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1951-2-27 作者:中南军政委员会土地改革委员会秘书长, 任雷远
中南军政委员会土地改革委员会秘书长、任雷远两个多月来,我区土地改革运动的重要收获与经验之一,是坚决的发动与依靠了雇、贫农。正因为如此,土地改革运动才能雄壮有力的开展起来,给地主阶级以沉痛的打击,使得土地改革之后,农村面貌一新,乡村各种组织得到充实与改造,给乡村人民民主专政打下坚固的基础。这一点,是应该肯定下来的。
但是,是否可以说,在发动与依靠雇、贫农上,我们作得十全十美,毫无问题呢?是否就算已经解决了问题呢?不是的,事实上是存在着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问题。而且,亟需要我们在发动与依靠雇、贫农的工作上,提高一步。
我们应该承认,在过去两个多月的土地改革运动中,在发动与依靠雇、贫农上,实际上存在两种作法,产生了两种结果。作得比较好的是:先解决干部中“看不起雇、贫农”、“不愿先着重发动雇、贫农”、“不愿艰苦地去发动雇、贫农”的思想与作风;继之在到乡之后,除了开乡干会、群众会外,主要的是干部先亲自深入雇、贫农,自下而上的去发动,即是先与雇、贫农在生活上打成一片(住雇、贫农家,吃雇、贫农饭,帮助雇、贫农生产等等),访贫访苦,物色与培养雇、贫农中的积极分子,启发诉苦,发动串连,以贫串贫去扩大队伍,以苦引苦去提高觉悟,召开屋场和自然村雇、贫农会议,选举代表,再进而召开乡雇、贫农代表会议,如此组织队伍,交待政策,才去发动斗争;并在斗争中,提出与进行了深入发动雇、贫农,启发雇、贫农“全家一齐干”的全家发动。注意发动雇、贫农的青年、妇女、壮年与老年,不为初步的发动所满足;并注意对雇、贫农的思想发动与对雇、贫农积极分子的培养,使雇、贫农懂得政策与作法,自己为主的去团结中农,办好农民协会,开好农代会,自己主持会议,讨论问题,领导斗争,处理问题。由于此,土地改革运动一步步的深入与壮大,团结中农作得好,对地主阶级打击的沉痛,乡村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打得好,农村面貌真正为之一新。作得不好的是:只是抽象的口号或硬性布置的提出发动雇、贫农,而对于干部思想中的“瞧不起雇、贫农”、“中、贫农可以一齐发动”笼统的“发动农民”、“不愿接近雇、贫农”、“不相信雇、贫农”等问题,不加解决;在到乡之后,不是只在乡农会住,每天召开“讲道式”的会议;便是依靠原有乡干部与代表去发动雇、贫农,自己只是“布置”而已;如此不经过自己的深入工作,不经过思想发动与对积极分子的培养,就“平地一声雷”的召开乡的雇、贫农代表会议,或者只是召开农民代表会议,自己就宣布工作计划,“发动”斗争;并为一、两个斗争之后的现象所迷惑。认为雇、贫农已经发动,不去深入工作,因此运动声势不壮,农民队伍不大、不纯,流氓混入,甚而窃取领导,中农未团结好,对地主阶级打击不痛。土地改革之后,雇、贫农说:“是土改先生划阶级”、“是土改队办土改”,工作队“怕自己走不动”(走了工作即垮台),乡村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未打好,农村面貌还未根本改观。这种不正确的作法,已为不少的领导机关与工作同志所警惕。已经认识到发动与依靠雇、贫农的工作,不是轻而易举的,不是“偷工减料”可以发动起来的。就在重点乡突破之后,雇、贫农易于发动的情况下,也不应粗心大意。业已肯定,不能认为“登高一呼”就可“平地一声雷”的把雇、贫农发动起来,不能从自己主观愿望出发,为了“快”,为了自己的所谓“迅速打开局面”,就可以跳越过自下而上,扎正根子,发动诉苦,发动串连的工作,就可以放松在斗争中深入发动雇、贫农,就可以不用培养雇、贫农的积极分子,交待政策,发动讨论,由雇、贫农自己处理,而由自己以“雇、贫农代表会议”决定,自己包办代替。但尚有些干部,不是这样认识问题,这是应该引起各地注意的。
就目前来说,各地在发动与依靠雇、贫农上,都是存在着问题的。最突出的问题,是对雇、贫农阶层发动不够;贯彻思想发动不够;未能培养出雇、贫农中的大批积极分子;干部在发动与依靠雇贫农上,存在着严重的包办代替作风。因此,我们必须有意识的解决以上问题,把发动与依靠雇、贫农的工作提高一步,并进而团结中农,办好农民协会,开好乡农民代表大会,以保证土地改革运动的全部胜利。而为此,我们在发动与依靠雇、贫农的工作上,必须解决以下问题:
第一、要作到发动与依靠雇、贫农的整个阶层,要树立深入广泛发动与依靠雇、贫农的思想。不要只满足少数的积极分子或一部份的发动。我们一定要了解,雇、贫农群众中,也是有先进的、中间的和后起的,而中间的和后起的,又正是真正长年劳动,为人正派,最受痛苦的雇、贫农。同时,我们也应了解,雇、贫农由于长期受地主阶级压迫与剥削,是有坚强的斗争性与革命性的;但也正由于长期受地主阶级的压迫与剥削,而思想上有所顾虑。因此,我们应了解雇、贫农不是在一次诉苦会,一次雇、贫农会议,一次雇、贫农代表会议,一次斗争会,就可以全部发动起来的。我们必须有深入广泛发动雇、贫农的思想,决不能认为只在反霸、退租、退押、反破坏斗争中,应该发动雇、贫农,而在划阶级斗争、没收、征收斗争、分配果实、总结教育时就可以不去发动雇、贫农。一定要随着运动的开展与深入,去一批一批的发动,一层一层的发动。其关键,首先是干部不要自满,要亲自动手,继续不断的深入工作。其次要发动已经起来的雇、贫农积极分子,去串连发动,以“查力量”,“查队伍”,“全家一齐干”,“全体雇、贫农一齐闹翻身”,“一根筷子易折断,三根筷子折不断”的口号,来启发积极分子去深入发动。特别要善于启发他们会团结中间,带领落后,不要自己“掉了疮疤忘了痛”,不要以责备、命令的口气与方式去发动雇、贫农。第三,要抓紧每次行动(斗争、没收、分配等)之前的充分讨论与胜利后的总结,并多以小型会议来进行活动,以吸引广大雇、贫农参加活动,如此即可把雇、贫农的阶层的绝大部份发动起来,并真正作到依靠雇、贫农阶层来进行土地改革工作。当然,这里所说的发动与依靠雇、贫农的阶层,是不包括兵痞流氓在内的。
第二、要贯彻对雇、贫农的思想发动,提高雇、贫农的觉悟。在发动雇、贫之始,是要经过启发、诉苦,以解决雇、贫农的“怕变天”、“良心命运”,“撕不破情面”的思想的。但当这些思想问题初步解决之后,或雇、贫农敢于起来斗争之后,决不要就此放松对雇、贫农的思想发动。要知道雇、贫农上述思想问题的解决,也是不易的。同时我们是要依靠雇、贫农来作为反封建的主力与骨干,经过他们来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有区别地对待地主。因此,我们应该善于结合雇、贫农提出的问题,去解决雇、贫农的思想问题。特别是结合雇、贫农提出的问题,去耐心的、反复的、公开的讲解政策,讲解道理,讲解作法,使雇、贫农摸着人民政府的“底”,进而自己讨论,作出决议,来进行合理合法的斗争,来巩固的团结中农,办好乡村农民协会,来以主人翁自居的当家作主。要善于及时总结运动,提高雇、贫农的思想觉悟与办事能力。一定要了解,提高雇、贫农的觉悟与办事能力,是能否发动雇、贫农,依靠雇、贫农的关键问题。不可设想,只是干部出主意、想办法,经过一下雇、贫农,把土地改革办完了,而能以树立乡村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
第三、认真地、耐心地培养雇、贫农中的大批积极分子。只有雇、贫农中产生了大批的积极分子,才能率领雇、贫农的阶层发挥土地改革的主力与骨干作用。但目前发动与依靠雇、贫农的工作中,只是培养了少数的积极分子,就自满起来,就一成不变的只运用这些积极分子,甚至在工作中不注意培养积极分子,而使得自己犯了辛辛苦苦的包办代替的错误,弄得“自己走不动”。应该在土地改革运动全部过程中有意识的去培养雇、贫农中的大批积极分子,决不要为已涌现的少数积极分子而自满。培养雇、贫农积极分子的办法,首先在于以什么标准来挑选积极分子,应该以“长年劳动,工作积极,办事公道,联系群众”为标准,不应以“能说会道,敢于吊打”为标准。其次,要一定是通过运动的考验,通过群众的评定来涌现积极分子,不能是自己来“封”,来“指定”。自己不要有一成不变的固定观点,要随着运动来产生大批新的积极分子,淘汰不纯的积极分子。第三,要对积极分子进行思想教育,特别启发与教育他们联系群众,集中群众意见,说服群众的思想与办法,以及“先人后己”,“先公后私”的教育,启发积极分子“全面看自己翻身”的思想,不要只看经济,不看政治,自私自利。
第四、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必须克服干部目前的包办代替、形式主义、命令主义的作风。不解决此问题,是难以作到进一步去发动与依靠雇、贫农的。不少干部思想中有“我是英雄好汉”,“我来解放你们”的思想。不是“劳动者自求解放”的思想。把所必须的自己动手找群众的作法(如开始发动雇、贫农时,及在深入发动,创造典型,或了解情况摸底时),当成工作作法的全部。只习惯于开会自己讲,自己把着干,一手包办到底,而不感到发动广大群众的必要,思想上发动群众的必要,培养积极分子的必要。一句话,不懂得走群众路线,不会作群众工作。这需要各级领导机关与领导干部,对所有土地改革干部要多作思想教育,多作具体检查与帮助。要首先树立这些干部的群众观点,并告诉他们,只要自己在“思想上发动群众”、“认真的培养积极分子”、“认真的开好雇、贫农代表会及农民代表会议”,就可以发动与依靠雇、贫农的整个阶层,领导广大群众正确前进,而不犯包办代替的错误。
总之,我们必须把发动与依靠雇、贫农的工作提高一步,并在此基础上,适时地去整顿、健全农民协会,团结广大农民,开展反封建运动,胜利的完成土地改革。
来源: 中南军政委员会土地改革委员会编《土地改革重要文献与经验汇编》(上册),1950年出版。
Copyright (C) 2024 Marxist-Leninist-Maoist.
Permission is granted to copy, distribute and/or modify this document under the terms of the GNU Free Documentation License, Version 1.3 or any later version published by the Free Software Foundation; with no Invariant Sections, no Front-Cover Texts, and no Back-Cover Texts. A copy of the license is included in the section entitled "GNU Free Documentation Lice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