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视粮食工作   <陈云>   (这是陈云在全国粮食工作会议上总结发言的主要内容) ## 一、今年的年成和我们的方针   今年虽然有个别省区灾情严重,东北、内蒙地区的收成还不能最后肯定,但是从全局来看,大概是个平年偏丰的年景。根据这种估计,我们的方针是:必须抓住机会,保证正常的粮食收购和实行少销,以便以丰补歉。所谓机会,一是年成偏丰,二是农村正在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所谓正常收购,就是必须保证征购数量能够维持在八百五十亿斤多一点的水平上。   许多省区要求少购多销,这个意见就一省一区来看,有一定的理由。但是,从全国范围来说,如果按照大家提出的数字来办,一九五七到一九五八年度,国家就要挖用二、三十亿斤库存粮食,那是不能设想的。我们认为,在年成偏丰和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情况下,如果国家不能增加四、五十亿斤库存粮食,反而还要挖用二、三十亿斤库存,肯定是错误的。这是因为,如果明年来个灾荒年景,国家就会处于危险的地位,那时候势必再来收缩,结果将会全局被动。   现在的问题是,必须在两个方针中间选择一个:或者是保证正常收购和实行少销,或者是少购多销。我们应该选择前者而不是应该选择后者,因为后者是冒险的方针。黑龙江和辽宁省的同志说,去年因为对粮食的购销放松了一点,省委作了检讨。如果我们大家今年在粮食购销方面放松了,万一明年来个灾荒,粮食出了问题,大家都得检讨。   毛泽东同志在《一九五七年夏季的形势》中指出:“最近几年,三百五十亿斤征粮和五百亿斤购粮,必须坚决收到,不能短少。按照年成丰歉,可以有所调节。农村中,因为逐年增产,缺粮户逐年减少,因此销粮应当逐年减少。城市销粮过多之处,也应酌量减少。这样,国家的粮食库存才有可能逐年增加,以备可能发生的紧急之需。”我们不提多购少销,因为这容易发生错觉,以为收购越多越好,所以只能保证正常收购和实行少销。我们不希望多购,也不可能多购。一九五四年多购了一点粮食,结果助长了一九五五年的紧张状况,不得不再来整顿统销工作,这种错误不应重复。   几年来的经验告诉我们,灾年和丰收相比,粮食收购只差二、三十亿斤粮食,而在销售上则悬殊很大。去年粮食销量是八百五十一亿斤。这一年遇到了灾荒,加上刚刚实现合作化,如果少销会出乱子,问题是销得过多了,大约多销了四十多亿斤。一九五五年是丰年,这一年粮食销量只有七百二十二亿斤,同受灾的一九五六年比较,销量竟相差一百二十九亿斤。丰年当然应该适当多购一点粮食,但文章主要地要做在少销上。总之,我们说抓紧机会,并不是要求多购, 而是为了保证正常收购。我们希望把工作重点放在少销方面,因为,丰收年和丰收地区少销一点粮食,不会饿死人。 ## 二、征购方面的问题   我们要向农民征购八百五十亿斤粮食,这一头必须定死,不这样就不能保证国家建设的顺利进行。当然,丰年歉年要有所调整。   增产了,就要适应地多购一些,这是以丰补歉所必需的。如果增产不增购,歉收年份和歉收地区就肯定过不去。增购的数量,一般不得少于增产数量的百分之四十;在特殊情况下,还应该多购一些。所谓“特殊”,就是在省内地区之间,省际之间,年际之间,发生了丰歉严重的不平衡。但是,也不能购得过多。丰收了,合作社应该多留一点,农民也应该多吃一点,以刺激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在征购粮食方面,我们要做好工作,要求农民如数缴纳,并且保证质量。要纠正拖欠公粮的现象,并且继续保持以好粮缴公粮的优良传统。缺粮的合作社可以缴纳代金。单干农户的粮食统购和对国家的各种负担,必须严格照章办事。这件事合作社要负责管好。 ## 三、统销方面的问题   农民的口粮可以实行以人定量。至于定量分几等,等级间的差距多大,由各省自己规定。但是,分配的口粮总量不得突破国家核定的统销指标。   允许合作社经营油坊、豆腐坊和粉坊,但不宜过多,必须加以适当控制,应该禁止合作社任意动用粮食搞熟食业。   不要忽略丰收地区中小片的灾区和歉收区的统销工作。过去对小片的插花灾区,常常忽略,以致发生问题。今后在统销工作中,应该妥善安排。   市镇的粮食统销工作也必须抓紧。市镇居民的口粮标准应该降低和可以降低的,就适当降低。口粮供应可以搭配点红薯。   集体伙食单位用粮数量应该严加整顿,不准虚报人数和多领粮食。熟食业收粮票,灾区可以先试行,全国暂不实行。要整顿粮票制度。粮票也象货币一样,要有必需的流通量,但是多了就不好,一有风吹草动就会发生突击抢购的现象。整顿的目的,是为了减少可钻的空子,防止突出抢购粮食。   这里,我要特别强调一下粮食统销的纪律问题。要保证不多销,就必须按季、按月下达销售指标。从去年九月份开始,国务院已经这样做了。但是多数地区没有引起注意,统销指标月月被突破。这是一个很大的漏洞。因此,今后要规定一项纪律,这就是:下达的销售指标,各地和各部门必须坚决执行,不得任意突破。 ## 四、全党重视粮食工作   粮食工作是一项关系全国人民切身利益的重要的工作。我们不仅要向五亿多有余粮的农民和征购粮食,而且要向一亿城镇居民和一部分农村缺粮人口供应粮食。就是说,它不仅关系到对五亿多农民收购的多少,而且关系到对近两亿需要粮食的人销售的多少。总之,它同全国每一个人都有切身的利害关系。这是一。第二,粮食分配同农业生产有直接的关系 。粮食统购统销就是国家对粮食的一种分配。搞得好,对于农业生产就有刺激的作用,搞得不好,就会发生不利的影响。农民注意生产,同时又注意分配,分配和生产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在粮食分配方面,要照顾国家和农民两个方面的利益。如果只顾国家需要,而不顾农民的需要,就会影响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利于农业生产以至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如果不顾国家的需要,只是片面地强调农民的需要,就会影响城镇居民的口粮供应,就会妨碍国家的建设。第三,粮食是稳定市场、保证建设的最重要的物资,现在没有任何物资比粮食更为重要的了。我们讲市场是否稳定,主要是指粮食局势和粮食价格是否稳定。粮食的局势和价格如果不稳定,整个市场物价就不可能稳定,国家建设就无法进行。以上说明,粮食工作极为重要,它决不仅仅是一项单纯的经济工作,而且也是一项重大的政治工作。各级党委必须加强领导,切实解决问题。过去认为,合作化以后,从一亿多个农民变为几十万个合作经济单位,粮食工作总会好做一些,现在看来,这种想法不完全对头,至少一个时期内并不如此。因此,今后全党还必须把粮食工作放在重要的位置上。   过去每年要花很多的时间,全党动员、全力以赴地来搞粮食工作,这是有原因的。我国粮食节约使用,还可以够吃够用,敞开来吃,吃和用就不够。如果不大力地去抓分配,粮食收下来就会被吃掉很多。现在的问题是,我们要把农民可以不多吃的粮食,买一点过来。实质上,这是节约使用同敞开吃的矛盾。这就是我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粮食问题的症结所在。一方面,为了保证国家建设,我们要求群众不要敞开吃、敞开用。另一方面,又要保证农民大体够吃、够用,以鼓励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在这种情况下,粮食工作就必然是个广泛的艰苦的群众工作,而且这样的群众工作要长时间地做下去。全党的同志,特别是所有做财经工作的同志必须深刻认识这一点。    来源:《陈云同志文稿选编(1956-1962年)》(中共中央书记处研究室 1980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