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索引页面]

在北京各界庆祝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三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日期:1953-2-13 作者:刘少奇

刘少奇

亲爱的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集会,庆祝伟大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的三周年。这是全中国人民和全苏联人民一致庆祝的日子,也是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一致庆祝的日子。

三年前,毛泽东同志在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后离苏临别演说中说:“我们相互间在中苏两大国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上所建立起来的充分了解与深厚友谊,是难以用言语来形容的。人们可以看得见:业已经过条约固定下来的中苏两大国人民的团结将是永久的,不可破坏的,没有人能够分离的。而这种团结,不但必然要影响中苏两大国的繁荣,而且必然要影响到人类的将来,影响到全世界和平与正义的胜利”[1]。

这个伟大的条约签订之后,到现在已经是三年了。三年来的事实已经充分证明:经过条约固定下来的中苏两大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和团结是更加发展和巩固了。这种友谊和团结,不但对中苏两大国的繁荣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对于全世界的和平与正义的胜利也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影响。日子过得愈久,人们就可以愈加清楚地看到:经过这个条约固定下来的中苏两大国人民的友谊和团结将要给予两国人民以至全人类以何等巨大的影响。

大家都知道,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主要目标是:“共同防止日本帝国主义之再起及日本或其他用任何形式在侵略行为上与日本相勾结的国家之重新侵略”[2]。在当时,人们对于日本帝国主义之再起及日本或其他在侵略行为上与日本相勾结的国家之重新侵略,似乎还以为不是那样具有现实的意义,因而,他们也就忽视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在这一方面的重大意义。在那时,有人说过“割鸡焉用牛刀”的话。这些人似乎认为日本帝国主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失败以后,已经变成了“一只鸡”,已经不能再起了,它以及和它相勾结的国家之重新侵略已经不可能了,杀鸡是不必用牛刀的,那又何必由中苏两大国签订一个庄严的条约来共同防止它的再起和它的重新侵略呢?

但是,这些人显然是错了。时间过了不久,以日本为基地并进行重新武装日本的美帝国主义侵略朝鲜的战争就发动了,而且强占了中国的领土台湾。接着,非法的片面的旧金山对日和约以及为着复活日本军国主义并以进行侵略为目的的“美日安全条约”也签订了。日本反动政府和台湾蒋匪帮的所谓“和约”也签订了。日本军国主义正在开始复活,并已开始重新武装了。若干国家还企图签订以日本军国主义为打手的侵略性的所谓太平洋公约。这一切事实,证明防止日本帝国主义之再起及日本或其他与日本相勾结的国家之重新侵略是具有极为严重的现实意义的。

很显然,就远东目前的形势来说,只要日本帝国主义不能再起,不能发动侵略战争,亚洲其他国家是难于发动战争的。而美帝国主义以及其他任何帝国主义,如果没有日本做为侵略战争的基地,如果没有日本反动统治者的支持和帮助,如果没有广大的日本人力被利用来为侵略战争服务和当炮灰,要在远东进行大规模的侵略战争是不可能的。因此,可以说,只要能够“制止日本或其他直接间接在侵略行为上与日本相勾结的任何国家之重新侵略与破坏和平”[3],那么,远东的和平就有了保证。因此,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为了保证远东和世界的和平,以此作为它的主要目标,是完全有理由的。

目前的形势,一方面,是日本帝国主义正在企图再起,并企图在复仇主义的口号下重新进行侵略;另一方面,是美帝国主义正在重新武装日本,复活日本的军国主义,复活这个第二次世界大战在远东的温床。因此,防止日本帝国主义之再起,防止日本或其他直接间接在侵略行为上与日本相勾结的国家之重新侵略和破坏和平,就成为远东和全世界人民更加严重的任务了。而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在这一方面所起的巨大作用和影响,也就更加显示出来了。正因为如此,所以斯大林同志说:中苏友好同盟“是反对新侵略威胁的可靠保证,是远东及全世界和平的坚强堡垒。”[4]

现在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正因为有了这个条约,有了中苏两大国的友好同盟,所以我们能够胜利地进行抗美援朝斗争,使美帝国主义在朝鲜遭到巨大的失败和困难,因而也就打乱了和推迟了美帝国主义侵略世界的战争的时间表。这就证明了毛泽东同志所说的,经过条约固定下来的中苏两大国人民的团结,对于中苏两大国的繁荣以及对于全世界和平与正义的胜利,是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影响的。而在将来,则还会要继续发生巨大的影响。

大家都知道,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另一个目标,是要“保证以友好合作的精神,并遵照平等、互利、互相尊重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及不干涉对方内政的原则,发展和巩固中苏两国之间的经济与文化关系,彼此给予一切可能的经济援助,并进行必要的经济合作”[5]。三年来的事实也完全证明了:经过条约固定下来的两国之间的这些关系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和巩固。这对于两国的繁荣,特别是对于中国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是有了极大的影响的。

在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同时,签订了关于贷款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协定,苏联以年利百分之一的优惠条件贷款三亿美元给中国。这就给了当时被破坏了的中国经济以重要的援助。

此外,又签订了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及大连的协定,决定将中国长春铁路的一切权利以及属于该路的全部财产,不迟于一九五二年末无偿地移交给中国,并决定苏联军队不迟于一九五二年末从旅顺口海军根据地撤退。现在中国长春铁路的全部财产已经无偿地移交给中国了。这条铁路,现在已成为全中国铁路中管理得最好的一条铁路,因为这条铁路是实行苏联先进办法来管理的。至于旅顺口海军根据地,则由于中国政府的请求延长了共同使用的期限,苏联军队仍然担负着旅顺口地区的防守任务。这些都表示苏联是在忠诚切实地履行它的同盟互助义务的。

中国与苏联关于共同开发新疆的石油和有色金属的协定以及关于共同发展中苏间民用航空的协定,都已经实施了,现在这些共同经营的事业都正在顺利地进行工作。

中苏两国的贸易,三年来,也有了极大的发展。一九五二年我国对苏联的出口,占我全部出口货物总值的百分之五十四,进口则占百分之五十三。这里值得说明一下的是:中国对苏联的出口,一部分是工业原料,绝大部分是农产品,而由苏联进口的货物,则绝大部分是机器、成套的装备以及其他重要的工业交通运输器材。我们两国之间的贸易在新的民主的世界市场的组成中是占有极重要的地位的。

苏联对于我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在技术方面给了极大的援助。现在已有许多有经验的苏联设计专家和技术专家在我国各经济机关和企业中工作着。他们具有高度的国际主义精神,热诚地、毫无保留地帮助了中国人民的建设工作,在技术上解决于我国生产事业中很多重要的问题。我国很多重要工厂的新建、改建和扩建以及其他建筑工程,是由苏联专家设计的。这样,就加快了我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中苏两国人民之间的文化关系,三年来,也有了很大的发展。

在三年中,中国派到苏联去的代表团有二十二个,他们在苏联进行了各种参观和学习。由苏联派到中国的代表团,有十八个,他们和中国广大的人民进行了接触。特别是去年十一月至十二月中苏友好月中,有四个苏联代表团共三百人来中国,他们在中国的二十六个城市进行了活动与演出,他们在中国各地的各界人民中举行了讲演和座谈一百五十八次,听众十七万人,演出一百四十二场,观众九十万人,广播大会二十二次,收听群众有二千五百万人以上,其中的电影代表团有五十次和十一万人进行了会面。在那一个月中,苏联影片曾在中国六十七个城市中放映,观众在一亿人次以上。

三年来,中国翻译和出版了几千种苏联书籍。在苏联用十六种文字翻译了中国书籍一百多种,出版了关于中国的书籍四五百万册。苏联的电影已有一百二十部译成了中国语言,这些影片受到广大的中国人民的热烈的欢迎。

中国已经派了几百个学生到苏联学习,并将在以后还要派大批的学生到苏联去学习。不少的苏联教授已在中国的高等学校中教课。中国学校的课程也将采用苏联的先进经验逐步地加以改革。

这就是说,我们两国之间的文化关系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并在今后还要继续不断地发展。

由于进行这些文化联系以及其他方面的需要,在中国知识分子中已经有了一个很大的学习俄文的高潮,而在苏联,学习中文的人数,也有了增加。这就将为两国人民在今后更加广泛的接触造成更有利的条件。

我们两国之间,在“发展和巩固……经济与文化关系,彼此给予一切可能的经济援助,并进行必要的经济合作”的过程中,是完全按照条约所规定的精神和原则进行的,即“双方保证以友好合作的精神,并遵照平等、互利、互相尊重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及不干涉对方内政的原则”进行的。在这种精神与原则之下进行的彼此之间的经济援助与经济合作以及经济与文化关系的发展,也证实了毛泽东同志所说的,对于中苏两大国的繁荣以及对于全世界和平与正义的胜利,是有了巨大的影响的。

以上这一切的事实都证明:经过条约固定下来的中苏两大国人民的友谊和团结,三年来已经有了极大的发展,而且还要继续不断地发展下去。这种友谊和团结是永久的、牢不可破的、没有人能够分离的,在世界上是无敌的。

我们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和团结为什么能有这样的发展呢?为什么这种友谊和团结是永久的、牢不可破的、没有人能够分离的呢?

因为我们两国之间的友谊和相互关系是与过去历史上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相互关系完全不同的。我们两国之间的关系是建立在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基础之上的,是属于人民的两个国家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兄弟一般的互相帮助的关系,是斯大林和毛泽东的相互关系。在这种关系中,没有资本主义国家之间所必然有的那种尔虞我诈、互相竞争、互相排挤、互相勒索、或者一个压迫和掠夺另外一个的情形。我们两国之间的相互关系正如马林科夫同志所说的:“是各国之间的一种完全新的关系的范例,这种关系是历史上从来不曾有过的。这种关系的基础是平等、经济合作和尊重民族独立的原则。苏联信守它的互助条约,曾经给予而且今后将继续给予这些国家(即各人民民主国家)以援助和支持,使这些国家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6]这种相互关系也正如斯大林同志在论到苏联与各人民民主国家的经济合作时所说的:“这个合作的经验表明,没有一个资本主义国家能像苏联那样给予各人民民主国家以真正的帮助和技术精湛的帮助。问题不仅在于这种帮助是极度便宜的,技术上是头等的。问题首先在于这种合作的基础,是互相帮助和求得共同经济高涨的真诚愿望。”[7]

正因为我们两国之间的相互关系是这样一种关系,所以我们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和团结是永久的、牢不可破的、没有人能够分离的。

在我们共产党人和劳动人民中间,先进者总是要更多地帮助落后者的。苏联在各人民民主国家中是居于显然的先进地位的,因此,就互相帮助这一点来说,苏联总是更多地帮助了我国及其他人民民主国家。我们对于苏联政府和苏联人民给我们国家和人民在各方面的忠诚无私的帮助,表示衷心的感谢。

同志们!苏联是我们的模范,是我们的先生,苏联所走过的道路,就是我们现在和将来所要走的道路。我们今天在庆祝中苏友好同盟继续加强的时候,我们还必须提出向苏联学习的任务。

从今年起,我国已经进入大规模的计划建设的时期。为了把我们国家的建设工作做好,我们必须努力向苏联学习,必须把虚心学习和运用苏联的先进经验看作是推进我们国家建设工作的首要条件之一。毛泽东同志说:“我们要进行伟大的国家建设,我们面前的工作是艰苦的,我们的经验是不够的,因此,要认真学习苏联的先进经验。无论共产党内、共产党外、老干部、新干部、技术人员、知识分子以及工人群众和农民群众。都必须诚心诚意地向苏联学习。我们不仅要学习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理论,而且要学习苏联先进的科学技术。我们要在全国范围内掀起学习苏联的高潮,来建设我们的国家。”[8]为此,全国各机关、各团体、各工厂、各学校、各农村以及人民解放军的各部队,都应该遵照毛泽东同志的指示,认真地展开学习苏联的运动,来迎接我们伟大的国家建设工作。

斯大林同志的伟大著作《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的发表,苏联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9]的举行,给了中国人民在建设自己国家的工作中以不可估量的帮助。全中国的人民对于斯大林著作和苏联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文件的学习,表现了极大的热情。大家从这些文件中正确地认识了当前世界的基本形势,认识了我们的事业为什么必然会胜利,以及要依靠什么方面,依靠什么力量,才能达到胜利。我们应当继续深入这种学习,并由此把全国人民对苏联的学习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

在苏联的援助和苏联先进思想先进经验的照耀下,我们的建设事业是一定会得到胜利的。依靠中苏两大国人民的友好团结和亲密合作,我们是一定能够彻底打败帝国主义的侵略阴谋的。

伟大的牢不可破的中苏友好同盟万岁!

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万岁!

中国人民最敬爱的朋友、全世界劳动人民的领袖和导师斯大林同志万岁!

注 释

[1]见一九五〇年二月二十日《人民日报》。

[2]见《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一九五〇年二月十五日《人民日报》。

[3]见《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一九五〇年二月十五日《人民日报》。

[4]见斯大林《答谢对抗日战争胜利七周年的祝贺》(一九五二年九月二日),一九五二年九月四日《人民日报》。

[5]见《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一九五〇年二月十五日《人民日报》。

[6]见苏联共产党(布)中央委员会书记马林科夫在苏联共产党(布)第十九次代表大会上所作《苏联共产党(布)中央委员会的报告》,一九五二年十月十日《人民日报》。

[7]见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给经济问题讨论会的参加者对于与一九五一年十一月讨论会有关的经济问题的意见》,一九五二年十月三十日《人民日报》。

[8]见毛泽东《在全国政协一届四次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一九五三年二月七日)。这篇讲话原载一九五三年二月八日《人民日报》。一九九九年六月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文集》第六卷中这段话是:“我们现在学习苏联,广泛地学习他们各个部门的先进经验,请他们的顾问来,派我们的留学生去,应该采取什么态度呢?应该采取真心真意的态度,把他们所有的长处都学来,不但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而且学习他们先进的科学技术,一切我们用得着的,统统应该虚心地学习。对于那些在这个问题上因不了解而产生抵触情绪的人,应该说服他们。就是说,应该在全国掀起一个学习苏联的高潮,来建设我们的国家。”

[9]苏联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见本书《关于联共第十九次代表大会的传达》(一九五三年一月)注释[2]。

来源:《建国以来刘少奇文稿第五册(一九五三年一月——一九五三年十二月)》,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档案馆,2005年。

[返回索引页面]



Copyright (C) 2024 Marxist-Leninist-Maoist.
Permission is granted to copy, distribute and/or modify this document under the terms of the GNU Free Documentation License, Version 1.3 or any later version published by the Free Software Foundation; with no Invariant Sections, no Front-Cover Texts, and no Back-Cover Texts. A copy of the license is included in the section entitled "GNU Free Documentation Lice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