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蒙古是怎样在少数民族中进行社会主义教育的?   <新华社记者 白树廉>   从去年9月开始的内蒙古自治区少数民族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目前已在全区范围内铺开。这个运动主要是在牧业区进行的。 ## 一、牧区少数民族的经济状况   内蒙古有九十六万平方公里的广大牧业区,居住着蒙古、达呼尔、鄂温克和索伦等十多个少数民族三十多万人。他们主要是经营牧业。几年来,在党的总路线的指导下,这里的畜牧业社会主义改造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现在全区已有六百三十二个畜牧业生产合作社,入社牧户占总牧户的24.6%。各种类型的互助组已达到三千一百一十四个。并试办了十三处公私合营牧场。社会主义的国营牧场已发展到三十九个。这些国营牧场、合作社、互助组和合营牧场绝大多数都显示了优越性,起到了示范作用,受到了广大牧民群众的拥护。 ## 二、目前的主要问题   但,畜牧业社会主义改造尚未全面完成。已经建立的合作社、合营牧场大多只有一年多的历史,其中有些尚未充分显示出合作化的优越性。加上党的宣传工作薄弱,一些牧民群众,尤其是比较富裕的牧民对畜牧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方针政策还有怀疑和误解。不少人还抱着“等一等”,“看一看再说”的观望态度。还有少数已入社、组的牧民退出了社组。因此,走不走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在牧区还未得到完全解决。   其次,合作社大部分是新办的,缺乏经验,有些干部还没有很好贯彻勤俭办社、民主办社的方针,在经营管理、执行互利政策和政治思想领导工作中还有缺点。少数加入了互助合作组织的牧民爱社爱组的观念还薄弱,不爱护公共财产、不遵守劳动纪律的现象比较普遍。还有不少的群众看不到社会主义的远景,生产上满足于现状,不注意增值牲畜;在生活上,则贪图享受,挥霍浪费。这些情况,不仅影响着畜牧业生产的稳步发展,而且已经引起合作社、互助组中的积极分子和勤劳牧民的不满。   此外,工作基础薄弱的地方还有反革命分子和坏分子进行造谣破坏活动,妨碍生产和各项工作的开展。 ## 三、进行社会主义教育的收获   根据这种形势,内蒙古牧区各级党委从去年9月开始试点,取得经验,然后逐步向牧区干部和广大牧民群众展开深入而广泛的社会主义教育。经过这次宣传教育,广大的牧民群众和牧区干部进一步了解了党对畜牧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和发展畜牧业生产的各项方针政策及互助合作的优越性,从而更加提高了社会主义觉悟和生产积极性。现在他们普遍认识到只有依靠党的领导坚决走社会主义道路;只有各民族亲密团结,工农牧业互相支援才能摆脱贫困,才能共同过美满幸福的生活。一些过去想退组退社的牧民现在不退了。有的单干牧民则要求入社入组。很多合作社、互助组在大辩论中整顿了组织,健全了管理机构,修正了社章,清理了财务。制定了冬春季生产计划,并开展了打井等生产活动。还有的牧业社、互助组和周围单干牧民开了座谈会,改善了关系。过去敌视党和政府、反对社会主义的少数巴音(牧主)、喇嘛上层和坏分子在这次运动中安全陷于孤立。社会上正气上升了,邪气下降了,广阔的草原上出现了一片新的气息。牧民们兴奋地说:“大讨论真解决问题,提意见没有白提。” ## 四、牧区社会主义教育的内容   根据牧区的政治经济状况,和党在牧区的社会主义改造方针,内蒙古党委确定下列六方面的问题为牧区社会主义教育的一般内容。(1)怎样才能发展畜牧业,使所有牧民共同走向富裕;(2)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畜牧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总方针;(3)勤俭建国、勤俭办社(组)、勤俭持家,劳动光荣,发展生产和改善生活的关系;(4)牧业与工农业的关系,牧民与工人农民的关系;(5)各民族的团结、合作社互助组内部的团结和周围单干牧民的团结,对于发展生产和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性。(6)党的领导对于改变牧区政治经济面貌的重要性。其中着重地宣传解释了党的领导、社会主义道路和大大发展畜牧业生产这三个根本性的问题。   由于牧区的经济情况、群众思想觉悟和存在问题不同,各地还本着因人因地制宜的精神,在教育内容上根据不同的情况确定了不同的重点。在牧业生产合作社和常年互助组内,着重进行了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及其前途,爱社爱组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即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勤俭办社、勤俭办组(即劳动观点和节约观念),和社组内部的团结和周围单干牧民的团结的教育;对一般单干牧民则着重进行了生产发展生活改善是怎样得来的?如何继续发展生产,如何使大家都能过富裕的生活,及积极劳动、勤俭持家的教育。对巴音和富裕户着重进行了社会主义优越性和畜牧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总方针、牧工牧主两利政策和苏鲁克政策、以及如何增产保畜勤俭持家的教育。 ## 五、对不同对象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   牧区人口稀少,居住分散,党团工作薄弱,宣传力量有限,所以社会主义教育的深度与广度之间的矛盾很大。其中,由于长期过着极端分散的个体畜牧业经济生活,牧民思想一般是狭隘的,看问题简单,愿听鼓励表扬,惧怕在群众中受批评,丢面子。内蒙古牧区各级党委,根据这一情况,在宣传教育方法上采取了点与面结合,集中分批与一般宣传相结合的方法。以旗或苏木(区)为单位,党委书记亲自动手进行试点,然后训练干部与宣传员,通过他们进行一般的宣传教育工作,同时集中一部分力量,先从较落后的地区,以巴嘎(乡)为单位分批进行。在这过程中应掌握依靠劳动牧民、团结各阶层,打击严重造谣破坏分子的原则。并在工作中自始至终依靠与培养党团员和积极分子。在群众中培养出社会主义教育的力量,为长期的社会主义教育打下基础。为了使教育方法适应牧区人民思想性格上的特点,一般都采取了正面教育与群众讨论相结合的方法。在正面教育时大道理讲得重点扼要,反复宣传;结合牧民的思想实际,好的给予表扬,错误的指出事实,讲清道理,进行批评。但一般不在群众中点名。群中讨论也结合实际,多采取积极分子启发引导,进行自我批评的方法。在讨论中还可以进行互相批评,但事后对被批评的人应该进行个别谈话,解除顾虑,打通思想。   其次,根据牧区各阶层的具体情况,除在工作有基础的地区,在牧业社和有基础的常年互助组内,采取了大鸣大放大辩论的方式外,在单干牧民中,则以正面教育结合漫谈、讨论为主,以巴嘎或几个浩特(居民点)为单位分别召开巴音和富裕户、牧工、接苏鲁克及喇嘛座谈会,对不同对象进行不同内容的教育。会上先启发群众提意见,提问题,然后结合他们的思想情况和提出的问题,进行宣传教育和解答问题。随时进行漫谈、讨论。   对牧主(即巴音)和上层喇嘛宗教界人士,进行专门的工作。通过召开牧主喇嘛座谈会等办法,由负责干部出面征求意见,并向他们反复说明发展生产的重要性,说明应该用发展生产、增加牲畜头数的实际行动来表现自己拥护社会主义和建设自治区的积极性。   在用各种不同方式进行教育的过程中,都运用了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贯彻执行了以理服人的方针。即摆事实、讲道理、回忆、对比、肯定成绩、指出缺点、表扬与批评相结合,使群众以亲身体验,进行生动活泼的自我教育。 ## 六、牧业社里是怎样开展鸣放的?   内蒙古在牧业生产合作社和较有基础的常年互助组里,进行大鸣大放大辩论时,一般都采取了以下几个步骤:(1)安排生产,正面教育,针对干部和群众的思想顾虑,反复交代政策,解除顾虑。(2)在充分酝酿的基础上,开展鸣放,采取有啥说啥的办法发动群众提意见、提问题,党团员干部和群众一起鸣放。(3)把群众鸣放出来的问题,加以分类整理,择出几个关键性的问题,展开辩论。(4)根据辩论情况,进一步进行深入的系统的教育,并研究处理生产和经营管理、互利政策、干部关系等具体问题。   牧民中开展大鸣大放和鸣放深透的关键在于解除干部和群众的各种思想顾虑。根据各地经验,在鸣放之前、社、组内党团员和干部主要有以下一些顾虑:怕群众不说公道话,分不清是非;怕群众批评后领导上不支持,指挥不动群众,以后工作不好搞;怕意见多了解决不了;怕在群众中丢面子。群众的顾虑主要是:怕提出意见后挨整;怕提意见不解决问题;怕提意见得罪人;有些人还怕被斗争。有毛病的怕群众揭自己的“底”。为了解除上述思想顾虑,向党团员和干部讲清大鸣大放大争的目的和要求,告诉他们要相信互助合作的成绩和群众的多数,说明鸣放是改进工作、提高思想与领导水平的好方法,要他们积极带头鸣放,虚心听取群众的意见,改进工作。对群众的思想顾虑,除继续讲解牧区仍然执行“不分不斗,不划阶级”的政策外,还要说明:(1)大鸣大放时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好方法。鸣放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觉悟、加强团结、改进工作、搞好生产。(2)强调以理服人、不得以粗暴态度对待,不得打击报复。(3)让干部向群众表明态度:不打击、不报复,接受正确的意见改进工作。   在领导鸣放的时候,必须注意:(1)贯彻发扬民主和只放不驳的方针,鼓励社(组)员把意见都放出来。同时,对群众提出来的意见要认真对待,能及时解决的应及时解决,以激发群众鸣放的积极性;(2)应及时将群众放出来的意见根据正确、错误及反动等性质分类排队,为辩论作好准备。如重大问题没有放出来,应继续鸣放,不可草率收场。(3)辩论中既要给社干部撑腰,又要给社员撑腰,做到改善干群关系,增强团结,办好合作社。辩论要抓住重大问题,如合作化、畜产品统购等。关于两性关系、生活作风上的问题不宜放,不宜辩,以免转移重心,影响教育效果。(4)辩论中要始终掌握以提高群众思想认识为目的的原则,防止采用斗争的形式进行人身攻击和侮辱人格。但辩论要力求深入透彻,真正达到教育本人和群众的目的,不能草率了事。(5)辩论中要对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要划清两种矛盾的界限和是非的界限。 ## 七、牧区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应注意些什么?   在这次牧区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各地都注意到:(1)为了使参加社会主义教育的干部能与牧民群众接近,摸清情况,各地党委把工作组干部都分配到生产小组,与牧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在共同劳动生活中,采取个别访问、闲谈、召开各种小型会议等方式、启发牧民提问题,讲意见,发议论,了解社组内部问题和牧民群众的思想情况。然后进行思想排队,为进行社会主义教育打下基础。   (2)牧区的社会主义教育均以合作社和常年互助组为重点,同时,把社会主义教育和整社整组工作紧缩的结合起来进行。当合作社、互助组内经过讨论鸣放之后,把群众意见进行分析归纳即转入修改。整改中首先解决社组内部突出的和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如调整社组领导机构,建立与健全生产管理制度,清理财务,制定生产计划等。从而对合作社互助组从政治思想、生产管理、社组干部作风等方面进行切实的整顿,把互助合作组织进一步巩固下来。   (3)在运动中对巴音和喇嘛上层采取了既团结又斗争的方针。揭发批判时掌握分寸,打击时实事求是。这是因为随着牧区社会主义教育的深入,随着互助合作经济的发展,巴音和富裕户中拥护或基本上拥护社会主义的居多,反对社会主义的还是少数,其中公开发表反社会主义的言论、破坏互助合作运动的更少。但尽管如此,牧区是有阶级矛盾的,这个矛盾现在主要表现在巴音和富裕户在草场、雇工、苏鲁克等问题上,常常同合作社互助组发生纠纷。而这些纠纷往往来自双方,合作社、互助组也有歧视巴音或单干户的情况,因此对这些纠纷要加以具体分析,一般应以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法——即采取分清是非、说服教育、调解纠纷、加强团结的办法解决。不应一律都看作是巴音破坏和反对社会主义的行为,而无分别的进行打击。至于少数确有破坏互助合作、反对社会主义的巴音经上级组织研究,根据其情节轻重、适当处理。   (4)使社会主义教育和当前生产工作紧密结合起来,通过教育推动生产,这是内蒙古牧区各级党委在牧区社会主义教育中所密切注意的一个问题。各地在组织牧民辩论中都把当前抗灾保畜、过冬过春、制定畜牧业生产发展规划等问题同上级党委的要求结合起来,以推动当前生产和各项工作,掀起生产、增畜保畜的高潮。    来源:新华社《内部参考》1958年1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