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索引页面]

江西省中级党校学员对人民公社的各种看法

日期:1959-7-16 作者:[待确定]

本刊讯 江西省委中级党校学员在学习中,经过思想动员,消除顾虑后,开展了大鸣大放大辩论,鸣放辩论中,将近有半数的学员(包括中级干部在内),对目前工作中的各项问题,提出不同的看法。他们是来自全省各地区、各个工作战线的干部,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说来,这些不同看法,是一部分党内外干部思想认识问题的比较集中的反映,现将他们对公社化的主要论点汇集如下。

(一)认为人民公社没有优越性

(1)人民公社的出现并不是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只是将高级社套上公社的名称。高级社的生产关系仍然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在现阶段还有它的作用:

甲、去年高级社正是发展得津津有味的时候,不搞公社,58年的大跃进成绩会更大。

乙、目前我们的生产力很低,怎能说已与生产关系不相适应了呢?

丙、生产关系有相对的稳定性,不能因为58年的生前所发展,就急于去改变生产关系。

丁、去年粮食、钢铁的丰收,不应该完全归于公社的成绩。粮食大部分时间是在高级社搞的,钢铁是全民运动,是通过行政手段取得的,不组织公社也可以办到。

戊、从分配制度看,高级社是按劳取酬,今年公社也还是坚持这个原则,说明它仍然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己、如果说人民公社这种生产关系比高级社的生产关系更适合,那么为什么公社化后,还出现了许多问题。

庚、人民公社并不比高级社优越,公社根本就是可有可无的东西。

辛、目前的人民公社跟高级社几乎一样,不知是谁想出来的新名堂,似乎要与众不同(苏联也没有),出风头,好象要赶到“世界的前头”。

(2)人民公社不是客观必然的产物,而是根据上级指示自上而下从主观愿望出发搞的,是人为的产物。

(3)公社优越性从理论上说好象有些认识,但从当前的实际上又如何去观察它的优越性呢?“什么象初升的太阳”,“什么无比的优越性”,“什么亚洲地平线上的强大生命力”,就是体会不到。

(4)人民公社并不受群众欢迎,以前农民常言“农业社真正好”,目前则很少听农民说“公社很好”,群众参加人民公社是被迫参加的。

(5)人民公社的缺点大于优点:

甲、建立公社影响了生产,给生产带来了很大的破坏,如森林遭到破坏,农具、生产无人管理,劳力大批外流等。

乙、建立公社后群众生产积极性不高,劳动的情况犹如“空摆连环阵,灯光满天社,不见人劳动,只听战鼓声”。

丙、公社化后出现了杀鸡、杀猪,“一平、二调、二收款”,瞒产私分等现象。

丁、不建立公社,粮食和副食品等物资供应就不会这样紧张。

戊、人民公社化后农民生活并没有改善,吃不饱,没油吃,无零钱花。群众反映:“共产党把好事办成坏事”。

(6)不一定只有人民公社才能使国家对内职能逐渐缩小,高级社也能向共产主义过渡。

(7)人民公社不一定优越,因为各人民民主国家不向我们学习,也不打算采用这种形式。

(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否太快了?

(1)人民公社的建立太快了,公社是一个“早产儿”:

甲、公社化发展速度是脱离客观实际的,几个月实现全国公社化是主观、急躁冒进的结果。

乙、普遍搭架子快了,没有经过试点,逐步推行,是不符合事物由低到高、由小到大、由点到面的发展规律的。

丙、群众没有思想准备,“人民群众的觉悟还没有达到成立公社的水平”,“敲锣打鼓是‘共产’先锋分子搞的,是形式主义”,“没有贯彻自愿原则,是一轰而起的”。

丁、组织准备不够,当时还没有一套管理公社的规章制度。

戊、毛主席说一句“还是人民公社好”,许多干部就像得了什么神丹,马上在全国农村创办“公社”,不管有没有条件,“先上马再谈”。

己、公社的出现并不是什么“万事具备(指建社条件),只欠东风”(指公社),而是“火烧战船”(指成立公社把高级社的生产关系搞掉了),一扫而光(指一平二调三收款)。公社化运动的情况犹如“大雾满江(指刮共产风),万箭齐发(指共产风带来的过发集中),十万狼牙(指农贷十亿元),一去不返”。

(2)人民公社的建立并不快:

甲、所有制由小到大是符合生产发展的规律的。

乙、58年全面大跃进,原高级社是不适合生产力的发展;公社化给生产带来了许多好处,如修水利、炼钢铁。

丙、几年来农民集体主义觉悟有了提高,加上去年大跃进和共产主义教育,政治条件已经成熟。

丁、适合国家工业化的需要,对农林牧副渔的发展有好处。

戊、公社化后出现的问题,其原因不是建社早,而是:因时间短,一搭架子就大办钢铁,有些问题来不及处理;建社工作粗糙,思想发动不充分;某些干部执行政策有偏差,否定按劳分配,加之账目不清,引起群众误解。这样一个创举性运动,没有经验,发生一些问题是难免的。

(3)人民公社的出现是适时的,不快,但全国公社化是快了,应该分阶段发展。因为我们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国家。

(三)对中央关于人民公社的两个决议的认识

(1)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的决议,提出在农村中普遍发展人民公社是“心血来潮”。

(2)“人民公社若干问题的决议”有左倾情绪,人民公社的广泛建立,是左倾思想的复活。

(3)决议中没有提出小集体到大集体的转变是错误的,决议中提出公社要统一计算盈亏也是错误的。

(4)把全民所有制的国营农场并到人民公社的作法不当,理由是:

甲、是所有制的倒退,因为公社是集体所有制。

乙、是方向性的错误。

丙、农场同志的工资减少了,不满意。

(5)中央决议对所有制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结果给下面的干部造成很大困难。

(6)人民公社若干问题决议中指出的在社会主义社会就可以把两种所有制转变为单一的全民所有制,值得研究:

甲、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比共产主义低,因而所有制的改变,是要以生产力的发展来决定的。

乙、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虽然是同一的社会经济形态,但二者毕竟还有质的区别,如果在社会主义社会就变成单一的全民所有制,就会把两个不同质的阶段混淆起来。

丙、根据马列主义原理,社会主义社会有两种所有制,而共产主义社会才是单一的全民所有制。

(7)现在强调等价交换是倒退,对生产不利。

(8)人民公社若干问题决议中提出的“三化”,“是一句迷惑群众的假话”。实行“三化”,只有集中,没有民主,只有纪律,没有自由,什么民主、自由、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话,只是说得好听,并无实际内容。它与“三化”是势不两立的,不可能同时存在。

(9)目前出现的问题是带有全国性的,这就说明中央决议有毛病。

(四)“共产风”从何而来?

(1)“共产风”是从上面刮下来的,中央、省、地委应负责任:

甲、中央决议中明确提出“公社分组核算,盈亏由公社统一负责”,这就否认了由小集体到大集体需要一个过程。上面提出以公社为单位核算,所以下面那样搞是有根据的。

乙、中央决议提出先搭架子,就促使下面搞大集体,忽视了发动群众,助长了急躁情绪。

丙、武汉会议时说中国实现共产主义比苏联容易,比苏联快,因此,“共产风”越刮越大。

丁、中央曾经提出把工资制全部取消改为供给制。

(2)中央、省委在指导上是正确的及时的,主要是执行中的问题,应由下面干部负责:

甲、中央在“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的决议”中明确指出:先搭架子,上动下不动。

乙、中央指出要防止强迫命令,进行试点,然后逐步推广。

丙、中央曾经指出在处理若干经济问题时,要承认差别,不要算细账,找平补齐,而下边干部没有按这些政策执行,因而出了偏差。

丁、中央、省委一再强调实行工资制和供给制相结合的按劳分配制度,而下面盲目地搞十包、十几包,认为包得越多越好。

(3)中央、省委有错,下面也有错。

甲、风是上面刮的,但到下面就越刮越大了,产生了左的倾向。

乙、中央的方针、政策有缺点,在建立公社时,没有强调当前社会性质;另一方面干部在执行中忽冷忽热,盲目急躁,对中央指示没有很好研究贯彻,对当时社会性质弄不清楚。因此,是两方面造成的。

丙、上下都要负责,究竟谁负主要责任,要看具体情况而定。

(4)“共产风”是难免的,既不能怪中央、省委,也不能怪下面干部,因为这是一个新问题。

(五)对人民公社生产方针和分配制度的看法

(1)关于公社的生产方针问题。

甲、关于实行工农业生产同时并举的生产方针。目前实行工农业生产同时并举的方针为时过早,是行不通的,理由是:会影响农业(五业)生产;没有原料,没有技术设备,在某些情况下,易造成劳民伤财;产品、销路、技术、运输有困难,领导力量照顾不过来;不实行这一方针,并不会推迟农业机械化的时间。

公社生产方针应以农业生产为主,把工业放在从属地位。理由是:粮食问题紧张,而且在最近几年也不能很快解决;工业原料的供应不能满足工业生产的需要;副食品不能满足生活需要。要改变这些情况,必须以发展农业为主。

乙、关于自给性生产和商品性生产同时并举的方针。公社化后商品生产不应扩大,应该逐步缩小。理由:商品生产到共产主义将被消灭,共产主义的基层单位——人民公社的诞生,是商品生产消亡的起点;全民所有制的实现是消灭商品生产的决定条件,向全民所有制过渡的过程,就是商品生产消灭的过程;公社分配制度中的部分供给制,使一些产品脱离了商品范畴,今后供给部份将逐渐扩大,商品生产就必然逐渐缩小以至消灭。

(2)关于分配制度问题。

甲、工资制与供给制相结合的分配制度提的过早了,不够合理,结果使农民大失所望,应该取消。

乙、现在全面实行伙食供给制过早了一些。

丙、社员收入应增加,分给社员的部分应该是占整个总收入的60%—70%,如果按50%—60%的比例分配,就不能保证90%以上的社员增加收入。造成社员对公社的怀疑。

(3)公共食堂问题。

甲、公共食堂不是共产主义因素,现在不要,将来也不要。

乙、公共食堂害多利少,增加人民内部矛盾,群众不满,饮食不便。

丙、食堂有三大坏处:排队;抢;浪费粮食,又浪费钱。

(六)对巩固与建设人民公社方针的认识

(1)实行三级所有制是使人民公社倒退,使它又退回到了原高级社。

(2)实行三级所有制,是为了纠偏,如果不是过去错误,为什么郑州、上海会议专门强调这个问题。

(3)实行三级所有制,进一步说明了过去公社是搞快了,不是照顾国际影响,公社的牌子都要摘掉。

(4)公社实行权力下放、队为基础后,经济核算、生产计划、公益金、公积金差不多都是由生产队决定处理,公社实质上是个无权的空架子,就没有优越性了。

(5)权力下放,容易产生资本主义经营思想。

(6)公社应该搞二级所有制,搞三级缩小了集体所有制的范围(原来只有高级社所有制,没有生产队所有制),助长了社员的资本主义思想,延长了集体所有制向全民所有制过渡的时间。

(7)由小集体过渡到大集体,三、四年的时间太短了。

甲、穷富队经济力量不平衡,单靠国家支持不可能,要靠自己努力时间就更长了。

乙、人民的觉悟还没有这么高。

丙、苏联现在是全面开展共产主义建设时期了,可是现在并不是单一的全民所有制。

(原载江西省委宣传部“思想动态”)

来源:1959年7月16日新华通讯社编《内部参考》。

来源:

美国图书馆收藏

[返回索引页面]



Copyright (C) 2024 Marxist-Leninist-Maoist.
Permission is granted to copy, distribute and/or modify this document under the terms of the GNU Free Documentation License, Version 1.3 or any later version published by the Free Software Foundation; with no Invariant Sections, no Front-Cover Texts, and no Back-Cover Texts. A copy of the license is included in the section entitled "GNU Free Documentation Lice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