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立工人阶级作家队伍的道路   <《文汇报》社论>   党中央在全国的反右派斗争得到了决定性的胜利之后,号召文艺工作者“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农兵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参加劳动,参加基层工作,同工农兵共同劳动,同生死、共患难。北京已经有几十位作家响应党的号召,到黑龙江、鞍山、淮河、云南、广东、柴达木、三门峡等地的工农群众中去生活和工作。上海的作家们,近几天也掀起了到农村、到工厂、到基层中去的热潮,八十多位作家和作协分会绝大多数的编辑人员、机关工作者,都表示了到工农群众中去落户的决心。昨天,在上海作协的大厅里,已宣布了第一批下放作家的名单。这是在文学领域内贯彻社会主义文艺路线的一件重大的事情。   毛主席在十五年前就曾指出:“我们知识分子出身的文艺工作者,要使自己的作品为群众所欢迎,就得把自己的思想感情来一个变化,来一番改造。”他要求“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工农兵大众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要求一切革命的文学艺术家“联系群众、表现群众,把自己当作群众的忠实的代言人”。这就是无产阶级的文艺路线、工农兵的文艺路线的基本精神。   从1942年以来,在广大的抗日根据地、解放区,曾经有不少的作家坚决地执行了这条文艺路线,得到了优越的成绩,并且累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自全国解放以来,尽管人民掌握了政权,给文艺工作者创造了深入工农兵群众生活的极有利的条件,而绝大部分作家(包括部分青年作者)却并没有很好地利用这些有利条件;其中,一部分反而走上了不同程度的脱离群众、脱离生活的道路,产生了种种脱离政治、违反社会主义文艺路线的思想倾向和创作倾向;发展到最严重的程度的,就成了出现在文学界的资产阶级右派分子和反党分子。   所以,今天,广大的作家们响应党的号召,决心上山下乡,到工厂、到基层中去,这些事实所表现出来的最重大的意义,就在于作家们坚决以实际行动来体现社会主义的文艺路线,反对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文艺道路。广大作家们的这种决心和行动,必然会在极短的时期内改变我们的文学事业的面貌,为我们的文学创作带来新鲜的收获和新鲜的血液!   社会主义文学的一个最大的特点,就在于以劳动人民作为它们的主人公,以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斗争作为它们描写的主要对象。这是一切资产阶级文学所做不到的,也是过去任何进步的现实主义作家所做不好的。而今天,革命的文学家要真正地做到这一点,做好这一点,也并不是容易的,首先,必须能够深切地体会劳动的艰辛和快乐,正确地认识劳动的可尊和可贵。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文学工作者才可能和劳动人民在思想感情上打成一片,才可能和劳动人民建立起血肉相连、乳水交融的联系,才可能真正地和工农兵大众结合起来。因而,文学工作者才可能在作品里表现出劳动的伟大意义和劳动的人的鲜明形象。   知识分子出身的文学家要把自己的思想感情“来一个变化”,“来一番改造”,也决不是轻而易举的,既不是“闭门读书”所能做到,也不是“静心反省”所能解决。他们,只有亲身参加体力劳动,在劳动中经受锻炼,了解劳动的甘苦,然后才可能使自己的思想感情逐渐发生变化,逐渐把自己的“立足点”移到工农兵方面来。这才是思想改造的真正的开始。即使是过去曾经参加过劳动,曾经和工农兵一起生活过的文学工作者,一旦和劳动生活断绝了联系,他们的思想感情也很可能发生变化——很可能滋长起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思想感情。甚至原来从劳动生活中来、从工人农民中来的作家,如果长期地脱离了劳动,脱离了劳动人民,他们的思想感情也可能发生质的变化,动摇了自己原来的“立足点”。这一切,在资产阶级右派对党、对社会主义发动猖狂进攻的时日里,已经给我们提供了无数生动的实例,值得每一个文学工作者从中吸取教训,引起警惕,把他们当作反面的“教师”。革命的文艺工作者只有和工农兵群众一起工作、一起生活的时候,才可能摒弃自己旧有的“立足点”,改变自己旧有的思想感情,坚定地和劳动群众站在一起,建立起新的立场、新的思想来,和他们结合在一起,团结共同的朋友,对付共同的敌人。宁可做一个工作在劳动群众之中的业余作家,决不要做一个长期脱离劳动生活的专业作家——这应该是每一个社会主义的文学工作者所需要具有的决心。   到目前为止,还有不少作家在为创作题材的单调或枯竭而忧虑,也有不少作家在为正面人物不易写得生动而烦恼。这些忧虑、烦恼都是有根据的;然而,除了作家到群众中去,参加生产劳动,参加基层工作之外,却恐怕永远解决不了这些问题。大家都知道:正掀起沸腾似的生产热潮的农村和工厂中的生活是无限丰富的,无时无刻都在涌现着新鲜的事物,而新鲜、生动的人物形象更是层出不穷。可是,作家为什么会感到写作题材的单调乃至枯竭,感到正面人物不易写得生动呢?这首先必须从作家与劳动群众在生活上的隔绝和在思想感情上的疏远的实际情况中去找原因。作家只有生活和工作在劳动群众之中,参与劳动人民的生产热潮,并且和他们有了共同的语言、共同的感受、共同的嗅觉、共同的呼吸,然后才可能从他们的工作和生活之中汲取创作素材,了解劳动中的新人的灵魂,窥透劳动中的新人的面貌。创作的“灵感”和无尽的源泉只有从这里来。脱离了劳动群众,脱离了劳动的人的工作和生活,而要求创作中的题材丰富和人物生动,就无异在砂中求水,是绝不可能得到什么丰盛的收获的!只有作家到劳动群众中去,到劳动生活中去,才可能获得无尽的创作源泉,为社会主义的文学事业带来无限的繁荣。   毛主席曾经教导我们:为了建成社会主义,工人阶级必须有自己的文学家、艺术家,造成工人阶级知识分子的新部队。邓小平同志在“关于整风运动”的报告中,也着重指出:“必须用革命的精神培养新的知识分子”,“加强从工人农民中培养知识分子的工作”。这项工作,除了通过报刊和出版社来做之外,下放的作家也应该担负这样的任务——并且应该把它看作光荣的任务。作家们在农村、在工厂中,一方面固然需要向农民、向工人学习劳动,学习生产上的知识,学习他们正确的思想和优良的品质,同时也应该把文化、艺术带到他们当中去,在他们当中建立业余群众文艺的新据点,培养工人农民出身的文学写作者,恰如毛主席所说:“一方面帮助他们,指导他们,一方面又向他们学习”。这将是一种对双方都有好处的工作,尤其是一种对社会主义文学事业极为有利的工作。特别是在农村中,这些工作更将有助于缩短城乡的距离。   自然,对于下放的作家,作家协会上海分会及其他有关单位必须采取认真、负责的态度,细心地听取每一个人的意见,具体地了解每一个人的情况,以便于细致地分别对待地帮助他们解决有关下农村、下工厂、下基层的具体问题——包括采取不完全相同的下生活的方式。尤其是下去之后,作家协会更需要关心他们,经常地而不是偶然地和他们取得密切的联系,了解他们的生活和写作的情况(包括写作计划)。总之,经常认真地鼓励、推动和组织作家到劳动群众中去,到基层中去,并经常和他们保持密切的联系,帮助他们解决各方面的问题,应该是今后各地作家协会的主要任务之一。因为这是关系于社会主义的文艺路线、关系于社会主义文学事业的繁荣的一件大事!    ---- 原载《文汇报》1957年12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