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共中央关于1959年农业生产安排的决议 ## (一)   农业生产大跃进,打破了一切陈规,各种农作物都出现了史无前例的高额丰产典型。这种新的跃进形势表明,我国人民所需要的各种主要农产品的数量,可以在3年到5年内得到比较充分的满足。如果说,全国男女老少平均每人1500斤到2000斤是粮食需要量的饱和点,1958年就有一部分省(区)接近和达到这个饱和点,个别省(区)超过这个饱和点,1959年粮食生产全国平均每人1500斤是完全可能的。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农业生产本身的分散性和自然灾害所造成的不稳定性,以及工作发展不平衡,因此绝不能有丝毫的松懈,必须继续鼓足干劲,再接再厉地完成苦战三年的任务,不仅根本解决粮食问题和棉花问题,而且要满足油料、麻类等经济作物的需要,保证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规划农业生产的时候,必须根据这个精神,对各种农作物的种植比例加以合理的安排和必要的调整。   1959年农业生产安排的方针是,在保证粮食总产量达到8000亿——1万亿斤的前提下,扩大棉花播种面积到1亿亩,总产量达到8000万——1亿担;大力增产油料作物,保证1960年生产年度生产600万吨食用植物油的原料;并且要注意粮食品种和各种小杂粮的生产,注意各种经济作物的生产和蔬菜的生产。在数量大体满足之后,应该注意质量和花色品种,以适应人民的生活习惯和整个国民经济全面发展的需要。 ## (二)   1959年粮食生产的主要关键是:增加小麦和早稻的播种面积,提高夏收作物在全年粮食总产量中的比重;实行以深耕、密植为中心的精耕细作,努力提高亩产量。   1.增加小麦和早稻播种面积。冬小麦由1958年的3亿5000万亩扩大到4亿5000万亩,春小麦由1958年的5000万亩扩大到1亿亩,共5亿5000万亩,按平均亩产400斤到600斤计算,小麦总产量可以达到2200亿——3300亿斤,比1958年增产2倍到3倍。以小麦为主要食粮的地区,以省、区为单位计算,每人平均要有800斤小麦,供当年食用和储备的需要。早稻由1958年的1亿5000万亩扩大到2亿亩,按平均亩产800斤——1000斤计算,总产量达到1600亿——2000亿斤,比1958年增加700亿——1000亿斤。加上其他夏收粮食作物如蚕豆、豌豆、大麦、元麦、薯类等1亿亩,平均亩产400斤,总产量400亿斤,整个夏粮作物播种面积达到8亿5000万亩,粮食的产量达到4200亿——5700亿斤,比1958年增加2200亿——3700亿斤,占全年粮食总产量的40%——50%。   2.薯类的播种面积不宜再扩大,在提高单位产量的同时,还要适当减少播种面积;过分集中种植的地方,必须有计划地减少面积。薯类种植面积要合理分布,使一切适宜种植薯类的合作社都种有一定数量的薯类。全国按2亿亩计,平均亩产折粮1000斤,总产量可以达到2000亿斤。中、晚稻播种面积4亿亩,平均亩产800——1000斤,总产量3200亿——4000亿斤。其他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亿2000万亩,平均亩产400斤,总产量1280亿斤。整个秋粮作物播种面积9亿2000万亩,总产量6480亿——7280亿斤。   按以上安排,1959年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7亿7000万亩,总产量可以达到1万亿——13000亿斤。   3.提高亩产量是今后农业生产的中心任务,1959年要力争单季亩产千斤粮:小麦千斤亩应该占播种面积的10%到20%;早稻千斤亩应该占播种面积的50%,其中有20%是1500斤亩;其他夏粮作物的千斤亩,也应该占播种面积的10%到20%。万斤薯应该占播种面积的20%到30%。谷子、高粱的平均亩产量应提高到400斤以上,其中千斤亩也应该占播种面积的20%到30%。玉米的平均亩产量应该提高到500斤以上,其中千斤亩应该占播种面积的30%至40%。各种豆类的亩产量应该不少于小麦,中、晚稻的亩产量应该不少于早稻。为着保证提高亩产量,不要过分追求复种指数的提高,并且可以减少农作物的间作和套作。 ## (三)   1958年棉花总产量,预计可以达到6000万担以上,平均每人约10斤皮棉,总产量比1957年增加约3000万担。为了充分满足国家和人民的需要,在继续努力提高亩产量的同时,随着粮食问题的基本解决,还要扩大棉花的播种面积。   (1959年计划把棉田扩大到1亿亩,亩产皮棉平均达到80——100斤,500斤亩应该占播种面积的5%到10%。总产量达到8000万——1亿担,每人平均皮棉15斤。这样,棉花问题就可以基本解决了。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时间内,把平均亩产提高到150斤,使每人平均皮棉达到20斤以上,充分满足国家和人民对棉花的需要。从1959年起,逐步扩大西南各省的棉花播种面积,争取西南各省所需要的棉花能够逐步达到自给的要求。) ## (四)   随着粮食问题的基本解决,油料作物的增产,就成了突出的问题,应该力争在明年一年内扭转油料生产的落后和被动的局面,使人民对食油的需要得到基本解决。因此,必须加强对这一薄弱环节的领导。1958年的经验证明,只要认真去抓,油料的增产速度也是可以向粮食看齐的,亩产油菜籽6000斤以上和亩产花生24000多斤的高额丰产典型已经出现,对于“油料是低产作物”的谬论是一个粉碎性的打击。一切轻视油料生产的思想和保守思想都应该继续受到批判,真正把油料作物的生产,提到粮、棉同等重要的地位来。   1959年的油料生产,要求提供生产食油600万吨的原料,1960年产油600万吨,每人平均18斤。1959年则要求产油400万吨,每人平均12斤,为此,必须尽最大的努力提高1958年秋收油料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扩大冬季油菜的播种面积,保证1959年生产食油400万吨。   1958年冬油菜和1959年春油菜的播种面积要求扩大到5000万亩——6000万亩,平均亩产200斤到250斤。花生发展到4400万亩,平均亩产300到350斤。大豆恢复到1亿8000万亩,平均亩产200到250斤。以上三种作物,都应该使千斤亩占播种面积的15%以上,并努力提高供榨率和出油率。芝麻、胡麻、向日葵以及油茶、核桃等木本油料也应该积极发展。   从1959年开始,在食油分配上,实行“多产多吃、少产少吃”的原则。所有缺油的省、区,1959年必须做到食油自给。中央只掌握北京、上海的食油供应和出口的食油,以及到1962年储备100万吨食油的任务。食油和油料的出口,必须由对外贸易部统一安排。   完成了1959年的油料生产计划,再经过一年或者二年的努力,把油料作物的生产提高到生产食油1000万吨以上,每人平均30斤植物油,就可以充分满足需要了。 ## (五)   麻类的生产还远不能满足国家和人民的需要,1959年必须大大发展,突破这一关。糖料、烟叶、水果、茶叶、蚕茧和药材等各种经济作物,都应该按照国家计划,根据各地的情况大力发展。必须看到三五年以后,人民对于水果、茶叶和丝绸的需要将是大量的,而这些木本作物种下以后,几年才能有收入,如果现在不及早栽种,到时候就被动了。瓜类、蔬菜等也应该根据当地需要情况积极发展。 ## (六)   畜牧业的生产,应该有更大的发展,同时,要积极进行牲畜品种的改良。特别是应该考虑到人民日益增长的对于肉食、奶类、皮毛的需要。1959年底要求毛猪存栏数达到5亿头,屠宰数达到2亿头,为1958年底存栏数的70%。大牲口达到1亿500万头,羊达到1亿7000万头。 ## (七)   1958年的农业生产有很大的跃进,这是一件大好事。但是,必须看到,油料、麻类和牲畜都还没有过关。必须切实防止松劲情绪,把干劲鼓得更足,把秋收以前的后期田间管理做得更好,争取1959年更大的跃进;并且苦战三年,全面地根本地解决各种主要农产品的问题,加速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促进共产主义的早日到来。   · 来源:   根据文件的翻印件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