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索引页面]

马叙伦关于一九五〇年全国教育工作总结和一九五一年全国教育工作的方针和任务的报告

日期:1951-5-18 作者: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部长, 马叙伦

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部长、马叙伦

[此为马叙伦一九五一年五月十八日在政务院第八十五次政务会议上的报告,并经同次会议批准。]

一 一九五〇年全国教育工作的总结

一九五〇年全国的教育工作,开始在中央统一领导下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我们根据当时有关教育工作的各种基本情况确定了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稳步前进的工作方针。

一年来,在上述方针下,全国教育工作有下列主要的收获:

(一)明确规定统一的方针政策:本部于一九四九年十二月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确定了全国教育工作的总方针,强调指出教育必须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必须为工农开门;明确了改革旧教育的方针和步骤与发展新教育的方向。去年六月召开了第一次全国高等教育会议,为高等教育的改革规定了正确的方向。九月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工农教育会议,确定了现阶段工农教育的方针和实施办法。这样就使得全国教育工作者对自己的工作有了明确和统一的方针政策,有了一致的努力方向。一年以来,新区学校着重恢复与安定,并开始实行整顿和改造;老区学校则着重在巩固和提高,并作适当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现有小学校三十九万五千多所,学生二千九百三十三万余人。中等学校共五千一百余所,学生一百五十七万余人。在老区,如东北区、华北区及华东区的山东等地均有新的发展。中、小学生中,工农子女不论城市与农村均有显著的增加,老区中小学,工农子女已占学生总数百分之八十以上。全国高等学校现共有公私立二〇一校,在校学生十二万八千余人,较一九五〇年暑假前约增加一万人。

(二)在全国范围内实行旧教育的改革:我们本着有计划、有步骤和谨慎地进行改革的方针,注意防止急躁、粗暴与拖延不改的两种偏向。其步骤为先从改革教育内容着手,开始进行改革课程、改编教材、改进教学方法、改变教学组织等一系列的工作。首先开展了革命的政治思想教育,取消了反动的课程,进而力求课程内容适合国家建设需要,并设法精简不必要的课程与教材。在高等教育方面,公布了高等学校课程改革的决定,并拟定了文法学院九个系、理工学院十一个系、农学院四个系及专修科五十四种的课程草案。为改革全国师范教育,首先开始进行北京师范大学的改造,该校在行政领导、院系调整、课程教材教法方面,都进行了初步改革,并获得了成绩。全国中、小学的课程教材在语文、政治、史地方面有初步改进。

(三)发展和提高工农教育:首先是创办了中国人民大学,采用苏联经验和中国实际情况结合的方法,培养工农高等知识分子。该校已招收工农干部及知识青年二千九百八十一人入学,分设本科和专修科,并开办了夜大学。一年来该校在教学制度,组织及教学方法上已经取得一定的良好经验。第一次全国工农教育会议,确定了举办工农速成中学,工农干部文化补习学校及加强在职工农干部文化教育及工农业余教育的实施办法与计划。现已创办工农速成中学二十二所,学生达三千七百余人。在职工农干部入业余文化补习学校的,已有十三万五千余人。工农业余教育有了很大的开展,一九五〇年底,全国已有一百万零五千职工参加业余学校学习。一九四九年冬季,农民入冬学的人数达一千三百余万人,一九五〇年冬估计达二千五百万人;一九五〇年农民坚持常年学习的有三百四十八万人。

(四)在全国范围内实行了革命的政治思想教育:全国教育机关,配合各方面,普遍地对学生对群众进行了政治思想教育,各大行政区举办人民革命大学,进行了团结改造知识分子的工作。这一工作使全国教师、学生及其他知识分子以及全国人民在政治思想上提高了一步,在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思想,建立了革命的人生观,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方面获得了巨大的成绩。特别是经过抗美援朝的爱国主义教育之后,扫除了一部分人亲美、崇美、恐美的错误思想,大大提高了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五)开始实行教育事业中的公私兼顾政策:对私立学校一般地采取了积极维持、加强领导、逐步改造的方针,使之逐渐适合国家建设的需要,并实行在城市奖励私人办学,在农村鼓励群众办学的政策。因而不仅大批私立学校维持下来,且大大提高了群众办学的积极性。如在东北,据六省一市的统计,共有农民兴办的村学二,八五八所,学生二〇五,六九六名,现全国私立高等学校有七十余所,私立中等学校约一千五百多所,私立小学为数更多,其中有不少办理较好的学校,得到了政府的补助,并有了新的发展。

(六)为国防、经济、政法、文教建设事业供应了大批人才:一九五〇年全国高等学校毕业生一万七千五百余人,第一次开始作有计划的统筹分配,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学生按预定要求,走上各项建设的岗位。抗美援朝运动发动后,在深入爱国主义教育的基础上,动员了大、中学校学生四万余人参加了军事干部学校。

以上就是一九五〇年全国教育工作的主要收获。

另一方面,一年来全国教育工作有下列主要的缺点和偏向:

(一)改革旧教育的工作,基本上是进行得正确的,但在不少场合存在着拖延不改的现象,同时也存在着急躁的偏向,学校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般是进行了,但还有一部分学校至今不重视政治教育,强调单纯技术观点,政治教育的质量一般不高,同时则有少数学校曾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犯急性病,不适当地采用过左的办法。争取团结和改造知识分子的工作是有成绩的,在积极设法使知识分子与实际结合的工作方面,找出了象组织他们参加土地改革的工作等很有效的办法,凡实行这种办法的都得到好的成绩。但这样的工作亦还做得不够,在个别地区,曾有大批开除教员,和把思想上有毛病的教员当作地主斗争的现象。在教育方法方面,不少教师继续实行“填鸭式”教学,亦有轻视课堂学习,强调自学辅导,随便实行“民主评定”学习成绩等等,以上偏向虽经中央和地方先后纠正,但各地仍来完全克服,须继续注意纠正。

(二)普及与提高正确结合”,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虽已强调提出,但一年来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对中等教育和初等教育的重视是不够的,特别是初等教育方面有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如经费问题和教师待遇等,未能及时作适当的解决和改善。

(三)在教育事业中贯彻公私兼顾的方针做得还不够。有一个时期,在若干新解放区曾发生私立中、小学校大批停办,致教师失业、学生失学人数增加,对社会的安定与国家的建设发生不良影响。后来经毛主席、周总理的指示,在政务院文教委员会指导下进行了失业知识分子与私立学校的调查,才加以注意并开始予以适当的解决,但各地对私立学校的领导和帮助仍是不够的。

(四)对学生健康问题重视不够,对于课程过重,社会活动和会议过多,以及学校忽视伙食管理,忽视体育卫生等损害学生健康的现象,未及时规定有效的办法加以改进。

(五)对少数民族教育注意得很不够。一九五〇年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情况未作调查研究。有些地方的干部对少数民族学校,不研究其风俗习惯与历史情况,曾机械地搬用汉族地区的工作经验,轻率地进行改革或合并学校,使工作受到损失。

这就是一九五〇年我们工作中的主要缺点与偏向。这些缺点和偏向,虽已注意纠正与克服,并有了很大的转变,但工作已受到损失。产生这些缺点和偏向的主要原因,乃是我们掌握方针政策不够,调查研究、了解情况不够,工作作风上存在着官僚主义尤其是事务主义的毛病,今后必须大力克服。

二 一九五一年全国教育工作的方针和任务

甲、一九五一年全国教育工作的方针:

(一)大力开展抗美援朝的爱国主义教育,彻底肃清帝国主义,首先是美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文化侵略影响。

(二)继续贯彻教育为国家建设服务的方针,与经济、国防、政法、文化等建设事业密切配合,培养各种建设人才,首先是经济建设人才;坚持教育为工农兵服务,各级学校为工农开门的方针,切实实行教育事业中的公私兼顾与城乡兼顾的原则。

(三)着重进行各级学校的调整、统一、整顿、巩固的工作,为今后的发展准备条件。

(四)采取切实有效的步骤,贯彻毛主席“健康第一’的方针,增进学生健康,并在现有基础上适当改善中、小学教师的待遇。

乙、一九五一年全国教育工作的任务:

(一)开展抗美援朝爱国主义教育:

(1)各级和各类学校通过各科教学,并配合各种课外活动,普遍进行抗美援朝爱国主义教育。同时,通过各级和各类学校的学员对全国广大群众进行宣传,协同各方完成使每一处每一人都受到这种教育的任务。

(2)在上述思想教育的基础上,完成在全国范围内号召一批青年学生自觉地参加国防建设的任务。

(3)正确地、慎重地处理接受美国津贴的各级学校及其他教育事业。

(二)确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新学制。组织学制改革研究委员会,搜集各方面意见,拟定方案,报请政务院转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核定公布施行。

(三)高等教育:

(1)配合国家建设的需要,适当地、有步骤地充实和调整原有高等学校的院系。首先调整工学院各系,或增设新系,此项工作先从华北和华东做起,调整航空系;与政法委员会配合,举办政法干部训练班,整顿与加强各高等学校的政治、法律等系,以各大学现有的师范学院、教育学院、教育系和个别的文理学院为基础,加以调整,向着每一大行政区办一所师范学院,每一省或两三个省办一所师范专科学校的方向发展,分别培养初高级中等学校师资。

(2)大力加强中国人民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的工作,并及时总结推广其经验。

(3)配合建设需要的轻重缓急,今年暑假有计划、有重点地招收新生。全国高等学校(包括大学学院、专科学校与专修科)共拟招生三万五千名。在招生时注意吸收曾长期从事革命工作的知识分子干部、工农干部和产业工人入学。

(4)与各有关部门合作,修订工学院、农学院、理学院若干系的课程草案,并拟确定若干系的课程标准;修订政法学系的课程草案;草拟财经学院、师范学院及医学院各系的课程草案。严格督促和检查各高等学校实施课程改革,纠正拖延不改的偏向。

(5)从各高等学校选派财经、理工科的教师各一〇〇名,分别到中国人民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进修,加强大学的科学研究工作,招收研究生三〇〇名,各校并在毕业生中选留助教三五〇名,加紧培养新师资。

(6)派遣一定数量的留学生出国留学,争取在资本主义国家的一部分留学生回国。

(四)中等教育:

(1)整顿和继续发展中等技术学校,大量培养中级技术干部:六月召开技术教育会议,研究确定各种中等技术学校的方针、任务、学制、教学计划、课程教材及调整发展的具体办法。协同业务部门整顿和充实现有的五百余所中等技术学校,并有计划地创办各种中等技术学校或技术训练班;有重点地在高级小学附设技术训练班,尽量设法使全国高小毕业生、初中毕业生,除升入一般初中及高中或直接就业者外,能进入各类艺徒学校、技术学校或训练班,培养他们成为初级中级技术人员,为国家建设服务。

(2)整顿、巩固全国公私立中学,在老解放区并作适当的、巩固的发展:三月召开全国中等教育会议,确定中等教育方针、任务、普通中学的宗旨、教育目标、教学计划及课程标准,制定中学暂行规程。按照中学暂行规程的规定,首先在各地选择条件较好的中学二百五十所切实执行,取得经验,逐步推广,对私立中学则积极领导,加以改革,奖励私人办学,同时给以必要的帮助,解决其困难。

(3)坚持向工农开门的方针:中等学校招生时应按地区分别规定工农子女的名额比例。工农速成中学在校学生发展到七,八〇〇名,工农干部文化补习学校招生一八,〇〇〇工农干部入学。

(4)整顿、巩固并适当发展师范教育:召开师范教育会议,确定各级师范学校的方针和任务,改订教学计划及课程标准,制定师范学校暂行规程。整顿并适当扩充现有师范学校,增办县初级师范学校,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对在职教师学习的领导,举办短期师资训练班,巩固专业思想,提高教师的水平。

(五)初等教育:

召开全国初等教育会议,确定初等教育的方针和任务、教学计划,制定小学暂行规程,解决其课程、教材、教师进修办法等问题,采取有效方法和步骤,着手解决初等教育经费及改善教师待遇问题。全国各地应通过各级人民代表会议,发动和支持群众办学,全国小学以整顿、巩固为主,老区可作适当的和巩固的发展,新区则着重恢复,争取在一九五一年全国小学和小学教师能在基本上安定和巩固下来。

(六)社会教育:

(1)成立全国职工业余教育委员会,推动职工业余教育,提高质量,加以巩固,扩大入学人数到—百五十万人,特别注意发动工人干部及积极分子参加学习,正确地结合文化学习与政治、技术的学习,克服不学文化和单学文化的两种偏向,并出版《学文化》半月刊,作为职工学习文化的补助读物。

(2)继续开展农民业余教育,争取冬学入学人数达到三千万人,并在冬学的基础上发展常年性农民业余学校,争取入学人数发展到五百万人,特别注意吸收农村干部及积极分子入学,加紧爱国主义教育与文化学习。

(3)指导办好机关在职干部业余文化补习学校,建立正规的学习制度与教学计划,争取二十万名在职工农干部入机关业余学校学习。

(4)成立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选定常用字、简体字及确定注音方案,为开展工农群众识字运动作准备。

(七)注意和发展少数民族教育:与民族事务委员会密切配合,了解少数民族教育状况,指导和协助各民族地区整顿与发展教育事业,着重实施爱国主义教育,加强祖国观念,培养知识分子,举行少数民族教育会议,拟定方案,逐步解决经费、教师和教科书等问题;协助民族事务委员会办好中央民族学院及其分院。

(八)与华侨事务委员会密切配合,成立华侨教育中央领导机构,有效地改善华侨子女的教育。

(九)大力编印各级学校的教科书:根据新定学制,重编小学及中学教科书,首先着手编辑政治常识、语文、历史、地理教科书。其次,参考苏联教科书,改编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教科书,编辑师范学校的教育学、教材教法等教科书。同时编辑工农速成中学、工农业余学校的课本。组织教授专家编译高等学校教科书。并开始组织编订小学教师的参考用书。

(十)成立体育委员会,指导各级学校切实实行“健康第一”的方针,减轻学生的课业及课外活动的负担,提倡体育文娱,加强卫生教育,改善卫生环境及医药设备,加强伙食管理工作。提倡与推进国民体育卫生运动,增进国民健康。

(十一)中央和地方有计划地组织假期讲习会、教师代表会议、在职学习、函授,并动员教师参加土改及其他群众运动,以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和业务水平。对失业知识分子,应继续注意,使他们有学习和参加教育工作的机会。

为了完成以上任务,我们要逐步健全各级教育行政领导,合理地调整和充实省、市、县、区教育行政机构,确定其编制,配备各级教育行政机关的主要干部。特别要加强调查统计研究工作和视导工作,充分掌握情况,检查各项政策、方针、决定执行的情形,及时加以指导。及时地总结和推广经验,纠正偏向和缺点,严格实行教育工作的请示报告制度和奖惩制度。办好《人民教育》月刊,并指导各地调整与改进教育刊物,使其互相配合充分发挥对教育业务的指导作用。

来源: 国防大学中共党史党建政工教研室编《中共党史教学参考资料》第十九册。

[返回索引页面]



Copyright (C) 2024 Marxist-Leninist-Maoist.
Permission is granted to copy, distribute and/or modify this document under the terms of the GNU Free Documentation License, Version 1.3 or any later version published by the Free Software Foundation; with no Invariant Sections, no Front-Cover Texts, and no Back-Cover Texts. A copy of the license is included in the section entitled "GNU Free Documentation Lice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