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索引页面]

正确认识整顿农村粮食统销工作的必要性

日期:1955-5-20 作者:北京《大公报》财经部主任, 潘静远

北京《大公报》财经部主任、潘静远

各地正在根据中央和国务院“关于加紧整顿粮食统销工作的指示”,认真整顿农村粮食统销工作。这是全党当前的一项紧急重大的任务。由于有些地区在3、4月间已进行了整顿粮食统销的“补课”工作,若干地区又在中央和国务院指示发布后立即采取措施,全国粮食严重超销情况已经开始有了一些好转,但从总的情况来看,农村粮食紧张状况和城乡粮食销售大大超过指标的形势,仍旧相当严重。改变这种情况,还有待于整顿粮食统销工作的深入开展,还有待于全国各地进行艰苦的政治工作和经济工作。

中央和国务院“关于迅速布置粮食统销工作,安定农民生产情绪的紧急指示”中指出:“抓紧供销工作,提倡节约粮食,是今后粮食工作上具有决定性的问题”。两个月以来许多事实,已经很明显很深刻地说明这一指示的正确和重要。正如这个紧急指示中指出的,两年来,我们在粮食的统购统销工作中,着重地抓了购的方面,这是完全对的。不做好粮食统购工作,国家就无法掌握粮源;没有足够的粮食,也就谈不到组织供应,谈不到做好统销。为了做好统购,国家进行了大规模的政治工作和经济工作。农民已经开始改变过去从事粮食自由贸易的习惯,接受和拥护国家统购粮食的社会主义措施。再加上两年工作中所积累的经验,统购工作已逐步走上制度化,特别是最近宣布的粮食定产、定购、定销政策,普遍地受到了农民的欢迎,鼓励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粮食统购方面的成就,是我国在建立社会主义的农产品采购制度方面有决定意义的重大进展。它对保证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事业的进行、保证城乡人民对粮食的合理需要有着巨大的意义。

然而统购工作仅仅解决了国家掌握粮源的问题。于此同时,还必须做好统销工作,解决合理分配的问题。这是因为,我国在目前以至今后相当长的时期中都存在着粮食生产增长赶不上需要增长的供不应求的情况,如果对粮食销售的数量不做认真的控制和合理的安排,就会使国家已经掌握起来的粮食很快地又流散出去和浪费掉,就会造成粮食销售上的混乱,就不能保证合理供应。如果粮食脱销,就会立即引起社会秩序的混乱,物价波动,生产建设事业受到严重影响。正因为如此,贯彻粮食统销政策,保证合理供应,就是我们在相当长时期中粮食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而随着粮食统购工作的逐渐形成制度,随着统购计划数字经过“三定”大体稳定在一定水平以后,抓紧和做好统销工作,提倡和厉行节约粮食,在粮食购销工作中,就愈来愈应当提高重要的地位了。

做好粮食统销工作,是极为重要的;做不好,就有把粮食统购统销的重大成果断送的危险。那些认为统销工作不过是开条子,发票子的简单事情,而不认为它是一项重要的经济工作和政治工作,这种看法是错误的。

当前粮食统销工作,正处在一个十分紧要的关头。这一个粮食年度全国的统销指标已一再增加,超过上个粮食年度约100亿斤。如果照2月、3月和4月上半月的销售情况来看,这样的最大限度的指标也势必要被打破。以今年2、3月份粮食销售数量和去年同期相比,2月份是153%,3月份是129%。去年销售量最大的月份是5月,而今3月份销售量已超出去年5月份销售数量几亿斤,4月份比3月份又有增加。去年粮食销售上也曾有过紧张时期,但今年的紧张程度和去年有着的很大不同。今年供销紧张的季节比过去来得早,因此紧张的时间也就比去年长,紧张的面比去年宽,紧张的地方比去年多,而销售超额的数量也比去年大,库存粮食和去年同期比较的百分比在逐月下降。如果按这个趋势发展下去,最后就会在一些地方出现脱销局面。粮食供应上这种状况必须立即扭转。

形成粮食供销这种紧张情况,是有客观原因的,但更重要的还是主观上的原因,这是由于过去工作中的缺点造成的。例如江苏省海门县粮食销售紧张的81个乡中,只有不到30%的23个乡是因为对应该供应的农户未供应或供应不足而造成紧张的,其余70%以上的乡都是因统销偏松和工作没有做好而造成的。在其他许多地区的调查中也可以看到,因过去工作中重统购轻统销、不重视和遵守统销计划乱发购粮证、忽视粮食节约、用简单办法平均供应、没有及时打击不法分子的破坏活动以及循私舞弊等而造成紧张的事例都是很多的,远超过供应不足造成紧张的事例。

因为这样,就一定要反对那种无视当前粮食情况的严重性的麻痹思想和应付态度,就一定要反对对整顿粮食统销工作的畏难情绪和消极情绪,反对单纯依靠补充销售计划的依赖心理和等待麦收的侥幸心理。只有立即行动起来,坚决贯彻中央和国务院关于加紧整顿粮食统销工作的指示,才能够扭转目前极端反常和危险的状况,才能够战胜将使粮食脱销的严重威胁。

整顿农村粮食统销既是一椿紧急重大的任务,同时有影响到很多农民的切身利益,不发动和依靠群众,贯彻党在农村的阶级路线,只采取简单的行政命令办法,是不可能做好的。

有些同志不敢把粮食销售指标告诉群众,不敢向群众公开宣传统销政策。这是因为他们只看到了统销政策与农民作为小私有者的特点的矛盾的一方面,而没有看到和理解到统销政策和农民根本利益相一致的一方面;因为他们误认为目前一部分农民叫嚷供应粮食是农民思想的主要方面,而没有认识到农民拥护粮食统购统销的思想才真正是主要的方面;因为他们只看到农民一时对供应粮食上的一些抵触所可能产生的暂时的困难,而没有看到经过宣传教育后农民觉悟到统销政策的正确性,因而积极起来检查粮食统销工作情况,维护粮食统销政策正确贯彻的巨大力量。粮食统销政策是保障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顺利进行的,而社会主义工业化则是符合农民的根本利益,并已经在几年来给予农民很多实际利益的;粮食统销政策又是保证农村需粮人民合理供应,限制农村资本主义对贫农和其他缺粮农民剥削,促进农业合作化的,而这些也都是符合农民的根本利益,并有很多农民已经得到实际好处的;通过粮食统销销售到农村的粮食,是为数很大而且还增加着的。因此,把粮食统销政策和销售指标向农民宣传解释,摆明白情况,说清楚道理,指明出路,农民是会拥护和支持整顿粮食统销工作的。有些已经进行过粮食统销、补课的地区,以解放后粮食价格稳定、国家供应粮食数量增加等方面情况和解放前对比,说明粮食统销政策对农民的好处,因而得到大多数农民支持和拥护,压缩了粮食供应量,就是很好的证明。

贫农是坚决拥护统销政策的,在整顿统销工作中应当依靠贫农,同时也应当满足贫农以及其他缺粮农民对粮食供应的合理要求。如果“为压缩销量而压缩销量”,不进行动员教育,不分清缺粮户与不缺粮户的界限,采取一律减少供应或是没有保证缺粮户的供应,那就是错误的。那就不但引起中农不满,而且会引起贫农的不满。中农里面有不少人是不缺粮也叫喊缺粮的,要压缩不应供应的部分粮食,要贯彻农村粮食统销政策,就必须对他们进行耐心的说服教育,使他们认识统销政策的正确性和必要性,然后对他们要求过多的供应的落后行为进行适当批评。过去多买了现在有条件退出的,则根据中央国务院的指示,也可以斟酌情况经过说服教育令其退出一部,以调剂缺粮户的供应。但是对于去年统购后还有余粮的中农和其他余粮户,只能动员他们在完全自愿的前提下和缺粮户互通有无或到粮食市场上调剂,却不应该用行政命令或群众挤逼的办法迫使他们出售。因为这样就会形成“二次统购”,会伤害中农生产积极性,抵销“三定”工作的积极作用,并影响贫农和中农的团结,影响党和中农的关系。对于真正缺粮户必须负责供应。很多粮食紧张的地区,富农、地主和反革命分子的投机和破坏活动很猖狂,他们造谣挑拨、套购或制造黑市,严重影响到农村秩序和物价稳定,因此必须提高警惕,对于其中情节严重、证据确鉴的,应当在群众中揭露,给以严厉的打击。

有些同志怀疑整顿粮食统销是和“三定”办法矛盾,认为“三定”工作缓和了农村的紧张状况,而整顿粮食统销又会增加农村的紧张,影响到我们和中农的关系。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首先当前许多不缺粮农民(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中农)也叫喊缺粮、要求供应,我们是不可能也不应当答应和满足的。如果漫无限制地对这种要求让步,给以满足,就会断送整个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的巨大成就,而必然形成粮食供销脱节、物价飞涨、工农不满的严重紧张局面。我们所以采取紧急措施整顿粮食统销,正是为了防止这种大波动大紧张,正是为了维护统购统销政策,当然也就维护了作为这个政策一部分的“三定”办法。其次,就是在“三定”办法中,“定销”也是一个不可缺少的方面。如果只把统购的数字定下来,而不确定或随意增加统销数字,结果随着统销数字的增长,统购数字也势必要增加,“三定”的办法也就不能贯彻。因此实行“三定”以后,粮食统销计划必须贯彻执行,不容许随意增加。而这次整顿粮食统销工作,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正是确定和贯彻销售计划的开端,正是“定销”的开端。所以整顿粮食统销工作和“三定”办法是相结合的,而不是互相矛盾的,只有在做好整顿粮食统销工作的基础上,“三定”办法才能贯彻。

来源: 中共中央宣传部《宣传通讯》1955年第13期。

[返回索引页面]



Copyright (C) 2024 Marxist-Leninist-Maoist.
Permission is granted to copy, distribute and/or modify this document under the terms of the GNU Free Documentation License, Version 1.3 or any later version published by the Free Software Foundation; with no Invariant Sections, no Front-Cover Texts, and no Back-Cover Texts. A copy of the license is included in the section entitled "GNU Free Documentation Lice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