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共河南省委员会的工作报告   <中共河南省委书记处书记、赵文甫> ## (1957年12月2日中共河南省第一届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全体一致通过) ## (节录) ## 二、努力促进新的经济建设高潮   今年是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最后一年,这一年的经济发展,不但要保证完满地实现第一个五年计划,而且要为第二个五年计划准备良好的基础。我省连续两年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这对于1957年国民经济各方面的发展是有很大影响的。但是,由于全省在三大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条件下,坚决贯彻执行了中央关于开展增产节约运动的指示,各项建设事业仍然获得了很大成绩。全省工业总产值已于今年九月底提前三个月并超额8.35%完成了五年计划的指标,预计今年工业总产值可完成年计划的101.15%,比去年增长%。基本建设投资额预计今年可完成年计划的98.4%,前三个季度的工程进度比去年同期加快11.6%。工业战线上的增产节约有显著成绩,仅全省煤矿就增产煤222,000吨。据洛阳拖拉机厂、矿山机器厂、热电厂、水泥厂、郑州砂轮厂、焦作黏土厂等六个单位的统计,由于缩减不必要的项目,修改不合理的设计,降低工程造价,为国家节约资金9,386万元。在农业生产方面,粮食总产量已经提前一年超额3.99%完成五年计划所规定的1957年的生产水平。今年在战胜解放以来最严重的水旱灾害袭击下,全省粮食作物总产量(包括大豆)预计可达到245亿斤,比去年实产量减少12亿斤。棉花预计产量可达到37,457万斤,比去年实产量增加7,184万斤。今年各县市粮食平均亩产在200斤以上的共有79个,占县市总数的63%,其中400斤以上的有3个县市,500斤以上的有1个县,600斤以上的有2个县、市。全省农业合作社今年粮食平均亩产在300斤以上的共有8,142个,占农业社总数的20%,其中400斤以上的有2,320个社,500斤以上的有1,173个社,800斤以上的有38个社,1,000斤以上的有9个社。受灾地区也获得了一定的收成,保持了生产元气。全省社会购买力预计比去年提高7.21%,每人平均购买力为43.4元,比去年提高12.70%。文教事业也有很大发展,高等学校学生人数比去年增长21.2%,中等学校学生人数比去年增长68.7%,民办中学吸收了十一万学生入学。同时,还动员了约30万中小学毕业生参加了农业生产。在卫生医疗方面,全省卫生行政系统的病床数比去年增长13.35%。近几个月以来,在全民整风运动的推动下,已经出现了新的经济建设高潮。职工群众的劳动热情普遍高涨,出勤率大大增加,新记录不断出现。农村的抗旱种麦运动规模空前,在一个月时间内,扩大了灌溉面积610万亩(其中临时灌溉面积410万亩),保证了冬播计划的超额完成,并且正在掀起更大规模的冬季兴修水利和积肥运动。在经济工作上也出现了跃进,截止10月底全省粮食征购任务已完成88.6%,较去年同期增加29.93%。棉花统购任务已完成66.5%,较去年同期增加一点四倍。其他各项经济工作也都大有起色。1957年的这些巨大成绩,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在又一次严重自然灾害的考验下,显示了极大的优越性,证明了在生产关系改变后被解放了的生产力的发展和工农劳动人民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是任何灾难所不能阻止的。对于1957年工作中的这一切成就,必须给予足够的估计,否则我们就将犯严重的错误。   但是,我们在1957年的经济建设工作中,也看出了以下的问题:   第一、我省农业生产连续遭受了严重的自然灾害,发展较慢,这对于国民经济各方面的发展,特别是对于消费物资的生产和供应,以及财政的收入,是有很大影响的。农业赶不上工业发展的需要的情况,迫切要求农业生产的大跃进。   第二、连续两年的水旱灾害更深刻地教育我们,兴修水利是河南省农业的命脉,是农业增产的首要措施,是消灭灾荒的根本环节,是农业技术革命的第一关,也是巩固合作社的根本问题。对兴修水利的忽视,就是使农业生产停滞不前。   第三、领导上的右倾保守思想,是发展工农业生产的严重障碍。在去年下半年和今年上半年,生产上没有取得经过努力可能达到的更大成绩。这是由于领导上存在着右倾保守思想,缺少了象1955年冬季和1956年春季的那一股坚毅的干劲,低估了群众的积极性,低估了党的领导力量。在城市,许多领导干部对经济建设上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斗争认识不足,资产阶级自私自利、损人利己、投机倒把的经营思想,常常反映到社会主义企业的经营管理和相互关系上,严重地妨害了国家的利益。同时,放松了思想政治工作,片面强调工资福利;不注意着重依靠老工人,发挥老工人的积极作用,忽视对新工人的思想改造;对坏分子违法乱纪的行为,也不敢坚决处理。许多领导干部强调任务不足和某些项目投资削减的困难,对增产节约的巨大潜力估计不足,缺乏千方百计、克服困难的干劲。有的借口好省,反对多快,只求好,不求省,以“细水长流”的消极思想代替了多快好省的积极方针。只看到一时的产品积压,过分缩减为农业生产服务的生产和供应计划。放松了对先进生产者运动和社会主义竞赛的领导。在农村,许多领导干部对去年的生产运动低估成绩,夸大缺点。不相信群众的集体力量。农业计划越作越小,产量越评越低,对农田水利抱怨“冒进”,对生产救灾缺乏信心,以陈旧的小农经济观点看待合作化以后的新情况。在分配上,过分强调少扣多分,忽视社内公共积累和基本建设。在投资上,只要求国家多贷少收,不依靠社和社员自己的力量。放松对农民的社会主义教育,片面照顾农民的个人利益和适应农民的私有心理。目前,无论城市和农村,领导上依然存在着对新的经济建设高潮认识不足的偏向。   党中央所指示的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基础上,工农业同时并举的方针,是完全适合河南省的实际情况的。农业发展纲要四十条修正草案的公布,又给我们发展农业指出了明确的奋斗,目标和实现这些目标的基本方法。由于工业的发展具有对农业很大的支持力量和刺激作用;由于国家将增加对于发展农林水利事业的投资,增加能够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工业部门的投资;由于农业生产合作社的逐步巩固和增产经验的逐渐丰富;由于广大农民劳动积极性的新高涨;我们完全有可能组织农业生产的大跃进,并且争取提前实现农业发展纲要所规定的任务。当然强调发展农业,丝毫不等于可以轻视工业的重要性,不等于可以放松工业化的劲头。发展工业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正是为了保证以发展重工业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路线能够更好地贯彻执行。   1958年应当进一步组织和推动经济建设的新高潮,继续努力开展勤俭强国、增产节约运动,认真贯彻执行多快好省的方针,为良好地执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开始的第一年的计划而奋斗,为进一步巩固农业生产合作社、争取农业大丰收、逐步实现农业发展纲要的目标而奋斗。   (一)在工业、交通运输方面,必须坚决地全面地贯彻执行“又多又快又好又省”的方针和大力支援农业生产。   “又多又快又好又省”是依靠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增产节约的潜在力量,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方针。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必须经常采取这一积极的方针,经常同怀疑和反对这一方针的右倾保守思想作斗争。   1958年我省国营和地方国营限额以上新的建设项目有12个,续建改建项目有30个。这些项目对国家和我省的经济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必须保证完成。要加强基本建设的施工管理,保证完成工程进度和严格执行工程质量标准。全省支援基本建设的工作,应该继续本着全面规划、统筹安排、加强领导、积极支援的方针,充分发挥原有基础的潜力,大力组织对新建基地的支援以保证基本建设的需要。特别要作好对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洛阳拖拉机厂和平顶山、鹤壁、焦作煤矿等重点工程的支援工作。   在工业生产方面,凡是原材料供应和市场销售没有问题的产品,都应该积极增加生产,努力提高产品质量。凡是原材料有困难的企业,都必须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改进设计,提高技术,降低原材料消耗,广泛地采用代用品,充分利用废料,健全原材料管理制度,加强企业之间的协作,从克服原材料困难、减少原材料消耗中增加生产。在交通运输上,应该加强货物运输的组织工作,加强调度工作,提高运输能力,作好安全运转。   农业生产的新高潮,给工业生产和交通运输提出了一系列的新要求,工业、交通运输方面必须做好支援农业生产的工作。根据我省农业生产发展的要求,应该积极地增加煤铁的生产,有计划地制造煤气机、锅驼机、水泵等各种小型农业水利机械和下泉工具、水车、新式农具、改良农具,制造各种机器和农具的零件,作好修配和技术传授工作。为了支援农业生产,在地方工业建设上除了积极筹建钢铁生产和化肥生产外,必须强调发展联营小型工业,着重发展小煤窑、小型机铁业、有色金属和非金属矿、小型电力站、小型化学工业、土特产加工业等。联营小型工业的发展,必须贯彻执行为农业生产服务并与农业经济密切结合的方针,统一规划,根据当地资源,本着投资少、收效快的原则,在现有小工业、手工业的基础上,因陋就简的多种多样的进行建设。地方交通应该特别注意发展山区交通,以便利物资交流。   经过整风,大大提高了职工的社会主义觉悟,在这基础上,继续加强政治思想工作,建立政治思想工作制度,同时开展以先进生产者运动为主要形式的社会主义竞赛,这是组织经济建设新高潮的重要环节。根据以往经验,开展竞赛必须有明确的目标。各企业在下达1958年计划时,应该充分发动群众讨论,挖掘生产潜力,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保证完成和超额完成国家计划。各企业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党、政、工、团共同负责组织竞赛工作。要使正常的生产管理与竞赛紧密结合起来。在竞赛中要注意劳技结合。要继续贯彻“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原则,不断扩大先进生产者的队伍,培养大批的生产骨干,加强企业中的生产领导者、先进生产者和普通生产者的结合。针对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开展合理化建议。组织好生产会议。按季按月制订推先计划,采取各种形式推广先进经验,并且要作好评比奖励工作。各地区要加强对竞赛工作的领导,根据不同情况,提出不同要求,组织好厂际竞赛和经验交流工作。   为了办好社会主义企业,必须努力提高企业管理的水平。各个企业必须抓紧整风时机,系统地、全面地进行企业管理的大改革。领导干部参加体力劳动要成为经常制度。要深入生产,深入工人,关怀群众疾苦。要认真学会实行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和经常运用大鸣、大放、大辩论、出大字报、开座谈会、辩论会等民主形式,改进企业的管理工作。同时,必须贯彻勤俭办企业的方针,以革命精神大力紧缩机构,减少过多的非生产人员。必须坚决修改或废除那些影响生产、影响团结、阻碍工人积极性发挥的各种规章制度,建立必要的新制度。在此基础上,贯彻执行勤俭建国、勤俭办企业的方针,搞好经济核算、计划管理、技术管理和责任制,提高劳动生产率。   (二)在农业上必须抓住大兴水利、大量积肥、保护和繁殖牲畜这几个重要关键,开展群众性的农业增产运动,全力组织农业生产大跃进。   1953年粮棉增产的任务是:生产粮食285亿斤(其中小麦90亿斤),皮棉4亿2千万斤。   要求有一百万亩粮田达到亩产千斤粮,一百万亩棉田达到亩产百斤皮棉。   要求有21个县、市(孟县、偃师、西峡、淅川、巩县、安阳、博爱、新乡、沁阳、获嘉、鲁山、新县、武陟、林县、温县和洛阳、新乡、安阳、焦作、商丘、漯河市)粮食每亩平均年产量接近、达到或超过农业发展纲要(修正草案)的指标(其中已有孟津和安阳市郊区在1956年和1957年超过这一指标)。   要求有26个县、市(太康、邓县、武陟、博爱、汲县、林县、滑县、长垣、浚县、内黄、杞县、开封、通许、淮滨、上蔡、遂平、正阳、确山、西平、汤阴、南乐、荥阳、巩县、偃师和洛阳、三门峡市)皮棉每亩平均年产量提高到40斤,10个县、市(获嘉、新乡、安阳、濮阳、汝南、镇平、南阳、陕县、灵宝和新乡市)皮棉每亩平均年产量提高到60斤,安阳市郊区皮棉每亩平均年产量提高到80斤,清丰、新野县皮棉每亩平均年产量提高到100斤。   要求有3,000个社的粮食每亩平均年产量接近、达到或超过农业发展纲要(修正草案)的指标(其中已有1,556个社在1957年超过这一指标)。   在这些高额丰产单位的带头下,各县、社都要提出自己提高粮棉产量的目标。   目前,省、地、县、区、乡、社正在认真讨论农业发展纲要四十条,修订和制定远景规划。省、地两级要迅速提出一个远景规划的草案。要求在春节前通过全民大讨论,广泛吸收群众意见,着重把社、乡、区、县的规划作好,在这基础上,于明年麦收前把省、地两级规划修订好。这次提交省党代表大会的我省贯彻执行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修正草案)的规划(修正草案),请大会予以详细审查和修改。   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经验,特别是1956年生产高潮的经验证明,我省农业经济有很大的潜在力量。农业劳动力多,这是一千很好的条件。每人虽然只有三亩地,但是如果都象辉县孟庄社一亩地年产千斤粮万斤菜(85亩),襄县双庙社亩产1,925斤(二亩地共产7千斤红芋,1124斤玉米),1万斤萝卜,共折粮3,850斤),陕县路村社亩产1,900斤(二亩地共产小麦1,900斤,玉米1,900斤),济源县王屋社亩产2,030斤(共7.2亩,每亩产麦720斤,玉米1,310斤),如此,则每人三亩地就很富裕了。毛主席说:将来中国要变成世界第一个高产国,将来不是四百斤、五百斤、八百斤,而是要有八百斤、一千斤、二千斤。我们说河南可能达到这一个目标,并不是胡思乱想的。四十条规定的400斤、500斤、800斤的目标,我省在连续两年严重自然灾害的袭击下,已经有两个县、市和1,556个农业合作社提前十年实现。这些地区已经作到的事情,为什么别的地区再经过十年努力还不能作到呢?事在人为,只要有决心,能坚持,不怕困难,就能实现计划,就以创造奇迹。   今年二月省委召开的农村工作会议上已经提出赶上或超过富裕中农的生产水平的问题,党的三中全会的指示,更使我们明确了这一目标的意义和要求。估计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期内,全省绝大多数合作社赶上或者超过当地富裕中农的生产水平,使合作社集体经济的收入,加上社员家庭副业收入,总计起来,按人平均,赶上或者超过当地富裕中农的生产水平,这是完全可能的。根据一年来的调查研究,我们认为所谓富裕中农的生产水平,是一个并不太高的生产水平,农业合作社在国家的帮助下,依靠集体经济的优越性,依靠广大社员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赶上或超过富裕中农的生产水平,并不是十分困难的事情。根据全省93个社的典型调查,富裕中农的生产水平平均为116元,这93个合作社中,今年预计收入可以赶上或超过当地富裕中农生产水平的社占15%,这93个社共有社员45,942户,其中有17,773户今年可以达到富裕中农的生产水平,占38.7%。这大体上可以代表全省非灾区的情况。如果明年能争取丰收,全省争取有30%左右的合作和70%左右的农产,赶上或超过当地富裕中农生产水平,是可能的。根据各地经验,在贯彻执行各项增产措施中,必须依靠贫农下中农,打破保守思想,同时注意学习中农的生产技术。这里特别提出勤俭办社和勤俭持家的问题,勤俭持家是勤俭办社、勤俭建国的一个重要方面,要教育每一个乡村人民作几十年的长远打算,农业社和每个社员都节约,要积蓄,要以丰补歉,要作出社和社员储备粮食的计划,要鼓励社员向社投资。为了解决勤俭持家问题,各级妇联组织必须加强对妇女群众的发动和组织工作,要重视家务劳动的价值。   各级党委要继续认真贯彻执行“书记动手,全党办社”的方针。各地要根据中央9月14日所发关于整顿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指示、关于做好农业合作社生产管理工作的指示和关于在农业合作社内部贯彻执行互利政策的指示,对所有农业合作社于今冬明春进行一次系统地整顿巩固工作。总结一年来的办社经验,贯彻民主办社,学会大鸣大放大辩论的方法,加强政治思想工作,不断地克服资本主义思想倾向,转变干部作风。坚持阶级路线,保证贫农下中农的领导优势。贯彻勤俭办社,改善经营管理,缩小管理费,增加基建费,提高积累。推行“包工、包产、包财务”。统筹兼顾,逐户安排,充分发挥社员的劳动积极性,搞好生产。所有农业合作社要时刻注意在社员收入有所增加的条件下,尽可能地增加合作社的公共积累,逐步扩大基本建设,这是巩固社的物质基础。根据114个典型社1956年的调查,总生产费占农副业总收入的20%,其中用于基本建设和购置生产资料的部分占28%,以此比例推算全省,农业社每年至少有两亿元资金用在增加基本建设和增加公共财产上,随着生产的发展,这一笔资金将会逐年增加。   今冬明春要大力开展兴修农田水利运动。我省兴修农田水利工作的方针是:在全面规划、综合治理的原则下,以兴修小型工程为主,中型工程为辅,在必要和可能的条件下兴修大型工程;依靠群众,以社办为主,国家兴办为辅;以蓄为主、以排为辅,上下游兼顾,各种地区密切结合;防旱与除涝并重,数量与质量并重,建设与使用并重,使水利建设与当年的农业增产密切结合,把群众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这一方针的中心问题是依靠群众兴办小型农田水利,把兴修水利的事业和群众当前生产密切结合起来,发动群众自觉自动地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办。1958年兴修农田水利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灌溉面积2,000万亩,要求1958年灌溉设施能力达到6,300万亩,同时要充分利用原有工程效益,要求今年冬灌小麦4,000万亩,明年春灌小麦4,500万亩,1958年秋季实际灌溉效益至少达到5,500万亩;要求在五年一遇的雨量情况下,减免涝灾1,000万亩;要求增加控制水土流失面积6,800平方公里;要求改造沙、盐碱地和沙碱荒地320万亩;修建中、小型水力发电站10处。   为了贯彻执行上述农田水利运动的方针和实现上述任务,必须抓紧时机,迅速掀起大规模地、翻天复地、移山倒海地、群众性的水利化运动。领导水利化运动必须抓好两个环节:第一是全面规划,加强领导。各级党委必须象领导合作化高潮一样,领导水利建设运动。我们的战斗口号是“书记亲自动手,全党办水利!”“超过1956年的水利化运动!”。党政负责同志要亲自上前线,到工地办公,就地解决问题。所有领导水利运动的干部要既当指挥员,又当模范的战斗员,深入生产过程,和群众同劳动,同学习,这样才能成为群众的鼓舞者和组织者,才能使自己在实践中变为内行。要号召水利技术人员下乡,以工地为教室,以工程技术为教材,训练技术员,组织辅导网,在水利运动中组成百万技术大军。各地、县、区、乡、社应当根据省人委关于今冬明春大规模地开展兴修农田水利运动的方案(草案),迅速地制定出自己的水利建设的规划,并且发动群众大鸣、大放、大争,使它成为广大群众自己的规划,变为群众的实际行动。要号召农民有人出人,有物出物,有钱出钱,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水利化!要推动工业、手工业、交通运输、邮电,财政贸易各部门大力支援水利化!要强调贯彻执行勤俭办水利的方针和因地制宜的原则。对友邻地区要照顾全局,相互关怀。农业社要统一安排农业基本建设、农业生产和副业生产的劳动力和财力。第二是认真地总结和推广先进经验。谭震林同志最近来河南帮助我们总结了济源县、孟县治理漭河的经验,这条历史上的害河,经过解放以来、特别是合作化后两年来的治理,取得了很大胜利,基本上控制了漭河泥沙注入黄河;基本上达到了消灭普通水灾;平原地区扩大了十万亩浇地面积,丘陵山区十万亩地有了抗旱水源;扩大耕地面积6万亩,使漭河流域的面貌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孟县去年和今年的粮食每亩平均年产量都在420斤以上。济源粮食总产量1956年比1952年增加一倍。治理漭河的基本经验是:第一,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在方法上是采取集中治理,先支后干,先小后大,先点后面。第二,全面发展,综合利用,不仅是治水,而且全面发展了生产。第三,依靠群众,小型为主。第四,认真总结经验,虚心学习外地经验。第五,党委负责,书记动手,全党动员,坚持贯彻。治理漭河的经验给我们指出了方向。特别是“愚公移山”的济源王屋乡,创造了高山水利化和亩产2,030斤的经验,对全省是有很大鼓舞作用的。我省在各种不同地区都有水利化的先进经验。山区的林县高家台社,合作化后,修了四道渠,29个小水库,水浇地由27亩扩大到400亩,在严重干旱的情况下,今年粮食每亩平均产量仍达到310斤,全年共增产粮食6万多斤,由一个缺粮社变成了自足社。在平原地区,有宁陵、长葛县打井下泉,利用地下水发展灌溉,结合引河水发展渠灌的经验。在低洼易涝地区有淮滨县、郾城县的除涝经验。新乡地区对盐碱地,根据地形、水文、地质等自然特点,进行淤灌、冲洗改良土壤,种植水稻,获得丰产。这些经验,给我省进一步开展农田水利运动树立了旗帜,指出了方向,各地要组织参观学习,认真推广。   在兴修农田水利的同时,必须抓紧有利电动机,发动群众,广泛开辟肥源,大力开展以人有厕所猪有圈为中心的多头多路的群众性的积肥运动。要求在1958年每亩耕地比1957年增施粗肥1,000斤(各个地区应根据具体条件提出自己的要求),消灭“白脸地”,并且要提高肥料质量,改造施肥方法。人有厕所猪有圈是农村一项基本建设,是移风易俗的一件大事,我们要在两三年内突击实现。   今年三月份以来,保护和繁殖牲畜工作已取得一定成绩。但是,由于今年灾情严重,目前全省还有瘦弱耕畜80万头,过冬饲草的储备还很不够,如果工作做不好,今冬明春仍然存在着牲畜大量瘦弱死亡的危机。同时农业生产的发展,迫切要求解决畜力不足的困难。因此,必须继续加强对牲畜工作的领导,要采取一切有效措施,保护牲畜安全过冬;要求1958年净增牲畜30万头,成为我省牲畜工作大转变的一年;并且争取在两三年内恢复和超过1954年的牲畜头数。繁殖牲畜必须着重解决饲草、饲料问题。济源县有不少合作社采用整修梯田结合堰边种草,已种苜蓿一万多亩,亩产一万二千余斤,可以解决四成头牲口的饲草饲料。这给全省提出了解决牲畜饲草饲料的主要方向,各地必须大力推广,制定种植计划,收集种子,逐年扩大苜蓿的种植。   必须积极推广农业先进技术经验。充分发挥农场和拖拉机站在农业增产中的示范作用。   我省今年遭受了解放以来最严重的自然灾害。最近统计,全省有特重灾县12个,重灾县16个,轻灾县29个,成灾的乡1,322个,成灾社11,537个。灾民1,400余万,占全省农业总人口的33%。在中央的极大关怀和英明领导下,我们完全有信心战胜灾荒。所有灾区都必须全面规划,及早动手,生产自救,节约渡荒,保证不逃荒,不饿死人,不死牲口,保持灾区生产元气,巩固提高灾区农业生产合作社。要求于1958年春耕大忙之前,基本上全面战胜灾荒。凡是有灾的专、县、区、乡、社都应该迅速制定出今冬明春生产救灾方案,并且及早层层固定干部,明确职责,包干到底。各有关经济部门都应该制定和认真执行支援灾区生产自救的具体方案。在这里,我们对兄弟省和驻军在战胜水旱灾害和生产救灾上,给予我们的亲切关怀和有力支援,表示深切的感谢。   去年八月省委召开山区工作会议之后,山区工作有了新的进展。各地都认真制定了山区工作规划,截止目前,已全面完成规划的有1,090个乡,占山区总乡数的56.7%,已完成大体规划的367个乡,占19.1%。在农业生产方面,据22个县统计,1957年预计粮棉单产均比1952年提高40%以上。在商业方面,去年秋季以来,在山区共增设了供销点382处,合理调整了土、特产品价格214种,扩大购销品种280多种。交通方面,去冬今春改建、扩建山区道路76条,公路里程增至6,966公里。治疗地方病方面,去年下半年省人委已拨款56万元,在一部分地区开始试点治疗。但是,山区工作的开展还远没有达到省委的要求,省委对有关部门不积极支持山区建设的右倾思想缺乏认真的批判,对山区建设各项措施的执行缺乏严格的督促。今后,必须根据全国农业发展纲要的要求,制定和修订山区各级远景规划,继续贯彻执行“全面规划,综合开发,因地制宜地大力发展农业、林业、畜牧业和土特产等多种经济”的方针,大力开展综合性的水土保持工作,积极地进行农业基本建设,争取农业丰收,要求山区粮食自足,争取有余。在林业方面,深山区主要是封山育林,浅山区要有计划地多造各种经济林和用材林,以适应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在畜牧业方面,要大量繁殖牛、羊、猪,提倡一社三群——牛群、羊群、猪群。在土特产方面,要根据条件大力发展养蚕、油料(特别是核桃)以及各种药材等生产,从多方面增加山区农民的收入。党和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对山区工作的领导,切实组织经济、交通、文化卫生各部门支援山区建设,并且号召干部、青年学生和转建军人上山。争取在两三个五年计划之内彻底改变山区面貌。   (略)   · 来源:   河南省某档案馆