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摧毁“卡秋莎”   <彭利钊>   北京矿业学院“卡秋莎”是以俄文教研组助教张秉银为首的右派小集团的代号。这个小集团的成员除张秉银外,还有助教水绍韩、江皖生和教研组主任王昕。   整风开始后,这一小撮右派分子,到处搜集攻击党的“材料。他们无中生有地捏造了十六条所谓“党员优待条例”,说什么“原则以党员是自己人,群众是外人,党员都是百分之百的进步分子,群众都是百分之百的落后分子为出发点。”还说,学习两分可以毕业者应为党员;出国留学者应为党员;爱人优先调来者应为党员。他还污蔑说:“因时间、地点和条件的不同,灵活运用。以符合‘享乐在前,吃苦在后’的精神。”还说,“共产党的作风比国民党还坏。有人说共产党好话说尽,坏事做完”。“我感到葛佩琦说的话很对,推翻共产党不等于不爱国”。   张秉银的污蔑共产党的言论,引起了广大师生员工的愤慨,许多矿工出身的和革命军人出身的学生要撕去张秉银贴的大字报,要他站出来说话,还有的人忙着写大字报来驳斥。但是,同时也有人支持。在那一段日子里,乌云弥漫了整个北京矿业学院。   一天,教师宿舍楼水绍韩的房间门口,出现了一张黄纸黑字的条子,上面写着“卡秋莎接待室”的字样。张秉银和水绍韩等“接待”了许多人。这时,张秉银向这些人自我介绍说:“我是教研组的秘书,工会部门宣传委员,即将批准入党的积极分子”。他借此拉拢一部分群众。当这些人接受了他的某些谬论以后,张秉银就让他们去贴大字报。他在教研组布置李恒尊等人,到学校里的各系科室为他拉拢群众,为他在辩论时鼓掌助威。他还对同学们说:“现在,不是谈论我们的十六条正确不正确的问题,是争民主,争自由,争发言权的时候”。   右派分子的言论,象从阴沟里刮出来的冷飕飕的臭风,立刻引起了全校许多师生员工们的注意。   号角响了,反右派的大大小小论战在激烈地进行着。在全校师生员工的批判下,右派分子原形毕露了。张秉银开始掩盖自己,把自己说成为历次运动的积极分子,还说这次整风运动积极分子最难当。张秉银是不是历次运动的积极分子呢?张秉银在三反时自己写的思想检讨中说:“我由不信任领导变成了与领导对立,抱着一种控诉领导的态度大肆揭发,有一点错误可能就说成两点错误,由小说成大。有时我抱着愤怒的心情提意见。”他的假面具被揭露了以后,全校师生都清楚地认识到“张秉银原来是这样的人”!张秉银“葫芦里的药”再也卖不出去了。   水绍韩的反动言论,也受到全校师生的驳斥。   矿山电工教研组讲师李维充用事实驳斥了张秉银的反共言论。他说,北京矿业学院到目前为止,一共派出留学生六十一人,其中有党员三十人,群众三十一人,今年我院派出的三个留学生都不是党员。可见张秉银所说的“出国留学者应为党员”显然是造谣和诬蔑。他说,根据张秉银说的“学习两分可以毕业者应为党员”,但就我院情况来说,几年以来,我院只一个学习是两分毕业的学生,但那是一个群众,不是党员,张秉银是有意对党委进行污蔑的。张秉银说“爱人优先调来者应为党员”,实际上我院有四十一个工作人员的爱人调来北京工作,其中只有八个人是党员,张秉银对此又作何解释呢?钟灵副教授说,张秉银的言论有很多不符合事实,如“出外进修者应为党员”就不符合事实的。我不是党员也去进修了。张秉银这种夸大事实的说法,不是帮助党整风,而是要拔掉党的根,有意挑拨党群关系。   党员是不是“享乐在前,吃苦在后”呢?许多人也用事实作了回答。革命军人出身的学生张清欣说,张秉银污蔑党员是“享乐在前,吃苦在后”,把一切坏事都说成是党员做的,这简直是牛头不对马嘴的胡说。我过去亲眼看见过许多党员在战斗中总是冲锋在前,撤退在后,为了保护别人的生命而牺牲了自己的生命。她说,例如最近广东省委表扬在防洪救灾斗争中牺牲的八名烈士,有五名是共产党员,就是一个有力的例证。矿工出身的学生王玉寿说,和我一起工作过的党员,工作都是走在别人的前面,当矿井发生事故的时候,他们总是让别人先离开矿井,自己最后才离开矿井。这难道说党员是“享乐在前,吃苦在后”吗?他们为的是什么?为的只是人民的利益。   现在,在群众的威力下,“卡秋莎”被摧毁了。    ——原载《人民日报》1957年8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