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1951-9-3 作者:张德生
张德生这几天讨论中,许多代表都说过,要完成土地改革,一定要充分发动广大男女农民群众,尤其是贫雇农,这是完全正确的。因为能不能充分发动农民群众,尤其是无地少地的贫苦农民,的确是决定土地改革工作做得好与做不好的主要关键。充分发动农民群众是什么意思呢?充分发动农民群众,就是要首先向农民群众,特别是向贫雇农,先行土地改革的思想教育,揭发地主阶级欺压、杀害、强奸、侮辱、苛剥、霸占、敲诈、勒索农民的种种罪恶事实,提高农民群众的阶级觉悟,使每个农民都清楚明瞭:向地主阶级进行斗争,是非常正当的、理直气壮的。并且要使广大农民懂得穷人为什么穷?地主为什么富?是穷人养活了地主,而不是地主养活了穷人。这次会议上有些农民代表说得好:“我们贫苦农民,五更起,半夜眠,多在牛后,少在人前,牛马般生活实在可怜。可是地主们,吸农民的血,喝农民的汗,一年不劳动,粮食堆成山”。多少年来,地主抢占了农民的大量土地,又来残酷地剥削农民;现在,农民从地主手中把土地没收回来,实行耕者有其田,是完全合理合法的。在减租运动中,我们已经向农民进行了一些教育,但还不够深入。那时还只是减租,现在要分地了,就需要继续加强对农民群众的思想教育,特别要加强实行土地改革,消灭地主阶级的教育。我希望各位代表回去以后,要把这些道理向全体农民特别是雇农和贫农讲清楚。只有广大男女农民认清了地主阶级的罪恶、封建剥削制度的不合理,算清了剥削帐,挖出了穷根,懂得了穷不是命里注定,而是封建剥削制度所造成的道理,就能自觉地行动起来,打倒几千年来地主阶级压迫农民的政治权力,消灭地主阶级和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现农民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解放。这就是我们强调充分发动农民群众的道理。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土地改革运动真正成为农民群众自觉的运动。只要广大农民群众自觉自动地起来了,土地改革工作就好办了。那种不重视发动群众,而只由少数人包办代替的作法是完全错误的。那种对发动群众认识模糊的思想,是阶级立场不明确的表现。种种仇视发动群众的思想,很明显的是极端反动的思想。
土地改革是要消灭地主阶级、消灭封建剥削土地制度。但封建地主阶级统治、压迫、剥削农民几千年,是不会甘心被消灭的。他们在土改前、土改中、以至土改后,是会想出各种方法来抵抗破坏土地改革的。因此在运动一开始,就要领导群众向地主阶级展开反对破坏耕畜、农具,反对分散土地、财物,反对抵抗土地改革等斗争。在划分阶级时,要揭发地主各种剥削事实,打击地主的诬赖和狡辩,根据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关于划分农村阶级成分的决定,把应划为地主的,不要漏掉一个,但也不要提高成份。在没收土地财产时,要按照政策,没收彻底,严防地主埋伏破坏。最后,还要向地主追缴契约,当众烧毁。这一连串的现象,如果不彻底进行,就不可能打倒地主阶级,消灭封建剥削制度。所以我们说,土地改革是一场激烈的阶级斗争,斗争得愈坚决,反封建就愈彻底。如果不进行斗争,和平分地,结果就是保留封建残余,那个错,那个对,不是看得清清楚楚吗!?
要把广大农民群众发动起来,按照正确的路线、政策和方法,进行胜利的斗争,还必须十分认真地向群众进行土地改革的政策和策略教育。政策和策略是农民群众行动的路标和轨道。坚决贯彻政策,就能把土地改革运动一直引向胜利;脱离了政策,就会走弯路。因此,我们一定要向农民把土地改革的政策讲清楚,教育农民按政策办事。土改政策许多条,基本精神是消灭封建地主阶级,主要是满足雇贫农的要求。政策是农民斗争地主的武器,只要我们深入宣传政策,特别是开好各种代表会,通过代表会去宣传政策,作到家喻户晓,人人都懂,就可以贯彻政策,减少以至避免偏差,就能使土地改革运动顺利展开。
现在我对会议讨论中所提出的有关土地改革的几个政策问题,讲一些意见。
(甲)关于没收地主土地等问题:
一、解放后,地主非法出卖土地和转移分散财产,应该怎样办?
解放后地主非法出卖的土要和转移分散的财产,一律无效,一律要追回分配。如果农民因为买了地主非法出卖的土地,受到了损失,应该由地主负责赔偿。减租中将地主错订为富农或中农者,土改中应改订为地主,他们出卖的土地和转移的财产,也用这个办法处理。解放后地主经农会和政府调剂给农民的土地,仍然有效。
二、地主如有荒芜土地,宰杀耕畜,破坏农具、水利、建筑物、农作物及其他物品等行为,应该怎样办?
人民政府曾经明令宣布要严禁地主荒芜土地,宰杀耕畜,破坏农具、水利、建筑物、农作物及其他物品。如果发现地主有上述破坏行为,就应交人民法庭审判,依其情节轻重,加以治罪。
三、减租中地主抗交果实,应该怎样办?
减租中地主抗拒不交果实,要命令他们在土改中一律交清,不得拖欠,如有违抗,就交人民法庭判处。
四、地主的“底财”,在土地改革中是否可予没收?
地主的“底财”可以不加没收。允许恶霸与不法地主将“底财”挖出,赔偿群众损失。
五、地主在城市中的房屋,应该怎样处理?
地主在城市中的房屋,可按以下四条原则处理:第一、地主在城市和集镇上直接用于商业的房屋,都不没收。第二、在一万人口以下的小城市中,地主的多余房屋,凡是原来就由农民居住的,应没收分配给农民,其余的房屋可以不没收。第三、地主在小集镇上的多余房屋,凡适合于农民居住的可没收分配给农民。第四、一万人口以上的大、中城市和较大集镇,例如张家川,安口窑等地的地主房屋一律不要没收。以上这些规定,都是为了建设和发展城市,这对全体人民都是有好处的。
六、地主经营的牲畜业,是否可予没收?
地主经营的牲畜事业,例如羊群、马群等,土改时可以不没收,仍由地主经营,以利发展牲畜业。但对这类地主,分配土地时可少分或不分。
七、在土地改革中,对于教主阿訇,应该采取什么态度?对于清真寺、拱北、喇嘛庙土地,应该怎样处理?
在回民聚居地区和回汉杂居地区,进行土地改革,一定要在民族团结的基础上,开展反封建斗争;又在反封建斗争中,提高回汉广大农民的觉悟,巩固与加强民族团结。因此对于教主阿訇,只要不反对土改,就要争取团结。对于清真寺、拱北和喇嘛庙的土地,一般可以保留不动。如果当地土地特别少,本民族广大群众又积极要求征收时,可以与教主、阿訇等协商,并且经过县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征收一部或全部。
八、藏族农业地区,今冬明春是否进行土地改革?
藏族农业地区今冬明春不进行土改,先进行减租。
九、在土地改革中,如何分别对待地主?
土改改革中,要学会分化和孤立敌人。对恶霸地主与一般地主,对不法地主与守法地主,要加以分别对待,不区别是不对的。对一般地主与守法地主,应说明政策法令,要他们规规矩矩遵守政府法令,服从农会决定;只要他们这样做了,农民就会区别对待,不一定要在大会上斗争他们。而对于恶霸地主与不法地主,则应召开群众斗争大会,进行诉苦说理斗争,并运用人民法庭,分别予以惩处。在进行斗争前,要劝告农民以不打人为有利。过去地主用封建野蛮的办法对待农民,今天农民可以用人民法庭去惩治他们。
(乙)关于保存富农经济问题:
一、为什么要保存富农经济?
保存富农经济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更好地保护中农,保护农民积极生产的情绪。同时,可以争取富农在土地改革中保持中立态度,便于孤立地主阶级。如果侵犯了富农经济,不但会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而且会增加农民的敌人,因而也就增加了土地改革的阻力,这对土地改革是很不利的。在过去,在人民革命战争中,当战争胜败还没有决定的时候,富农还不相信人民能够胜利,他们还是站在地主阶级和蒋介石一边,反对土地改革和人民革命战争。现在形势完全不同了,人民革命战争已取得了胜利,富农的政治态度,一般的也比过去有了改变,只要我们实行保存富农经济的政策,是能够争取富农中立的。所以,在土地改革中,采取保存富农经济的政策,不论在经济上和政治上都是必要的,是对广大农民有利的。
二、怎样保存富农经济?
为了保存富农经济,不但富农自耕和雇人耕种的土地不应征收分配,就是对富农所有出租的小量土地,也要保留不动。对于富农已经自愿献出的土地,应适当处理;以后不要提倡富农献地。
三、在没有地主的地方,不动富农的土地,雇贫农分不到土地怎么办?
在这种地方,可征收公地、庙地、以及半地主式富农出租的土地,来解决雇贫农的土地要求,但不能为了满足雇贫农的要求,违反了保存富农经济的政策。全体农民都应当懂得:实行土地改革,只能部分地解决农民的穷困问题,而不能解决农民的一切穷困问题。要彻底解决农民穷困的问题,一定要在土改以后,努力发展农业生产;只有农业生产能够大大发展,新中国的工业化能够实现,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能够提高,最后实现社会主义,农民的穷困问题才能彻底解决。
(丙)保护工商业问题:
一、什么是地主直接用于工商业的土地和财产?
地主直接用于工商业的土地,是指地主经营工商业所占用的地基。地主直接用于工商业的财产,包括资金、机器、工具、原料、各种产品、商品等,这些都不得侵犯。
二、地主在城镇和乡村中经营的商店、作坊,应如何处理:
地主在城镇和乡村中经营的商店、药铺、染房,粉房、酒房、水磨等,都要保护,不要没收。
三、解放后,地主把财产转移到工商业,土地改革时应如何处理?
前边说过,解放后地主非法转移的财产,一律无效。当然转移到工商业方面的财产,也是无效的,应该没收分配。这样做,并不是侵犯工商业。因为这一部分财产本来不属于工商业范围以内,而是地主为了逃避土地改革,非法转移的。如果不加追究,就等于给地主非法转移分散财产留了一个口子。但在没收地主非法转移到工商业方面的财产时,应进行调查研究,弄清情况,经过城乡联络委员会,不要乱没收。
(丁)关于依靠雇贫农和团结中农问题:
雇贫农是反封建的主力,中农是最可靠的同盟军。土地改革的基本内容是为了满足雇贫农的土地要求,因此,土改的全部过程都必须依靠雇贫农,发动雇贫农,教育雇贫农,提高雇贫农的觉悟,充分发挥雇贫农在土地改革中的领导作用,但不必组织贫农团。与依靠贫雇农同时,就要巩固地团结中农。要是没有全体中农积极参加土地改革运动,要推翻地主阶级的封建统治,消灭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是不可能的。许多农民代表说得对:“雇贫农是骨头,中农是肉”。“雇贫中农是一家”,如果侵犯了中农,那就是敌我不分,把自己人当敌人对待,是绝对不能允许的。因此,在土地改革中一定要坚决保护中农利益,耐心劝说中农不要献地。在分配果实时,应当适当地照顾中农。
(戊)关于发展生产问题:
土地改革的目的,就是为了发展农业生产。因此,土改以前,土改当中及土改以后的一切工作,都要有利于生产,都不能妨害生产。如眼前各地秋收、选种、种冬麦地区的播种冬麦,都要抓紧进行。遭灾歉收地区要使土改与生产自救工作结合进行。到了冬季,在不妨碍土改的条件下,要尽力进行副业生产,如积肥、拾柴、组织运输、纺织等。在分配土地及财产时,要照顾到对生产方便,并要把分到的果实,都用到生产上去。在土改以后,要组织变工互助,开展自由借贷,解决农民在生产中的困难,进一步开展爱国增产运动。
(己)关于分配土地及财产问题:
分配土地,要在原耕基础上用抽多补少,抽肥补瘦,首先解决雇贫农要求,照顾中农利益的原则和方法来进行,而不要打乱平分。因为这样对生产是有利的。
分配财产,应采取缺啥补啥,缺多多补,缺少少补,不缺不补的原则。分配牲畜、大车、农具等,应照顾到喂养、修理及使用方便,这对生产也是有利的。在分配其他财产时,要适当地照顾中农和妇女。这对农民内部团结是有好处的。
(庚)关于典当土地问题:
一、凡按照土地改革法应当没收或征收的土地,在解放前出典给中农或雇贫农者,土改时地权原则上应归承典户所有。如承典户不是很缺土地的农民,则可从他所典入的土地中抽出一部分,分配给其他无地少地农民。但抽出这一部分典入的土地以后,留给承典户的那一部分典入土地的地价,不能比他典入土地时所付的典价少。
二、凡应该按土地改革法没收或征收的土地,如果是中农或雇贫农出典者,分地时原则上应分给出典户。如出典户并不很缺土地,则可从他所典出的土地中,抽出一部,分配给其他无地少地农民。但所抽出的这一部分典出的地价,不能比他典出土地时所得的典价多。
三、农民间的典当关系,土改后继续有效,典出户亦可依约自由回赎。
我们今后在土地改革过程中,将要碰到的问题还会很多很多,这就要大家坚决地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精神,绝不许有所违反。如果有不懂的问题,一定要请示上级政府之后再去解决。
前边说的是广大农民群众要学会和地主阶级斗理和斗法,不光要这样,还要学会斗力。这就是要组织好农民的土改大军,就是要把雇农、贫农、中农和农村中的手工业工人、贫苦的革命知识分子,组织到农会中来。把混进农会里头的地主和地主的爪牙狗腿子赶出农会去。另外,还要团结一切可以争取团结的反封建的朋友们,组成广泛的反封建统一战线。欢迎各民主党派、民主人士、工商界和文教界一切赞成土地改革、愿意参加土地改革工作的人们,参加到这个反封建的统一战线中来。一切民主党派、民主人士都应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支援土地改革。只要我们能够组织一支觉悟很高、斗志很强的反封建的主力军,又能够建立起一个阵容雄伟、浩浩荡荡的反封建统一战线,我们就可以保证土地改革运动取得完全的彻底胜利。
参加土地改革工作的一切同志,一定要踏踏实实为农民服务,全心全意当农民的勤务员,不能当农民的老爷;一定要坚决执行人民政府的土地改革法令,不得违反;一定要坚决拥护土地改革,不得包庇地主;一定要廉洁奉公,不得贪污果实,不得接受贿赂;一定要尊重人民的民主权利,倾听群众意见和批评,不得欺压人民;一定要依照法律手续办事,不得乱捕、乱罚,更不得乱扣、乱杀;一定要坚决服从上级指示,不得阳奉阴违;一定要严格执行请示报告制度,不得假报情况,不得不听上级指示随便乱来;一切重大问题要和群众共同商量,不得个人决定,强迫群众实行。这一切,不光参加土改工作的同志要记下,各位代表也要记下,回去以后,还要告诉全体农民,人人都来监督我们的干部,把土改工作做好。
各位代表同志们:土地改革是一场激烈的阶级斗争,是和地主阶级进行最后决战,地主阶级必然会想尽办法抵抗和破坏土改的,我们要十分警惕。可是我们有伟大的领袖毛主席和中国共产党与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我们有中国人民解放军、人民公安部队的坚强保卫,我们有各族各界广大人民的有力支援,只要我们把雇农、贫农和全体农民充分发动起来,我们的土地改革,一定可以取得伟大的胜利。如果谁胆敢与农民作对,继续分散财产,破坏土地改革,谁就是与共产党和人民政府作对,谁就是与人民解放军和人民公安部队作对,谁就是与各族各界广大人民作对,那就一定要受到人民的严厉惩办。这是毫不含糊的。
我要讲的就是这些。
来源:《中国土地改革史料选编》,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1988年(内部出版)。
Copyright (C) 2024 Marxist-Leninist-Maoist.
Permission is granted to copy, distribute and/or modify this document under the terms of the GNU Free Documentation License, Version 1.3 or any later version published by the Free Software Foundation; with no Invariant Sections, no Front-Cover Texts, and no Back-Cover Texts. A copy of the license is included in the section entitled "GNU Free Documentation Lice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