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索引页面]

光芒四射照万家——洛阳老城人民公社建立前后

日期:1960-4-13 作者:洛阳日报记者集体采写

洛阳日报记者集体采写

以“九朝古都”闻名中外的洛阳,到解放时,只剩下了一个破破烂烂的城市。几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新工厂林立,市区不断扩大,老城已经退居成为洛阳市的一隅。而这一隅在党的正确领导下,特别是一九五八年八月建立起人民公社以后,也起了翻天复地的变化。

一朵花开满城香

一九五八年,大跃进的浪潮席卷全国。举国上下,天南地北,一片跃进景象。在城东北隅的居民们,早就被这种跃进锣鼓催得心如火烧,坐卧不安,“我们也要参加到大跃进的行列里!”成了全体居民的迫切要求。

东北隅各条街的居民,和老城其他各条街的居民一样,解放以来,在生活上都有很大提高。但仍有一些困难户需要国家拿出大量的救济款救济他们。而大量的有劳动力的家庭妇女,她们被家庭事务的线网束缚得一动也不能动。一九五八年初,大跃进的锣鼓响起来了,市里掀起了全民大办地方工业的高潮。东北隅各条街的居民们,都在纷纷议论,如何跟上形势的潮流,搞些力所能及的活计,既可以解决生活问题,又能够为大家服务,但是,到底搞些什么,又怎样组织,谁心里也没有个底。东北隅民主街办事处知道北平街过去铁匠较多,问他们是否可以搞一个铁工厂,为群众做些门搭、门鼻。一句话提醒了人们,千丝万缕缠在一起的想法理出了个头绪。裴芝兰老汉第一个报名,他有六十多岁,胡白发苍,原来在铁路上是一名钳工,现在退休在家,可他就是享不了这福,他说:“建立铁工厂,我还能卖点老。”接着,范钦仁、王喜龙等人都报了名,共有六个人。民主街办事处也派干部王世忠到这里帮助工作,更增加了大家的信心。没有厂址,他们就利用过去当过屠宰场的棚子,到处找了一些破砖块,垒成了一个烘炉。王喜龙过去干过铜匠,把风箱、锤子等全套铜匠家具都拿来了。裴芝兰把退休时带回的两把钳子,也都带到厂里来。四月十八日建厂,二十一日就开炉营业。真的,开始只是给群众打些门鼻、小铲、火杵之类,以后范围便逐渐扩大,可以做些架子车轴头,螺丝以及修理自行车等,业务越来越广,产值日日上升,显示了集体生产的优越性。这个小小工厂一经建立,就象一块磁石一样,吸引着东北隅特别是北平街的广大居民。张秀娥、熊金鹅都是一天几次跑到办事处、厂里要求参加生产,没有好久,厂里就扩大到八十多人。这时,附近还建立了一些生产组、厂。但是,各厂之间,设备技术都不全,不能配成套,各方面感觉不方便。这些新建立的厂中有一个自行车修配厂,有台车床,但是没有技工;而铁工厂有技工,没车床,同时还兼修自行车。两个厂的领导一商量,就合到一起了,全厂达到了一百五十多个人。这些人中,有一部分老人,大部分是家庭妇女。虽然因人制宜分配了生产任务,但又出现了新问题,上班时,有些小孩在厂里跑来跑去,一不小心就要出事故。同时,每到中午、下午,很多妇女都得提前下班,回家做饭,等到爱人吃过饭上班走了,还得再喂小孩吃饭,还得洗刷锅碗,此后才能去上班,女工吴莲松就是这种情况,她说:“啥时候能不做饭,孩子有人看,一心一意搞生产,那才好哩!”这实际上是全厂职工的要求。厂里接受了大家的意见,决定立即成立食堂、托儿所。一说成立食堂、托儿所,广大职工,特别是女工,真是喜笑颜开,拍手拥护。吴莲松第一个报名当炊事员,金东环、寇素贞也都报名当了保育员。没有几天,食堂、托儿所都办起来了,全厂一百多名工人都在食堂吃饭,几十个孩子都入了托儿所,妇女们都从家庭事务中解放出来了,生产特别有劲,全厂产值由五月份的四百元,很快就上升到七月份的二千七百元。为了更合理地使用劳力,使用资金,他们又在合计着和附近的白铁厂、小五金厂、电器厂合并。这只是东北隅的情形。其实,这时老城的大街小巷,已经大批的出现了民办工厂,并且正在讨论成立食堂和托儿所。就是在这个时候——一九五八年八月,毛主席说:“还是人民公社好”,老城的两个人民公社(东街公社、西街公社)就应运而生了。

光芒四射照万家

在办人民公社的过程中,居民们表现了极大的热情。连夜腾房子,兑家具,办工厂,建食堂,搞托儿所。街街张灯挂彩,工厂、食堂,托儿所的门上都贴上了鲜红的对联,鞭炮声和人们的欢笑声交织在一起,居民们浸沉在节日、喜事一样的狂欢中。

城市人民公社一经建立,就显示了它的强大的生命力和无比的优越性。成立公社前,老城只有十六个街道工厂,职工二百多人。公社成立一年多,现在社办工厂和生产组已发展到二百四十五个。公社全面组织居民生活,解放了大批妇女劳动力,现在参加社办工厂生产的人数已经达到八千一百六十三人,其中百分之八十以上是过去的家庭妇女。过去街道生产组多是一些洗衣、钉底、弹套、纺花等简单加工,现在公社工业的产品已经有机械、农具、火硝、广丹、小五金、白铁制品、纸张、棉布、家具、针织品、肥皂等二千多种。平均月产值一九五八年成立公社后是十三万元,一九五九年就上升到九十多万元,今年第一季度又飞跃到四百三十多万元。这些由居民白手起家办起的工厂,一年多来生产了许许多多的产品,既服务了各方面的需要,武装了自己,又增加了公共积累,现在仅公社的积累就达到了一百一十四万二千元。由四五个钉锅匠组织起来的五一机械厂,开始只有几个钉锅的担子,资金分文没有。可是一经组织起来成为集体,就产生了强大的生命力。现在,这个工厂已经发展成为拥有六个车间、六部车床、一部铣床、二十四个马达、一个翻砂炉和十几台简易设备的机械厂了。职工人数增加到一百九十七人,生产滑车、轧面机、道钉、各种螺丝和刀杓盆桶等,月产值达到十八万元。象这样高速度的发展,不是一个厂,而是公社许许多多工厂的缩影。在公社里,不管什么人都有合适的工作,作到了“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公社举办的灯具厂有四十一个职工,除一个青年裁玻璃技工外,其余四十个人全是家庭妇女和五十岁以上的老人。他们生产的原料,是社会上抛弃的碎玻璃和碎白铁皮片,经过剪裁加工,制成了各式各样的灯罩和钟罩,变成美观大方的有用成品来供应市场,有力地支援了农村水利化工地施工照明需要;公社建立后,就组织人们大闹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现在已经有四个工厂、二十四个车间实现了机械化生产。由三个木匠办起来的营林街红旗木工厂,开始只有几件简单斧锯刨钻等手工工具,每日钉兔笼卖。经过大搞技术革新,现在这里的工人大部分已经放下手工工具,有旋床、刨床、大小电锯、打眼机、挑槽机、安装机和水桶、木盆生产自动线等。仅一年多的时间,就从这个工厂里拉出家具十八万多件,支援了各方面需要。

公社的建立,改变着这里每一条街的面貌,到处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老城北大街,向以繁荣著称,但今日的繁荣却与昔日大不相同。过去这里是商店多、饭馆多、小摊、小贩多,是一条完全消费性质的街道。现在这条街,除了商店以外,又增加了四多,即工厂多、公共食堂多、托儿所多、服务站多。这条街现在有十二个工厂、十六个服务站、十六个公共食堂、八个托儿所。“消费变生产,生活集体化”,这是北大街成立公社以来最本质的变化。现在在这条街上参加生产的工人就有一千三百多人,他们上班进工厂,下班到食堂,孩子送到托儿所,有事服务站里给帮忙,真是人人搞生产,户户无闲人。妇女提起人民公社,无不笑逐颜开,喜形于色。电器修配厂的绝大部分职工,包括党支部书记、厂长和一部分车间主任在内,成立公社前都还是家庭妇女呢!一年前,她们不要说修马达了,就是见过马达的也很少,现在,她们却能自己拔丝、制纱包线、装马达了。女工司马菊,进厂前在家照看两个孩子,每天围着锅台转,连会也很少参加过。去年元月进厂,现在便学会了修装马达的技术,一个人能单独修装一百匹马力的大马达。集体生活给广大妇女带来的好处,更是说不完、道不尽。妇女称赞公共食堂说:“公共食堂真正好,妇女走出老君灶,进厂来把生产搞,收入增加生活好。”妇女方爱芝,今年虽然才三十岁,可是已经是六个孩子的妈妈了。公社成立前,孩子、做饭、家务数不清的琐事,把一个心高志大的妇女拖得连气都喘不过来。她看到街前门后的青年妇女一个个进工厂当工人了,你不知她内心多么羡慕。公社成立后,公共食堂、托儿所把她肩上的重担一下挑了起来,她喜笑颜开的进了工厂,上了业余学校,逢人就说:“这一下我算熬出头了。”

精神面貌大改变

随着城市人民公社的诞生和成长,洛阳老城的面貌,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它变得年轻了,龙腾虎跃了。人们依靠公社这个大集体的强大威力,在大街小巷遍地兴建了工厂,自古以消费为中心的老城,正在转化成以生产为中心的新城;人们把所有墙壁粉刷一新;在街旁宅边植了一行行的树木,摆了一列列的花盆,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不讲卫生的痕迹,将要在我们一代的手里彻底铲除;人们在所有工厂或居民集中的地方,建立了公共食堂、托儿所……,然而,变化最大、最深刻的,还是这里的人的精神面貌。

广大妇女参加工业生产以后,不仅很快掌握了生产技术,成为熟练工人,而且很多人在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中获得了显著成绩,成为革新能手。在筹办人民公社和组织生产、生活中,来自街道妇女群众中的干部,得到了迅速成长。一年以前还是在家里抱小孩、做饭的家庭妇女,今天成为厂长、车间主任和其他领导骨干的,相当普遍。西街人民公社“八一”造纸厂十一个车间正副主任,有八个是家庭妇女。“三八”服装厂五个车间正副主任都是家庭妇女。

在街道居民中,由于集体劳动、集体生活的结果,新型的团结互助、和睦相处的关系,也已经建立起来,民主街三十六号院九家居民,建立人民公社以前,有些人经常为一些鸡毛蒜皮的事吵嘴,组织起集体生产以后,大家感到只有团结互助好,才能搞好生产。因此,全院相互之间紧密团结,相亲相爱。去年,李爱老大娘因儿子病死,全院里的人都对她百般安慰,给她端饭、提汤,杨秀兰老人娘还特地搬到她房里睡,日夜不离地关照她。至于互相帮助料理家务,孩子少的帮助孩子多的做针线,那更是常见的事。因此,在上次街道评比中,被评为“五好院”。此外,婆媳之间吵嘴的事也几乎绝迹了。徐新凤老人娘与她的儿媳何莲花,过去就是因为见天吵嘴才分了家,互不理睬,建立人民公社以后,儿媳参加了工作,一家团结得很好,儿媳有点啥好吃的先想到婆婆,婆婆也主动亲近儿媳。

广大居民深深感到人民公社为自己带来了幸福。他们说:“这些幸福都是毛主席和共产党给俺们带来的。”他们更加热爱党和毛主席了,并把这种对党和毛主席的热爱,表现为对人民公社的热爱。在广大社员中,自觉爱护集体利益,爱护公共财富,已经形成一种风气。在西街人民公社“八一”造纸厂,人们经常谈论着翟荣华半夜冒雨从家里跑到厂里抢收纸的事。那是去年十月份的事,深夜十一点多钟,忽然天下雨了,她想到晒在外面的纸,不是三五个人一下可以抢收完的,如果不能及时抢收完,纸就会被淋坏,造成损失,于是她很快从床上爬起来,冒着雨一溜烟跑到了工厂,帮助把全部纸都抢收好才回去睡。其他,象这样睡到半夜爬起来到工厂抢收纸的,还有很多人,只是因为翟荣华住的地方离厂比他们都远,所以特别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来源:一九六○年四月十三日《洛阳日报》。

[返回索引页面]



Copyright (C) 2024 Marxist-Leninist-Maoist.
Permission is granted to copy, distribute and/or modify this document under the terms of the GNU Free Documentation License, Version 1.3 or any later version published by the Free Software Foundation; with no Invariant Sections, no Front-Cover Texts, and no Back-Cover Texts. A copy of the license is included in the section entitled "GNU Free Documentation Lice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