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共中央批转国家农委党组报送的《关于农村工作问题座谈会纪要》的通知   (各省、市、自治区党委,各大军区、省军区、野战军党委,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委党委、党组,军委各总部、各军兵种党委,各人民团体党组:)   中央同意国家农委党组关于农村工作问题座谈会的纪要。请各省、市、自治区结合本地具体情况,参酌执行。有什么不同意见,望报告中央。对于“中共中央加快农业发展的决定”(草案),有什么修改意见,望于五月一日以前报告中央。    中共中央一九七九年四月三日   ((此件发至公社党委)) ## 国家农委党组报送的《关于农村工作问题座谈会纪要》   (党中央:)   三月十二日到二十四日,我们邀请七省农村工作部门和三个县的负责同志,就当前农村中的一些迫切问题进行了座谈。现将座谈会纪要报上。如无不当,建议批转全国各地。    国家农委党组一九七九年三月二十九日 ## 关于农村工作问题座谈会纪要   三月十二日到二十四日,国家农委邀请广东,湖南、四川、江苏、安徽、河北、吉林七省农村工作部门和安徽全椒、广东博罗、四川广汉三个县委的负责同志,就传达贯彻三中全会精神和当前农村工作的一些问题,交流了情况,议论了一些问题。三月二十日下午,华国锋同志听取了会议情况的汇报,并作了重要讲话。 ## 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文件,到二月下旬,已在各县召开的三级、或四级干部会上做了传达,现已普遍传达到群众。会议公报和两个农业文件,受到农村干部和群众的热烈拥护,被称为“抢救农业、富国裕民的文件”,“多年来最好的文件”。对于尊重生产队的自主权,提高农产品价格,贯彻按劳分配原则,坚持“大集体、小自由”等项政策,反映强烈,同声叫好。干部、群众思想更加解放了,搞好集体生产的劲头大了,关心集体的好人好事多了。人们精神奋发,都在讨论如何广开门路,把生产搞好,把集体经济搞活。市场活跃,生活安定。许多奋战在农业第一线的基层干部说:“党中央知道我们辛苦了,文件上专门写了一段话,说明对我们很关心!”广大社员信心倍增地说:“照这样干下去,大有奔头,农村肯定会大变样!”   去年的农业生产很好。而且是在大旱之年获得丰收的。据各省最近上报数字,去年粮食总产六○八三亿斤,比一九七七年增产百分之七点六。其他经济作物产量和牲猪饲养量都有增长。多数地方,社员从集体分配的收入和口粮,都有所提高。这是华国锋同志为首的党中央领导全党粉碎“四人帮”以来,抓纲治国的巨大成效。到会同志分析了获得丰收的具体原因,主要是批判了林彪、“四人帮”,落实了干部政策,调整加强了领导班子,解放了干部思想,落实党的农村经济政策,扭转了一平二调、瞎指挥的歪风;整顿并加强了人民公社的经营管理,贯彻按劳分配原则,调动了广大社员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同时,进一步落实了以农业为基础的方针,国家增加了对农业的物质支援,去年,全国仅化肥就增加了一千万吨。多年来兴修的水利和农田基本建设工程,发挥了显著的效益。一些省大力加强了商品粮基地的建设,确保了这类地区的丰收,也是一条很好的经验。   现在,全国更加安定团结,党的三中全会各项决定正在大力贯彻执行。目前虽然有一部分地区旱情仍然严重,但就全国来说,有利条件很多,夺取今年农业丰收大有希望。   大家反映,目前形势大好。但在工作着重点的转移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需要我们去研究解决;也会有一些消极现象,需要引起大家的注意和防止。   有些干部,十多年来,受林彪、“四人帮”极左路线的影响较深,完全从禁锢中解放出来,需要有一个过程。少数同志,对党的政策有误解,感到有些事“现在批的正是过去干的,现在干的都是过去批的”,划不清是非界线。有的说,现在的政策“好是好,就怕长不了”,“再来反复,又给戴上右倾帽子”。有的说,“这套政策就是右了,过头了,早晚还得回来,不如先看看再说”。前者怕变,后者等变,共同的表现是怀疑观望,迟疑不前。还有的感到“老办法不灵,新办法不明,蛮办法不行”,反对了“长官意志”,却又变成“没有意志的长官”,该抓的工作不敢抓,该管的事情不敢管。   当前的着眼点,还是要继续肃清林彪、“四人帮”的流毒影响,引导干部群众总结历史经验,进一步解放思想,划清是非界线,全面地准确地宣传、贯彻执行党的政策。同时,也要十分注意已经出现的新问题,防止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   农村中还有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有的地方投机倒把、封建迷信活动抬头;少数没有改造好的四类分子利用落实党的政策反攻倒算;少数地方,发生了“分队风”,有的还搞了分田单干。有些地方,历史遗留问题很多,处理不当,可能成为不安定因素。   去年虽然取得了丰收,但不能忘记大部分社队经济基础还是很薄弱的。有的社队,增产不增收。还有一些减产地区和穷队、穷户,口粮青黄不接,生产生活都有困难,简单再生产也很难维持下去,需要给予特殊关注和帮助;同时,要鼓励他们继续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 ## 二   座谈会比较集中地讨论了建立健全生产责任制的问题。大家认为,这是关系到贯彻按劳分配原则,调动社员劳动积极性的大问题,也是当前争论较多的一个问题。前几年,相当多的地方,由于林彪、“四人帮”极左路线的干扰破坏,劳动组织上责任不明,劳动报酬上平均主义的现象很严重。出工不出力,质量无保证,大大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粉碎“四人帮”以来,各地在落实农村经济政策中,逐步恢复了经过多年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办法,认真总结和推广了一些先进社队的好经验,这对于调动群众的积极性,获得去年农业丰收,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三中全会以后,不少地方,积极试验和推广包工到作业组,联系产量的责任制。各地对是否实行联系产量责任制,和如何具体实行这种责任制,有不同意见。会上,经过讨论,大体取得一致意见:   (一)充分发挥集体经济的优越性,调动社员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加快农业发展速度,这是建立健全生产责任制的根本出发点。在坚持生产资料集体所有,坚持劳动力统一使用,坚持生产队统一核算、统一分配的前提下,实行生产责任制的具体办法,应当按照本地具体条件,由社员民主讨论决定。我国是一个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大国,各地自然条件、耕作制度不同,生产队规模大小、土地劳力耕畜多少不同,经营项目、群众觉悟、干部管理经验和机械化水平等方面,千差万别。生产责任制的形式,必然是多种多样。即使在一个大队、一个生产队内,也不可能只实行一种办法。因此绝对不可以强求整齐划一,搞“一刀切”。   (二)目前多数地方,还是实行分组作业,小段包工,按定额计酬的办法。不少地方积累了一些好的经验。对这种办法,群众满意,没有要求改变的,就要继续实行,总结提高,把它进一步办好。现在,各地实行的联系产量责任制,具体办法也多种多样:有的是田间管理包工到组,田头估产,评定奖惩;有的是小宗或单项作物,如棉花、油菜、花生、烟叶等经济作物,田间管理责任到人,联系产量,评定奖励。还有的实行常年包工包产到组,耕牛和大农具一般包给作业组管理使用(离生产队较远的小山村宜于实行这种办法);也有的由生产队统一管理,交作业组使用。大家认为,这三种办法,只要群众拥护,都可以试行。还有的地方,基层干部和群众不同意实行联系产量责任制的,也不要硬性推广。不论实行那种办法,除特殊情况经县委批准者以外,都不许包产到户,不许划小核算单位,一律不许分田单干。   (三)必须注意保持人民公社体制的稳定。人民公社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制度基本上是适合我国农村现状的。从绝大多数地区看来,现在生产队的规模是适宜的,一般不要变动。个别规模过大,确实需要调整的,要按新修改的《六十条》的规定,要经过县级领导机关批准。目前以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的,生产搞得好,群众满意的,要继续办好不要轻易改变;那些生产搞得不好,不适应当地生产条件,群众不满意的,可以有领导地改为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少数地区出现的分队现象,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应该调查原因,分别情况,本着上述原则,予以解决。   (四)包产到户,是指把主要作物的全部农活由个人承担,产量多少也完全由个人负责。它失去了集体劳动和统一经营的好处,即使还承认集体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承认集体统一核算和分配的必要性,但在否定统一经营这一点上,本质上和分田单干没有多少差别,所以是一种倒退。搞了包产到户、分田单干的地方,要积极引导农民重新组织起来。至于喂养家畜、家禽、管理鱼塘、经营小宗作物等农活,实行个人岗位责任制,并且规定产量(产值),实行超产奖励,是统一经营下的专业化生产,不是对统一经营的否定,应当允许。深山、偏僻地区的孤门独户,实行包产到户,也应当许可。   (五)不论实行哪种办法,都必须加强领导,不能放任自流。在划分作业组的时候,生产队应按社会主义集体劳动原则,合理搭配劳力;对缺乏劳动力的户特别是军、烈属,要作妥善安排;防止“自由结合”,出现兄弟组、家族组,排斥困难户。要及时解决生产过程中出现的矛盾,搞好作业组之间的协作和团结。要保证生产队制定的生产计划和技术措施的贯彻执行,应该加强而不是削弱统一经营管理。   (六)我们在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方面的经验还很不够。过去合作化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曾有过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应该加以总结,推广那些成功的,避免那些失败的,使大家的认识更加统一,工作更加完善起来。今后随着农业现代化和生产专业化的发展,将要求建立更加适应社会主义大农业的科学的劳动组织和生产责任制。我们必须在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充分发挥集体经济优越性的前提下,不断地解决新矛盾、新问题,多方面进行试验,不断总结经验,以利于巩固人民公社制度,发展生产,推进农业现代化。   (七)现在春耕已到,不论采用什么形式的责任制,都要很快定下来,以便稳定生产关系,全力投入春耕。即使有些做法需要加以纠正,也要坚持群众路线,对群众进行耐心的思想工作。要体谅一些地区农民深受责任不明、平均主义之害的苦衷,和他们一起探讨有效的办法。如果一时说不服,也不要勉强去纠正,更不能搞批判斗争。可以让他们在实践中去总结经验,明确是非好坏。应当热情地帮助他们解决困难,搞好春耕生产。 ## 三   会议上,大家围绕工作重点的转移,贯彻三中全会两个农业文件,争取今年农业丰收,提出了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今年是全党工作重点转移的第一年,争取农业在去年丰收的基础上再获得新的丰收,是一项关系全局的大事,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这就迫切要求集中领导精力,不违农时地打好春耕生产这一仗,为全年丰收创造条件。   由于林彪、“四人帮”的干扰破坏,农村中百乱待理,百废待兴,要在一个短时间内,一举解决所有问题是困难的。当前农村工作,必须突出春耕生产这个中心,分别轻重缓急,合理安排。及时解决历史遗留的各类问题,包括纠正冤、假、错案,落实党的政策,既有利于安定团结,又可解放一批干部增强领导力量,一定要积极做好。但因工作量很大,挤在一个时间很难办好,只能分别轻重缓急,分步、分批去完成。有些可以放在秋前农事空隙或今冬明春去解决。有的地方,在县、社党委统一领导下,建立两套班子,以一部分力量抓落实政策,用更大力量领导生产,这也是可行的。但在大忙季节,也必须保证不误农时。各级领导在纠正冤假错案时,应旗帜鲜明地支持受害者和群众的合理要求,又必须做好思想工作,说服他们顾全大局,支持领导有步骤地解决问题。要相信只要讲清道理,他们是通情达理的,能够和我们共同维护生产秩序、工作秩序和社会秩序的。   省地县各级和有关部门,都要抽调干部深入农村,特别要深入工作后进或历史遗留问题较多的地区,帮助搞好春耕生产。大家认为,领导机关派工作队或干部深入基层、深入生产第一线,调查研究,帮助工作,是多年来的好经验;即使在过去一个时期,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发生过一些偏差,也要具体分析,区分是工作路线、工作方针问题,还是组织形式或工作作风问题,实事求是地总结经验教训,不要笼统地否定工作队。有错误,领导上要承担责任,不能不适当的责备工作队、工作组。   (二)要把三中全会两个农业文件的学习作为一个长期任务。目前,两个文件只是初步传达到群众,还没有深入学习。只有学习深入了,干部、群众的一些思想认识问题,才能获得正确解决,工作才能做好。春耕大忙以后,各地应做出计划,采用办党校、办轮训班、农村夜校、分片宣讲等多种形式,继续组织学习。学习方法:以文件为武器,联系实际,总结经验,提高认识,拨乱反正,逐条逐项落实。   各省、市、自治区都应该有重点地进行必要的调查研究和试点,召开有关的座谈会,对文件提出修改意见。按照中央的要求及时上报。   (三)要密切注意穷社、穷队的情况。这些地区,一般是集体经济底子甚薄,生产长期上不去,群众生活有困难。这次粮食和其他农副产品提价,他们受益不多。吃返销粮食的地方,困难更大。各级领导、各个部门都应该帮助他们广开门路,因地制宜地发展生产,增加收入。在执行政策上过去有不利于穷社、穷队的,要适当调整。在财力、物力、技术上,给予必要的扶持。   有计划有重点地搞好商品生产基地的建设,提高这些地方粮食、经济作物、畜牧业等各类产品的商品率。这不但可以增加国家的经济力量,也可以间接地减轻贫困地区的负担,有利于他们逐步摆脱贫困。基地建设没有规划的,要做出规划;已经做出规划的,即应开始行动,有多少财物,办多少事,不要等待。   (四)要重视对农村基层干部的教育和培训,提高农业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各地要利用原五·七干校做基地,或者依托各级党校、农业学校,分期分批训练县、社、队干部和财会人员。争取在二、三年内把所有社、队干部基本上轮训一遍,逐步把他们培养成建设现代化大农业的骨干力量。   (五)去年以来,特别是学习三中全会文件中,各地提出一些重大问题要求答复。这次会议,大家就以下两个问题谈了看法。   一是按照党的政策,给一部分改造好的地主、富农分子摘掉帽子以后,党的依靠贫农、下中农,团结中农和所有社员的阶级路线还提不提?多数同志认为,当前农村仍然存在阶级斗争,党在农村的阶级路线还要讲。这样做,并不妨碍就现阶段阶级关系、阶级斗争与农村阶级路线等问题进行调查研究与理论探讨。大家认为,对大部分地主、富农摘掉帽子,正是贫下中农按照党的政策实行监督改造的结果。各地给地富摘帽,必须依靠贫下中农,由贫下中农充分讨论通过。与此相联系,有的地方曾经建议撤销各级贫下中农协会组织,大家认为,目前以继续不动为宜。   关于学大寨的问题。大家一致认为,周恩来总理在一九六四年概括的大寨“政治挂帅、思想领先的原则,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爱国家、爱集体的共产主义风格”,仍然是我国农民和农村干部努力学习的方向,在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应当继续坚持和发扬。过去,各地在农业学大寨、普及大寨县运动中,已经有了许多先进典型。今后,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伟大革命中,必将涌现更多的新典型提供多方面的新经验,各地应当和以总结评比、表扬并因地制宜地推广。但对不顾本地条件,照搬照抄,组织大队人马长途参观,召开过多会议等形式主义、铺张浪费的做法,应当坚决改正。    中共中央办公厅一九七九年四月八日发出共印五一、八六四份。   ((根据中央文件原件打印))   · 来源:   根据中央文件原件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