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索引页面]

廖鲁言“为发展农业的生产和实行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而努力”

日期:1955-7-0 作者:农业部部长, 廖鲁言

农业部部长、廖鲁言

(农业部廖鲁言部长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的发言)

我完全同意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草案,完全同意李富春副总理、李先念副总理、彭德怀副总理、邓子恢副总理和彭真副委员长的报告。

现在,我仅就农业生产、合作化运动和农村情况方面,发表一点意见。

(一)五年计划草案所规定的粮食、棉花、麻、烟、丝、茶、水果、糖料和油料作物以及牲畜、水产等增产指标,是比较可靠的,是可以完成还可以超过的,应该保证完成,力争超过。同时,这些增产指标也是积极的,不是保守的,要完成这些指标,还必须做很大的努力。由于五年计划的头两年都遇到严重的自然灾害,没有完成农业增产计划,后三年的任务就加重了。特别是今年,计划规定:粮食产量比1954年增加200亿斤,棉花增加400万担以上,甘蔗增产16%,烤烟增产38%,等等。任务是艰巨的。保证完成和超额完成今年的计划,对于能不能完成第一个五年的农业发展计划具有重大的意义。如果今年的农业增产指标不能实现,就会增加明年和后年的困难,就会给第一个五年的农业发展计划带来完不成的危险性。所以说,今年是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关键的一年。

从今年的播种情况看,粮食基本完成了播种计划,棉花略有超过,烟、麻和糖料作物的种植面积没有完成原定的计划,但比去年都有增加。除个别地方发生了范围不大的水旱灾情以外,春苗生长一般良好。当前的任务是加强田间管理,除草、追肥,加强同自然灾害做斗争,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力争丰产保收。烟、麻、糖料作物等没有完成播种计划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农业部和有些地方的农业部门抓得不紧,一部分农民,存在着愿意多种粮食的心理;我们的政治工作和经济工作做得不够;而有的技术作物的收购价格还不完全合理,对于农民种植技术作物的积极性也是有影响的。

主要增产粮食和棉花,这是对的;同时也必须按照国家计划增产各种技术作物,繁殖家畜,增加畜产品和水产品。否则,就不能适应工业发展的需要和人民生活增长的需要。在讨论五年计划草案中,许多代表对于保证农业增产的措施,对于增加畜产品和水产品,都提出了许多积极的具体的意见。这充分说明,大家都理解到农业对于发展工业的极端重要性——农业为发展工业提供条件。我们农业工作者和全体农民的任务就是:全面地超额地完成今年的和整个五年的农业增产计划,为实现向社会主义前进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而奋斗。

(二)五年计划草案所规定的工业农业投资的比例是否适当呢?可不可以削减工业投资来增加农业投资呢?

我们认为:工业农业投资的比例是适当的,是根据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总任务规定的,也是符合于我国当前农业生产的具体条件的。

我国农业生产当前的具体条件是甚么呢?

由于我国还是一个工业落后的国家,还不能自己制造农业机器、石油的开采量还很小,所以还不能广泛实行农业机械化。同时,由于工业和技术条件的限制,技术资料的不足,更大规模的水利建设也还不能全面展开。一些应该兴修的较大的水利工程,常常由于技术资料不够,设计做不出来,而一时不能动手。在这样的条件之下,发展农业生产的途径,主要还是依靠互助合作,合理使用劳力,充分利用土地,改进耕作技术,加强抗灾能力,发挥集体生产的优越性,来增加农业生产;在装备方面,还是畜力和新式畜力农具;在水利方面,主要还是打井、修塘和新式水车、抽水机等中小型农田水利;在扩大耕地面积方面,除了各地农民就地开垦小片荒地,兴办少数的国营农场和试办机器开荒以外,也由于农业机器和石油的限制,移民垦种一时还不能大规模地进行。当然,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组织是需要国家贷款扶助的,但贷款也不宜过多。历来的经验证明,贷款过多,就势必助长互助合作组织的浪费,增加它偿还贷款的困难,影响它生产收入的分配,并且可能促使它脱离群众。推广新式农具和兴修农田水利,固然需要国家支出一部分投资和贷款,但更重要的是做好群众工作,把广大农民的人力和财力发挥起来,单纯靠国家出钱是不能解决问题的。由此可见,农业生产的能否增加和增加多少,并不是简单地由国家的农业投资来决定的,在我国工业还不发达,还不能用现代技术装备来重新装备农业的时候,不适当地大量增加农业投资,是没有好处的。

五年计划中用来发展农业生产的投资指标,就是根据目前农业的具体情况规定出来的,五年内农林水利的支出总数为61亿元,除去非农业性的基本建设投资以外,还有55.2亿元,加上军垦费、农村救灾费和农业贷款,国家在五年内用于发展农业生产的支出共84亿元。再加上农民自己用于扩大再生产的投资约100亿元,共184亿元左右,每亩地平均投资10块钱以上。这个数目是不算小的,是同农业生产目前条件下的需要相适应的。

同时,还应该看到:有一部分工业支出,例如建设拖拉机工厂、农具工厂、肥料工厂、农药工厂等投资,虽然列在工业投资的项目之内,实际上是完全用于发展农业生产的。而这些工厂又是在钢铁及其他基础工业发展的前提下才能获得发展,所以这些基础工业的投资中有一部分实际上也是为着发展农业生产的。这些重工业建设的投资,虽然不能立即收到增加当前农业生产的效果,然而是为农业生产进一步的更大规模的发展创造条件的。不仅生产生产资料的重工业的一部分是为着发展农业生产的,而且生产消费资料的轻工业主要也是为农民服务的,因为农民占人口的大多数,特别是在土地改革以后,他们需要大量工业品的供应;还有广大的手工业,在满足农具和农民日用品的需要方面占着重要的地位,绝大部分的手工业是为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服务的。在人们的经济生活中,在社会的生产发展中,农业是不能离开工业的。那种把农业和工业对立起来,把农业投资从整个经济建设投资中完全孤立起来的看法,显然是不正确的。

从根本讲来,工业是农业高度发展的基础。我国农业落后的基本根源就在于还不能制造农业机器,而小农经济在农业中还占着优势地位。因为不能制造农业机器,就不能用现代技术来装备农业,就不能大大提高农业生产力;因为小生产的农民分散耕种小块土地,也就不能使用农业机器和现代技术,不能大大发展农业生产,所以改变我国农业落后状态的根本道路,是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实行对小农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拖拉机、抽水机、化学肥料等等,都是靠工业供给的。只有在工业化的基础之上,农业的生产力才能大大提高。如果我们削减工业投资,增加农业投资,其结果就是推迟社会主义工业化。如果把工业化推迟了,难道可以完全采用进口农业机器的办法来开垦几万万亩荒地,来使我国的十几万万亩土地实现机械化么?可以用进口化学肥料来满足施肥的要求么?这显然是不能设想的。所以,削减工业投资,增加农业投资的办法,也就是使我国农业的装备落后的状态继续落后下去,对于发展农业生产而言,这是本末倒置的。推迟社会主义工业化,是违反农民的最大利益的,是违反全体人民的最大利益的,是违反总路线的。因此,我们不能采取削减工业投资的办法来增加农业投资。我们认为,五年计划所规定的工业农业投资的比例是适当的。

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不在可能范围内尽量争取农业投资的增加。相反地,最近由于坚决执行了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关于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指示,节省出大量的资金,因而就增加了5亿元(还可能更多些)的投资到农林水利方面来,主要用于开荒、移民和水利建设;并且在农业贷款方面已经决定增加贫农合作基金贷款2亿元,还将增加一笔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基本建设贷款。这并不是削减工业投资来增加农业投资,而是把节省出来的资金的一部分增加到工业建设方面,也增加到农业建设方面。

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把各方面可以节省的钱都用来发展生产,这正是社会主义积累的根本原则。从这个方面讲,各级农业部门及其所属的国营农业、牧业、水产企业和事业单位中存在着的浪费现象是十分严重的,是不符合社会主义资金积累的要求的,我们农业部的领导工作是有缺点的,必须检查纠正。

(三)农业合作化运动是不是搞得不好,损害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呢?

我们认为不是这样。李富春副总理的报告中对于农业合作化运动做了恰当的估计。几年来,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成绩是很大的,在农村任务十分繁重的条件下,每年都按计划地并且超额地完成了建社任务。到今年春耕以前,全国已经发展到67万多个社。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已经成为广大农民群众的实际行动。这些农业生产合作社,90%以上是巩固的。从生产上看,去年春耕以前成立起来的十多万个老社,80%是增产的;50几万个新社中,麦收增产,春苗生长良好的社也占绝大多数。农业生产合作社增产的优越性更广泛地在群众中表现出来了。最近各地整顿农业生产合作社的结果,减少的社数不到5%,保持下来的农业生产合作社约有65万个,入社的农户有1,500多万户,约占全国农户总数的14%。这就充分证明:在去冬今春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大发展中,一般是健康的正常的,只有个别的县和少数县的部分乡村发展得较粗较急,问题较多。有些省县虽然入社农户的比例较大,社数较多,例如山西省入社农户已经占全省农户总数的40%,山东莒南县已经有1,230个社;但是,问题并不多,不能巩固的社极少,这也证明发展是正常的。

由于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大发展,也带动互助组有了很大的发展,全国各地参加互助组的农户和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农户加在一起约占全国农户总数的三分之二。贫农和由贫雇农上升的新中农,一般是积极拥护合作化,要求办社;老中农的一部分还在犹疑观望,另一部分已经被吸引到合作化运动方面来。互助合作走社会主义的道路已经成为农村中的主要潮流,现有的这一大批农业生产合作社就是引导广大农民继续向社会主义前进的有力阵地。

当然,在农业合作化运动的胜利前进中,不是没有缺点的。在一些地方,曾经发生过强迫命令、违反自愿互利政策的错误,或者还存在着经营管理不善、生产组织不好等缺点。我们认为,这是运动胜利前进中所发生的局部的缺点和错误,是难以完全避免的。我们并不隐讳这些缺点和错误,而是公开地批评它,目的是纠正错误,改进缺点,更健康地更有信心地胜利前进。

必须了解:经过互助合作的道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不仅是贫农的根本利益,也是中农的根本利益;不仅贫农积极拥护社会主义,中农也是劳动人民,也可以在工人阶级领导之下走向社会主义。因为小生产的农民,只有组织起来,互助合作,走社会主义的道路,才能永远摆脱贫困,大家共同富裕起来。特别是我国的农民,由于人口众多而耕地不足,除了合作起来,合理使用劳力,充分利用土地,发展农林牧相结合的多种经济和副业生产,并进行有组织的开荒移民,扩大耕地面积以外,还有甚么别的出路呢?

我们必须积极巩固已经建立起来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并积极发展新社。解放较晚的地区,农业生产合作社数量较少,必须积极发展。老解放区农业生产合作社并不多的地方也要积极发展,空白乡村更要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数量不少,但运动健康正常的地方也应该继续发展,不要停止不前,至于个别地方,农业生产合作社数量较大,质量不好,问题较多,就应该大力做好现有社的巩固工作,在巩固的基础上再行发展。今后两三年内是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关键时期,必须在此时期内,为合作化运动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关于农民生活问题,陈云副总理在21日关于粮食问题的发言中,已作了概要的分析。现在我根据许多具体的材料,再来作一些补充的说明。

由于完成了土地改革,也由于在土地改革完成以后紧接着就开展了互助合作运动,发展了农业生产,农村的阶级状况已经有了根本的改变,农民的生活已经有了显著的提高。除了约占农村人口10%左右的原来的地主和富农以外,过去是:中农.在农村人口中占20—30%,贫农和雇农占60—70%;在一部分土地比较分散的地区,中农占30—40%,贫农和雇农占50—60%。现在,在老解放区,贫农只占10—20%,新老中农占70—80%;在晚解放区,新老中农占60%,贫农占30%。这就是说,在老解放区,原来的贫农中已有四分之三以至五分之四以上上升为新中农;在晚解放区,原来的贫农中也有一半以上上升为新中农了。而且,现在贫农的经济地位,同过去的贫农也有很大的差别。现有的贫农,都有自己的一份土地,耕畜农具等生产资料虽然是不齐全的,但也有相当的一部分,穿衣吃饭以至文化卫生生活也比过去提高很多。所以,可以肯定地说,几年来农民的生活是普遍改善了。

另一方面,把几笔大账算一算,也可以清楚看出农民的生活是普遍改善的。首先,农民在土地改革中除分得约7万万亩土地以外,还分得大量的牲畜、农具、粮食、房屋等经济果实,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不必细讲了。第二,几年以来的农业生产是不断增加的,如果以1949年农业和农村副业的总产值作为100,1952年增加到148.5%,1953和1954两年又较1952年有所增加。按1952年的农业和农村副业的生产总值483亿9000万元计算,除去农村中的非农业人口,按农户平均,每户收入约450元,而1949年每户收入平均还不到300元。第三,解放以前,土地改革以前,农民每年要交700亿斤左右粮食的地租,还要交计算不清的苛捐杂税,现在这些都已经取消了,农民的生产收入全是农民自己的;公粮负担又比较轻,按1952年计算,全国公粮总数还占不到当年粮食总产量的13%,折成货币还不到当年农业和农村副业总产值的7%,1952年以来生产逐年增加,负担却大体固定在1952年的水平。第四,由于物价稳定以及国营商业和农村供销合作事业的发展,大大减除了私商对农民的中间剥削。单从取消粮食的季节差价这一项事看,缺粮的农民,经济作物区的农民和牧民、渔民、盐民等每年所得的利益至少合粮食20亿斤。第五,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是保证全国城乡人民的粮食供应,并不是压低农民的粮食消费水平。按1954年计算,全年粮食总产量为3,390亿斤原粮,从公粮和购粮的总数中,减去又回销到农村中去的粮食,实际为533亿斤商品粮,合原粮620亿斤;征粮和统购以后,留在农民手中的粮食,加上又回销到农村中去的粮食,合计为2,770亿斤原粮,全部农村人口不到5亿,平均每人合560斤原粮,其中的薯类还是按4斤折1斤计算的。按照目前农村的粮食消费水平,这个数目是够用的。难道旧社会的贫农和一般中农连大人带小孩平均每人一年能有这么多的粮食么?显然是没有的。第六,农民的购买力也是逐年提高的,1952年乡村居民购买各种商品的货币支出约为154.2亿元,每人平均31.1元,1953年为189.7亿元,每人平均37.5元;1954年为220.2亿元,每人平均42.8元。以上这几笔大账,完全证明农民的生活是逐年改善的。

当然,目前农民的生活水平,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都还是不高的,虽然比起解放以前改善很多,但比起社会主义的苏联人民的生活水平还差得很远,我国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还是低的。中国共产党和毛主席领导中国革命的目的,正是为了不断地普遍地提高全国人民的生活。

就农民而言,当农民还没有土地,受地主阶级的封建剥削,饥寒交迫的时候,中国共产党和毛主席就领导农民为消灭地主阶级,获得土地而斗争。当地主阶级已被消灭,农民已经取得土地,中国共产党、人民政府和毛主席就大力扶助农民发展农业生产,并积极领导农民走社会主义的道路,避免资本主义的剥削。因为,只有社会主义才是引导农民到幸福生活的康庄大道。建设社会主义是全体人民的最大利益,也是农民的最大利益。为了更美好的幸福的未来,农民必须和全国人民一起艰苦奋斗,建设社会主义。

正当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毛主席的领导之下,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的时候,特别是在今年春天以来的最近这一个时期中,在农村问题上,曾经出现了一些错误的议论。有些人认为农业合作化搞得很不好,粮食工作做得很不好,损害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甚至有人重复所谓“农民生活在九地之下”的谬论,这显然是不符事实的,是完全错误的。抱有这种看法的人,绝大多数是由于看问题的片面性,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看工作中的局部的缺点和错误,而对于缺点错误的范围和程度缺乏比较分析,对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运动的伟大成绩估计不足;但他们的出发点是好的,是希望把事情办好的。我们对于这种人应该听取他们的意见,接受他们的正确的批评,同时说明情况,帮助他们弄清问题,和他们共同努力改进工作。另有极少数的分子,从他们原来的地主资产阶级的立场出发去观察问题,对于成绩方面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对于缺点和错误方面喜形于色,奔走相告;有人甚至故意歪曲事实,借端攻击,抵抗社会主义;其中还混有一些反革命分子的造谣挑拨,阴谋破坏。全国人民必须驳斥地主阶级分子和某些资产阶级分子的叫嚣,警惕和制止反革命分子的阴谋活动。地主阶级分子和某些资产阶级分子想使农民离开社会主义的道路,想把农民引导到资本主义的企图,一定会像他们过去企图维护封建势力,阻止农民的土地改革一样,遭到农民的抛弃。因为凡是有觉悟的农民都知道资本主义的道路,对广大农民说来,就是贫穷破产的道路。

六万万中国人民自己动手创造自己的社会主义的幸福生活,是任何力量所阻挡不住的。全体人民一定在中国共产党和毛主席的领导之下,坚定不移地为实现我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而斗争,信心百倍地向社会主义胜利前进。

来源:选自《农业工作文件选辑》(195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编1956年8月版。

[返回索引页面]



Copyright (C) 2024 Marxist-Leninist-Maoist.
Permission is granted to copy, distribute and/or modify this document under the terms of the GNU Free Documentation License, Version 1.3 or any later version published by the Free Software Foundation; with no Invariant Sections, no Front-Cover Texts, and no Back-Cover Texts. A copy of the license is included in the section entitled "GNU Free Documentation Lice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