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1952-2-0 作者:蒋南翔
蒋南翔兹将半个月来燕京大学三反斗争的情形,报告如下:
燕京大学三反初期,学生群众很快发动起来,但教员(包括教授、讲师、助教)跟不上,很多人采取消极观望态度,原因是由于他们对开展三反运动有种种顾虑。有些人自己身上有包袱,抱着“挨整”的情绪,有些人想到燕京下半年将并校,对陆志韦集团仍存依赖幻想,有些人还受着陆志韦的迷惑,认为他是“清高的学者”,对他表示同情。甚至比较进步的分子如翁独健等,也不愿和陆志韦太撕破面皮,斗争不坚决,他们认为燕大的三反斗争只是要“清君侧”,“烧一烧”陆志韦周围的人。
2月初,遵照彭真同志的指示重新部署了燕京的工作,明确提出两个中心口号:(一)坚决把燕京的三反斗争搞彻底。(二)在三反斗争中继续肃清美帝国主义在燕京的影响。进行斗争的基本方针是发动和运用学生群众的力量来推动教师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全校师生按院系编组(每组50人左右),每个教授、讲师都在师生联合的中型小组会上进行自我检讨。
同时在学校当中,重新进行了思想动员,通过群众大会和校内的快报,公开向全体群众交代政策,驳斥谣言,解除大家对三反斗争所存在的顾虑;并加强组织领导,以节约检查委员会名义公开派工作组去协助督促工作。在内部则由工作组和原来燕大的党、团支部负责人,组成临时的党组,统一学校中三反斗争的领导。
在检讨会中,凡能认真检讨错误,揭发材料的,都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化学系教授蔡镏生、新闻系教授蒋荫恩等,检讨的态度比较诚恳,勇敢地暴露思想,群众热烈鼓掌欢迎。态度狡猾,缺乏诚意的检讨,则都逃不过群众的监督,不能过关。
有些检讨会开得很成功。例如赵承信在法学院的师生检讨会上第二次作检讨时(第一次检讨不深刻未能通过),他深刻地检讨了自己的亲美崇美思想,并揭发了美帝国主义利用燕京法学院搜集中国情报的阴谋。他说:燕京法学院依靠美帝国主义捐助的二种基金——燕朴基金和洛氏基金的支持。但燕朴基金的目的,是美帝要调查中国的农村情况,洛氏基金的目的,是美帝要调查中国的劳工生活情况,过去通过燕京法学院师生的调查研究,曾供给了美国许多重要的调查材料,他记得起的有“北京近郊农村状况的研究”、“云南农村及边疆的研究”、“川康边疆的农村研究”、“东北经济情况的调查”(九一八事变时所作)等。在1948年,美国托事部还委托燕大法学院调查中国和北朝鲜的人口,此项调查工作因为东北解放始告中辍。在解放以后,他还于1950年将燕大学生所作的中南矿区调查的照片寄往美国。赵承信自己反省说,由于自己想获得“国际学金”的声誉,所以尽量想把重要的调查研究的成果寄到美国去,以求美国的赏识,现在才认识到这些调查材料寄到美国去,实际上是供给了美帝国主义许多重要情报,自己做了美帝国主义的侵略工具而不自觉,他伤心落泪,表示无限悔恨,会场师生均受感动,很多人痛哭失声,一个学生在激动与悲愤中,当场坦白了自己曾参加国民党和三青团的历史。
两周以来,燕京大学的三反斗争有了比较深入的进展,主要的收获如下:首先是使一直统治着燕京大学的资产阶级思想,特别是崇美思想受到了一次摧毁性的打击,过去燕大有很多学生羡慕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特别是美国的生活方式,有很多学生崇拜亲美崇美和思想上反动落后的教授,如陆志韦、聂崇岐、吴兴华(西语系)、胡经甫等。医预系有位学生吴善浩说:“过去毛泽东思想与胡经甫思想在我的思想中是分庭抗礼的,我觉得毛主席是伟大的,但像胡经甫教授也不坏。”许多医预系的学生都期望自己将来能成为胡经甫——他们称之为“胡经甫标准”。在此次三反斗争中,一般学生所崇拜的教授,都在群众面前公开检讨了自己的错误思想。在群众的揭发批评和自己的觉悟和检讨之下,燕大学生心目中所崇拜的资产阶级的旗帜倒下了,燕大的顽固堡垒如陆志韦、张东荪、聂崇岐等的威信扫地了(16日因有教授揭发聂崇岐、沈迺璋曾辱骂毛主席,引起群众公愤,陆志韦张惶失措,为了洗清自己,已自动宣布将聂、沈二人停职反省)。有一些在寒假中回家的学生最近回到学校,感觉到“燕京的样子变了”,他们想不到燕京那些高傲自负的教授会这样在群众面前公开揭露和批判自己的错误。
第二是绝大多数教员在洗澡过关以后,解除了包袱,提高了觉悟,对三反斗争表现积极,因而已使我们在斗争中团结和争取了教师和学生的最大多数。
第三是揭发和暴露了一些材料,更进一步认清了一些教师的政治面目。
第四是在斗争中锻炼了学校中党、团的领导骨干,提高了党在学校中的威信。教授主动要求党员的帮助,许多人写好检讨报告,再三请党、团员提意见修改。有亲自跑到党支部来请教的,这是过去从来没有过的。
来源:中共中央宣传部《宣传通讯》1952年第8期。
Copyright (C) 2024 Marxist-Leninist-Maoist.
Permission is granted to copy, distribute and/or modify this document under the terms of the GNU Free Documentation License, Version 1.3 or any later version published by the Free Software Foundation; with no Invariant Sections, no Front-Cover Texts, and no Back-Cover Texts. A copy of the license is included in the section entitled "GNU Free Documentation Lice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