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1952-8-0 作者:安子文
安子文兹将安子文同志关于劳动就业问题的综合报告转发你们,中央批准这一报告,望各地依据此报告和已公布的政务院关于劳动就业问题的决定,认真进行此项工作。惟在宣传时对解决劳动就业问题的客观有利和还存在一定困难的各种条件及方针政策等,应注意全面解释,避免各种可能发生的误解。这个报告应在党刊上登载。
政务院召开的专门讨论劳动就业问题的会议,自七月二日开始,已于七月十九日闭幕。这个会议经过十八天大会与小会的认真讨论,最后代政务院起草了一个“关于劳动就业问题的决定”,这个决定也已在七月二十五日的政务会议上通过了。此次劳动就业会议一般说来是开得很好的,兹将在这个会议中所了解到的情况、问题及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所应采取的方针、办法,向你作一个综合报告。
三年来,人民政府在解决劳动就业问题上已经做了不少工作,并且获得了显著的成绩。除在接管时对旧公教人员采取了全部包下来的政策外,随着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和各项建设工作的开展,还吸收了约有一百二十万职工和一百万旧知识分子参加各种工作,并使旧军官、旧官吏中的一部分人获得了职业。至于高等学校的毕业学生更是在国家的统一计划下全部被分配了工作。
虽然这样,目前失业半失业问题仍然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据初步估计,全国现有失业半失业人员约有二百八十万左右,其中失业半失业工人约有一百二十万人,失业知识分子约有四十三万人,没有职业或没有正当职业的旧军官约二十万人左右,其他应予安置、救济或改造训练使之就业的老弱残废、流浪儿童、无业游民、乞丐、娼妓等共约有九十八万人。
失业半失业人员所以有如此之多,除一部分旧社会遗留下来的知识分子和旧军官、旧官吏,自身未经改造,或者缺乏专门的知识和技能,在国家各项建设还未大量发展起来以前,尚不能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以及游民、乞丐尚来不及全部劳动改造外,还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第一、土地改革和互助合作运动的发展,使农村中的剩余劳动力增加了,目前这些剩余劳动力不断盲目地流入城市,增加了城市中的失业半失业现象;
第二、工、矿、交通、企业经过生产改革,劳动效率提高,企业中原有的职工有了剩余;同时,由于社会经济不断地进行改组,私营企业中的许多不利于国计民生的行业逐渐被淘汰,造成了新的失业半失业现象;
第三、机关、部队、学校、企业及各种社会团体,不断进行民主改革,工作效率提高,减少了人力浪费的现象;同时,也清除了一部分历史、政治情况复杂、各方面表现不好的人;
第四、三年来,经过各种社会改革运动,人民的觉悟普遍提高,社会风气有很大变化,许多人(特别是城市中的家庭知识妇女)不愿再过不劳而食的寄生生活,要求出来参加工作,这也增加了要求劳动就业的人数。
从上边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目前的失业半失业现象和城乡劳动力过剩的问题,是我们在前进中所遇到的一个时期内的困难,这与反动统治下的失业问题有本质上的不同。随着土地改革、生产改革、民主改革和其他社会改革产生了这些困难,而这些改革本身也就带来了解决这些困难的有利条件。
根据现在的条件,我们对失业问题和城乡劳动力过剩问题应该采取积极的配合国家建设计划全面解决劳动就业问题的方针。假如在过去提出这样的方针,那是不适当的,因为当时生产恢复与发展的速度和规模还没有创造出吸收这样多的人力参加生产和工作的条件。今天的情况则完全不同:
第一、建设的准备时期即将结束,大规模的国家建设,首先是经济建设,即将开始,为了进行建设,就必须要有大批的劳动力和从事各种工作的人员,这个客观需要就是我们全面解决劳动就业问题的基本条件;同时,正因为我们是从国家的建设着眼,而不是从单纯的救济着眼,我们的方针才是积极的。
第二、由于三年来各项工作的进展,特别是清理中层、内层的胜利,“三反”“五反”斗争的胜利和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的逐步开展,工作人员的政治面貌大体已经弄清,群众觉悟普遍提高,积极分子大量涌现出来,领导骨干比任何时候都更为坚强,就使得我们在主观上也有团结、教育、改造这些新吸收进来的人的力量。主客观条件都已具备,所以我们能够提出也应该提出这样的方针。
从具体的出路来看,解决现有的约二百八十多万人的就业问题也是完全可能的。根据中财委五年经济建设计划,五年内共需增加职工三百五十万到四百万人,现在一百二十万失业工人即使全部就业,也还不能满足这个需要,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文化教育事业也必然要有一个广大的发展。除大、中学校需要一批师资外,初等教育的普遍发展和扫除成年文盲工作的大规模开展,更需要极大一批教育工作人员。教育部提出仅在明年一年内,即需要中、小学教师十五万人;而扫除文盲工作,每个乡仅以一个人计算,全国即需要二十万人。只这两项出路,现有四十三万知识分子的就业问题,就可以大部得到解决。
虽有这样一些有利条件,这个问题还不是在短期内就可以完全解决的,这是因为:一方面我们的国家建设事业是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前进的,另一方面,由于新的社会经济改组和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入城市等原因,今后还会有新的失业现象发生。因此,这个积极的,全面解决劳动就业问题的方针,是要经过一个比较长的时间,采取有计划的稳步前进的方法来实现的。
这是总的情况和处理的总方针。下边再把失业工人问题、失业知识分子问题、旧军官、旧官吏问题和老弱残废、流浪儿童、游民、乞丐工娼妓等问题分别报告如下:
第一、失业工人问题:现有的-—百二十多万失业半失业工人中,约有五十万人左右在今后两三个月内就可以就业;约有二十万人左右因已领得解雇费,暂时生活还不成问题;另约有二十八万人已经或即将在政府的以工代赈、还乡生产、转业训练、移民开荒等项措施下,得到参加生产与准备参加生产的机会;最后,需要救济者约二十六万余人。这就是说,在几个月以后,社会上还有四十多万失业工人,其中有几万人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老弱,需要长期进行救济;其余不到四十万人则可在普遍进行登记后集中加以训练,有计划地组织他们参加到生产中去。
对于一切工矿、交通、企业部门,因实行生产改革,合理地提高了劳动效率,因而多余出来的职工,要坚决采取包下来的政策,仍由原企业单位发给原工资(所增加的开支应计入企业成本之内),不得解雇,并利用这种条件,进行分批轮训,提高他们的业务技术与政治文化水平,以备本企业扩大时使用或听候国家统一调配。这一点,对于公私企业是同样适用的。某些国营企业的领导干部,从一时的本位的利益出发,不愿执行包下来的政策,这种思想必须加以克服。
随着经济的改组,某些不利于国计民生的私营企业今后仍会不断被淘汰,因而新的失业半失业现象也不可避免地还会发生。但只要劳动部门和工商管理部门领导得好、控制得严、工会能够保障职工正当利益对资本家进行正确的团结和斗争,贯彻“劳动随资本同时转业”的原则,制止不经劳动部门批准非法解雇工人的现象,那么,这种新的失业半失业对象就可以缩减到最小限度。这少数新的失业工人随时可以登记、训练、组织他们转入其他生产部门。
产生新的失业和半失业工人的最大来源是不断盲目流入城市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这个问题不是三、五年内能够完全解决的。现在一方面应该在农村中为这些剩余劳动力寻找出路(如移民、开荒、兴修水利、改良土壤,提倡精耕细作,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有计划的发展有销路的副业与手工业,进行土产的初步加工,提倡植树造林,养鱼捕鱼和进行各种农村建设等);另一方面要教育县区干部说服农民不要再盲目地向城市流动。今后经济建设大规模开展,劳动后备势必成为一个重大问题。那时,要有计划地组织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训练,源源供应工业的需要。
第二、失业知识分子问题:国民党反动统治崩溃时,所有旧公教人员均由人民政府包下来,遗留在社会上的失业知识分子,解放后经训练,招聘以及个别安置而参加工作等约为一百万人。这些知识分子经过教育改造和实际工作的锻炼,大多数均有进步,真正难改造的只是少数。全国现有的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失业知识分子约有四十三万人,就其原来的社会地位或职业来分析,主要可分为四类:
(一)旧公务人员;
(二)旧文教人员;
(三)家庭知识妇女;
(四)农村中的地主子弟。
现有失业知识分子中,就年龄说,中年人最多;就性别说,城市失业知识分子中,家庭知识妇女占很大比例;就政治思想情况说,有些人开始有觉悟,有些人还很落后,有些人的政治历史情况则比较复杂,在就业思想上很多人留恋原住的大城市,不愿到农村,更不愿到边远地区工作。
解决失业知识分子问题的基本方针应该是教育、改造、使用的方针,并以安置、救济作为辅助的办法。即将开始的大规模的国家建设需要大批知识分子,除必须用点力培养新的青年知识分子外(这当然是主要的),还必须对旧的知识分子加以教育、改造和使用,否则不仅浪费了国家一大宗可用的力量,而且也不能适应目前国家建设的需要。目前很多机关企业不愿继续吸收知识分子参加工作,认为他们政治历史情况复杂,年纪大,妇女多,因而感到麻烦,只希望用现成的年轻的好干部,这是一种不从际实出发和不从全局出发的片面思想,克服这个思想是顺利解决失业知识分子就业问题的必要条件之一。特别是教育、卫生、贸易、合作等部门更应该注意吸收失业知识分子参加工作。
解决失业知识分子问题的办法,除普遍登记,有计划地分批训练外,还要特别注意下述这样一些带政策性的问题:
(一)失业知识分子中,各地都有少数中、上层的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的老年知识分子,在少数民族中,也有这种中、上层的有一定代表性的人物。各地应设立适当的机构和职位来安置他们。
(二)各级政府机关及企业组织中,凡适宜于老年人和妇女担任的工作,而现在由青年担任者,应尽量用老年人和妇女来接替。以后不得在老年人和妇女可以担任的工作上使用青年知识分子。
(三)对于现在要求出来工作的家庭知识妇女,在吸收他们参加工作时,应特别照顾他们有家庭事务拖累的特殊困难,譬如要他们半日工作或每天工作几小时,而给予一定的生活补助等。
(四)最后,在农村中还有相当一批地主家庭出身的知识分子,其中除少数本人是地主以外,绝大多数是地主的子弟,这些人年纪还很轻,他们虽然是在地主家庭长大的,具有地主阶级的思想意识,但并没有直接进行过对农民的剥削,和地主本人还是有区别的,在土地改革后,这些人大多被当地农民管制起来,强制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并且担负很多农村中的杂役,这虽然是农民的一种革命行动,但在对这一批知识分子力量的使用上却是一种浪费,而且在对他们的教育改造上也并不完全有利。因此,应该教育下级干部说服农民,除少数确有反动破坏行为者应该继续加以管制外,对一般属于地主子弟一类的知识分子,应该解除管制,允许他们出来参加失业知识分子的登记和训练,训练后,对于可以分配工作者,应分配工作,并注意在工作中继续教育改造他们。
第三、旧军官、旧官吏的问题:根据各方面的材料,全国解放前的国民党排以上旧军官约共有一百万人左右,其中有十万人左右现在台湾,有十几万人在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中被杀掉了,有二十几万人被捉起来,进行劳动改造,以上三宗共约五十万人,现在留在社会上的还有五十万人左右。
在这五十万人中,约有三十万人(主要是尉级的)已还乡生产,他们在土改中已分得土地,因而已不存在失业问题。这些人今天的主要要求是希望解除对他的管制(绝大部分在还乡后即被农民管制起来)得到行动的自由,根据这种情况,这次会议上决定,仿照富农三年改变成分的办法,只要他们好好劳动生产,遵守政府法令,没任何反动行为,自当地解放之日起已满三年者,经乡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县人民政府批准,就可以改变其旧军官(旧官吏同)的成份,按其所从事的劳动或职业的性质另订新成份,以便更好的改造他们,但对其中确有反动行为的坏分子则仍应继续进行管制,不分别具体情况,一律解除管制的办法是错误的。
流散在城市中的旧军官约有二十万人,其中多为高级和中级军官,而以中级(校级)军官为最多,这些人中有些生活本来就有办法;有些已找到正当职业,但也有相当一部分从事不正当的职业来维持生活,如进行投机倒把,捣卖黄金,贩卖毒品等,这些人对我危害最大,此外,还有一部分人生活确实很困难。对后两种人,我们准备采取教育、改造、使用的方针,经过登记,训练后,帮助他们转业,使他们在劳动中、工作中继续改造自己,同时,公安部门对这一批从事不正当职业的旧军官仍应严密地加以注意,因为他们所从事的不正当职业往往是与反动的政治活动相联系的。对其中危害较大者应依法加以惩处。
旧军官、旧官吏和现有的失业的旧知识分子在某些方面是有共同之点的,这就是思想落后,历史、政治情况复杂,这些人经过普遍登记后应分期、分批集中进行训练。训练内容包括政治与业务两方面,在政治训练方面,除注意改造他们的思想外,还应号召他们忠诚老实的坦白交代自己的历史和政治问题,对他们进行审查。这样作的结果,估计绝大部分是可以改造使用的;但也有少数人过去确有罪行,但又够不上法办的,对这样人应集中起来强迫劳动。最后,还会发现极少数的罪大恶极的反革命分子,应该依法严惩,这是解决劳动就业问题的另一方面的作用。
第四、三年来,机关、部队、学校、企业及各种社会团体不断进行民主改革,清除了相当一批历史政治情况复杂,各方面表现不好的人。其中有少数当时处理时是不慎重的,有些原来虽然清洗,但在被清洗后已有所悔悟,要求重新给以工作的机会,有些至今仍表现很坏。对于上述几种人,在普遍进行失业人员登记时,可一律准予登记,分别加以审查,对其中原来处理不当或清洗后确实有所悔悟者,应给以训练改造,重新使用的机会,对于毫无悔悟,表现很坏,不应参加工作者,则可集中起来,进行劳动改造,以解除社会上的负担。
第五、社会上还有一批丧失劳动力贫苦无依的老弱残废和流浪儿童应有计划的收容教养与分别予以救济,其中有一部分可以从事轻劳动者也可以组织他们生产,补助生活,一九五三年内,每个大中城市,都应着手建立一个教养院,开始收容这些人,并争取在数年内逐步的解决这一问题。
对于有劳动力的游民、乞丐则应集中、强迫劳动改造,对公开的娼妓应一律取缔,集中起来给她们治病,并加以教育改造,然后组织她们转入生产。收容游民、乞丐和取缔公开娼妓的工作争取在一九五三年内基本完成。
为了统一解决劳动就业问题,进而逐步作到统一调配劳动力。中央、大区、省和大城市的人民政府中,均应设立劳动就业委员会,但是要解决这样大的一个社会问题,仅仅靠各级劳动就业委员会的力量是不行的,各级党委及各部门的党组必须重视这问题,并分担责任,才能胜利的完成这个重大任务。
以上报告是否有当请予指示。
来源: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编《统战政策文件汇编》,1958年
Copyright (C) 2024 Marxist-Leninist-Maoist.
Permission is granted to copy, distribute and/or modify this document under the terms of the GNU Free Documentation License, Version 1.3 or any later version published by the Free Software Foundation; with no Invariant Sections, no Front-Cover Texts, and no Back-Cover Texts. A copy of the license is included in the section entitled "GNU Free Documentation Lice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