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徽省各民主党派反右派斗争情况 ## 一、斗争发展情况   安徽省各民主党派共有成员二千九百一十一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提出以前约一千五百人,这一方针提出后,新发展一千四百人。各民主党派在他们中央4月工作会议后,右派分子即以帮助党整风为名,疯狂向党进攻,企图在学校、文化艺术部门和某些企业部门篡夺领导权,其中尤以民盟和农工更为突出。反右派斗争开展以后,我们通过报纸及以座谈会方式对右派分子进行了揭发和批判。这一斗争是由远到近,由外到内,由事到人,由一般到重点,由上层到中层逐步开展的。现将斗争发展情况分别叙述如下: ## 1、民盟   民盟现有成员一千一百零七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提出前是七百四十七人,新发展了三百六十人,占原有成员的48.2%。   4月,操震球(副主委)、吴伯敏(常委,组织部长)、童车吾(常委,宣传部长)、王心仪(候补委员,妇委主任)、王晋斋(候补委员,文委会副主任)参加民盟中央会议回来,即表现兴高采烈,到处吹嘘章伯钧是个了不起的人物,气魄大,政治风度好,有人表示要大干一下,说“摸到了盟中央的气候”。童车吾向民盟常委会报告时,片面强调阶级斗争已经结束,强调知识分子的作用,强调大放大鸣和反对教条主义,强调独立、自由、平等和对共产党的监督等。随后他们即分头向民盟各级组织进行传达。传达中,竭力鼓动民盟盟员向党提意见。王晋斋在安庆传达时,吹嘘章伯钧的三项保证:一是保证政治上不受报复打击;二是经济上给以援助;三是工作上给以支持。王晋斋、童车吾等以帮助党整风为名。暗地召开各种座谈会,鼓动各机关、学校盟员大放大鸣(后经统战部制止),在省话剧团拉拢青年团员搜集材料,加以扩大、渲染,并通过话剧团民盟右派分子宋枫制造混乱,企图乘机篡夺话剧团的领导权。吴伯敏公开主张对党提意见不必实事求是,基层盟员搞错了,民盟省委也会撑腰,说“这次对他们(指党)要打得稳,打得准,打得狠,不要有小辫子给他们抓住”。童车吾公开号召盟员要“吐苦水,泄闷气,鸣不平”。王晋斋说:“我们要有主观能动性,改变气候,摆在我们面前的就是革命。”他们对知识分子进行煽动,说现在是知识分子鸟语花香的季节,说盟要代表知识分子说话,要有况钟掼纱帽的精神。同时,在统战部召开的座谈会上,童车吾和王晋斋都竭力对党进攻,说老年知识分子是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积极分子不起积极作用,而是起消极作用,不是起助手作用,而是起打手作用;积极分子与国民党打手无异。他们利用主委陈荫南的昏庸,唆使他也发表了一些错误言论,并通过他要求成立“监察机构”以保证盟员“安全”。副主委李则纲更污蔑卢郁文接到的匿名信可能是共产党员写的。在他们的带动下,民盟内部其他的一些右派分子也发表了不少反动言论。由于右派嚣张,左派分子曾一度陷于孤立,甚至有的积极分子不敢公开到统战部来。   反右派斗争开始后,我们在报纸上揭发了这些右派分子的言论,并通过民盟内部的座谈会,道德对章伯钧、罗隆基、储安平的反动言论进行批判以后,即转入对陈荫南、操震球、李则纲、童车吾等的批判。陈荫南(中间分子)主要是认识模糊,需进行适当的批判。他则纲(中间分子)一严重错误,拟让他深刻检讨后过关。操震球(中间分子)有错误言行,对斗争不积极,拟进行必要的批判。整个斗争重点拟放在童车吾、王晋斋、吴伯敏三人身上,目前正集中揭发童、王,并已接触吴伯敏。为着更好地进行这一斗争发,7月5日召开了民盟省委常委扩大会议,成立了整风领导小组和办公室,经会议通过,停止了童车吾、王晋斋、吴伯敏三人的工作。 ## 2、民革   民革现有成员八百七十七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提出前是五百二十一人,新发展了三百五十六人,占原有成员68.3%。   整风开始,民革主委余亚农(左派)曾号召成员端正态度,实事求是地帮助党整风。在右派分子向党进攻,多方包围余亚农时,余立场较坚定,批评右派的言论和行动。因而到目前为止,民革有些右派分子还未露头,暴露出来的只有吕荫南(常委,组织处长,文史馆员)、张节(委员,农业厅副厅长)、余立奎(委员,政协副秘书长)、储文朗(组织处副处长,叛徒,历史特务)等四人。吕荫南、储文朗在党的整风开始时,即以民革组织处名义召开基层干部会议,鼓动向党提意见,保证出问题由民革组织负责,提出“理要壮,事要争,气要平”。吕还鼓动一些机关中肃反被斗或对党不满的成员对党提意见。储文朗更到基层放火。他指使合肥市人民银行右派骨干分子、银行民革支部主委王道学拉拢和煽动落后群众,攻击党和行政领导,企图在银行夺取领导职位。他造谣说:四川在整风中逮捕了不少共产党员。在统战部召开的座谈会上,吕荫南针对三反和政府工作和党的积极分子进行了攻击,他和储文朗准备好材料要余亚农发言攻击党,余拒绝后,他们就威胁余说:“你不放,你就不能代表群众,不能代表民革的合法利益”。同时,张节、余立奎等也都发表了反动言论。这些反动言论在会上都受到了左派分子余亚农、王贯之(常委兼秘书长),焦鸣銮(委员,政协副秘书长)等的驳斥。   反右派斗争开始,报上揭露了吕荫南、张节、余立奎的反动言论,民革内部也以座谈会方式进行批判。吕荫南和张节的错误同时在文史馆和农业厅进行批判。斗争中以揭露吕荫南和储文朗有计划的反党活动为主,余立奎因平时问事不多,拟斗到他彻底检讨,即可结束。这一斗争目前正在继续进行。民革的整风领导小组亦已成立。 ## 3、农工民主党   现有成员四百四十四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提出前是一百四十六人,新发展了二百九十八人,占原有成员204.1%。   农工民主党合肥市工委(代行省级机构职权)主委李湘若、委员兼秘书处长吴建东等参加农工民主党中央4月工作会议回来,即积极发展组织和调整组织。准备在全省发展达五千人,并建立六个市级组织,在铜官山、马鞍山矿区也要摆摊子,并计划发展到县、到乡。李湘若还亲自到安医布置发展任务,要他们发展到五十人以上建立总支。同时,他们执行章伯钧要以第三党老党员为骨干的指示,在人事上进行调配。派金白描(李湘若心腹)到蚌埠,拟派章叔瑚(章伯钧心腹)到淮南,准备成立省级机构调廖云青(安师教授)来合肥,以加强领导,并撤销了与李湘若不和的操竹友工委委员兼组织处长的职务。这样,以便培养以李湘若为中心的右派势力,更好地贯彻章伯钧意图。   整风开始,他们单邀请了农工党外人士参加召开了三次座谈会,鼓动成员大放大鸣,号召为共产党“除三害”,并到处搜集对党的意见。在统战部召开的座谈会上,李湘若三(159)次发言,攻击党是“以党代政”。说省委以党代政,使人民委员会变成空架子,变成了议事机构,党外人士有职无权,攻击党内有封建等级制度。吴建东则有意丑化党员干部,进行人身攻击。   反右派斗争开始,在农工的座谈会上,李湘若和吴建东还竭力为章伯钧的反党言论辩护。李湘若说“章伯钧是轻率地附和了右派分子的言论”,吴建东则一再强调章伯钧过去有“功绩”,与蒋介石斗争“坚决”,又说史良揭发章伯钧是“一面之辞”,未可深信,甚至还宣传章伯钧的“政治设计院”大有“可取之处”。针对这些反动言论,通过报纸和参加座谈会的左中分子(因农工委员少,吸收了高级知识分子中的左派成员参加)进行了批判和揭发。经过几次会议,在群众的压力下,李湘若和吴建东认了自己是右派分子,并初步地谈出了一些有关章伯钧的材料,但他自己还躲躲闪闪地不交代和章伯钧的关系,多方进行抵赖。目前农工党的整风小组亦已成立,正准备集中力量揭发李、吴(特别是李湘若)和章伯钧的反党活动的关系。由于农工上层力量不够,拟吸收部分基层干部参加,并通过其他民主党派来对李湘若进行揭发。 ## 4、九三学社   九三学社在安徽省原无组织,只有三个成员,去年秋天开始发展,现有成员七十多人。发展中,副主委赵伦彝(农学院教授)等背着统战部,违背了以进步分子为骨干的方针,因而在成员中相当数量是右派分子。合肥分社筹委会九个委员中就有右派分子六人,农学院六个右派分子中,九三社员就有三人,矿院七名右派分子中九三学社就有五名。掌握九三实权的赵伦彝(副主委)、沈文辅(秘书长,农院教授)都是右派分子,他们片面强调组织独立,政治自由,甚至不让专职干部向统战部反映九三情况,连发展数也不告诉统战部。甚至发展对象也从科技界中的中上层推向下层,连护士也发展了。   整风开始,赵伦彝、沈文辅等即积极向党进攻。提出取消党委制,实行教授治校,攻击积极分子,责问他们为什么不向党提意见,想趁机篡夺农学院的领导权,由赵伦彝做农学院副院长。   反右派斗争开始,九三起初打算躲避斗争,直到农学院揭发了赵、沈的活动后,才开了两次座谈会,轻描淡写地作了些批评,作出了停止赵伦彝副主委职务的决议。目前已成立了整风领导小组,拟进一步进行揭发和批判。鉴于九三内部左派较少,而右派分子都有实职,拟将斗争主要方面放在所在单位进行。 ## 5、民建   现在成员四百一十三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提出之前是八十三人,新发展了三百三十人,占原有成员307%。   在大放大鸣时发表反动言论的主要是张东野(常委,合肥市副市长)、潘锷璋(主委,省工商联主委)和黄梦飞(副主委)。尤以张东野最为突出。他说:“党对知识分子没有人情味”,“农民有一肚子苦水”,“全国五亿几千万人都感到自卑和消沉,稍有爱国心的知识分子都骨鲠在喉”。潘锷璋同意章乃器的言论,否定五反的成绩,把合营企业公私关系搞不好的原因,都归罪于公方。黄梦飞则吹嘘资产阶级的“进步”,认为资产阶级今天仍“受歧视”,是“狭隘的”阶级意识,是残余的“统治思想”,而整风就要整这种“统治思想”。   对上述反动言论,主要通过报纸严厉地进行了批判,张东野已在群众中搞臭。潘的反动言论也在报纸上进行了揭发和批判。目前民建已成立整风领导小组,拟和工商联同时进行整风。 ## 二、排队情况   (一般成员在各机关排,此处仅排其省委委员和候补委员以上的人)   民革:省委委员、候补委员三十二人。   1956年初排队:共产党员(一人)和左派(五人)共六人,占18.75%。   中派十四人,占43.75%。   右派十二人,占37.5%。   现在排队:共产党员(一人)和左派(六人)共七人,占21.87%。   中派十四人,占34.75%。   右派十一人,占34.38%%。   最坏的:吕荫南(常委,组织部长)、张节(委员,农业厅副厅长)。   民盟:省委委员、候补委员三十四人。   1956年初排队:共产党员(三人)和左派(十一人)共十四人,占41.18%。   中派十七人,占50%。   右派三人,占9.82%。   现在排队:共产党员(三人)和左派(十一人)共十四人,占41.18%。   中派十二人,占35.3%。   右派八人,占23.52%。   最坏的:童车吾(常委,宣传部长)、吴伯敏(常委,组织部长)、王晋斋(候补委员,文教委员会副主任)。   民建:省工委委员共十五人。   1956年初排队:共产党员(一人)和左派(五人)共六人,占40%。   中派六人,占40%。   右派三人,占20%。   现在排队:共产党员一人占6.67%。   中派七人,占46.67%。   右派七人,占46.67%。   最坏的:张东野(常委,合肥市副市长)。   九三:合肥分社筹委会委员九人。   1956年初排队:左派一人,占11.11%。   中派八人,占88.86%。   现在排队:中派四人,占44.44%。   右派五人,占55.56%。   最坏的:赵伦彝(副主委、农学院教授)、沈文辅(委员,农学院教授),刘钧(副主委,矿业学院教授)。   农工:合肥市工委委员五人。   1956年初排队:共产党员一人,占20%。   中派四人,占80%。   现在排队:共产党员一人,20%。   中派二人,占40%。   右派二人,占40%。   最坏的:李湘若(主委,司法厅长)、吴建东(委员,工委秘书处长)。   总计:各民主党派省级委员和候补委员共九十五人   左派二十三人,占24.22%(党员六人)   中派三十九人,占41.05%   右派三十三人,占34.74%。    (原载安徽省“内部资料”第三十一期)    来源: 1957年7月18日新华通讯社编《内部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