.09亩亩产千斤以上,并创造了2.9亩小麦亩产3,821斤的奇迹。今秋参加搞试验田的更多了,人人都搞起了试验田,共计搞试验田17,881.2亩,其中红薯7,017亩,水稻4,92.2亩芝麻2,075亩棉花1,785亩,其他作物1,812亩。目前来看,试验田的各种作物生长旺盛,比一般大田格外突出。如党委副书记于慎江和下放干部王裕丰等同志搞的8.7亩水稻试验田,每穗250至300粒,据可靠的推算,大有亩产3万斤的希望。到秋收时,将出现更多更大的奇迹。经验证明,干部搞试验田,不仅在发展生产上有其重大的经济意义、政治意义与国际意义,而且也是干部学习技术、联系群众达到又红又专的道路之一。

(2)大办干部红专学校和工农业大学。全社现在已办起干部红专学校一所,工业大学1所,农业大学27所,共有学员7,583人,其中社、队,工、商干部、文教卫生工作人员1,829人,工人、农民积极分子5,754人。在学校的形式上虽然有所不同(工、农业大学都分系),但是学习的内容上则是相同的,均以政治、工农业技术、文化等为主要学习内容。这些学校开学还不久,长的3个月(干部红专学校),短的仅20余天(工农业大学)教学等工作还没有完全就绪,但学员的情绪很高,讲课虽少,收效良好,普遍反映说:“找到了学习的好门路。”现在看来有些问题,也是不难解决的,学校是完全可以办好的,我们将进一步加强领导,把它推进一步。

(3)在实际工作中教育锻炼提高干部。在每项工作布置和检查总结时,都注意了对干部的方针、政策和群众路线工作方法等的教育,特别是对党员和生产队长的教育。尤其是在经过以双反双比为纲的整风运动以来,干部在思想上和作风上都有很大提高。今后我们仍要特别注意在实际工作中,抓好对干部的培养工作。

(4)除继续从以上各方面作好工作,加强领导,培养教育干部以外,还计划在秋收前在全社范围内建立起一座党校,以各大队总支(支部)为单位建立班,加强对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以提高他们的共产主义觉悟和工作能力。

五 关于发展党的问题

目前我社共有475名党员,分布在工业17人,财贸13人,卫生5人,文教10人,农业430人,占总人口的1.08%。这些党员的质量是好的,特别是经过全民整风运动和去冬今春整党整社,使全体党员受到一次最深刻的共产主义教育,大大提高了党员的共产主义觉悟,充分地发挥了党的战斗堡垒作用,保证了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公社的建立,党的任务更加繁重了,公社不仅搞农业生产,而且要大办工业,要发展文化教育卫生事业,要管理商业和其他经济工作,所有这些部门都需要加强党的领导。我社虽然有一定数量的党员,但是,随着党的建设事业的迅速发展,党员数量便感到不足,而且分布不平衡,全社297个生产小队中,只有71个队中有党员,从部门与部门之间也很不平衡,队长以上干部1,508名,其中党员272名,农业技术员2,736名,其中党员7名,饲养员4,153名,其中党员23名,工业2,438名,其中仅有党员17名。

几年来我们在工作中经常注意了党员对象的挑选培养教育考察工作。具体方法是:(1)建立党课教育制度,通过党课教育使他们能够懂得党的基本知识,懂得党的性质与目的,明确前途方向;(2)在实际工作中进行锻炼考验,交代工作任务,交代办法,帮助总结成绩经验,提高其工作能力;(3)党员分工包干,个别培养教育;(4)吸收他们参加有关支部会议,使他们受到更多的教育。目前共有积极分子4,225名,党员对象554名。这些党员对象的质量是好的,他们是各项工作中的骨干力量,都具有较高的共产主义觉悟,并且具有一定的业务技术水平,是各项工作中的模范人物。从6个大队培养的56名党员对象看,绝大部分是经过长期考验的,其他土地改革时开始培养的26名,在初级社时开始培养的27名,大跃进中挑选的只有3名;从成分上看,在56名党员对象中,贫农48名,下中农7名,上中农1名。从以上情况看,不仅需要发展一批新党员,增加党的新血液,加强党对各方面的领导,而且也是可能的。因此,我们计划今年年底以前,在已培养成熟的554名党员对象中,将其中342名分两批接收到党内来。发展之后党员的数目达到817名,将占总人口数的1.861%,占劳力数的4.14%。这就可在生产大、小队调整之后,每个小队平均有7个左右的党员,并可建立起党的支部,形成党的核心领导。

(一)党委重视,组织部门专管,党委把建党工作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定期讨论党的建设工作。除此,组织部门专门管理此项工作,定期向党委汇报情况,研究总结建党工作中的经验,解决存在的问题,使建党工作顺利进行。

(二)建党是全党的工作,是一项政治任务,每个党员必须关心党的发展,贯彻全党动手,分工包干,与各项中心工作密切相结合,个别培养,经常注意培养又红又专的积极分子队伍。

(三)加强党的基本知识教育,在红专大学政治系中设立专门课程,使非党积极分子和党员对象系统地受到党的基本知识的教育,提高其共产主义觉悟。

(四)对党员对象必须进行严格审查,并按照手续接收入党,防止不纯分子和不够条件的人混入党内,以保证党员的质量。

来源:农业资料编辑委员会编《高举人民公社的红旗前进》,农业出版社,1958年。

[返回索引页面]



Copyright (C) 2024 Marxist-Leninist-Maoist.
Permission is granted to copy, distribute and/or modify this document under the terms of the GNU Free Documentation License, Version 1.3 or any later version published by the Free Software Foundation; with no Invariant Sections, no Front-Cover Texts, and no Back-Cover Texts. A copy of the license is included in the section entitled "GNU Free Documentation Lice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