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索引页面]

大力发展水电和修建三峡水电站的问题——上毛泽东主席意见书

日期:1958-1-0 作者:李, 锐

李、锐

[李锐,1958年起任水利电力部副部长。“大跃进”运动期间兼任毛泽东的秘书。1959年7月,中共中央在庐山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李锐因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提出不同意见,受到错误的批判和处分]

主席:

一、为什么必须多快发展水电

1957年,我国生产的电力为190亿度,钢为524万吨,煤为12000万吨。为了赶上英国的水平,到1972年时,钢要求增至3500~400万吨,煤增至5亿吨,电增至2000亿度。三者增长的倍数,钢为7~8倍,煤为5倍,电为10倍。电力增长倍数最大,要求的速度最快。这2000亿度电怎样得来呢?

现在的190亿度电中,水电只占48亿度(比重为23%),其他都是用煤生产的火电。现在全国的煤炭是不够的,供求的紧张情况还可能存在。1957年全国发电用煤占煤产量7﹒5% ,1972年的发电用煤如以煤产量的10%计算,则可能要5000万吨煤。5000万吨煤约能发电700亿度。如果1972年时发电用煤可能增大比重,火电能比700亿度再增加50% ,则达1000亿度。根据现有材料,全国煤藏70%在山西(80%在华北);电力用户却不是如此分布的。煤的远途运输,问题较多。现在全国有多于四分之一的火电容量的用煤,是从500公里左右运去的。以5000万吨的煤供全国各地的火电厂用,地区的平衡问题估计仍会有困难。东北的情况正好说明了这个问题。东北煤炭产量比较大,过去总觉得利于东北发展火电。其实东北煤炭蕴藏量并不多,只占全国3﹒4% 。并且,东北煤炭中优质煤较多,不宜作发电之用。东北工业发展快,用煤多,供应是不足的;煤又多集中被捕,而南部工业区用煤增多。据估计,1962年南部可能缺煤1100万吨,1967年可能缺煤1800万吨,除了北部调剂一部分外,还要靠关内其他地区调运。因此,今后在东北再继续大量发展火电是有困难的。既然火电的发展有困难,那么,另外1000亿度或1300亿度电,能不能从水电取得呢?根据中国水力资源的丰富与开发条件的优越,这是完全可能的。二关键就在国家应当尽一切努力更多更快发展水电;电力工业的长远方针应该确定为“水主火丛”,以水电为主,以火电为辅。只有在下列的情况下,才发展火电:有大量的劣质煤需要利用;用电急迫,水电赶不上;电力系统中需要有一定的火电容量调整配合;以及实在找不到较好的水力资源。

关于需要多发展水电的问题,还有以下两点值得提出:

其一、为了发展耗电量大的供应,如化学纤维、冶金工业(炼铝、炼铜、电炉炼钢烙铁,以及炼钒、钛等),特别是原子能工业,都必须有充足的、廉价的电源。这些产品的成本中,电费约占20~50% 。这一类工业,世界各国大都靠水电来生产。例如加拿大生产世界上五分之一的铝(原料全部进口),而国内只需用产量的十分之一,十分之九都出口;这就等于输出水电。我国现在氮肥价格比朝鲜进口的还高,就是因为朝鲜的氮肥工业全部用的是水电。

其二、由于我国许多河流洪水灾害严重,水电站的修建可以结合防洪要求。这即是河流综合利用问题。第一个五年中的水电建设都是本此原则进行的,其中以黄河规划和三门峡工程配合最好。丰满水电站同松花江下游的防洪关系虽然几年来一直存在一些问题,但丰满水库是起了一定的调节洪水和减轻下游水灾的作用的。我国河流水患问题的解决,从长远来看,在相当程度上要依靠有水库调节汛期流量;灌溉的发展最好也要有水库调节流量。毫无疑问,许多水电站的修建是可以同这些任务紧密结合的。

二、 水电能不能赶得上去

水电能不能赶得上去,首先决定于资源条件。我国水力资源之丰富开发条件的优越,在世界上可说没有一个国家能赶得上。全国水力资源的蕴藏量粗略估算为5﹒4亿千瓦①,约占全世界的七分之一。开发条件的优越主要有三:(1)除开江苏、安徽、山东等省没有大的水力资源外,国水力资源丰富的河流相当均匀地分布在全国各地区,便于向工业城市和矿区输送电力。(2)由于许多河流穿行高原、台地、丘陵与盆地、平原之间,坡降很大(容易集中落差),峡谷众多,可以由较小的工程量得到很大的发电量。例如修建黄河各大水电站所需的混凝土方数,比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水力资源,很少同时具备这三个条件的。

中国水力资源的丰富,这是大家公认的。但是开发条件的优越,却不是容易一下被的。过去有三个问题常使人抱怀疑态度:(1)水电站的造价是不是真正便宜?(2)水电站能不能很快建设起来满足用户的需要?(3)我们自己有没有能力建设大水电站?

现在这三个问题在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的一批水电站中,已经从正面得到事实的证明。根据新建的四川狮子滩、江西上饶江、广东流溪河、浙江黄坛口四个水电站计算,总容量18万千瓦,总造价2﹒33亿元,平均每千瓦造价1300元(其中上饶江只有967元)。同时期新建的包头、郑州、西安、洛阳、青岛五个火电厂,总容量19﹒8万千瓦,总投资2﹒4亿元,平均每千瓦造价1210元。上述水电与火电造价之比是1﹒1∶1。大水电站的造价一般比中型水电站的造价还要低。现在已经开工的容量58万千瓦的新安江水电站,国家批准的造价为4﹒1亿元,每千瓦造价约为700元。第二个五年计划中的火电造价,大体只能压低到每千瓦900~800元。世界各国水电造价都比火电造价高得多,如苏联高3~5倍,美国、法国高3倍,日本高2倍。

再建设速度上,这些水电站从正式开工到发电为二年半左右。新安江施工时间预计为四年半。这种期限比火电也只长三分之一。

新安江水电站的容量为58万千瓦(比丰满水电站多1万1千瓦),应当说是大水电站。这座水电站是在苏联专家帮助下,我国技术人员自己设计的。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全国共修建了20座水电站(其中有12座要到第二个五年才完工),除开丰满改建和三门峡工程外,所有这些水电站的设计工作都是自己做的。现在正在设计中的大水电站,有云南的以礼河、黄河刘家峡、渍水柘溪、岷江紫坪铺、东北桓仁等。

此外还应当指出,水力发电的设备在技术上的要求比火电设备要低,材料在国内也容易解决。第一个五年中除开丰满水电站的设备是从苏联进口的以外,全部水电设备是国内制造的。第二个五年可以做到全部自给。现在机械部门正在准备为新安江制造每台7﹒25万千瓦的水轮发电机。水电比火电每千瓦还可以节省钢材1~2倍,而且愈是大水电站,钢材愈相对节省。同时,适当所用的绝大部分是普通钢材,而火电需要相当多的优质合金钢。综上所述,从资源条件,从投资,从速度,从技术能力,从设备制造,从这五个方面,我们完全有信心更多更快发展水电,使水电更多承担电力赶上英国的任务。

三、 水电如何赶上去

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由于用电的急迫,许多老火电厂便于扩建,新的火电厂也比较易于定案,以及投资的限制等,电力工业的方针是以发展火电为主,适当的投资只占全部电力投资的20% 。1957年,全国发电设备440万千瓦中,水电只有102万千瓦,占22% 。这102万千瓦水电中,丰满和水丰(中朝各半)占去了77万千瓦。可见第一个五年中,水电主要靠吃老本。因为丰满和水丰两水电站,日本人已基本修好,这几年只是安装机器。在第一个五年中,水电发展上还是有教训的。例如桓仁水电站,日本已经开工一年多,围堰已基本做好,大坝基础已浇出水面,是完全可以早两三年动手的。如今推迟到1958年开工,要到1961年才能发电。

由于第一个五年末期开工的水电站少了,这就影响到第二个五年水电比重的上长。为了满足用电的需要,第二个五年还不得不继续大量发展火电。预计到1962年时,水电在全部电力中的比重只能升至25%左右。

要改变中国电力工业的局面,就需要水电有一个大的跃进。怎样来实现这个跃进呢?三峡水电站当然是一个最理想的目标。三峡200高程方案的电站容量约1450万千瓦,年发电量1078亿度。但是由于这个工程过于巨大,不是短期内能修建得起来的,一般估计,包括勘测设计和施工需要15年以上。因此我们还不能依靠三峡的电力赶上英国。

前面谈到,1972年时,电力工业要求于水电的可能是1000亿度到1300亿度这样一个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就需要有几个跃进。而关键在第二个五年。因为第二个五年如果赶不上去,那就正像第一个五年对第二个五年所造成的影响一样,第三个五年仍旧会落后下去。因此,我们应当尽最大的努力,使得对重要工业发展起关键作用的一大批大水电站,能够在1960、61、62这三年中陆续开工。这样,我们就有可能在第三个五年期间,使水电大大跃进一步,开始中国电力工业的一个根本的转变;第四个五年再接再励,力争水火比例关系倒转过来,到1972年的时候,使得的比重达到或超过火电。

关于15年之内,1000~1300亿度,相应容量2400~3000万千瓦的水电站如何在全国安排,现在根据水力资源、工业部署和火电的发展等方面的情况,姑且作这样一个轮廓的描画(按2600万千瓦):

西北地区:400万千瓦。主要是开发黄河上的刘家峡、黑山峡、龙羊峡、盐锅峡等。

华北、三门峡地区:300万千瓦。主要是开发黄河上的三门峡、任家堆、万家寨等,以及永定河、滦河和海河等河流。

东北地区:400万千瓦。主要是开发鸭绿江干支流的云峰、新义州、桓仁、沙剪子、松花江上的龙王庙(白山),以及黑龙江上的苏霍金、牡丹江等河流(鸭绿江和黑龙江上的水电站同朝鲜、苏联各分一半)。

武汉、华中地区:400万千瓦。主要开发资水上的柘溪,沅江上的五强溪、鹭鸶滩,汉水上的丹江口,以及澧水,湘水支流来水、春陵水,江西的赣江、修水、饶河、信江等河流。

西南地区:500万千瓦。主要是开发四川的岷江、嘉陵江、金沙江、涪江、安宁河、白龙江,贵州的乌江,云南的以礼河、洗马河、南盘江、黄泥河、西洱河等河流。

两广地区:100万千瓦。主要开发东江、北江和西江的干支流。

华东地区:200万千瓦。主要是开发新安江、富春江、瓯江、闽江、汀江等河流。

以上各地区2300万千瓦的水电站中,其容量约有7座是100万千瓦和150万千瓦的,50万千瓦上下的有12座左右,其他是10~40万千瓦的。

此外,在全国各地区,1万至10万千瓦的水电站有300万千瓦。

在投资方面,这2600万千瓦水电站约需240亿元。其中在第二个五年只需30亿元左右,其它大量投资将在第三和第四个五年计划中支出。

四、需要解决两个问题

为了实现这个水电15年轮廓方案,需要解决两个问题。

第一个是投资问题。由于火电建设的时间比水电快,因此在投资见效上水电总是不如火电的。在投资问题上只有打大算盘,从国家全面效益考虑,才能决心对水电先多下点本钱;与火电比较,资金多积压一两年。这个方面苏联的经验很值得我们参考。虽然水电的投资比火电贵好几倍,但苏联在战后仍用极大的力量发展水电。从1949~1955年之间,苏联电力投资中,水电占60%左右,火电只占40%左右;可是,在这十年中间所增加的电力容量,水电只有18% ,火电为82% 。当然我们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我国水火投资上的差别是有限的。

第二个五年中水电所需要的投资并不算大,投资的急剧增长将发生在第三个五年。估计那时国家的财力是能够承担的。

第二个问题是技术力量问题。水电需要多花时间,尤其是大工程,勘测设计并不少于施工的时间。因此水电要赶上去,勘测设计工作一定要大大先行。否则,是赶不上去的。电力工业部水力发电建设总局系统,包括勘测设计、施工、和科学研究,大专程度以上的技术人员只有两千人,第一个五年中,勘测设计与施工之间就总是打架,到处捉襟见肘。这一支力量要担负这2600万千瓦的任务,当然是不能胜任的。根据全国的水利建设以小型为主,分散在各省广大群众中进行,所需高级技术力量不多的情况,我认为水利部的庞大技术力量可以转过来参加水力发电建设的工作,这样,这个问题就能得到解决。这是完全可以做到的。水利部系统的技术力量比水电系统要多五、六倍,水利部在第二个五年中大的工程很少(水电总局有30个以上的大中型水电站工程),技术力量也需要有用武之地。水利部相当一部分技术力量转过来做水力发电建设的工作,国家还会有一个更重要的收获,就是这样会更便于实现河流的综合利用,防洪与发电、发电与防洪两者之间可以结合得更好,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这方面所发生过的一些脱节现象就可以避免。

五、 关于修建三峡水电站的问题

1972年时,如果电力有了2000亿度,这就相当于苏联1957年的水平。苏联在1956年开始修建容量为400万千瓦的水电站。1972~1977年,我国电力将从2000亿度朝4000亿度前进,每年需要增长电力可能是400亿度左右。到这个时候,我们的国家将出现怎样规模的水电站呢?从电力的需要和电力系统的发展来估计,长江三峡水电站就应当成为这样的对象。

因此,在实现上述15年水电方案的同时,我们决心要结合整个长江的规划积极性进行三峡的勘测研究和时间的工作,以便在条件成熟时能及时动工。有关三峡工程的修建问题,是极为复杂的,现在试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第一、控制三峡修建时间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虽然三峡对于长江的防洪,特别是对于荆江大堤的保护,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从防洪的要求来说,当然三峡愈快愈好。可是在经济上真正左右三峡修建的时间的,不是防洪,而是发电,而是1000亿度以上的电力——集中一个电站的1000亿度以上的电力。这一巨大电力何时投入生产,这是一个关系大半个中国经济的发展,需要全面深入研究的问题。

关于一个最大电站可以大到什么样的程度,苏联现在的经验是:这样的电站投入生产的时候,它的热量可以大到每年所需要增长的容量的二分之一至三分之二。运用这样的经验,三峡水电站只有到1980年以后才有资格投入生产。当然,生活的发展可能改变这一经验的。也有另外一种估计:最大电站的极限可达全国电力的五分之一至四分之一。根据这样的估计,三峡水电站在第五个五年与第六个五年之间即1976~1980年开始投入生产,这是合理的。三峡这样大的电站自然同电力系统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所谓电力系统,就是如何最经济合理地利用系统内所有水火电站的能力和特性,以便最可靠地保证它的用户的用电。一般电力系统的组成过程,是由几个孤立电站的互相联结,到一个比较大的区域之内的联结,再进而到几个区域之间的联结,最后发展到全国所有电力系统结成一个统一的系统(苏联选择只有欧洲部分在形成这种统一)。电力系统这种发展的过程,是由经济和技术两方面决定的。三峡水电站出现后,就可能以它为主干,而大半个中国的电力系统联结起来,组成一个全国统一的电网。

此外,与三峡水电站有关的,还有工业的合理分布问题,这也就是工业的集中与分散得适当的问题。将来三峡电站的用户可能不按常规,而由众多的耗电工业组成。不过,这些用户最好能在五年左右的时间将1450万千瓦的电力用完,否则就很不经济。

第二、投资问题。关于三峡的投资问题,它本身的投资还是次要的,重要的还在它的全部用户的投资。苏联的经验,一个电站的工业的投资,等于这个电站本身投资的5~10倍。那就是说,除三峡工程造价约100亿外,还要同时考虑500~1000亿投资的问题。三峡的施工时间需要十年,国家的财力需要应付这种资金的积压,同时有关工业也需要作最好的配合,不要造成两者脱节,或者发了电用户跟不上,或者用户准备好了电跟不上。这种情况苏联现在还发生的。

第三、为了实现三峡的巨大效益,105万人(按200米高程计)的迁移问题也许可说是一个比较次要的问题。但根据三门峡的经验,这不能不是一个极其严重的问题。

第四、关于三峡与国防的关系,主席谈话中明确地指出了这一点。三峡这样的工程当然会吸引敌人的注意力。如果遭受了破坏,那不仅是大半个中国经济影响的问题,而更重要的是下游千万人民生命的问题。从这一点来考虑,三峡的修建时间是同世界形势的发展,有着一定的关系。

第五、三峡的技术问题。三峡水电站的修建,除开需要经济和政治条件的成熟以外,还需要技术条件的成熟。三峡水电站所有重大的技术问题,可说无一不超过当前世界水平很远。当然这一点吓不倒我们,在苏联专家和世界各国经验的帮助下,我们有信心解决三峡的一切技术问题。但问题是需要时间。象三峡这样的工程,所有重大的技术问题没有做出肯定的结论(如地质)和相对的结论(如40~60万千瓦一台的机组)之前,是绝对不能动手的。在实际工作中,有一些技术问题允许冒一定程度的风险,但有一些技术问题绝不可丝毫冒险。任何一个水电站的工程中,在开工之前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地质问题。因为我们的工作是要在峡谷中间斩断一条河流,将顽皮的水驯服下来。而被拦河坝抬高起来了的水,比平时增加了几百、几千倍的压力,它总是不服输,总是尽力地、无孔不入地、日日夜夜地来破坏我们的过程。河流的峡谷在地质上属于最软弱的地带,否则河水就不会操这儿冲出来。因此,凡是修水电站的地方,地质问题总是极其复杂的,总是不容易在短时间内弄清楚,总是同我们的主观愿望作对。这个问题决不能有任何疏忽,决不能有任何侥幸的心理。五年多以来,这是所有从事水电工作的人员感触最深的一个问题。三门峡、新安江、刘家峡这三座水电站,1952年前后(三门峡更早一些)就开始作地质勘探工作,都做了整整五年,工作量极为浩大。例如钻了几万米的钻眼,新安江和三门峡还在河床底下打了一条平洞。这三座电站都经过苏联专家反复鉴定,才最后定案。但是刘家峡于去年定案之后,最近来了一位地质构造专家,又几乎要做翻案文章。现在刘家峡的坝址还需要补作一些地质工作,才能正式开工。地质勘探是一种很笨的工作,很难采取快速的办法解决问题。一个水电站坝址的选定,正如许多球队夺取冠军一样,是采取分级淘汰制:由大范围到小范围,由众多坝址到选定一个坝址,最后由一个坝段多数坝址中选定一个坝址,坝址选定之后还得有后备坝址,以防万一。

三峡在长江进入平原之前,形成如此深切的峡谷,就说明地质问题不会是一般的复杂,而是特殊的复杂,更何况还存在石灰岩溶洞特别发育的情况。三峡的拦河坝,不是通常的高坝,而是高到200米以上的高坝。它的施工围堰也是一座100米的高坝。这对地质上的要求,就比通常的高坝更要苛刻得多。因此,可以估计,单是最后确定三峡的坝址,五年的时间是不够的。

三峡施工中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将长江的水(一般洪水为6万秒立米)引走,同时要在施工最不方便的地方进行最大量的工程(单石方每天以106万立米计)。施工期间还要维持航运,相信这些问题将来会有办法解决的。

第六、关于“围堰发电”问题。林一山同志提出利用三峡施工围堰发电的方案,是基于这样一种想法:三峡施工时间太长,如何在施工过程中争取早一点发出电力,这样就可以使国家少建其他电站,以减少资金的积压。但对这个方案,所有从事水电建设工作的人是不敢赞同的。尽管在技术上可能办到,但围堰是一种临时工程,主体工程完工之后,就要作废的。这个“围堰发电”站的容量达180万千瓦,要花十几亿元,修建时间最少五年,但运转四五年之后,又得拆掉。单从这一点说,国家不需要这样临时性的180万千瓦的电站。有这么多钱,有五年的时间,为什么不可以去修建一座永久的电站呢?这样的水电站在上述水电15年轮廓中,可以找出好几座来。

第七、如何加快三峡修建的速度。关于三峡水电站的施工时间学艺10年这一点,现在大家的看法已趋于一致。对三峡工程如何争取时间的问题,我有一个总的意见:即正式开工之前的勘测设计和科学研究工作,一定要舍得化时间,一定要把该做的工作都做够,不要存有任何后顾之忧。待一切准备工作都做好了,一切必须解决的问题都解决了,一切困难都预见到了,正式开工之后,我们就有可能快马加鞭,力争缩短施工的时间。

三峡到底何时能动工?前面谈到,从电力需要上可以估计出一个时间,譬如说,第三个五年计划的末期开工。但是从技术准备上,现在确实还没有根据来估计这个世界。也许再过一两年,对这个问题能作进一步的考虑。为了积极地进行长江规划委员会和三峡水电站的勘测研究工作,我建议中央仿照黄河规划委员会(现在松花江、海河也成立了规划委员会)的组织形式,正式成立长江规划委员会,由中央负责同志为首,各有关部门,有关省市负责人参加,以加强总的领导。

以上意见特别是关于三峡的意见,片面之处很多。只是本着知无不言的精神,供您参考。

此致

敬礼

李锐1958年1月 日

1981年5月作者附记:这个意见书当时匆匆写处,手边又没有带有关资料,就在当时看来,许多同志也说得很离谱。为了保存这一史实,一仍其旧,不作改动。

1981年作者备注①:根据1980年发表的调查结果,水力资源蕴藏量为6﹒8亿千瓦。

来源:

根据文件的翻印件打印

[返回索引页面]



Copyright (C) 2024 Marxist-Leninist-Maoist.
Permission is granted to copy, distribute and/or modify this document under the terms of the GNU Free Documentation License, Version 1.3 or any later version published by the Free Software Foundation; with no Invariant Sections, no Front-Cover Texts, and no Back-Cover Texts. A copy of the license is included in the section entitled "GNU Free Documentation Lice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