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共湖北省委关于争取五年内实现粮、棉、油增产的十年规划的要求   1957年,全省粮食总产量219亿斤,棉花总产量430万担,油料总产量620万担。   1957年11月间,党的全省代表大会通过的十年规划要求全省在十年内:把粮食(不包括大豆)的总产量增加到430亿斤,棉花增加到1000万担,油料作物总产量增加到1860万担,木本油料总产量增加到1535万担。同时,要求全省在1958年,粮食总产量达到244亿斤,比1957年增加25亿斤,棉花总产量达到500万担,比1957年增加70万担,油料总产量达到700万担,比1957年增加80万担。   去冬今春,全省开展了以“水、肥、土”为中心的生产运动,各县都在运动发展中修订了生产规划。预计1958年,全省粮食总产量将比1957年增加46亿斤,达到265亿斤,棉花总产量增加170万担,达到600万担,油料总产量可以按原计划超额完成。   根据去冬今春生产高潮的形势,经过省委书记处和地委书记、一部分县委书记的几次商量,认为可能在五年内基本上实现粮、棉、油增产的十年规划。具体要求是:争取五年,至多七年,全省粮食和油料的总产量达到原定十年规划的指标。争取五年左右全省棉花面积扩大到1000万亩,总产量达到1000万担。   提出这样的要求,是否恰当?能不能如期实现这个要求?我们即将在省委全体委员会议上讨论这个问题。从各地委、县委所修订的生产规划看来,他们所规划的增产指标,都高于这个要求。五年看三年,三年看头年,我们打算看一看1958年到底能够增产多少。到那个时候,我们可以比较更有把握地回答这个问题。如果1958年实现了生产大跃进,那末,我们就可以向全省人民提出争取五年内实现十年规划的任务。   为了积极创造条件,完成上述任务,我们提出了如下要求:   苦战三年,基本上改变全省农业生产面貌   全省在三年内基本上可以做到消灭普通的水旱灾害。可以增加水田1000万亩,水浇地1000万亩,并可完成开荒1000万亩的十年计划。   从去年10月份起,全省推广了均县、光化兴修水利的经验,掀起了空前规模的兴修水利高潮。全省从去冬开始动工的大、中、小型水利工程53万处,目前已完成32万处,春耕前可全部完成。   1959年全省将再兴建10万亩以上的灌溉工程40处,万亩到10万亩的工程350处,万亩以下的工程10万多处。全省长江干堤目前已经达到的高度,除了14.5%的小堤段(受益田亩在3万亩以下)略低于或相等于1954年当地最高洪水位以外,一般的堤段,比1954年当地最高洪水位高出3公寸到1公尺。汉江干堤经过加高培厚,在1959年或者1960年也可以防御较大的洪水(即新城来量在两万秒公方以下)。   全省现有耕地6400万亩,1957年保收(即能抗旱50—70天)面积只有35%,1958年可扩大到52%,1960年可扩大到90%以上。这就是说,全省到1960年可以基本上消灭普通的水旱灾害。   原订的十年规划,要求十年内改旱地为水田1000万亩,改旱地为水浇地1000亩,开荒1000万亩。去年冬季以来,各地结合兴修水利,已经改旱地为水田371万亩,改旱地为水浇地254万亩,开荒200万亩。据各地委计划,1958年可改旱地为水田、水浇地和开荒各500万亩,即在一年的时间内可以完成原订十年规划的一半。因此,在三年内全部完成上述规划是有把握的。   全省在三年内,基本上实现“五有化”(牛有栏、猪有圈、家家有厕所、队队有粪池、田边地边有积肥垱)。以1957年为基数,五年内把各种肥料增加两倍。在五年内省和各专区都建立起化学肥料厂。   省委推广了孝感地区五有化的经验后,全省开展了“五有”运动。到元月中旬止,全省出现了五个“五有”县,两万个“五有”社(占全省社数的一半多一点)。   以“五有”为中心的积肥运动和除四害、讲卫生运动结合起来之后,发掘了重要的肥源。五年内全省基本上可以做到消灭四害和血吸虫。   在除四害、讲卫生运动中,城镇给农村提供了大量优质的肥料。全省全部城镇,至少可以搞出肥料20亿担。   在开展“五有”运动的同时,因地制宜采取了沤肥、堆肥、熏肥等办法积聚了大量的自然肥料和农家肥料。全省绿肥种植面积比1957年扩大50%,达到600万亩。到元月中旬为止,全省已经积肥70亿担,相当于1957年全年的积肥量。到春耕前可积肥107亿担,比原计划的1958年全年积肥量还多7亿担。预计今年全年,积肥量可达166亿担,比1957年增加一倍多。   在开展“五有”运动的同时,大力提倡养猪。全省现有生猪830万头,今年年底可以增加到10130万头,1960年可以增加到1200万头,达到原定的1962年的计划指标。在“猪有圈”的情况下,每头猪的粪肥可以肥田两亩左右。此外,还要有条件的发展牛、羊、骡、马、驴,并且尽可能的利用这些畜肥。   全省有冬闲田1000万亩到1.5亿亩,争取在1960年以前尽可能大部种上绿肥。预计到1960年,全省的自然肥料和农家肥料可以达到210亿担,比1957年增加两倍。   1959年,我省将要动工兴建一个年产20万吨的化学肥料厂,与此同时全省的6个专区,将先后筹建一个小型的化学肥料厂(年产4万吨),争取五年内开始生产。   全省在三年内,消灭落后田地,改良土壤1000万亩。   改良土壤是农民固有的经验。农谚有云“泥土掺沙,洋糖蘸粑,沙土掺泥,好得出奇,田土培地,一倍几倍,地土培田,一年几年。”麻城县李胜乡在这方面创造了很好的经验,这个乡有许多片土地,土质很不好,农民称之为“亮沙地”、“浃水畈”。其中有一片土地,名叫“乌龟垱”,面积160亩,1956年亩产皮棉只有40多斤,影响到这年全乡平均亩产皮棉100斤还差1.3斤。在总结生产的时候,农民发誓:“要想补上斤三两,除非消灭乌龟垱!”全乡组织了青年突击队向“乌龟垱”进军,变“亮沙地”为“龙沙土”,在“浃水畈”里开沟排水。1957年这个“乌龟垱”平均亩产皮棉152斤。农民歌唱:“乌龟垱变成了跃进畈,棉花一年翻两番。”省委推广了这个经验。到元月中旬止,全省已经消灭落后田地200万亩。预计今年可完成300多万亩,到1960年可完成1000万亩田地的改良土壤工作。   此外,根据保持水土的需要,全省争取三年到五年完成绿化荒山和改坡地为梯田的工作。   去冬以来,全省的以水、肥、土为中心的冬季生产运动,已经形成全面高潮。许多事情办的又多、又快、又好、又省。有的乡社已经完成了原定的农业基本建设的十年规划,例如:襄阳地区的南漳县老官乡,全乡16个合作社,1561户,6019人,耕地1.539万亩。经过一个冬季生产运动,全乡的农业生产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农业基本建设的许多项目,已经达到了或者在春耕前可以达到原来制订的十年规划的要求。原订十年内开荒9600亩,目前已经开荒8038亩;原定十年内改旱地为水田1万亩,目前已经改了6590亩;原定十年内扩大水浇地3000亩,目前已经全部完成;原定十年内造林7000亩,连同1957年已经完成的2000亩,目前已经造林6000亩。全乡的水利建设在1958年春耕前可以做到“旱地水田化,死水活水化,水利合作化”。此外,在积肥方面,全乡已经实现了“五有化”,目前已经积肥263万担,比1956年冬季增加十倍。   开展群众性的技术革新运动,争取大面积的平衡增产   两年来,全省粮棉生产,出现了大跃进的许多先进典型,但是各地生产的发展还是很不平衡。   从总产量的情况来看,两年来,全省有45个县的粮食总产量增长20%以上,其中有6个县增产40%以上,有12个县增产30%以上。全省有39个县的棉花总产量增长30%以上,其中有两个县增产一倍以上,有16个县增产50%以上,有7个县增产40%以上。但是全省仍然有一部分县粮、棉增产很少,还有几个县减了产。   从单产的情况来看,全省有一个县——孝感县全县水田平均亩产粮食1000斤,还有10个县水田平均亩产800斤以上。有两个县全县平均亩产皮棉100斤以上,还有一个县全县平均亩产皮棉94斤,有7个县全县平均亩产皮棉70斤以上。全省有粮食千斤乡124个,千斤社2205个。千斤以上的亩220万亩,双千斤的亩3000多亩。全省皮棉百斤乡100个,百斤社1639个。百斤以上的亩150万亩,棉(籽棉)麦千斤亩6000多亩,籽棉千斤亩22亩。此外,还有许多高额丰产典型,例如:   浠水县兰溪乡合兴一社1.1亩双季稻亩产2659斤。   孝感县中兴乡联盟社18.15亩一季晚粳亩产2022斤。   均县乐亭乡共升社2.09亩小麦亩产1377斤。   兴山县榛子乡和平社,1.5亩玉米亩产1575斤。   鄂城县屠镇乡明星一社2亩红薯亩产2.456万斤。   京山县合作乡八一社7.8亩棉花亩产皮棉489.5斤。   宜城县南营乡五联社2.5亩棉麦两熟亩产1983.3斤。(小麦830斤,籽棉1153.3斤)。   红安县杏花乡建苏社142亩花生亩产1065斤,其中1亩产1462斤。   孝感县塘口乡协和二社11.5亩油菜籽亩产485斤。   应城县巡查乡永丰社6.8亩芝麻亩产450斤。   但是全省粮食平均亩产只有400多斤,棉花平均亩产只有50斤。   以上情况说明:既有大面积丰产典型,又有高额丰产典型,而且这些丰产典型,普及全省的山区、丘陵区和平原区。这些丰产典型,像胜利的旗帜一样,鼓舞着人们奋勇前进。有了这些丰产典型,使领导者对于增加生产,心中有底;使实际主义者的农民,亲眼看到活的榜样。这些丰产典型,常常作为推动大胆革新的科学根据,也常常作为说服保守主义者的生动事例。这些丰产典型向人们严峻地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为什么在同等的自然条件下,而产量的高低悬殊很大呢?为什么在同等的自然条件下,低产的不能向高产的看齐呢?为什么不能够争取大面积平衡增产呢?   两年来的经验证明:实现大面积平衡增产的关键,在于把高产地区的经验普及于低产地区。在同等的或者是相类似的自然条件下,高产地区增产的主要经验,是开展了群众性的生产革新运动。   1956年棉花单产,麻城县低于新洲县。全省有名的棉花丰产乡刘集乡和大渡乡都是新洲县的重点乡。1957年,麻城县委先后动员了全县6000多干部和农民到刘集乡、大渡乡学习棉花生产的先进经验,终于把刘集乡、大渡乡的先进经验,变为麻城县的经验,并且有许多重要的发展。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新洲县,并没有把刘集乡、大渡乡的经验普及于全县各乡,而在麻城县恰好这样做到了。从技术革新的发展情况看来,麻城县在1956年革新的劲头不小,革新的办法不对,强迫命令的作风,曾经在全县的许多地区表现得相当严重,而在1957年,在虚心地学习了新洲县和其他地区的先进经验之后,干劲十足,办法对头,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的群众性的生产革新运动,终于在棉花生产上超过了新洲县,成为皮棉百斤县。   从湖北省的情况看来,所谓生产革新主要的包括两个方面:   一个方面是改革耕作制度。   改一季稻为双季稻,每亩可增产200斤到400斤,1957年全省320万亩双季稻,平均亩产720斤,比全省中稻的每亩平均产量增加250斤。原定十年规划要求到1967年把双季稻的面积扩大到1000万亩。据各地委最近规划,1958年全省双季稻的面积即可扩大到766万亩,预计1959年至迟在1960年即可扩大到1000万亩左右。   改中稻为一季晚粳,每亩可增产200斤到400斤。1957年全省304万亩一季晚粳,平均亩产661斤,比全省中稻的平均每亩产量增加141斤。浠水县1957年有一季晚粳28万亩,平均亩产800以上。1958年全省一季晚粳的面积将扩大到864万亩,1959年即可扩大到1000万亩左右。   全省种杂粮的旱地约有2800万亩左右(不包括薯类)。每亩平均产粮只有119斤,改旱地为水田,每亩可增产粮食两倍左右。过去两年全省改旱地为水田不过七、八十万亩,去冬今春来了个大跃进,已经改旱地为水田371万亩,1958年可达到500万亩,1960年可以达到1000万亩。   改一季旱作物为两季或者改两年三熟和一年两熟为两年五熟和一年三熟,每亩可增产粮食100斤到300斤。其他如轮作换茬和间作套种也有显著的增产效果。   在改革耕作制度的同时,要解决作物安排问题。省委最近召开的粮食生产技术会议,总结了这方面的经验,并且根据各地情况作了具体的安非。   另一个方面是改进耕作技术,主要的措施是选用良种,适时早播、适当密植、壮苗全苗、合理施肥、精耕细作,防治病虫害等。几年来的经验证明,这些措施,都能增产,必须全面贯彻,而且要不断改进。例如水稻密植,过去的习惯是“斗大四窝”,近年虽有改进,但是,改进得还不够,1957年,全省水田的水稻密植每亩达到2.5万兜的只有15%,1.5万兜到1.7万兜的约占65%,1万兜的占15%,还有5%在1万兜以下。假如全省水田的水稻密度都能达到每亩2.5万兜,就等于增加了1000万亩水田。这是多么令人吃惊的一笔账!   水稻密植的情况是这样,其他措施也是这样,漏洞很多,潜力很大。问题在于大胆地进行技术革新,在于开展群众性的技术革新运动。   省委在元月间分别召开了由地委、县委书记参加的粮食和棉花的生产技术会议,具体地讨论了技术革新的问题。全省合作社将在结束生产规划大辩论的基础上,开展技术革新的大辩论。省委已经组织了由各种专家参加的技术报告团,分赴各地讲授技术。为了交流各地先进生产经验,还组织了由各地先进生产者参加的技术辅导团,分赴各地进行现场辅导。   许多地方已经开展群众性的学习技术运动。例如,天门县小庙乡16个农业社,有122个文化技术夜校,全乡有3745人常年坚持学习。全乡每户已有一人能够掌握植棉一般技术,认识八种虫害和三、五种病害,会配五种以上的治虫药。全乡有666人学会了修理各式农具的技术。目前,小庙乡的农民还在为1958年全乡亩产皮棉200斤开展了学习技术运动。在紧张繁忙的冬季生产中,全乡仍有2784人坚持学习,在水利工地上,有500人坚持学习。各社俱乐部把1958年应当做到生产技术上的重要问题,编成顺口溜,在全乡传唱,还采取村旁画牌、路旁挂牌、田间插牌等看图说事的形式,宣传技术。在普及技术教育的同时,还打算采取各种方法,训练技术骨干400人。小庙乡的这个经验,引起了许多地方的重视,纷纷派人参观学习。全省在春耕前将要掀起一个大规模的学习技术运动,我们的口号是“人人学技术”,这样群众性的学习技术运动,为技术革新打下思想基础,再加上领导干部亲自搞试验田,及时进行参观评比,辩论献计,就可造成一个群众性的技术革新运动,就可以争取在1958年出现大面积的平衡增产。   把劳动效率翻一番   要改革耕作制度,要改进耕作技术,劳动力不足是一个大问题。   目前一般的合作社的男劳动力全年做到280个工作日以上,最高的达到340个工作日以上,女劳动力也做到200个工作日左右。遇上必须突击完成的活路,还得“把汽灯当月亮,把月亮当太阳”,劳动的强度很大,有些人叫喊“吃不消”。因此,要解决劳动力不足的问题,不能再过多的从提高劳动出勤率和增加劳动强度这方面找出路,而要从千方百计地提高劳动效率方面去找出路。要提高劳动效率,除了改善劳动管理,提高劳动的熟练程度以外,最根本的问题是改进工具(包括生产工具、运输工具和加工工具)。这不仅是发展生产力的根本问题,也是有效的改善人民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   广大农民群众不仅迫切要求改进工具,而且迫切要求机械化。目前已经有许多合作社,用本社的公共积累,购置或准备购置小型农业机械,如小型拖拉机、抽水机、脱粒机和汽车等。这是我国农村逐步向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具体道路,这是值得大加提倡的方向。据各地反映,最受农民欢迎的是小型拖拉机,可以综合利用,效率很高。国营通用机器厂制成的小型万能拖拉机可以用来犁耕、碎土、播种、施肥、喷雾撒粉、中耕除草、运输。其动力还可以用来带动脱粒、碾米、伐木、抽水等机器。今年成批生产后,即可在全省推广。农业合作社今年要求供给的拖拉机、抽水机、脱粒机,合计约1.5—2万部。目前,省委正在组织工作部门,根据可能条件,利用现有设备扩大小型农业机械的生产。同时组织地方财政,筹建小型工厂,制造目前所迫切需要的小型农业机械。   在目前不可能实现大规模的机械化耕作的情况下,如何改革工具?   当阳县跑马乡的农民在兴修水利的高潮中提出了“劳动大革命,消灭肩膀挑”的口号。通过辩论、献计,乡社干部亲自动手学木匠,人人当木匠,家家成工厂。全乡所造各种样式的工具882件,有人力或牛力的独轮车、三轮车、四轮车228辆,有斗式拖子、转椅式拖子、磙架式拖子,有各式打硪机、吊杆运土架、推土耖等等。这些工具的特点是就地取材,制法简单,人人易学,使用方便,花钱很少,收效很大。全乡两三天之内实现了“车子化”、一夜之间实现了“拖子化”以后,消灭了肩挑,工效提高了四倍到十几倍。   当阳县推广了跑马乡的经验,全县实现了“车子化”、“拖子化”,还加上“天线化”(即把高山运输的肩挑背扛改为架设铁丝空运)。省委组织全省各地干部2000多人,先后去当阳参观,现在当阳的这个经验,正在全省推广和发展中。   这是一种情况,这种情况说明放手发动群众去进行工具改革,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规模、速度和效果。   还有一种情况,说明推广新式农具是必须深入发动群众。   麻城县原有农具非常落后,多年以来,没有突破“犁无三寸土”的局面。1956年全年全县推广双铧犁1182部,被群众退回670部,留在农民手里的被称之为“睡犁”。麻城县委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提出了层层加强领导,人人负责推广的办法。由县委书记、县长亲自带头学习使用双铧犁,召开现场会议,进行示范操作,当场教会到会的区、乡、社领导干部。同时采取这种办法,训练了农具手4000多人,又训练了供销社营业员200多人。做到了当场推销,当场演习,当场教会如何使用、装卸和修理,并且把手工业社员发动起来。全县组织了13个固定的小型修配站和若干个流动修配组,下乡修理和传授修理技术。现在农民说:“睡犁”醒了。全县农业社1957年购买了双铧犁1754部,新式步犁4500部,有47%的耕地使用新式农具犁地。由原来的深耕三寸,提高到深耕四寸的12万亩,深耕五寸到六寸的9万亩,深耕六寸以上的8万亩。大约估计了一下,全县推广新式农具加上改板车运输,一年可节省970万个劳动日。深耕对于粮棉增产起了重大作用。省委已经号召各地学习麻城县的这个经验。   除了试制、仿制、改制和推广各种工具以外。根据我省自然条件,可以大量地发展畜力、利用水力和风力,作为各种工具的动力,还可以利用一部分小型发电站的电力。此外,我省对于“生物能利用”已经试制成功,即运用大粪、垃圾等脏东西,经过密闭发酵后,产生出来的气体燃料(沼气),可以用来烧水、点灯和作为动力。省委要求今年6月以前,每县搞一个试点,然后,有条件地逐步推广。   为了有效地改革工具,省委在去年12月间,召开了工具改革会议。总结了各地的经验,表扬了有发明创造的先进人物,肯定了那些已经改革成功的工具,号召各地推广,并且要求加强农具厂、手工业社和农业社之间的联系,以便更好地推动工具改革工作。今年2月间,省委又在襄樊市召开全省农具厂长(包括一部分大型铁木农具生产合作社主任)现场会议。根据各厂自报,全省农具厂1958年的生产总值将比1957年增长2.7倍。要求平原区和丘陵区在两、三年内,山区在三、四年内全面实现新式农具化,改良农具化,并且尽可能推行机械农具。全省目前已有许多县、乡、社在改革工具方面有许多新的创造,许多乡、社已经实现了劳动效率翻一番。省委要求全省争取在今后两三年内,把劳动效率提高一倍,以保证实现粮棉增产一倍的任务。   思想大解放,作风大转变   目前正在全省开展起一个热火朝天的社会主义竞赛运动。   “千百万、翻一番”(即要求在两三年内,人多地少的平原、丘陵地区以县为单位,达到水田平均亩产粮食千斤,棉花平均亩产皮棉百斤。人少地多的平原区以县为单位,每户平均收入粮食万斤。原来低产地区,以县为单位,粮、棉、油的总产量翻一番。山区以县为单位每人平均收入千斤粮、100元,多种经营的总产值翻一番),这是竞赛的主要目标。到目前为止,各单位自报参加水田亩产千斤粮竞赛的有40个县,1个农场,1个市。参加亩产百斤棉竞赛的有46个县,4个农场,1个市。参加每户万斤粮竞赛的有10个县。参加粮、棉、油总产量翻一番竞赛的有19个县,1个农场。参加多种经营总产值翻一番竞赛的有12个县。参加每人千斤粮,每人100元竞赛的有16个县。   围绕着“千百万、翻一番”,有友邻地区之间挑战竞赛。在一个地区的内部,有乡与乡,社与社,队与队之间的夺红旗、保红旗的竞赛。在社会主义竞赛运动中,大大发挥了广大群众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集体荣誉感,这是推动生产大跃进的一个巨大力量。   1956年全省多数干部干劲很大,但是经验不足,有些人方法不对头,许多地方和许多事情上发生过主观主义和命令主义的错误。1957年全省一部分先进地区的干劲还是不小,作风也有转变,特别是经过艰苦的摸索,找到了正确的方法,但是还有不少地区却比1956年的劲头差,加上严重的旱灾,因此,全省1957年的增产成绩不如1956年大。1957年秋收以后,情况发生了飞跃的变化。   我们总结了两年来的生产经验,从思想认识上解决了两个问题。   一个问题是,农业合作化制度有着十分巨大的优越性。过去许多在口头上也会说“生产关系的变革,一定要带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可是在实际上,怀疑农业合作社是否有优越性,或者认为农业合作社只有两、三年的优越性。可是,在两、三年来农业生产的巨大成就面前,抱着这种怀疑和误解的人,越来越少了,广大农村工作干部和社员群众,对于办好合作社的信心越来越高了。农业合作化的优越性是无限的。也就是说:合作化的优越性,现在才开始表现出来。在合作社比较巩固、农民社会主义觉悟进一步提高的情况下面,合作社的优越性将更明显的表现出新的生产关系对于生产力的巨大推动作用。以水、肥、土为中心的农业基本建设,在去冬今春,突飞猛进的事实证明:只有在农业合作化和全民整风的基础上,才能出现农业生产大跃进。   另一个问题是:只要掌握了农作物的生长特性,在一定的条件下,农作物可以按照人们的要求生长。麻城县“五一”二社支书林世猛有这样的经验。在林世猛的主持下,“五一”二社有1.9亩地,每亩产量达到棉麦1810斤(其中籽棉1270斤,小麦540斤),林世猛和他的社员在棉花生长的过程之中,就能比较准确地要求棉花杆子长到多高,有多少果枝,大体上保住多少桃子。中央农业部已经派了农业专家去总结了林世猛的经验,并且从农业科学技术上鉴定了林世猛的经验是正确的,是可贵的。有像林世猛这样的经验的人,越来越多了。   解决了这两个问题,人们的思想大大的解放了。人们可以找出许许多多的生动而具体的事例,去和保守思想作斗争。事实也是如此,每前进一步,都要碰到保守思想这样的障碍物,但是勇于前进,而且善于前进的人,他们已经知道怎么去扫除前进道路上的障碍物。   思想大解放,带来了作风大转变。作风大转变,又推动了思想大解放。红安县和麻城县的经验已经生动的说明这一点。省委十分重视红安县和麻城县的经验,省委即将做出正式决定,推广红安、麻城两县的经验,这两个县的主要经验正是中央所指示的:“放手发动群众,一切经过试验”。   各级党委的领导干部亲自搞试验田,带动了各部门干部都搞试验田,这是试验田的又一个新发展;干部搞试验田,带动了群众搞丰产畈,这是试验田的又一个新发展。目前,全省农村工作干部,绝大部分都搞了试验田,绝大部分干部和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这是干部作风的一个大转变。黄梅县有一个指导组副组长,叫做陈正国,过去好逸恶劳,不愿下乡,据说他一个月只在乡里吃过几顿饭,直到冬季生产高潮到来的时候,他还是保持过去那样的“不紧不慢”、“飘游在上”的作风。可是,到最近,他转变了。原因就是在他的周围已经找不到“同志”了。所有的人都深入下去了,他孤立了。他只好也深入下去,一下去接近群众,参加生产,他聪明起来了,他觉悟了,他把许多事情干得比过去好多了。也提出,干部要“四有”,要有试验田,要有积肥垱,要有生产工具,还要在农民当中有知心的朋友。现在黄梅县正在干部当中开展“四有”运动。许多干部“四有”化了,群众非常感动,他们说:“这样的干部真正是人民的勤务员!”群众的生产劲头也越来越大了。   有了试验田,检查参观评比更能发挥作用了。目前许多县已经开展了全县农业生产大检查,迎接全省农业生产大检查。许多地方学习了麻城县的经验,大检查,大参观,大字报。所谓大字报,就是参观团的人去参观之后,集体创作一种顺口溜。在这样的顺口溜里,有情况,有分析,有批评,有表扬,还有建议。写好了之后张贴起来就走,即所谓“留诗一首,扬长而去”。参观团走了之后,这种顺口溜很快就传遍各家各户,社干部根据参观检查团的批评或建议,召集群众讨论改正的办法,群众为了集体的荣誉往往很快就把落后状态改变过来。   在参观评比的同时,结合群众性的辩论和献计,也是许多地方经常采用的方法。一种是一边参观,一边辩论。这就是所谓田边地边辩论。一种是在参观前后的辩论,这就是所谓做什么辩什么,那里不通那里辩。一边通过辩论,统一认识,在这个基础上,开展人人献计的运动。当阳县跑马乡的“车子化”和“拖子化”就是这样搞出来的。   试验田加上大检查,大参观,大字报,再加上大辩论,这就是领导和群众相结合,个别和一般相结合的具体方法。有了这样的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就可以避免强迫命令了。目前强迫命令的事情比过去大为减少了。   干部作风的大转变,带来了社会主义民主的新气象,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大有发挥的余地,农村工作的面貌为之一新。   全党思想大解放,作风大转变,解决了许多过去长期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的问题。党委和部门的关系,中心工作和业务工作的关系,这个问题就是其中之一。   红安县和麻城县在解决这个问题上提供了良好的范例。这就县所谓“三统”、“三包”。三统,就是统一领导思想、统一安排工作、统一调配力量。三包,就是分工下去,包增产、包转变落后、包完成各项工作任务。麻城县宋埠镇,这个方面做出了显著的成绩。这样做的结果,加强了党委的集体领导,加强了党对各部门工作的领导,加强了各部门对于农业生产的支援。既做好了中心工作,又做好部门工作。这里面有一个简单的秘诀,就是有关农村各部门的领导干部,也要亲自动手搞试验田和深入群众调查研究,这样,他们才能亲切地知道农业生产需要的什么?如何支援它?   在省委推广了宋埠镇的经验之后,黄石市又在城市支援农村方面,创造了很好的经验。黄石市与邻近的黄冈专区各县挂钩,根据本市情况,从七个方面支援农业生产,接着,市委和市人委提出了支援农村的工作纲要(草案)。这个草案规定了从清理积存物资,扶植农具修配,制造工具,修建抽水机站,修理拖拉机,扶助小型地方工业,帮助改革工具,支援肥料等十个方面的工作,支援农业生产。省委正在推广黄石市的这个经验。   总之,两年来,各地在领导农业生产摸索到了许多有益的经验,现在的问题是把它加以总结、提高和推广。这就是说,目前开展的社会主义竞赛,就是“干劲加办法的竞赛”。这是一个空前规模的群众运动。   我们相信,在党中央和毛主席的领导之下,只要我们进一步鼓足干劲,想尽办法,除了遭受严重的天灾之外(可能推迟一两年),我们一定可以争取在五年内完成粮、棉、油的十年规划。   · 来源:   根据文件的翻印件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