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索引页面]

吴芝圃“厉行增产节约,坚决开展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斗争”

日期:1951-12-25 作者:吴芝圃

吴芝圃

[这是省人民政府主席吴芝圃在省人民政府省协商委员会联席会议上的讲话。]

在毛主席“增加生产,厉行节约,以支持中国人民志愿军,这是中国人民今天的中心任务”的号召下,全国各地已经迅速开展了为增产节约廓清道路的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运动,已经获得了广大人民的热烈拥护。在中国目前政治形势下,厉行增产节约,不只是克服某种困难的临时手段,而且是今后建设国家的根本大计:因为能够贯彻增产节约的方针,便能够保证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便能够继续保持物价的稳定,便利经济的发展;便能够积累资金加速中国工业化的过程;便能够精简机构,减少层次,纯洁组织,提高工作效率,推动和改进各方面工作的开展;便能够发扬中国革命人民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改变社会道德风尚,树立国家和人民的新风气。总之,这是一个充满了丰富内容的有积极意义的重大方针,是在新中国建设中有长久重要性的基本政策。这一方针的伟大意义,将为各级各部门工作同志和全国人民所逐渐深入了解,很快就会变成为极其广泛的群众性的实际行动。

就河南实际情况来讲(了解的还很不够),尤令人深切感觉有厉行增产节约,坚决开展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斗争的迫切需要。这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看:一方面是在全省干部作风中与社会风气中正在滋长的不良倾向。河南一年来在三大运动、民主改革、财政经济建设与文化教育建设等各种工作上,均获得了显著成绩,但惟其如此,却很自然的在干部中生长着一种骄傲自满、松懈麻痹的心理,这种心理可以助长贪污腐化、铺张浪费等不良倾向的发展的。河南的群众一向有朴实、勤劳、勇敢的好习惯,党政军民干部的作风也一向给人以艰苦、俭朴、老实的印象。但近来贪污的现象,在个别蜕化了的老干部中,在一部份未经改造的留用人员中,在一部份新干部中,是发现的愈来愈多了,愈来愈严重了。而铺张浪费的现象则尤像流行病一样与日俱长。这种坏风气传染生长的一般规律,是城市影响乡村,上级影响下级,群众学干部,本区比外区。并且往往是表面反对实际学,又忌妒,又羡慕。往往是那里有空子可钻就向那里打主意(如事业费、地方粮、机关生产、乡财政等)。最近一般是正要扩大编制、正要大兴土木、正要“排场一下”,而且总以为自己比别人艰苦,没有什么。这些现象已经对我们造成了很大的危害。由于不爱惜公共财物,不负责任,粗枝大叶而造成的浪费与国家资财的损失,更是非常严重的现象。据省人民监察委员会的统计,自本年元月起到11月底止,共受理各种案件123件,其中属于贪污浪费及造成国家财产损失的案件,有44件,占总受理案件的35.6%强。44件中,属于依法性质者24件。这些案件共使国家财产遭受损失计为人民币3,201,588,353元,粮食342,077斤,其中由贪污所受的损失占总损失数的7%强。据两年来省直11个单位及其所属系统不完整材料统计,共发生贪污、浪费、挪用公款等11,116起,共损失国家财富39,009,219,239元。其中贪污案件318起,共贪污公款1,679,252,490元;浪费案件10,792起,共损失人民资财36,681,602,749元;挪用公款6起,共731,354,000元。他如省人民政府本10月份共用招待费8,000万元,用现在的眼光看是绝大部份可以省掉的。老王坡洼地蓄洪,由于工程设计上的错误,使国家公粮损失百余万斤。南阳丝织厂公务股长×××(留用人员)与私商狼狈为奸,从去年到今年10月,共贪污2947万元。汴市银行外勤××(留用人员)与私营义通营造厂经理×××结识,为财色所迷,帮其进行投机活动,欺骗领导为其贷款,现已查明××得贿达600万元以上。这些例子是举不胜举的。就上述现象看,浪费虽然和贪污的性质不相同,但比贪污数量大的多,使国家人民受的损失更大,因此,对浪费现象也决不能容忍。

另一方面,是我们在用钱政策上还不够明确。也就是说积极地建设工业的精神还不够强,还未能完全做到把财力集中使用到最重要的方面,还缺乏搞好革命大家务的经验和气魄。因而也就该节省的节省的不坚决,该使用的使用的不放手(如工业建设、训练干部与干部治病等)。

这些贪污浪费现象的存在,已经是经济建设上的障碍,财政上的病菌,腐蚀干部的毒素,已经使我们发生了严重脱离群众的现象,同时也使群众沾染上了一些铺张浪费的坏习惯。发生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资产阶级自私自利的腐化的思想的侵蚀与封建残余的流毒;留用人员和新干部在旧社会带来的恶习未得完全改造;老干部中思想不纯,经不起腐朽作风的侵袭;尤其重要的,是领导上的官僚主义(缺乏深入检查),和一般干部的自由主义(缺乏严格斗争精神,不检举不批评);以及高级机关铺张作风的带头作用。这一点,省人民政府应负主要责任。这些现象存在一天,便对国家建设起一天破坏作用,便会影响我们各方面的工作,它已成了侵入我们内部的敌人,“大敌当前有打倒它的必要!”

再一方面,再从河南工作发展的阶段来看,我们的社会改革工作已经接近完成,得到土地的几千万农民,积极要求恢复和发展生产,迫切要求解决他们生产资料的困难,迫切要求工业品的供给。在这一方面,我们已经供不应求;同时,要求政府帮助他们兴修水利,防止病虫害等灾患,以及解决肥料和燃料的缺乏问题,这一些我们做的还很不够;另一个是工人群众的政治觉悟程度与生产情绪,尤其是经过民主改革的厂矿,已经空前提高;这些都是发展工业的好条件,因此,我们在河南更应该根据广大人民的迫切要求,树立高度的建设思想,动员全体干部和全省人民,积极发挥爱国增产的热忱,坚决反对贪污、浪费和官僚主义,做到节衣缩食,集中人力财力,一切用于工业、农业、生产方面,为支援前线,为加强国防增添无限的力量,并为不久即将到来的大规模的生产建设,积累资金,积累经验,做好准备工作。这更可以说明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开展增产节约运动,是我们河南全省人民的中心任务。

为了贯彻增产节约的方针:

第一,我们必须使增产节约成为广泛的持久的群众性的运动。我们要求在全省上下、公私、各个部门和各种工作上都能贯彻这一方针,使之成为推动一切,提高一切的强大力量。从全省来说,要由各级人民政府,领导人民,依靠人民,主要是依靠工人、农民和革命知识分子,从上到下,从内到外,普遍的进行深入动员,发动全省范围的各阶层的爱国增产节约运动,而且使突击性的群众运动变为经常的工作制度与社会风俗习惯。从上下来说,要由省人民政府起,层层带头,一直贯彻到区乡组织,实行上下监督,互派检查。从公私来说,要先公后私,要有公家作表率,逐渐去影响和推动私人的企业、团体和学校,直至于各界人民。因为增产节约是移风易俗的伟大的政治措施与社会事业,决不是少数入所能担负得了的。

第二,必须像镇压反革命一样,来一个大张旗鼓的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运动,为增产节约开辟道路。各地经验证明:“增产节约运动的最大敌人是贪污浪费和官僚主义,如果贪污浪费现象不能肃清,不但会断送一些干部的前途,而且会妨碍资金的积累,妨碍新民主主义制度的巩固”。各级人民政府负责同志,均应亲自领导,以身作则,先指导干部学习有关文件,打通思想,然后发扬民主,广泛的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反对压制民主,反对压制批评,对于一切贪污浪费和官僚主义的现象,均应该进行无情的揭露,以现实的典型的例子教育广大群众。并要号召所有有贪污浪费行为的人自己坦白,自己检讨,表示改悔的决心。“对贪污案件要按情节轻重给以程度不等的处理。凡是自动坦白,表现真诚悔改的,不论是贪污或浪费、不论是受贿或行贿,政府都将从宽处理,重罪的可以减轻,轻罪的可以减免。但是犯罪而不愿坦白、不知悔改的,将受到严厉处置。”同时要积极奖励那些增产节约模范单位和个人,要表扬爱护公共财产、廉洁奉公的干部和工作人员,以便分清是非界限,明确一个工作人员应该努力的方向。总之,要以整风的精神,严肃的态度,是非分明的政策界限来指导这一运动。

第三,在全省各个城市与广大农村,在工矿企业、贸易、金融、财经部门及机关、部队等方面,要同时贯彻执行爱国增产节约运动,在农业生产方面,争取明年恢复战前最高水平,达到生产原粮180亿斤至190亿斤。在工矿、交通、金融、贸易企业部门,争取在明年为国家增产节约99,089,000万元。连同在全省范围内、公营企业与国家事业机关,估计共可增产节约12亿斤以上的粮食(小麦),几乎和全省一年的公粮一样多。(详增产节约方案)

第四,坚决依照中央及中南编制会议的规定,精简机构、加强经济与文化教育部门、充实下层;集中用人,集中办事;提高工作效率,克服官僚主义。(详增产节约方案)

第五,明确“集中用钱”的方针,首先是发展工业,扶助农业,省要有计划的扩大农具制造,逐步兴修水利,解决燃料肥料问题,制造杀虫药剂,专县举办手工业工厂及小型机器厂。其次,扶助文教、卫生事业和干部训练与疾病治疗工作,对优抚、灾区、老根据地、救济等方面,应在可能条件下增加一些经费。(详增产节约方案)

第六,毛主席曾谆谆指示我们:“在农村中实现土地改革和工厂企业中实现民主改革之后,工人和农民即获得发展其爱国增产的极大积极性,并改善其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可能。只要我们善于团结,教育和依靠工人和农民,我国就一定会出现一个普遍高涨的爱国增产运动。”[1]因此,我们在开展增产节约运动中,便必须结合当前各种群众运动,结合当前正在河南农村2000万人口的地区开展的土地改革复查运动,在1000万人口的地区开展的民主运动,在全省各城市开展的民主改革运动,这样才能够使各种运动互相推动,互相提高,相得益彰,否则是会使工作受损失的。

注[1]《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二册,第482页,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年11月第1版。

[返回索引页面]



Copyright (C) 2024 Marxist-Leninist-Maoist.
Permission is granted to copy, distribute and/or modify this document under the terms of the GNU Free Documentation License, Version 1.3 or any later version published by the Free Software Foundation; with no Invariant Sections, no Front-Cover Texts, and no Back-Cover Texts. A copy of the license is included in the section entitled "GNU Free Documentation Lice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