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汉市工商界人士在反右派斗争中的思想情况   <郭慎容>   新华社武汉11日讯 武汉市工商界在反右派斗争中,大多数人对右派分子暗表同情,还有不少人有思想顾虑,因过去和右派分子有过共鸣,怕揭露、斗争后,连累了自己。   全国各地反右派斗争开始后,武汉市工商界普遍表现的是害怕、怀疑、思想混乱。不少人说:原说“言者无罪”,现在怎么言者有罪了?原说“和风细雨”,现在怎么狂风暴雨了?原说“不要一棍子打死”,现在怎么要一棍子打死了?……等等。有人污蔑说,“共产党真是杀人不见血,抬出右派分子来是为了缓和共产党和工人、农民之间的矛盾。”也有人庆幸的说,“幸亏自己还没有‘放’”。武汉市工商界右派分子王一鸣、谭翰屏等被点名批判后,市民建会、市工商联先后联合召开了两次会议,进行批判。现在可以看出:斗争中真正的进步分子只占少数,而且这一部分人大多是文化水平较低,理解能力较差,知道右派分子活动的也较少,因此他们想批判但说不出多少道理,同时有急躁情绪。   大多数人是属于中间和中间偏右的(据市委统战部分析,在市民建会和工商联的上层人物中,严格的说来,右派分子约占30%左右,中间偏右的要占30%以上,两者共占60%到70%。)还很同情右派分子,如厉无咎(报上曾揭露过几次,现作为争取对象)、赵厚甫、汪富谦等,平日和王一鸣等交往较多,但至今还未对右派分子加以揭发。由于中间分子本身就有右派思想,还未弄通以前,想批判也批判不了,他们只是在表面上骂一通,实际上却是同情。同时这部分人在斗争右派中也有急燥情绪,希望斗争快快结束,以免牵连了自己。因此目前的局面是,对进步分子形式上拥护的人多,实质上少;对右派分子形式上拥护的人少,实质上多。   右派分子虽是少数,但他们目前还有市场、有人同情,因此有时还借找人“帮助”之名进行活动。   为了争取中间,分化右派,中共武汉市委统战部正准备请市委负责同志作报告,和个别做工作,以澄清思想、消除顾虑。    来源:1957年7月15日新华通讯社编《内部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