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共云南省委转发郭庆基同志关于“丽江县的羊为什么减产?”的调查材料   [注:郭庆基同志当时系中共云南省委农村工作部部长。此文省委曾以〔61〕267号文件批转发至县。] ## 省委批语:   现将郭庆基同志关于“丽江县的羊为什么减产?”的调查材料发给你们,请你们注意研究其中所反映的问题,并作一些同样的调查研究。   这个材料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工作方法问题,这就是:要发展生产,必须把工作做细致,做具体,认真解决生产关系和经营管理当中的许多实际问题,只有一般的领导布置是不够的,更不能使领导工作仅仅停留在一些空洞的概念上边。省委所以一再强调发展畜牧业,特别是注意发展养羊的问题,是因为在我省绝大部分地区有这个优越条件,它对增加群众收入,解决群众吃肉、穿衣等许多方面,占有重要位置。当前许多地区的羊只所以不能较快地发展,根本原因还在于所有制问题没有解决好,因此,同发展养羊密切有关的许多措施和实际问题,也便不能及时处理。请各地务必根据省委有关规定把这些问题实事求是地加以解决。大办农业大办粮食,是一条根本方针,而发展畜牧业和发展粮食生产则是密切相关的,有些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群众习惯,更宜于侧重发展畜牧业,就应当因地制宜地加以安排,决不能用削弱甚至破坏畜牧业的办法去片面地孤立地强调农业,那样做,即使农业和粮食有了某些发展,而使畜牧业遭到损害,也是不对的。    中共云南省委1961年11月16日 ## 丽江县的羊为什么减产? ## 郭庆基   丽江县是粮食多牲畜多,发展畜牧业基础好的富地方。今年按全县15.6万农业人口平均计算,每人生产粮食830斤,除去公余粮、籽种、饲料外,每人有400斤口粮,每人有大牲畜0.33头,有猪0.76头,有羊1只。   今年粮食总产量,基本维持了最高年产1956年的水平,达到1.3亿万斤,可是畜牧业却比1956年减产,大牲畜有52405头,比1956年减少28%,其中:牛减20%,马减27.5%,骡减11%,驴减72%。小牲畜中,生猪略有发展,由1956年的10.7193万头,增加到12.0629万头,增加11.6%,但羊只确是减产,总头数由1956年的16.552万只,减为15.77万只,减少4.7%,其中:山羊由98698只增加为10.1584万只,增加2.9%;绵羊为66827只减少为56116只,减少16%。   为什么羊会减产呢?经与县委和五个公社党委书记同志座谈研究,主要是如下原因:   1.所有制没有解决好。自办高级社以来,羊的所有制,有两次较大的变化,一是高级社时将私人和初级社集体的羊群折价归高级社所有,当时给社员留下一部分自留羊(1户1只),羊群由一家一户的小群合并为以生产队为单位的大群,但是这时羊群的大小还比较合适,而且队与队之间没有大调动,基本上各村的羊只固定在各村放牧;自办公社以来,集中的程度加大了,把私人的自留羊也收归集体了,队与队之间平调更加频繁,羊群也并得过大,不利于羊的发展。由于所有权归大队,生产队只有权放牧,无权杀羊、无权卖羊,认为是白给大队放牧,因此,小队的积极性调动不起来,尽管也规定了几包几定的责任制度,也管不住。这是羊减产的根本原因。从全县的大账可以说明这一点:全县1956年(大部分是初级社)有羊16.5万只,到1957年高级合作化时只有15.6万只,减少5.5%,1958、1959年人民公社化更大程度的集中后,只剩下14.4万只,比1957年又减少7.7%;1960年解决了四固定,到今年又发展到15.7万只,恢复到1957年的水平。但是具体到各个公社,羊的增减就更加明显:如玉龙公社1956年有羊779只,现在发展到1400多只,增加将近1倍,主要是几条:一是所有制一直没有动着,虽然名称上也讲归高级社(大队)所有,但实际上还是各生产队自己养自己处理;二是大队自己添置了一部分;三是根据羊群发展需要,注意适时将大群划小,并坚持一套养羊的责任制度。他们做到这三条,因此年年增加。相反宝山公社高寒大队,自1958年把7个村子的羊群都并拢在一个草场最宽的队放牧,搞搬家并寨人畜大集中,结果耕地由1000亩扩大到3000亩,牧场由原来的7架大山,缩小到一个高山台地上,羊群就由1956年的810只,减少到现在的318只,减少60%。   2.分配不合理。由于所有制归大队,带来分配上极不合理,反映在三方面:一是队与队之间养羊数多少不同,但收入拉平分配;二是高级社以来,特别是公社化以来,限制过死,规定牲畜卖得钱一律作积累,不许分掉,据说理由是牲畜是属于生产资料,社员反映,养羊图吃肉图卖钱,现在是不准卖、不准杀、不准分,那个还有心肠养;三是羊肉、羊皮、羊毛等畜产品,购留比例在贯彻“十二条”以前,基本上是全部收购,没有给社员留自用部分,也影响了社员发展羊的积极性。石头公社羊只由1956年的3000多只增加到7000多只,但群众有意见,反映羊只增加了吃不着肉,不得披羊皮,不得垫羊毛毡子,养羊有什么意思。   3.放牧人员不固定,劳动报酬不合理,放羊人的放牧工具得不到解决。座谈中普遍反映,凡是自1958年以来把高级社时曾经建立起来的一套放牧责任制度丢掉的地方,羊群就要大减;凡是保持高级社时建立的规矩的地方,羊群就有发展。而最关键的问题是,放羊人固定不固定。玉龙公社羊只养得好,就是坚持了放牧人员固定,1958、1959年上边瞎指挥,要压缩放牧人员去加强农业,他们顶得住,嘴上说已经压缩了,实际上坚持放羊人不动。相反鲁甸公社新株大队放羊人随时更换,在农业生产紧的时候就并大羊群,压缩放牧人员,结果放羊人摸不着那里有草有水,那里的水羊不能吃,结果把羊只赶去吃着锈水,成群成群的死亡。本来绵羊天热时要赶上高山,天变了要下雪就要赶往低凹背风处,有的放羊人是新手,不会观天色,要下雪也不知道,一场雪就冻死许多羊。   放羊是技术活,而且成年累月在羊屁股后头跑,劳动强度也比一般农活大,衣服也消耗较大,口粮也要多吃。因此,要合理解决报酬和劳动保护问题。丽江县在高级社时就定了一套放牧人员的工分定额和劳动保护规定,在口粮分配上也应该给予适当照顾。凡是羊群发展快的大队,都是始终坚持了这套制度,如上江公社四大队的绵羊群,一年到头都在山上放牧,只有在下大雪的时候才赶回村来,队上就利用这段时间,白天剪羊毛,晚上给饲养人员总结一年的工作,检查包产、记工分、实行奖惩,同时包定下一年的产量,给每个放羊人从头到脚换一套新的毡帽、皮衣、皮裤、皮鞋、毛袜等等,休整一番才出去放羊。由于报酬合理,队上对放羊人关心,所以这里的羊只一直发展得很快,三年时间就由原来的200多只发展到500多只。相反,宝山公社高寒大队。从1958年以后就把这套经营管理制度丢掉了,放羊人和农业社员一样给报酬,也没有放牧工具,要自己贴衣服贴粮食,所以谁都不愿放羊。   4.牧羊狗减少了。过去一个羊群有两三条狗,帮助羊官撵羊防兽,是羊官的好助手,这几年一个羊群还不到一条狗,只好增加羊官,但是增加人并不能完全代替狗的作用,这也是影响羊群发展的一个因素。据了解,牧羊狗减少的原因有三条:   (1)所有制没有解决好,高级社以前,牧羊狗是值钱的,一条狗可以换两只好母羊,好的狗甚至可换一个小羊群。高级社处理羊群折价入社时,对牧羊狗采取无偿随羊群入社的办法,养狗户感到吃亏,因此,杀了或卖了一部分。   (2)狗的饲料没有解决,一条狗一年需要120斤饲料,抵半个人的口粮,入高级社以后就一直没有安排。但社员说;“那时有自留地,粮食宽裕养得起”,公社化办食堂后情况就变了,社员说:“自己都不够吃,那里有狗吃的呢”?于是杀狗的人就更多了。   (3)属于闻风而起的杀狗追三类苗,打狗节约粮食等等,也打掉一些狗,但这不是主要的。看来恢复和发展牧羊狗,必须解决狗的所有制问题和饲料问题。   5.经营管理上的瞎指挥。例如盲目并大群放牧,带来羊只吃不饱而跌膘;盲目关大厩,使羊只睡不好,母羊小羊在赶进赶出时受挤。不利于繁殖。片面推广“田间积肥”也是吃了亏的。本来夏秋两季气候缓和,水草旺盛,应该勤放牧使羊只长膘,才有利于冬天御寒过冬,不会死亡;冬天虽然水冷草枯,但光依靠砍些树叶来喂,羊也吃不饱,还需要在近处勤放牧才不会瘦弱冻死。这几年恰恰搞翻了,夏天片面地强调田间卧地积肥,白天放牧不够,晚上又不准关到厩里,结果不长膘;冬天又要关在厩里积肥,不准放牧,结果羊只抵抗力弱,冬天冻死饿死的很多。巨甸公社这几年坚持了每发展到60只羊就要分群放牧,羊厩也比较宽,羊只出进也不挤,所以羊只由1956年的1万多只发展到现在有l.3万多只。相反,凡是大群放牧关大厩的地方,减产都比较大。   6.饲料种殖面积减少了。公社化以前,允许羊官在牧场上开荒种植蔓菁萝卜,这样不但冬天有了精饲料,羊官的生活问题也解决了,并不影响集体生产。最近三年,随着收自留地的同时,也不允许羊官自己种蔓菁了,这是饲料种植减少的一个原因,再是这几年片面强调“低产变高产”,也挤掉一些集体种植的蔓菁面积。据太安公社调查,蔓菁的产量是逐年减少的。   年 分 56年 57年 58年 59年 60年   净种面积(亩) 312 242 192 107 91   套种面积(亩) 184 92 163 163 227   产量(万斤) 185 156 123 93 107   可以看出:净种面积比1956年减少70%,套种面积增加22%,产量1959年比1956年减少50%,1960年比1956年减少40%。经过讨论,认为今后仍应因地制宜地大量种蔓菁萝卜这类高产饲料,除了集体种植外,也可以允许饲养员在牧场附近的轮歇地种植一部分,以解决牲畜过冬饲料和补助饲养员生活。预计这个公社蔓菁生产明年就可以恢复到1956年水平。   7.盲目开荒的结果,使森林和牧场遭到破坏。森林是绵羊的好牧场,绵羊最喜欢吃青岗栗和荆林的叶子,冬天草枯以后,饲养员每天砍这种树作青饲料。这几年由于山林所有制问题没有解决,随着山林的破坏,(主要是只管砍伐不管培育,野火烧山也没有人管),使绵羊牧场,越来越远,越来越小。这是绵羊发展不起来的一个很大因素。另外,片面强调扩大粮食种植面积,开荒种粮的结果,也挤掉大片牧场。据鲁甸公社统计,三年来共挤掉2万多亩牧场。   座谈中反映,这笔细账,算起来是不合算的,开荒种粮,最多只有三年收入就要丢荒,但由于开荒扩种,占用大量人工,使农业劳动力不足,肥料跟不上,结果不得不广种薄收。如果牧场不受破坏,多养牲畜,多积肥料,提高基本农田单产,也同样可以达到多收粮食的目的。而且这样做,保护了山林,保持了水土,对逐年稳定增产比较有把握。所以解决山林的所有制和牧场的保护,加强山林和牧场的经营管理,可以直接促进粮畜发展。   8.互相封锁,不准交易。这三年来,县、公社、大队之间互助封锁,也是妨碍羊只发展的一个原因。自贯彻“六十条”以后,已经开始打开封锁,允许生产队在完成国家畜产品收购任务的前提下,在初级市场上等价交换,调剂有无,这样对刺激繁殖牲畜的积极性有好处。最近丽江召开了一次骡马大会,共成交36万元,社员对此反映很好。   9.绵羊改良工作进展得不快。丽江县绵羊的改良工作,开始于1957年,共引进高加索种羊34只,建立了13个人工授精站,共有技术人员18个,经过五年的工作,在全县应改良的4万多只中已经改良的有3600多只,占9%。为什么配种工作慢:(一)干部对配种工作重视不够,表现在配种人员的工资待遇问题长期得不到合理解决;再是配种场周围的生产队看见配种场的肥料多,他眼红,不顾配种场的需要,也把周围的牧场开成耕地,全县13个配种站中,有四个较大的配种站,现在只剩下一个房子,周围都变成庄稼地了,无法进行工作,这是第一个原因。(二)底子不够清楚,全县究竟那些地区、那种羊需要改良,站应该建立在那里,摸得不准,因此,1958年一下子就扩建了二十二个站,训练了80多个技术人员,但巩固不下来,有的站根本不需要建立,又退到今年的13个站。目前底子基本弄清了,只要进一步解决干群思想问题和配种站工作人员的工资待遇问题,加强经营管理,绵羊配种工作就可以大大加速。    1961年11月10日   · 来源:   根据文件的翻印件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