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索引页面]

李维汉、邢西萍、廖承志在第一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的简要报告

日期:1950-5-4 作者:李维汉, 邢西萍, 廖承志

李维汉、邢西萍、廖承志

毛主席并中央书记处:

第一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现已结束,特向您作综合报告。

(一)由于统战工作在全国范围内的开展,遇着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同时统一战线部门的组织和业务还未做过明确的规定,故各地都很重视这次会议的召开。除西北之新疆、宁夏,西南之西康及华北之察哈尔、平原、山西外,全国各省及大城市均有代表来(东北并未建立统战部但仍派来九个代表),共计六十四人(另有中央政府党组及中直有关部委、青工妇等群众团体党组共二十九人参加),希望这次会议能解决一些重要问题。

中央统战部准备了一个讨论提纲(维汉写的),由维汉报告说明。会议在听取各地重点报告和讨论“提纲”之后,即分成工商、党派、民族(民族事务委员会党组的扩大)、政权、人民团体、统战部工作等六个小组,研究和起草决定,这些问题都是大家认为亟待明确解决的。恩来、立三两同志给会议作的报告,政府委员会会议上陈云同志的报告和主席的讲话,特别是维汉所传达的主席指示,使我们在研究这些问题时获得重大的启示。

(二)这次会议中讨论了和争论较多的是下面几个问题:

(1)对民族资产阶级的政策,是“团结为主”,还是“斗争为主”,是节制资本,还是挤垮资本,×××同志在工商组上的发言,强调斗和挤,许多同志虽不以为然,但仍存着怀疑心理。因为中南代表说:×××在中南局传达中央财经会议决定时,也有与×××同志相同的精神,怀疑这是否经过党中央批准的。工商组所起草案采取了调和态度,经综合小组(中央统战部负责人及中央局分局代表组成)会议上指出应该维护共同纲领,以团结为主,特别是主席和中央其他负责同志指示之后,大家一致地认识清楚了这一问题。

(2)关于民主党派的性质及其必要,即在统战工作干部中也还有一些不清楚的认识,有人说,“民主党派应是我党的外围,应是一个进步份子的团体,应由大到小,由多到少,由政治上的复杂到纯一,由与我党有距离到无差别,不应在政治上去抬高它们,在组织上去扩大它们,为我们找下麻烦”。有人说,“要使民盟成为非党布尔什维克的组织”。有人说,“民主党派是为争取民主而成立的,现在有了民主,其任务已尽”。经过一序列的讨论和报告,这个问题也清楚地解决了。

(3)民族组也开了许多会,其中讨论和争论较多的是有关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区域自治,慎重缓进的工作方针及民族杂居区的人民团体问题。其中民族自治区和杂居区人民团体问题尚未得到一致意见,尚待继续研究。

(4)轻视统一战线工作的观点仍是目前党内的主要倾向,不仅是对民主党派、民主人士瞧不起(这方面有不少实例),甚至对统战部及统战工作干部也瞧不起。许多同志都反映工作中的主要困难是“做不通”。有人认为“统战干部是党内的党外干部”,“是党内的右派”,“统战工作不是正经的人摘的”。某地委同志收到民主党派材料,看都不看就撕掉,扔在地下。甘肃下级干部普遍有“统战路线,地主路线,民主观点,糊涂观点”的说法等等。正如主席所指示,还需要进行广大的宣传工作,使党内干部都认识统一战线的必要性,大家来担负起统战工作的责任。

这次会议从各方面批判了关门主义倾向,这是必要的。会议结束时,维汉再次提醒大家,统战部门的同志必须经常警惕,防止迁就主义倾向。

(三)各民主党派很重视我们的会议,希望经过这次会议后,给它们地方党部解决过去还没有解决或解决得不够的问题(如地方组织的建立和发展,经费,干部学习,失业党员处理等),及加强对他们的帮助。它们的总部曾联合招待统战会议代表,并预先提出了许多问题要求分别找我各地代表谈话,以求得解决。它们的主要负责人都亲自参加。我们考虑到这是一个很好的向他们解释政策、交换意见的机会,决定维汉、西萍(徐冰)同有关各地代表均一同出席,除一般解答了他们所要求的问题以外,维汉并主动地作了许多原则问题及我党政策的解释工作,都得到了很好的反应,打破了某些人认为我们只是对他们敷衍的估计。民革李济深先生认为我们这次所采取的诚恳、坦白、团结和争取他们进步的态度,是出乎意料之外的,我们各地代表在会中也学得了一些东西,增加了工作经验。这是这次会议以外的一个重要成绩。

(四)到会同志都满意这次会议的结果,认为确实解决了问题,都希望各种文件草案,能迅速修改,经中央审查批准后发下去,我们正在进行这一整理工作(包括重要报告的纪录)。我们交代各地代表回去向领导机关报告会议内容,在领导机关同意之下进行必要的传达工作和组织工作。中央统战部机构和工作亦拟作若干必要的调整。

敬 礼

李维汉邢西萍廖承志1950年5月4日

来源: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编《统战政策文件汇编》,1958年。

[返回索引页面]



Copyright (C) 2024 Marxist-Leninist-Maoist.
Permission is granted to copy, distribute and/or modify this document under the terms of the GNU Free Documentation License, Version 1.3 or any later version published by the Free Software Foundation; with no Invariant Sections, no Front-Cover Texts, and no Back-Cover Texts. A copy of the license is included in the section entitled "GNU Free Documentation Lice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