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半工(耕)半读教育制度问题的批示   (各中央局,各省、市、自治区党委,中央各部委,国家机关和人民团体各党组、党委,总政治部:)   现将江苏省委《关于发展半工(耕)半读教育制度的规划(草案)》,转发给你们。   十五年来,我国教育工作的情况是:(1)在解放全国的时候,把原有的学校和师资接收下来,除了改掉国民党的“党义”课,和取消“训导制度”以外,其他不动。 这是对的。(2)一九五二年起,进行了院系调整,工作中有些缺点和错误,但是基本上还是对的。(3)一九五三年起,照抄苏联凯洛夫教育学,进行“教育改 革”。以为这就是社会主义的教育了。实际上还是资产阶级教育。这是走了弯路,犯了错误。(4)一九五八年,即在建国以后九年,我们才真正认识了社会主义的 教育与资产阶级教育的根本的不同所在,才真正开始了教育改革,真正在教育思想上提出了社会主义的原则,即“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 合”。(5)今年,中央提出“两种教育制度和两种劳动制度”,在教育工作中,全日制小学还要发展,全日制的中学和高等学校不再发展了;以后,国家的教育经 费,除了维持这些全日制的学校以外,新增加的主要用来办理或者津贴半工半读、半农半读的中等和高等学校,这样来多快好省地发展教育,消灭文盲,培养又能作 体力劳动又能作脑力劳动的新人,大大发展生产,和根本消灭修正主义的社会基础,为将来完全消灭三个差别和进入共产主义社会做准备。   一九五八年教育改革,各地办了很多半工半读、半农半读的学校。一九五九年以后,由于经济困难,同时由于对这种新型学校的意义估计不足,全党全民都没有经验,认识 上不是彻底清楚,因此,许多半工半读、半农半读的学校大批垮台了,或者取消了,或者改为全日制学校了。只剩下少数坚持下来。这些坚持下来的半工半读、半农 半读的学校,虽然数量是小的,但是它们代表了我们今后教育的发展方向,因而是十分重要的。   现在,江苏省委对于发展半工半读、半农半读学 校,提出了规划,提出了办法,这是很好的。希望各省、市、自治区,也对这个问题进行研究,提出自己的规划,报告中央宣传部和教育部、高等教育部。规划要切 实可行,不要一哄而起,避免一九五八年所犯的错误和缺点。 同时,要求各省、市、自治区,对于一九五八年以来坚持办下来的半工半读、半农半读的学 校,集中力量做一些典型调查,调查要实事求是,不要夸大或者缩小成绩,有问题,有困难,不要避而不谈。这种调查,还要经过核实,真正可靠。调查材料,并应 与全日制的同级学校对比。这种调查,请省、市、自治区有计划地进行,把你们的调查计划和进展情况报告中央宣传部和教育部、高等教育部。调查结束并核实之 后,也分送中央宣传部、教育部、高等教育部。半工半读、半农半读的学校,我们已经办了六年,应该总结出经验来了。这种经验,对于今后实行两种教育制度,对 于说服全党和全体人民,对于说服教育工作人员,对于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教育学的理论,都是非常重要的。请抓紧调查和整理。    中央一九六四年十一月十七日 ## 江苏省委关于印发《关于发展半工(耕)半读教育制度的规划(草案)》的通知 ## (一九六四年九月三十日)   (各地、市、县委,各部委,各厅局党组;并报中央、华东局:)   现发去省委《关于发展半工(耕)半读教育制度的规划(草案)》,请认真研究,贯彻执行。   一、各级党委和省级机关各部门党组,都要根据这个规划(草案)的精神,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制订出贯彻执行的具体计划,在十月底前报告省委。   二、对这个规划(草案)有什么意见,执行中遇到什么问题,望随时向省委报告。   是否有当,请中央、华东局指示。    中共江苏省委员会一九六四年九月三十日 ## 江苏省委关于发展半工(耕)半读教育制度的规划(草案) ## (一九六四年九月三十日)   积极地逐步地发展半工(耕)半读的教育制度,是我国教育战线上的一项战略性措施。发展和办好半工(耕)半读的学校,从当前来说,可以减轻国家和学生家庭的经 济负担,有利于多快好省地普及教育,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青少年,特别是贫农下中农子女的学习要求;可以使青少年在提高文化水平的同时,就学到一定的生产技 能和知识,有利于发展工农业生产。从长远来看,这种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既能从事脑力劳动,又能从事体力劳动,这就更有利于培养成为又红又专的工人阶级知 识分子,有利于逐步消灭脑力劳动者与体力劳动者的差别,为向共产主义过渡创造条件。因此,半工(耕)半读的学校,是一种正规学校,在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 中,应该占有重要的位置;积极地逐步地发展半工(耕)半读的教育制度,是社会主义教育工作的方向。   对于发展半工(耕)半读的学校,是赞成还是反对?是采取积极发展、积极办好的态度,还是采取消极应付、不去办好的态度?这是检验真的拥护毛主席教育思想和党的教育方针,还是假的拥护甚至反对毛主席教育思想和党的教育方针的一条分界线。   一 九五八年,我省曾经兴办了大量的半工(耕)半读的学校,后来大部分没有坚持下来。从认识上来看,主要是:首先,对这种新型的教育制度对于培养脑力劳动和体 力劳动相结合的共产主义新人的革命意义缺乏认识;对教育为谁服务,缺乏坚定的鲜明的群众观点和阶级观点;对实行这种教育制度对于多快好省地发展教育事业的 作用,认识不足。其次,在办学过程中,有些实际困难没有认真解决,因而许多学校办不下去。我们应该认真总结过去几年的创办这类学校的历史经验,从中提高认 识,在现在的基础上积极地前进。   现在根据毛主席的教育思想和党的教育方针,遵照少奇同志的几次指示,提出全省发展半工(耕)半读教育制度的规划(草案)如下。 ## (一)   从一九五八年起,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根据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和党的教育方针,我省开始创办半耕半读和半工半读学校,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农业中学。开始一般是由高级农业社举办的,规模小,布局分散,便利学生走读和回队劳动,负担轻,深受群众欢迎。入学人数最多时达三十四万人。后经调查,现有二万五千人。   (二)城市半工半读的职业学校和技工学校:   (1)各种职业学校。一九五八年时有一百零九所,主要是招高小毕业生。其中一部分是工厂自办的,一部分是单独举办,与工厂挂钩劳动的。一九五九年以后大多数停办,有的则转为全日制中学。   (2)劳动部门和厂矿企业办的技工学校。一九五八年开始,先后办了七十二所。一九六○年以后大部分停办,只保留了八所,有学生四千四百人。   (3)厂矿企业举办的半工半读的中等技术学校。主要是招收初中毕业生,一九五八年有九十四所,学生一万三千人。一九六一年以后都停办。   (4)厂矿企业办的红专学校。主要是吸收本厂在职工人进行业余学习,一九五九年以后都停办。   (三)半工(耕)半读的大专学校。一九五八年办了十二所,均招高中毕业生,不久即改为全日制,后来多数停办,只有南京农学院实习农场(在江浦)附设的专修科坚持半耕半读。    (二)   发展半工半读学校,必须以革命的精神,采取积极的方针,有领导、有计划地,通过试点逐步推行。应该遵循以下一些基本原则:   第一,必须坚持学生是半工(耕)半读,教师是半工(耕)半教。这种学校是正规的学校,将要逐步成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主体,应当列入国家的事业计划。   第二,试办不是小办,更不是不办,而是要积极办,一定办好。在取得经验后要大办,而且要成为我们的主要教育制度和学校制度。   第三,全日制中学,今后主要做好教改、提高工作,一般不再建立新校和扩大规模,经费不再增加,在办好半工(耕)半读学校的基础上,还要积极考虑逐步缩小农村全日制学校的规模。   第四,各业务部门和厂矿企业举办的半工半读学校学生纳入劳动计划,毕业后统一分配。农村的半耕半读学校,实行“社里来,社里去”的办法。 ## 今明两年发展半工半读教育事业规划如下:   一、农村方面   1、 积极发展农业中学。凡是有条件办的,群众要求办的,必须积极支持。要就地办学,布局合理。可以一个大队办或几个大队联合办,便于学生走读,回队生产。一九 六四年计划,在校学生发展到四万人到五万人,一九六五年继续发展,争取达到十万人左右。各地应根据实际情况,具体规划发展的校数和规模。新办的农业中学, 应当选用当地的和下乡插队的成份好、思想好、作风好、劳动好,合乎教学条件的知识青年担任教师。教师不采用全部脱产教书的办法,实行半耕半教,在农闲教学 期间给以一定的工资或采取学生交工分的办法,国家根据具体情况给以一定的补助,农忙期间回队劳动。   2、把农业高中逐步办成中等农业技术学校,实行半耕半读。学生在全县范围或几个公社范围内招收,采取公社保送、毕业后回队生产的办法。在经费、师资方面,国家给以一定的支持。在今明两年内要求每个县(市)至少各办一所。   3、对现有农村普通初中,采取以下几种办法办理:   (1)农村现有的二百零一所民办初中,在今明两年内全部改为农业中学,实行半耕半读。   (2)现有公办初中数量偏多,学生流动较大的地区,报经省人民委员会批准后,改少数学校实行半耕半读,校名、体制不变。   (3)有些学校学额严重不足,师资设备有潜力的,都要举办半耕半读班,农闲上课,农忙劳动。   (4)农村公办初中,通过试点取得经验后,缩短寒暑假,延长农忙假,使学生每年能劳动三个月到四个月,并要求学校领导干部和教师轮流带领学生下去;校名、体制及课程暂时均不变动,今后还要有计划地把一部分农村公办初中改为半耕半读。   农村全日制完全中学仍按全日制办理。   4、 省属农(林、牧、渔)场,有条件的,今后都要普遍举办半耕半读的中级农业技术学校。有条件的还应举办半耕半读的农业大学。一九六四年在淮海、新洋、洪泽三 个农场和老山林场,各试办一所半耕半读的中等农业技术学校,在东辛农场试办一所半耕半读的大学,教学上采取单科独进的办法。一九六五年,要求每个国营农场 都举办一所半耕半读的中等农业技术学校。农场所办中等技术学校的师资,专业课教师主要从本场技术人员中解决,文化课师资由教育部门适当调配。半耕半读大学 需要的师资,尽可能由本场技术人员担任,不足之数由教育部门调配解决。   5、农村的技术推广站、畜牧兽医站、种子站、机电排灌站、良种繁育场、蚕桑指导所等单位,都要利用本身的条件,积极举办半耕半读学校。今后吸收的职工,要逐步实行亦工亦农、半工半农的劳动制度。   6、中国农业科学院江苏分院,应当选择适当的国营农场作为基地,举办半农半读的农业大学一所。   7、办好南京农学院附设的半农半读专修科。除了采取社里来社里去办法招收农业中学毕业生外,还应当招收城市高、初中毕业生。一九六五年增招文科学生,培养半工半读的师资。   8、 积极发展农村小学教育,满足贫农、下中农子女的入学要求,提倡群众就地办学,就地选聘成份好、思想好、作风好、劳动好、能教书的知识青年,实行半耕半教。 办学形式灵活多样,适应当地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的需要,可以缩短寒暑假,延长农忙假。九周岁以上的小学生,应分别情况,在有利身心发育条件下,参加一定时 间的劳动。   二、城市方面   1、今年厂矿企业和各业务部门新办的职业学校共六十七所,其中三十五所(中央各部属十三所,省属 二十二所)从今年开始实行半工半读,一般学习四年,确定规模,年年招生。这类学校一般招收初中毕业生,要求达到中技水平。其余三十二所,今年要积极创造条 件,准备劳动基地,逐步实行半工半读。   2、今年新办技工学校九所,连同老校八所,共计十七所,在校学生达到八千一百人,这类学校修业年限一般四年,一律按照半工半读中级技术学校办理。   3、 教育部门新办的职业学校八十四所(班),今年招生八千人。举办这类学校是为了吸收城镇学生培养后参加工农业生产。凡设在城市的,应当积极解决劳动基地问 题,如劳动基地有困难,在低年级时,可以多学一些文化课,到高年级时再按半工(耕)半读办理;凡设在县城和集镇的,都应按照农业中学办理。   4、全日制中等技术学校,今后逐步实行半工(耕)半读。一九六四年先在盐城、南通两所中等农业技术学校,实行半耕半读制度,明年再扩大试点。   5、城市半工半读大学。今年或明年在南京市试办一所半工半读的工业大学,招收高中毕业生及同等程度的在职青年工人。具体计划由南京市委研究安排。   三、为了满足半工(耕)半读学校的师资需要,必须从以下几方面积极培训师资。   1、今年先将洛社师范和泰州师范两校改为半耕半读师范学校,招收初中毕业生,学习四年,毕业后实行半耕半教。   2、 一九六五年选择一所高等师范学院改为半耕半读,其他三所高等师范学院的中文、政治、教育等系,招收参加过劳动的知识青年和在职干部、复员军人,逐步实行半 耕半读。 3、工科、农科的高等院校各选择一所,今明两年通过教改,逐步办成半工(耕)半读学校,并负担为各业务部门培养一部分专业课师资的任务。   四、今明两年,主要是试办,打好基础,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进一步推行半工(耕)半读教育制度。到一九七○年要求:   1、采取多种形式普及小学,使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百分之八十以上,初小主要是全日制,农村高小部分实行半日制。   2、农业中学发展到四十万人左右,农村公办全日制初中改三分之一约十万人为半耕半读,到一九七○年农村半耕半读学校学生达到五十万人,大于农村全日制初中学生数的两倍多。   3、各类半工(耕)半读的中级技术学校(包括农业高中)达到十五万人,大于现有全日制高级中学十万人规模的百分之五十左右。   4、中等师范学校除少数学校外,大部分改为耕读师范,到一九七○年总的规模达到二万人,其中耕读师范一万八千人。   5、发展半工(耕)半读的工、农、医、师高等学校各一所。城市工厂及国营农场举办的半工(耕)半读大学也有较多的发展。   五、除了发展半工半读学校外,还应积极发展职工和农民业余教育,促进劳动人民知识化。对于城乡广大的知识青年,通过多种业余学习的形式,不断地提高他们的政治、文化、技术水平。   办好江苏函授大学,今年已招收下乡、回乡劳动的高中毕业生三千五百人,一九六五年计划招生五千人。   六、在抓好半工半读学校工作的同时,必须认真抓好全日制学校的工作。全日制学校任务很重,问题不少,领导上不能有丝毫放松。 ## (三) ## 为了实现这个规划(草案)所提出的要求,必须切实解决以下若干具体问题:   一、经费。   1、今明两年教育系统发展半工半读学校经费,都在全日制学校经费中调剂解决,不另增加国家预算。   2、厂矿企业办的学校,经费由厂矿企业解决;教育部门和其他各业务部门办的学校,经费由原有事业费开支;国营农、林场举办的学校,经费由国营农、林场解决;群众集体办的学校,经费首先依靠生产和收费解决,不足之数,由教育部门给予补助。   3、半工(耕)半读学校的学生要通过生产劳动,逐步解决学生的学习费用和生活费用。   二、课程和教材。   半工(耕)半读学校的课程,应本着“少而精”和“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原则设置。一般设政治课、文化课、专业课三种课程。课程的具体设置和教材的使用由教育厅协同各有关业务部门研究确定。   三、师资和劳动制度。   半 工(耕)半读学校的技术课师资,由厂矿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兼任;文化课教师,举办半工(耕)半读师范院、校培养,同时,全日制高等学校和师范学校的毕业生 也分配一部分到半工(耕)半读学校任教,必要时,也从全日制学校教师中抽调一部分到半工(耕)半读学校任教。 半工(耕)半读学校的教职工,除年老体弱的外,都实行半工(耕)半教。   四、试点和总结经验。   办好半工(耕)半读学校,必须认真试点,树立样板,省教育厅和主管业务部门都应选择若干所学校进行试点,各地、市、县委也都应有自己的基点,进行试验。   五、领导问题。   为 了加强对半工半读教育事业的统一领导,省委已决定成立领导小组,由欧阳惠林、陈扬(经委)、吴天石(教育厅)、余克(农办)、廖卓之(财办)、田兰田(计 委)、吴明政(劳动局)、王铁民(工会)、张志强(农林厅)等同志组成,欧阳惠林同志为组长,陈扬、吴天石同志为副组长。并在教育厅内设置工读教育局,专管这项工作。   各地、市、县委也应建立领导小组,并设置专管的业务机构。南京、无锡等市应单独成立办公室或专业局。   实行半 工半读教育制度,实质上是贯彻阶级路线,重新组织革命的阶级队伍的问题,是一场严重的阶级斗争。广大劳动人民特别是工人、贫农下中农是热烈拥护这类新型学 校的。但是必须看到,社会上旧的传统习惯势力根深蒂固,资产阶级教育思想影响很大,不仅在党外,而且在党内,甚至是领导干部,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也不可能完全一致。因此,各级党委和有关部门,都应有远大的共产主义眼光,以满腔热情的态度,大力推广半工(耕)半读的教育制度。必须进行艰苦的思想工作,首先,搞 通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提高他们的认识,并对那些采取消极怠工和反对态度的人进行必要的批判;在办学过程中,不断地总结经验,克服困难,保证这一规划的顺利实现。   · 来源:   根据文件的翻印件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