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苏部分干部怀疑下放劳动能得到锻炼   据江苏省委宣传部反映,有一部分干部对下放参加劳动抵触情绪很大,并提出了一些理由。例如,中级党校哲学教员问:是不是一定要参加体力劳动才能得到锻炼和改造,难道就没有别的办法了吗?那些名流学者是怎么改造的呢?   党迫切需要培养大批专家,又要派青年干部去参加体力劳动,是否矛盾?一劳动就是几年,这不是推迟了钻研业务、培养专家的时间吗?我们做理论工作还不到二年,还未学到什么,让我学习一个时期再下去可以吗?还有人说,农民自私、狭隘、保守,在乡下学不到俄文,看不到党刊,听不到大报告……妨碍自己进步。   中级党校政治经济学教员柴扉说,我不同意那种愈到苦的地方 去愈能得到锻炼的说法。如果组织上决定要我下去劳动,我就去。 因为我是党员要服从组织,我是理论教员,应该去接触实际。但要我报名没有决心,一怕凭自己的体力劳动养不活家庭,二怕吃苦,特别怕到徐淮地区;三怕身体不好。五金公司团员姜雨良怕农村生活太苦,又怕领导上分配他去,事先到夫子庙去求签,问是不是轮到他。   宣传系统有人问:知识分子下乡当农民是否大材小用?与党的干部政策是否有矛盾?这不违背人尽其材的原则吗?提倡参加农业劳动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在这个时期提出?   许多人认为,干部下乡劳动已是“大势所趋,不去亦得去”,“思想不通亦得通,免得影响不好”,“反正要下去,迟下去不如早下去。”许多人虽然已经报名,但还存在着许多顾虑和问题。   (1)特别关心下乡劳动是为“官”还是为“民”,短期的还是长期的;是短期轮训锻炼的,将来还可上来,问题不大,如果永远“削职为民”,思想难通。从报纸上看有的说是“轮流劳动”, 有的说“ 分期下去”,而领导上动员说要干一辈子,究竟是什么精神?旧人员和有政治历史问题的人认为青年人下去劳动是锻炼,还有回来的希望,“我们是一去不回头了!”   (2)待遇怎么样?这次下乡劳动是留职留薪,还是留职停薪?有人部:待遇是否要降低,还要按工分吃饭?如果凭工分吃饭,恐怕连自己都养不活,假如工资照发没有意见,反正人人都得去;假如工资降低,家庭、小孩的生活怎么办?   (3)地区问题。许多江南同志要求到口音相同的、熟悉的地方。有的表示只肯去江南,不愿上苏北,特别是怕到徐淮地区。省委组织部有两个同志说:“徐淮地区的农民把猪、骡都养在家里,一进门一股气味,真难受,人家长年不洗澡,洗脸用小罐子烧点水,怎么过得来?”   (此外,有人怕身体吃不消,怕夫妻关系得不到照顾,还有人怕狗咬。)   来源:中共中央宣传部《宣教动态》1957年第三一四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