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共中央批转教育部党组、青年团中央关于当前中小学毕业生工作的一些情况和问题的报告   (各省市委、自治区党委:)   现将教育部党组和青年团中央《关于当前中小学毕业生工作的一些情况和问题的报告》转给你们参阅。   现在已经到暑假了,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抓紧时间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毕业生就业和学习的宣传教育工作和组织安排的准备工作。特别是在升学考试以后这段时间,最容易发生问题,各地必须切实注意积极想办法,多做工作,尽可能地防止学生闹事。对于城市不能安排的中小学毕业生下乡参加农业生产问题,应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应先摸清农村情况,然后制定具体的安排计划。    中央1957年8月1日   (这个文件可转发至县,并可登党刊) ## 关于当前中小学毕业生工作的一些情况和问题的报告   (中央:)   教育部和团中央最近联合召开了8个省和8个大中城市关于中小学毕业生工作的汇报会议,并且对有关问题作了些研究。现将当前的一些情况和我们的意见报告如后。   一、关于安排问题。自《人民日报》“四八”社论和中央关于安排不能升学的中小学毕业生的通知下达以后,各地都组织了力量,研究和布置了安排计划,积极找寻门路,做了不少工作。当前最突出的问题是如何准备和组织家在城市的中小学毕业生下乡的问题。这个工作,武汉市抓得比较早,他们已经于6月18日组织了第一批参加自学的高小毕业生81人下乡参加农业社,还有个别初中毕业生自发地和郊区农业社联系好了去到社中。根据武汉市的工作经验和其他城市的一些调查,组织城市学生下乡的道路是可行的,但是阻力很大,困难不少,需要大力进行工作。   各地调查的情况表明,目前许多大中城市的郊区和不少农村都是缺少劳动力的。有些地方虽然地少人多,但需要实行精耕细作和发展副业,也可以安插一部分劳动力。1956年工厂和学校大量招人,已经回到农村的青年学生又外流不少,因而农村对中小学毕业生特别感到需要。不少农民对于乡里年青人都往出跑,在家数量越来越少了,女孩子也都往城里嫁的情形不满。有些乡村听说要安排城市学生下乡生产,老年人和青年人都表示欢迎,认为这是安定农村人心,改变青年外流现象,活跃农村生活的一个好办法。   城市学生下乡的疑虑是很多的,他们提出了许多问题要求解答,比如:住在哪里吃什么饭,怎么干活,得多少工分,有零花钱没有,害病怎么办,怎样学习,多久看一次电影,能否回家看妈妈,等等。总之,是对城市的依恋和对农村的畏惧。父母们则担心儿女去到农村,人地两生,举目无亲,怕孩子伤身体,受歧视。因此,在组织学生下乡时,应当反复向他们和家庭介绍农村的真实情况,并且可以先组织他们到农业社进行参观和实习,使他们经过反复思考后,最后下定决心,切实做到本人自觉自愿,家庭完全同意。而且一般地应当首先选择那些家庭比较贫寒和本人思想觉悟较高的先下乡去,以便于巩固下来,作出好的样子。   在学生下乡前后,农业生产合作社里面也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宣传教育和组织安排工作。农民对于学生下乡虽然一般地表示欢迎,但也有不少怀疑,如怕城里人不好带领,好吃懒做,占他们的便宜,以及怕搞不长久等等。这需要反复地向农民解释为什么要组织城市学生下乡的道理,特别要使他们了解到下乡的学生都还是生手,农业社的重要责任,就是要逐渐地把他们培养成熟练的劳动力,使农民抱着欢迎和支持的态度,积极地帮助下乡学生学习生产技术,习惯农村生活,搞好群众关系,逐渐做到安家立业,定居下来。由于郊区和城市的生活相差不远,因此首先组织学生到郊区是比较合适的。而且应当选择一些基础比较稳固的社,把学生首先分散安置在积极分子的家里面住。这样也才便于巩固下来。   武汉市郊区的农业社一般收入较高,学生下乡以后,只要老老实实地劳动,估计不久以后即可自给。因而武汉市委规定下乡学生前3个月的生活费,由合作社贷款,或通过农业社向政府贷款予以解决,秋收分配以后分期扣还,这种办法,我们觉得一般可以适用于收入较高的地区。但对于农业收入较低的地区,学生最初的收入不足以自给时,仍需要按中央通知中的办法,由社会团体出面予以适当的补助。   武汉市计划今年组织1千或更多一点学生下乡,湖南、四川、江苏、辽宁等地也已开始筹划。这是一件新的工作,缺少经验,同时也存在一些思想障碍和实际困难,因此必须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为着扩大宣传,并且使深入细致的工作和一定程度的声势结合起来,我们觉得各个需要和可能组织学生下乡的城市,特别是京、津、沪等大城市,今年都应根据实际情况,着手组织一批“先行者”下乡,以取得这项工作的经验,为今后安排城市学生下乡开辟道路。对于城市学生下乡的一些具体问题(如住、食、农具、入社股金等问题),应由地方党委和政府考虑帮助妥善予以解决。   二、关于不能升学和就业的中小学毕业生的学习问题。今年各地对于发动工矿企业机关团体职工的力量和鼓励群众集体办学,积极性比较大;有些省市已制订了具体方案和管理办法。据反映,群众办学的积极性很大,过去几年也已有了一定的基础。   群众办学大体可以分为两种形式,即是比较正规的中学、小学和只学习几门课程的文化或技术补习学校。城市中的高小毕业生一般年龄只有十二三岁,一时还不能从事劳动。因此提倡群众集体和个人举办初中是必要的。对这类初中不宜强求一律,要求过高,能按照正规初中办的就按照正规初中办;不能按照正规初中办的,其课程不一定十分正规,设备不要强求完备;各种补习班、校的规模和课程内容,也不宜强求一律,而应根据学生的要求和当地的可能条件,开设科目。现在有些实际上粗具中学规模的补习学校,可以考虑允许他们改为民办中学。一切民办中小学和补习学校,无论是集体办学或个人办学,都应贯彻勤俭办学的方针,实行经费自筹自给,但不得过多加重学生的负担。在学校的管理上,应设立董事会或校务委员会,实行民主管理。政府教育部门对于民办学校,既不应代替包办,又不能放任不管,而应给以政治领导和业务指导,并给以适当的检查和监督。团组织则应加强其中的团队的领导和活动。   对于大量既不能升学、就业又无法进补习学校的中小学毕业生,就要积极组织他们进行个人或集体的自学,等待机会参加劳动。经验证明:按照自愿原则,组织自学小组是合宜的。这种自学小组,形式不必强求一律,学习内容也可多种多样,并应注意进行劳动观点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对于自学小组的经常的督促和指导,一般地应由街道办事处或居民委员会负责,组织自学指导小组或聘请一些社会人士担任辅导员的工作。有的城市定期地对自学小组进行广播或函授教学,只要条件具备,也是可行的。青年团和各个人民团体的基层组织,对于指导好自学工作应负较多的责任。   三、关于防止闹事问题。经过了前一阶段的宣传教育之后,多数学生对于不能全部升学的道理已有些认识,但感情上对于招生数量比去年减少和到农村去的抵触情绪仍然很大,部分学生则企图用闹事的办法来出气并迫使政府让步。目前虽然由于考期紧迫,学生忙于准备升学考试,表面还属平静,但许多地方实际上仍很紧张,若干地方已经闹起事来。小孩子不知深浅,感情冲动,容易一触即发,或为坏分子所利用。各地党政在精神上必须做部分学生可能闹事的准备,避免事前麻痹,临事张皇现象的发生。但同时更应当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实行“釜底抽薪”的办法,即积极做好思想工作和自学、就业等辅导工作,积极防止学生闹事。   1.继续武装学校干部和教师的思想,进行广泛深入的教育和宣传工作。除了在学校中要提倡校长、教导主任和教师深入研究学生思想实际,多采用小型座谈和个别谈心的方式,解决学生的具体思想问题外,还必须在社会上展开大规模的宣传运动,以扭转社会舆论,特别是要继续加强对家长的宣传工作。中学生年纪较小,受家长的影响很大,做好了家长工作,就基本上可以防止闹事,闹开了事也容易平息下来。在今年招生发榜前后,各地均应较集中力量展开一个广泛的深入的宣传运动。在教育和宣传的内容上,应根据毛主席关于正确地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讲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的有关报告和《人民日报》“四八”社论的精神,继续说明中小学毕业生从事劳动生产的重要意义,并着重正确地阐述城乡关系和工农生活的对比,说明农村的现状和前途,消除“视农村为畏途”的误解。   2.消除各种可能引起闹事的“导火线”。当前比较突出的问题,首先是坚持中等技术学校今年不招收中学生的方针。必须上下左右统一口径,反复解释清楚,不要含糊。其次是干部子弟的入学问题。必须实行公事公办、一视同仁的原则,不得有任何特殊照顾。江苏省提出去年从后门进去的,今年要从前门出来,经过考试再进去。我们认为既往可以不必深究,但今年务必严格照章办事。高级干部和军官必须起模范作用,不提要求照顾。至于对少数烈属子女、华侨及少数民族的一些照顾,在解释清楚后,群众是可以同意的。再次是升学考试问题,出题必须合理,评卷必须公平,发榜还可以适当地分散一些,以减少集中大闹的可能性。另外,各地应当明确,中学生不能搞鸣放。各级党委都应检查一下本地区可能引起闹事的原因,及早地加以消除。   3.主动地、及时地纠正学校领导上和教育行政机关的官僚主义和不关心学生疾苦的错误,增加师生间的感情和信任。同时,也要教育学生正确地认识个人和国家的关系,明辨是非,遵守纪律,不要把搞大民主当做儿戏。   为了协助中央进行这一工作的指导,拟请中央指定国务院二办、中宣部、农村工作部、劳动部、教育部、团中央等有关单位负责同志组织一个中小学毕业生工作组,了解各地工作情况和研究工作经验,并便于协同处理必要问题。   上述报告是否有当,请予批示。    教育部党组青年团中央1957年6月28日   · 来源:   根据文件翻印件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