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索引页面]

眉山县石桥乡高灯社五大队一个社员食堂兴办的经过

日期:1958-9-5 作者:[待确定]

[前缺]有47个人煮饭,除单身汉陈绍清和死了妻子的袁文权两家以外,其余45户就有45个青壮年妇女煮饭喂猪、料理家务,不能经常出工,单身汉陈绍清和死了妻子的袁文权每天回家煮饭更是忙的不可开交,可是经常出工迟到的也有他两个。今春,队里的双季稻种植面积扩大到80%,抢收抢栽中劳力出现了紧张状态,社员们曾经苦战20多个夜晚,劳力仍然感到不足,这时乡党委号召他们办农忙食堂,今天一说,明天就干,群众干部热烈拥护。以作业组(10至15户)为单位的农忙食堂组成起来了,原来转不出灶房的妇女社员大部分出工了,虽然如此,但全队统一行动和解决伙食管理问题仍然感到不便,社员们要求以队为单位办要象机关那样的正规化,不久社里的72个劳力中有28个抽调去参加工业建设去了,劳力更加紧张起来,干部群众都要求把社员食堂长久办下去,很快的社员把锅卖了、灶也打了,苦战一个通宵大锅灶柴好了,社员决心已有“破釜沉舟”之势。

从困难中走过来

办起来倒是容易的,怎么办得好呀!群众有些耽心,干部更加发愁。几个干部一研究,确定每天每人按一斤米开饭,不论大小,按人头煮饭,问题出来了,吕光富家8口人,4个小孩,每顿剩饭,王明忠家5口人,全是大人,每顿不够吃,他是作业组长口里不好说心里却难受,显然平均每人每顿3两的标准规定得机械了。起初吃菜问题是发动社员“投资”,头两天出于热情的鼓舞勉强过去了,但由于办法不具体、互利问题未解决好,社员不再拿菜来“投资”,接连三顿没菜,吃“白眼饭”的不少。油盐问题本来没有着落,适逢社员罗淑君家卖了一只肥猪,队干动员她暂时借用,买油打盐的钱也勉强维持过去了,但也不是长久之策。加上社员家里的饭桌没有搬到食堂里来,吃饭没有食堂公约,曾经发生争先恐后现象,为了避免这种混乱,又规定了一律集体入席吃饭,但无照顾老年人和小孩们吃饭的办法,遇到天雨老年人行走困难又吃硬饭,对食堂有意见,队长童明书(党员)吃饭时就说“不要怕,我们一定能够改进的,摸索倒规律就好办了!”有的社员虽然发出怨言,但他们要求的不是散伙,而是希望改进得快一些,困难刺激干部和社员想出了许多改进的办法。

社员食堂社员办

食堂办起来后,粮食怎样吃是社员经常议论的问题。开初干部们怕社员吃超出了定量。苦心孤诣的确定了一个分等定量的标准,按标准分饭,剩饭户和不足户的问题没有得到很彻底解决,社员仍有意见,吃3两的人不干吃十两的话,吃6两的把活路推给吃8两的做。这时县委赵书记到食堂里来了,他建议把吃粮标准和吃法交给群众辩论,由大家自报吃粮定量,于是队干组织社员辩论了“吃多少合适?怎样吃法?”辩论结果大家认为,根据今年的生产情况和本着从三者利益兼顾的原则出发,今年至多每人吃550斤,接着分户进行自报吃粮定量,47户人中有45户自报每人平均数量在550斤以下,有2户自报数超过了,大家不同意又评了下来,合计全队各户社员自报吃粮108,500斤,每人平均500斤(强)。定量确定以后,由伙食团按月发给粮票,各户自行订出上半月、下半月和每天的吃饭用粮计划,伙食团即按各户自报吃饭用粮计划煮饭,吃饭时由炊事员用筲箕称好放在分户桌席上,吹哨入席,井井有条,凡超出按月用粮标准的不予追加,分户节余下来的粮食归该户所有,可作为私有储备粮,现在天气秋凉了用筲箕分户分饭(下缺)

来源:

四川省某档案馆

[返回索引页面]



Copyright (C) 2024 Marxist-Leninist-Maoist.
Permission is granted to copy, distribute and/or modify this document under the terms of the GNU Free Documentation License, Version 1.3 or any later version published by the Free Software Foundation; with no Invariant Sections, no Front-Cover Texts, and no Back-Cover Texts. A copy of the license is included in the section entitled "GNU Free Documentation Lice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