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索引页面]

安徽响山社的“供给制”

日期:1958-9-0 作者:[待确定]

安徽省无为县响山社三年来用“供给制”进行分配的办法,培养了社员共产主义精神,大大促进了生产。这个办法受到群众热烈砍迎。

响山农业社于1955年建立,原有六百一十三户,二千七百二十五人,耕地四千二百三十亩。现已建成包括两个乡的六千二百多户的人民公社。响山社用“供给制”的分配办法,虽然基本上还是按照“按劳取酬”的原则,但是已经包含着若干明显的共产主义因素。

怎样供给

(一)社员的劳动收入,统一存放在社内,由社供给社员主要生活资料,需用钱时经社批准可以领取,最后结算。

粮食方面:秋收决分以后,社员应分的粮食不是一次分到户,而是统一存在社内,以后逐月按照国家粮食定量标准发放。开始时是发放到户,现在各生产队都办起食堂以后,就统一发放到食堂,社员凭饭票到食堂吃饭。

生活必需品方面:由各户根据实际需要报告生产队,以生产队为单位统一报告领导批准后,到社内的供销部领取。这些生活必需品,包括柴、盐、食油、毛巾、肥皂、猪肉、香烟等。这些生活必需品的供应范围和数量,几年来由于生产的发展,都在不断的扩大和提高。—部分社员需要量较少的日用品,如卫生衣、圃巾、胶鞋、雨伞、红糖、脸盆、热水瓶等,经社批准后,社员直接向社的供销部领取。

过年过节时,除了社员向社支取现金外,社内主要发给节令消费品。以今年春节为例,社内发出了盐、煤油、香烟、春联纸、猪肉,还有酒和面条等物品。在阳历年、元宵节、端阳节、中秋节,都有不同节令消费品发放。

遇到生、老、病、死和婚嫁等事,存款户的社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向社领取实物或现金,超支户的社员,社里也贷给实物和现金。社员生病,可到社内建立的卫生所医疗。

此外,社员要理发,社里有理发员;要添置或修理家具,社内有修配厂。

上述这些方面,社员不要付现金,都在秋后决分时一并结账。

(二)实行按劳取酬,多劳多得,但是保证每个社员的基本生活需要。

实行“供给制”分配中掌握的原则,主要有两条:一是根据按劳取酬的原则,多劳多得者,定量供应以外的物品可以多供给。对于劳力少、人口多的超支户,社内在基本生活必需品方面给予供给,一般不少于存款户;并设法在生产上给予妥善安排,分配他们多做适合的活,来增加他们的收入,这样做,几年来超支户逐渐减少。对一些懒汉、二流子,社内采取加强教育和督促生产的办法,使他们用劳动得来的报酬生活。

二是贯彻勤俭节约的方针。生活日用品的发放,一律经社里领导批准,领导根据勤俭节约的方针,对不合理的消费和不正当的需要,就不批准。社领导在贯彻上述二个原则时,加强了政治思想工作和认真执行了民主办社的原则。

(三)在某些方面实行无偿供给。

除五保户的伙食、衣服、被褥、蚊帐、医药等,根据需要由社免费供给外,所有房屋全部归社,免费分给社员居住。幸福院、幼儿园、托儿所等福利事业,实行半费或免费。一部分优秀学生由社供给读书费用。社员看戏、看电影不要钱。无偿供给的范围将随着生产的发展而逐步扩大。

晌山社统一供给部分占社员消费的比例:按照社员由社分得的数字计算,1956年是90.5%,1957年是94%,1958年(预计)是98.1%;加上家庭副业收入,1956年是19%,1957年是81.4%,1958年(预计)是83%。这就是说,一方面实物供给部分逐年增加,另方面社员一般都有足够的零用钱。

实行以上办法,社里的一切实物和现金由社集中掌握,社员的需要由社统一供给,无论社员报酬多少,在生活必需品方面均保证给以同等供给,存款或借款不计利息,这些都带有程度不同的共产主义因素,社里所举办的集体福利事业,绝大多数都是各取所需的性质。

有哪些好处

第一,这个分配制度,减少了商品供销环节,缩小了货币流通范围,社员的主要生活资料都由社供给,而不是从市场上购买。同时,社员的收入统一由社掌握,使用时经过一定的审查批准,这也就突破了个人的所有权,可以由社调剂使用。这些都可以进一步堵死资本主义自发势力的道路,有利于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如1956年冬和1957年春,周围社富俗中农兴风作浪,而这里却风平浪静。这个社最初虽不富裕,但在实行供给制以后,从不欠国家公粮和贷款,从未发生过闹粮事件、抢购、投机倒把和放债剥削的现象。

第二,这个分配制度是增加社的流动资金,从而促进生产的好办法。社员的劳动收入全部存在社内,社里在经济方面便非常主动。社员每年实际的消费量,一般都低于应得的劳动报酬。两者之间的差额,存在社内,就增加了社的流动资金。1956年社员节余存入社内达二万余元,1957年达四万多元。这对扩大再生产、大办工业和副业,大办集体事业等都起了很大作用。同时,实行“供给制”还减少社员许多不必要的麻烦,相对增加了劳动时间,促进了生产的发展。晌山社从1955年办起农业社以后,生产逐年发展,从历史上缺粮的地区,到1957年变成出售余粮十三万斤的余粮社。工业上过去是空白,现在已办起各种类型的工厂百余个,因而群众生活也大为改善。

第三,这个分配制度,大大促进了社员的共产主义思想的成长,加速了生产资料私有制残余的消灭。过去,生产是集体的,而生活则是各管各的。供给制使社员的生活计划化、集体化,把社员个人的命运和集体利益更进一步地紧密联系起来了。社员们吃穿不愁,思想大大解放。社员们现在一心忙生产,出勤率几乎达百分之百,而且能够持久。社员普遍认为“社比家牢靠”,爱社重于爱家,“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共产主义思想正在他们中间扎根发芽。只要是集体事业社员们都争着干,唯恐落后。这个社在提出大办工业时,社员们把家里的木料和砍柴、卖猪、超产奖得来的钱都踊跃向社投资。这个社由于社员思想觉悟的提高和社里收入的增加,早就不依靠残存的那点生产资料解决问题,所以在1958年1月以前,就把房屋、宅基等归社公有,最近又把自留地(每户一厘)归社公有了。至此,生产资料方面的私有制的残余已基本消灭,社员一般只有少量的家禽和割草的镰刀。而且这个社1956年以后就没有发生过瞒产私分和严重浪费公共财物的现象,也没有因为实行了“供给制”而出现懒汉,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很高。

群众的反映

响山社实行供给制,一方面贯彻了按劳取酬,多劳多得的原则;另方面又包含有若干“按需要分配”的因素,体现了“各取所需”的方向。用“供给制”进行分配的办法,开始就受到广大的贫农、下中农的热烈欢迎,后来一小部分富裕中农也满意了。响山社社员用自编的民歌赞颂“供给制”道:“发米发柴又发盐,过年过节样样全,有烟有肉有香油,红糖、鞭炮带挂面。到热天发草帽,另有一把芭蕉扇。发毛巾,发香烟,还有肥皂洗汗衫。要结婚,能支钱,生了孩子更安全,有产假还不算,糯米、红糖加鸡蛋。男女老少喜洋洋,高高兴兴忙生产。要互助,心相连,响山变成幸福山。”一位离开这里三十多年的老人,从数十里以外搬家回乡,坚决申请入社。他说:“过去响山逼人走,现今响山引人来”。

实行“供给制”的来由

响山社在实行“供给制”的过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而是有斗争的。这个斗争的实质,就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斗争。1956年春,那时国家投资整修长江沿岸的无为大堤,社内一部分社员在堤上做工,共得劳动报酬一万一千五百六十元。当时这个社刚办起不久,底子薄,社员生活还有不少困难。这个社的社主任、共产党员、复员军人陈广复,提议把社员在堤上做工的劳动报酬折成劳动日,在秋后一起分红;利用这笔钱作为实行“供给制”的基金,一方面购买一些生产资料,另方面由社统一购买粮食和一些生活必需品,按照实际需要进行分配。这个意见首先受到当时曾领导社员在堤上做工的党支部书记李平(富裕中农)的反对。李平主张全都分配给个人,理由是劳动所得。至于社内资金缺乏,生产和生活上有困难,他主张向国家贷款。两种意见在党支部会上和社员大会上进行了辩论。在辩论中,大家一致批判了李平的主张,认为李平的主张反映了富裕中农的资本主义思想。社员们指出,社员到堤上做工和在社内参加生产一样,所得的收入,应该参加社的集体分配,放在自己的腰包是不符合社章规定的。大家一致同意陈广复的意见实行“供给制”。

在实行供给制分配的中间,一部分富裕中农不同意把自己应分的粮食和现金存在社内,他们中间有人想发展资本主义,有人则叫喊“不自由”。对于想发展资本主义的富裕中农,社里展开了两条道路的辩论,在辩论中,一些富裕中农认识到发展资本主义的错误。对叫喊不自由的富裕中农,社领导一方面加强政治思想教育,说明把自己收入存在社内,对发展生产、改善每个社员生活(包括富裕中农)都有好处。说明只要需要,随时可取。另方面对于个别坚决要求全部领回劳动报酬的富裕中农,也允许领回。这样,彻底否定了叫喊实行“供给制”不自由的谬论,从而使富裕中农也逐渐满意这个分配制度,

响山社实行“供给制”的办法,不仅大大地有利于加速社会主义建设胜利的步伐,迅速提高了生产,而且是为过渡到共产主义的分配制度创造了良好基础。因此,可以说它是通往共产主义的阶梯,共产主义的幼芽。

来源:原载1958年10月9日《人民日报》

[返回索引页面]



Copyright (C) 2024 Marxist-Leninist-Maoist.
Permission is granted to copy, distribute and/or modify this document under the terms of the GNU Free Documentation License, Version 1.3 or any later version published by the Free Software Foundation; with no Invariant Sections, no Front-Cover Texts, and no Back-Cover Texts. A copy of the license is included in the section entitled "GNU Free Documentation Lice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